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成佛之道,本自平常
做這本傳記,最初的發心,是想讓大家瞭解祖師大德在當下的時代是怎樣修行的,希望大家能夠看到肉身菩薩如何在生活點滴中踐行佛法。
本如老和尚住世時很平凡,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蹟。老和尚住世的大部分時間是默默無聞的:在家時,是老實本分的農人,出家後,是踏實精進的修行人,看似很普通,因此並沒有受到特別的關注。直到老和尚成就肉身之後,我們才意識到他是一位有很高證量的大德。而在傳記寫作過程中,將老和尚的各種資料搜集起來,才對他有了更深的瞭解。
本如老和尚於1959年出家,此後40餘年,始終道心堅固,無論遇到怎樣的境界,對佛法的虔誠信念從未動搖。老和尚是“文革”後最早到五臺山修行的出家人之一,也是第一位到東台頂恢復道場的出家人。他在東台苦修時,夏飲雨水,冬化雪水,在零下30度的極端天氣,依然在那羅延洞閉關修行。正是這樣實實在在的修行,真修實證,才與佛道相應。
老和尚不僅實修苦修,也深入經藏,通達經論。他對於自唐代以來的經論文獻,包括華嚴宗、律宗、禪宗的相關文獻,都潛心研究,深得其義。老和尚也非常注重戒律,持戒精嚴,即便為了度化眾生而有種種善巧方便之舉,嬉笑怒駡間,依然嚴持戒律。
老和尚調教弟子,注重磨礪徒弟的心性,常以「棒喝」來幫弟子突破習性,提升道業。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老和尚教化弟子的方式很特別,但這正是佛門的古風,古來之祖師大德,都是這樣加持徒弟的。「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在十方諸佛所說的法要中,都強調如何調心、制心。「棒喝」時,「我受傷到極點,極度苦惱,無處發洩,言不能辯,思不能解,又不能躲,不能發牢騷,隱忍承受,煩情至極,假以時間因緣,突然峰迴路轉,煩惱無路,喜樂油然而生,於是,「我」的局限得以跨越。這就是「菩薩遇逆緣,如飲甘露」的原因。雖然跨越了局限,但由於業習濃厚,還需要不斷突破,最終不再被境界擾動。千百年來,利根眾生能在此處直下承當,衝破業障大門,如鳥出籠,無有障礙。只有明眼大威德的師父,才具有這樣的加持力。當然,老和尚對徒弟並非只是「棒喝」,他常在日常點滴中教育弟子怎樣修行,而對在家居士則非常慈悲,和藹可親,隨緣度化。
老和尚的修為平常無奇,但其高深之處,卻是「高山仰止」。祖師是從燒火做飯中來,古來高僧,大多是在平實生活中磨礪出來的。平常修為是道行高深的根本,高深的道行是平常修為的展 現,正所謂:平常之中藏高深,高深之處顯平常。老和尚真正做到了平實修行,把平凡做到位,才成就了偉大。祖師大德都是這樣吃苦耐勞、不計辛苦,一步一個腳印地苦修、實修。修到有證量之後,度化眾生也往往是用善巧方便,無私、無我,不住名利相。平常心是道,真正修行人,當於此處下功夫,把我們學佛的內容,轉化為生活的一部分,安於平凡,真學真修,為而不為,不為而為,日久自見功效。
有人認為,時代變了,原來的老傳統過時了。社會環境確實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如理如法的修行,過去的高僧這樣修,現在也沒有變。這是古風、古德的傳承。現代人想要修行成就,也須得遵循傳統,真修實證,沒有捷徑可走。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知見,能有一雙分辨的慧眼,不被現在的一些狀況所迷惑。
現在學佛的大環境,比以前要浮躁,注重名利,真正踏實修行的人往往不受重視。而本如老和尚為我們指引了一條古來祖師大德都遵循的路:通過腳踏實地、如理如法的修行,可以轉變業力,脫離苦海,成就道業。這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的事例,因此更有現實意義。
跟隨老和尚一起走過來的出家眾和居士們,因為老和尚很真實,他們也都很真實,很平凡。他們回憶老和尚,都是那麼樸實,每個人都談到了自己的真實狀況,都是當時真實的生活點滴,並沒有刻意包裝粉飾。他們很坦誠地把過去的這一段歷史展示出來,使我們能看到很多當時的真實場景,從而真正受益。這樣的發心,值得讚歎。老和尚的故事,讓我們對佛法升起了更深的信心,知道佛菩薩不舍眾生,學佛人若能有一念真心,便能與法界相應。
讀了老和尚的故事,透過書中的跌宕起伏、嬉笑怒駡,在笑聲中得到啟發,我們應當思考:如何能夠讓自己也成佛?
最後,感謝所有為傳記提供幫助和付出辛苦的法師、居士們,正因眾緣聚集,才成就了這部書。
祈請文殊菩薩加持,祈請華嚴宗歷代祖師加持,祝願這部傳記能給大家帶來信心和希望,破除煩惱與障礙,增長福德智慧,成就無上道業!
慚愧人:寂成 合什
2016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