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藝術變遷是一個差異巨大、彼此矛盾,各種物質和精神並存的時期。二次世界大戰擊垮了人們對於心靈與現實的傳統認知,從冷戰時期到柏林圍牆的倒塌,再到科技生活飛躍千里的進展,讓藝術創作也掀起了驚濤駭浪的變革。藝術就像匯聚了各種文化碎片的萬花筒一樣,傳統與前衛、高尚與低劣、中心與邊緣、禁忌與放縱、溫情與血腥等等互相對立的概念體系,在現代文化語境中變得混雜和折中。在一日千里的時代中,新的藝術形態從思想融合、科技進步、人權抬頭……等社會環境改變,進一步打破了後現代藝術的規則,走向了多元混雜的局面。
◎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指得是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裡,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使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精神文化的藝術形態。
簡而言之,裝置藝術為極度需要與場域之間相互對話的一種藝術形式。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裝置藝術沒有像其他現代藝術一樣驟然而興,驟然而消,而是在評論家的眾說紛紜中、在世人責斥與贊許的夾縫中迅速發展。
最早的裝置藝術可追溯到杜象的作品-《噴泉》,他以現成物直接擺放於美術館的方式作為作品的展示,並且邀請製作其小便桶的製造者簽名,轉換了藝術家創造藝術品、藝術品由藝術家所創造的定律,而裝置藝術與雕塑、建築同歸於三度空間;在形態學層面上,他們也互相滲透、影響。
然而雕塑相比,裝置作品並不著眼於永久性或永固性,如裝置藝術會隨空間環境的意義和特質而變更,其本身意義也在不斷變化,此特點讓裝置藝術與雕塑間距離又更遠了些。
伴隨著當代藝術的迅速發展,裝置藝術的前衛性、實驗性、觀念性甚至是荒謬性都愈發凸顯,並成為西方主流藝術形式之一,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們將其作為創作的主要手段。而因為它的開放性、游離性、模糊性,讓觀者與藝術之間有無限可能,我們只能在其運動、發展和變化中,固有的展覽思維不斷地被挑戰。
◎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主要是以身體作為媒介,以特定環境為依託,透過某種行為或表演方式進行藝術創造的藝術形態。
行為藝術不僅僅是行為,它一部分來自於對廣闊的社會背景的批判,而其意義的產生,是透過表演的方式將正常行為陌生化,或使反常行為意圖化。
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為近年來最廣為人知的行為藝術家,她以自身身體的吼叫、走動、靜止、約束或是傷害來創作,甚至邀請觀眾與她互動、對望凝視,以最單純的身體行為來反映社會環境的規約,藝術家正是洞察到精神在種種社會關係中的動向,從而提取其行為使情感自然的與環境、人、事、物發生關係,將它鮮明地呈現在觀者面前,並讓大眾對其重新審視。
相較於傳統繪畫、傳統雕塑,行為藝術更加強調、注重藝術家行為過程的意義,而非行為的結果。行為藝術如同地景藝術,但更加強調藝術發生的「當下」,當身體亦或是生命成為了藝術的一部分,那麼每一瞬間藝術都同時在消失,它所具有的機遇性、偶發性和一次性特徵,使之成為距離商業化與體制化最遠的藝術,這也是行為藝術與劇場的表演藝術最大的不同,行為藝術的實驗性與前衛性開拓了藝術精神更為廣闊的天空。
◎塗鴉藝術
「塗鴉」的英文「Graffiti」源於希臘文的「Graphein」,字典裡的解釋是:在公眾牆壁上塗寫的圖畫或文字,通常含幽默、猥褻或政治內容。它遊走在法律與藝術之間,但誰都不能否認它們的存在價值。
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塗鴉的形成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後期,最初人們在地下鐵的車廂內外作畫,借著地鐵傳播他們的聲音和想法,或者由特殊的字形和陰影用法,區分不同的地盤和訊息。
1971年,《紐約時報》介紹了「塗鴉」以及一位留下「TAKI183」標誌的年輕人,從此,紐約城的塗鴉運動大肆蔓延,成群的塗鴉者湧現,他們多是低下階級的年輕人、西班牙裔或是黑人。他們借噴漆宣洩不忿,紐約地鐵彷彿成了一個流動的塗鴉展覽會,但他們的做法並未得到當時紐約市政府的認同,而被視為一種「污染」、非法的行動。
直到1972年,一群塗鴉藝術家成立塗鴉藝術家聯盟「UGA」,並邀請塗鴉高手在紐約大學中一面披覆著紙的牆上作畫,塗鴉才真正開始被視為一種合法的藝術。
在藝術史上,只有為極少數的塗鴉藝術家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固有的風格,並得到了藝術界的公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讓‧蜜雪兒‧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年)與基斯‧哈林(Keith Haring, 1958~1990年)。
與哈林相比,巴斯奎特真正在街頭的繪畫時間並不長,對塗鴉藝術的影響也沒有哈林那麼深遠,但他短暫的生命是和塗鴉藝術緊緊相連的。巴斯奎特的作品一直處於一種自言自語、難以闡釋的狀態,畫面中充斥著兒童般稚拙的線條,不知所云的文字堆砌。他所畫的人物通常是扁平的、正面的,輪廓簡單,而且裸露著部分骨骼和器官。並且,巴斯奎特還常以一個簡單圖形代表他自己,這個形象塗滿顏料,只剩下雙眼跟嘴巴是空白的。
塗鴉藝術家們從大樓外牆、地鐵站、樓梯間等地點都可以在上面創作。創作風格也非常地多元,有人認為塗鴉是一種藝術形式,但也有些人卻完全不認同,他們平鋪直敘、大膽鮮明的創作,展現了無窮的生命力、欲望和反抗,也成為了美術館展覽和畫廊之外的當代藝術形式。
◎影像藝術
人類科技技術的進步往往會帶來藝術上的巨大變革,比如透視學和幾何學的發展,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礦物和油料的提練技術,影響了北部歐洲明朗而富有層次的油畫風格;機器生產的顏料和光學的研究成果,促成了光影寫生和印象派的發展。在20世紀,藝術和科學技術之間最大的發展,就是影像技術豐富了藝術語言。
影像藝術是以影像作為媒介進行觀念性的藝術創作,包括錄像藝術、電腦藝術和新起的網路藝術等。它與電影、電視不同,影像藝術不是故事性的、文學性的創作,也沒有報導、宣傳等實際目的。在整個20世紀,藝術家除了使用影像策錄的方式將稍縱即逝的行為藝術、地景藝術有效的做記錄之外,也將攝影、電視與電影膠片從流行文化改造成藝術創作媒介。
例如攝影,藝術家各種技術手法,將攝影發展成為獨特的藝術形式,從而出現了超現實主義的攝影,攝影脫離了功能,取而代之的是以有限的器材來做無限的創造。而隨著電視技術與公共傳媒的迅速發展,一些藝術家結合電視的電子媒介特性,製作出和大眾電視節目截然不同的前衛影像作品。此外,部分藝術家還將影像藝術與裝置藝術相結合,韓裔美國藝術家白南准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從80年代開始,影像藝術在各種國際藝術大展上出盡風頭,它以新技術的強大威力,以傳統媒體無法抗衡的敏感性、綜合性、互動性和強烈的現場感,日新月異且不斷進步的媒體科技,使得影像藝術在挑戰視覺呈現上不斷有突破空間,成為與傳統藝術、裝置藝術並駕齊驅的主要藝術形式。
◎女性主義藝術
談論到當今藝術的發展潮流時,關於女性主義藝術已逐漸成為一個不可遺漏的部分。女性主義藝術是在二十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藝術界出現的一個重要的藝術潮流, 1971年,琳達‧諾克林(Linda Nochlin, 1931年~)在《藝術新聞》上發表了《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一文,這是女性主義首次在藝術史中發起的挑戰。
女性主義藝術不是凡由女性完成的作品都屬於其範疇,它起源於西方的女權運動,反映了一些女性理論家和藝術家,要求改變以男性為主導的文化現象,以重新認識女性自身和兩性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確切地說,它是從第二次婦女運動浪潮中發展出來的。女性主義藝術涉及一系列與性別、身分、傳統、習慣相關,與歷史社會無法分割的問題。
1970年美國女性藝術家茱蒂‧格洛維茨,將其名字中的夫姓去掉,改用出生地芝加哥為姓(Judy Chicago,1939年-),以表示對於受男性支配的社會和意識形態的脫離和反抗,並開始了作為女性藝術家的創作歷程。茱蒂‧芝加哥的這一舉動被視為女性藝術運動誕生的象徵,而她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在1975至1979年主持創作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晚宴》。作品使用了多種與女性相關的元素,如「三角形」這一女性生殖器的象徵符號,尤其是在餐桌的菜盤中,盛滿的不是美味佳餚,而是類似花卉的女性生殖器的裝飾圖案,令所有觀者都為之震驚。
同時,也有些女性主義藝術家,以更通俗的媒介和明確語言介入公眾生活。「游擊隊女孩」(Guerrilla Girls)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群體。游擊隊女孩由一群匿名女藝術家、作家和電影製片人組成,她們在公開露面時身著短裙、長襪和高跟鞋,頭戴猩猩面具,至今也少有人知道她們的真實身分。
1985年,在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行的一次大型國際藝術回顧展時,游擊隊女孩首次以示威方式發表自己的言論。她們指出,在參展的一百六十九名藝術家中,只有十三名女性,這充分說明了社會和藝術界對女性的偏見和不公平態度。至此以後,游擊隊女孩不斷地透過海報、廣告和宣傳小冊子等形式,抗議藝術界的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
女性主義的藝術家們試圖打破傳統以來男性思維一統天下的局面,以藝術行為、文學、行動去揭示長期以來被男性視點壓制及邊緣化的女性真實感受,並希望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同。
◎新繪畫
80年代傳統繪畫在受到長時間的冷落後,又以鮮活而嶄新面貌復甦。新繪畫(Neo expressionism)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在美國、義大利、德國等地流行的具象繪畫風格總稱。
它首先發端於歐洲的德國新表現主義,繼而迅速衍化為一個國際性的藝術運動,並根據不同的國別和地區,被冠以各種不同的名稱,如義大利的超前衛派、英國的新精神、法國的新自由、美國的新意象等。在全面論述這個國際性的繪畫現象時,很難從中找出一個普遍適用的名稱,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具有某種共通性,但並非是在風格上有顯而易見的統一感。縱觀歐美各國的新繪畫作品,無論從其風格樣式還是主題內容來說,都具有明顯的國別和地區性特徵。
鑒於這個複雜情況,英國藝術理論家戈弗雷在其《新形象》一書中使用了「新繪畫」這個的名詞。
義大利的超前衛藝術家們(La Transavanguardia Italiana),在主題上回避具體的現實問題,「超前衛」一詞,是指藝術家能在藝術史中隨意「漫遊」,借鑒風格或現成的規律,並且重新以自己選擇的任何手法來再次混合這些風格。
美國的新繪畫畫家主要繼承了本國普普藝術的傳統,從日常生活和大眾傳播文化中直接吸收創作素材,使畫面充滿著生命力。他們把具象與抽象、現實與荒誕、純藝術與大眾傳播媒介同時並用,以增強畫面感染力。作品既重視感情的宣洩,又注意理性觀念的表達。企圖恢復神話性、原始性、歷史性、情愛、國家等傳統主題。於是,除了強烈傾向訴諸激烈直接的具象表現外、表現媒體都選擇繪畫和雕刻,而且作品都偏大型化。
在新繪畫中,寫實的具象繪畫的發展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成分。一些傳統的寫實主義畫家被重新認識,除英國的佛洛依德外,法國的巴爾蒂斯(Balthus, 1908-2001年)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人物,畢卡索曾將他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巴爾蒂斯從未打算從現實以外選取題材,他毅然採用了傳統的具象藝術語言,以世人熟悉的形象,表現他個人心目中的世界。他質樸地描繪著現實,而這個現實似淺而深,似是而非,貌似庸常卻處處暗藏玄機。
進入90年代以後,新繪畫運動的特徵已經逐漸淡化,在後現代思潮的影響下,更多新一代的藝術家不斷湧現。
◎參與式藝術
參與式藝術(Participatory art)顧名思義即是需要有「人」的參與所形成的藝術,並以社會現象與議題做為藝術創作的內容,其藝術形式多元且開放,如表演、劇場、雕塑、肢體舞蹈、裝置藝術、社會實驗、工作坊、社區建設計劃、聲音藝術…等,都可以是參與式藝術的一環。
參與式藝術為的是希望把藝術帶出美術館、畫廊或劇院,並打破藝術家崇高的地位,瓦解與觀者之間的高牆,並鼓勵任何人參與其中,讓藝術直接融入社會生活。
例如藝術家李明維的《魚雁計劃》、《補裳計劃》、《晚餐計劃》等。在《晚餐計劃》中他以抽籤的方式邀請觀眾來到他的餐桌前一同享用晚餐,觀者「走進」了他的作品中,任何言談、行為、話語都成為了其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就是說,當民眾的參與缺席了,作品便不會展生。
在參與式藝術中,藝術成為了某種中介,介入了現實,它不一定得生產物件式作品或展覽,近年來此類藝術實踐結合社區、社群以及社會運動,以藝術的力量合作和聯結不同的團體,以發揮更廣泛的影響。參與式藝術劃破了美術館與日常生活、藝術家與觀者、藝術與現實之間對立的位置,以行動、藝術計劃來直接面對觀者,為的是提出更多藝術的可能與想像,也直接用藝術建築了現實社會環境的共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