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尚到皇帝的傳奇之路
明太祖朱元璋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出身於社會最底層又頗具個性的皇帝,朱元璋向來是人們談說、爭論的熱門人物。他出身於草莽之間,卻最終推翻暴元,奠定了大明王朝近300年的宏基偉業。他沒有多少文化,卻深曉馭人治國之道,並分注重對後世子孫的約束和教育。他十分機智精明,從普通的士卒一步步成長為叱吒一方的霸主;但又有幾分狡黠和陰狠,在建國之後使用各種手段將功臣元勳們一一剷除。他關心普天之下百姓的疾苦,痛恨官吏們的驕奢腐敗,但其使用的嚴刑重典又過於殘酷暴虐……
於是,有人把他看作聖賢、豪傑、偉人,也有人視其為文盲、盜賊和暴君。然而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朱元璋確是一位有膽有識,在中國歷史上留有濃墨重彩的一代傳奇帝王。
生逢淒苦亂世
元元朝末年,政權衰敗,統治黑暗,各州、縣官吏多貪污腐化,沉迷酒色,政治、經濟環境惡劣,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加上災害連年,旱災、蝗災、瘟疫頻頻,民不聊生──朱元璋就生於這樣一個亂世之中。
朱元璋乳名重八,初名興宗,字國瑞,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生於安徽濠州太平鄉(今安徽鳳陽地區)一個貧苦的佃農家庭。其祖上數代都是莊稼漢;他的父親名世珍,被鄉人稱為朱五四,一輩子做佃客;母親陳氏也是個老實的農婦。朱五四夫婦有四個兒子,朱元璋最小;幼時的朱元璋經常和小夥伴們去村旁的皇覺寺玩耍,寺內的高彬長老見他聰明伶俐,討人喜愛,便抽空教他識字。後來迫於生計,尚是孩童的朱元璋開始為村中的地主家放豬、放牛,其間忍饑挨餓,受盡苦頭。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淮北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和蟲災,顆粒無收,繼而瘟疫流行,人畜大批地死亡,到處一片淒涼慘澹的景象。在這場災難中,朱元璋的家裡也發生了重大變故。先是64歲的父親朱五四一病不起,離開人世,不久朱元璋的母親和長兄也先後身亡,二哥外出逃荒。16歲的朱元璋靠鄉鄰的幫助,草草埋葬了親人之後,無奈到附近的皇覺寺當了小和尚,拜高彬長老為師。
不久,災情更加嚴重,寺廟中的和尚們也沒有了糧米,高彬長老只好將徒弟一個個打發出去,雲遊四方,自謀生路。入寺還不到兩個月的朱元璋也被打發出去,做了遊方和尚。說是「遊方」,其實就是到大戶家討要錢糧。
朱元璋背著小包袱,一手拿木魚,一手托瓦缽,遊食於淮西、豫南一帶。他日間四方乞討,夜宿山野之處,嘗盡了顛沛流離之苦。這段艱苦的遊歷生活對朱元璋的人生來說是一種磨礪,既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也使他了解到民生的艱辛,為他日後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埋下了伏筆。當然,艱難困苦的生活既造就了朱元璋勇敢堅毅的性格,也鑄造了他殘忍、猜忌的另一面。
直到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才告別了仰食他人、朝不保夕的化緣生活返回皇覺寺。但當他邁入寺中,看到的卻只是塵絲蛛網,灰土厚積,一派淒涼慘澹的景象。原來,在他遊方的這幾年,家鄉民生凋敝,寇盜四起,昔日的師兄也都死的死,逃的逃,無一倖存。後經鄉鄰挽留,朱元璋留下來暫時做了皇覺寺的主持。
從草莽和尚到一方霸主
此時的元朝,官府橫徵暴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全國稅額比元初增加了二十多倍。腐朽殘暴的統治使百姓本已淒慘不堪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社會底層的積怨日益加深。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飽受摧殘的廣大農民終於拿起長槍和鋤頭,紛紛揭竿起義,隊伍迅速擴大到幾十萬人。因他們每人頭裹紅色布巾,史稱「紅巾軍」;紅巾軍支系甚多,雖遍布大江南北,卻是各自為戰,力量較大的有劉福通、彭瑩玉、方國珍、張士誠、徐壽輝等幾支隊伍。
身居清靜之門的朱元璋,耳邊不斷傳來戰事,心情難以平靜。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幼時的夥伴來信邀請他加入盤踞在濠州城的紅巾軍郭子興部,從此,朱元璋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這一年,朱元璋25歲。
朱元璋膽大機敏,打起仗來總是奮不顧身,爭先衝殺。加之他又識得一些文字,就格外受郭子興的器重。不久,郭子興就將朱元璋由一名普通士卒提升為親兵九夫長,並將養女馬氏許配給他(也就是後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馬皇后)。如此一來朱元璋就成了統帥郭子興的女婿,身價頓時飆漲,士卒們也開始另眼看待他。就在這一時期,他給自己取了一個官名叫元璋,字國瑞。
至正十三年(1353)春天,朱元璋奉郭子興之命,回到家鄉豎起紅巾軍大旗,募集兵馬。小時候的夥伴湯和、周德興及其他鄉鄰聽說朱元璋要來招兵,都紛紛趕來投奔,短短數日內朱元璋就聚起了近千人的隊伍。郭子興將這支隊伍交給朱元璋帶領,並提升他為鎮撫。朱元璋從家鄉招募的這些人後來跟隨他衝鋒陷陣、出生入死,一直是朱元璋隊伍中的骨幹力量。其中的徐達等24人亦文亦武,作為朱元璋的左右手,隨他征戰多年,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後來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勳。
有了自己隊伍的朱元璋開始嘗試獨立發展。經過一番精心整備之後,他率領徐達等人揮軍南下,開始開創屬於自己的宏圖大業。
首役驢牌寨,朱元璋軍佯裝成後方運糧的隊伍,智破擁有3000守軍的地主武裝;再役奇襲橫澗山,收降兵兩萬,兵力大增;進而又攻占了定遠,開始勤民練兵,從此威聲遠揚、四方歸附。在此期間,馮國用、馮國勝、李善長等一批富有智謀的儒子也慕名而來,屢屢為朱元璋獻上奪取天下的方略,這更加堅定了朱元璋橫掃群雄、統一全國的信心。
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攻下和州後,郭子興稱滁陽王,並命朱元璋總制諸將。同年三月,郭子興病逝,劉福通建立的宋政權任命朱元璋為這支紅巾軍的副元帥。不久,其他兩位副帥先後戰死,朱元璋又被提升為大元帥。至此,這支由郭子興親手締造的紅巾軍全部歸由朱元璋指揮了。
至正十六年(1356),兵強馬壯的朱元璋統領水陸兩軍進攻金陵。在城外的一場激戰中,元軍大敗,朱元璋收元朝降兵達3萬多人。降兵收容後不知會遭到如何處置,個個驚恐異常。朱元璋在降兵中挑選了500名驍勇健壯之人,帶到自己的營房,夜裡讓他們環榻而寢。朱元璋獨自脫甲而睡直至天明;500名降兵非常感激朱元璋的信任。幾天之後,朱元璋用這500名降兵作為先鋒,攻打金陵城。降兵們感恩圖報,衝鋒陷陣,英勇殺敵,人人爭立戰功。其他三萬餘名降兵看到朱元璋果真以誠相待,紛紛爭先效仿。從此,朱元璋的隊伍所向披靡,先後攻克了鎮江、常州、江陰、常熟、徽州、揚州等地。至正十九年(1359),建立了宋政權的小明王韓林兒(紅巾軍名義上的領袖),任命他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的左丞相。
經過七年鏖戰,朱元璋從一個求生而討食的草莽和尚,變成擁軍數十萬、稱雄一方的霸主。但朱元璋的志向還不止於此,他早已決心一統江山,並為此做了充分的準備。朱元璋按照儒士朱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抓緊軍事訓練,提高義軍將士的作戰能力,同時興修水利、開荒種田,數年時間裡臥薪嚐膽,暗暗積蓄力量。
縱馬一統江山
着隨著朱元璋軍事實力的日益增強,他與紅巾軍其他割據政權的矛盾也漸漸尖銳起來。群雄逐鹿中原,決戰天下的時機終於到了。
至正二十年(1360),徐壽輝的部下陳友諒殺死了徐壽輝,並宣布登皇帝位,定國號為漢,後又與另一支紅巾軍張士誠部結盟,舉兵進攻朱元璋。朱元璋先是派兵騷擾陳友諒的後方,繼而又誘敵深入。在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後,陳友諒大敗而歸。至正二十三年(1363),雙方又在鄱陽湖上展開生死大戰;這場長達36天的戰鬥異常激烈,最終以陳友諒中流矢而亡結束。此役朱元璋雖然損失慘重,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隨後朱元璋起兵征討雄據東方的張士誠。張士誠出身於私鹽販子,他雖然控制著當時全國最為富庶的地區,卻胸無大志、安逸自居,終日不理政事。他整日同一批地主、文人談古論今,舞文弄墨;他的部下絕大多數也是貪圖享樂,庸碌無為。
至正二十六年(1366)底,朱元璋在逐步攻占了張士誠所屬的各城鎮後,率軍將其都城平江圍得水泄不通;張士誠的部下大將呂珍和李伯升見勢不妙,先後投降。針對平江城防十分堅固、易守難攻的特點,朱元璋命令士兵在平江城四周築起長牆,搭架三層木塔,在塔頂架起弓弩和土炮,日夜不停轟擊。抵擋了幾天後,平江城被攻破,張士誠自縊身死。
朱元璋攻占了張士誠盤踞的長江下游大片地區後,又相繼平定了浙東的方國珍、福建的陳友定,並乘勝南進,攻克廣東、廣西,實現了除四川、雲南外的整個南部中國的統一。接著,朱元璋揮師北上,調集精銳部隊實施北伐,和元朝封建政權展開了最後的大決戰。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將蒙古勢力重新趕回了大漠草原,元朝政權在中原的統治宣告結束。
1368年正月,正當北伐軍捷報頻傳的時候,40歲的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歡呼聲中,於應天(金陵,今南京)正式登臨帝位,立國號大明,建元洪武,立馬氏為皇后,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以李善長、徐達為左右丞相。就這樣,一個當初的牧童和窮和尚,經過數載艱苦奮鬥,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又一位布衣出身的開國皇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新的一頁。
宏圖霸業的背後
元朝末年,中華大地上群雄角逐,先後出現過天完、龍鳳、大周、大漢、夏、吳等政權,然而,最終卻由後起的朱元璋完成了統一。是什麼原因使朱元璋鑄就了如此宏基霸業?
首先,這得益於他的膽大心細、果敢機智和剛強堅毅的性格。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朱元璋來到濠州城下投奔了紅巾軍郭子興部。入伍沒多久,朱元璋就顯露出很多與眾不同的特點──每次出去執行任務他都能順利完成;即便遇到緊急情況,朱元璋也能從容應對,因此漸漸贏得了同隊人的信賴,就連隊長遇事也常常向他討教對策。
做了郭子興的親兵以後,朱元璋更是迅速嶄露頭角。他小心勤快,敢做敢為,打仗時總是衝在前面,得到戰利品後總是如數上交,受到賞賜之後則平均分給戰友。加上朱元璋粗通文墨,營房附近如果有家信往來的人總是來找他幫忙,甚至軍中文告命令等等也常常由他書寫。短短幾個月,朱元璋就從一名小兵成為了郭子興的心腹,繼而成為人人尊敬的元帥女婿,在義軍中的地位也不斷提升。
後來郭子興與幕僚產生摩擦,朱元璋先是分別在兩處頻頻溝通,意圖避免雙方的衝突惡化導致決裂。後來郭子興被對方扣押,朱元璋由外地星夜趕回,夜訪彭元帥,陳說利害,請求彭元帥出兵解救。隨後他全身武裝,帶領親兵將郭子興救出,從此郭子興更加器重朱元璋了。
朱元璋年紀輕、資格淺,被封為總兵後很多將官都不重視他,召開會議時只留下偏遠位置給他;但每當遇到大事的時候,朱元璋提出的解決方法合情合理,分寸把握得當;等到分配修城、籌糧等任務時,通常又只有他能按時完成,大家這才不得不信服起朱元璋來。這樣,朱元璋從小軍官穩穩坐上了鎮守一方的將軍的位置。
在與陳友諒的數次戰鬥中,朱元璋屢出妙招,每每把兵力上的弱勢轉變成為戰場上的勝勢。兩軍之間的最後一戰,也是決定生死的一戰,是在鄱陽湖上展開的。陳友諒發傾巢之兵,號稱60萬,朱元璋也統兵20餘萬,雙方主力在鄱陽湖上苦戰36天,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水戰。這場戰爭的後半段異常慘烈,從火炮到弓弩再到白刃戰,朱元璋身邊的衛兵戰死,坐艦被炮擊碎,甚至險些被俘,他都毫不退縮。戰鬥到最後一刻,陳友諒被流矢射死,餘部隨即潰敗。雖然這一仗,朱元璋認為是運氣幫助了自己,其實他臨危不懼的勇氣和堅毅的性格才是取得勝利的最大保證。
朱元璋沒有讀過多少書,但他虛心好學,喜歡結納儒士,常常與他們談詩論文,說古道今,吸取古今成敗的經驗教訓。他還喜歡讀史書,從《史記》、《漢書》到《宋史》,多達六七十種,甚至在行軍打仗途中也抽空翻閱。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更是事必躬親,勤勉不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批閱公文,處理政務,直到深夜。據近代歷史學家吳晗先生統計,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朝廷共收到內外諸司的奏札1660件。據此推測,朱元璋每天要處理200多份奏摺,其勤奮程度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幾乎是首屈一指的。
當然,要想成就大業,不是憑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朱元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身邊那一批武可安邦平四方,文可齊國治天下的人才。朱元璋部下有很多是他的同鄉,包括謀臣李善長、大將徐達,此外還有湯和、耿君用、耿炳文、郭興、郭英、周德興、常遇春等人;其中,湯和與周德興還是朱元璋幼時一同玩耍的夥伴。這些人與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對他忠心耿耿。後來歸附朱元璋的武將謀臣同樣是忠義勇武,為開拓大明基業衝鋒陷陣、殫精竭慮。
朱元璋還十分注重網羅人才。李善長曾對朱元璋說:「漢高祖是平民出身,因為他氣量大,能夠任用人才,又不濫殺人,只花了五年時間就統一天下。現在元朝政治這樣混亂,天下土崩瓦解,您何不向漢高祖學習呢?」從那時候起,朱元璋就一心一意想學漢高祖劉邦,禮賢下士,虛心求才。朱元璋曾專門在應天修建了「禮賢館」來召納地主階級傑出的知識份子。他十分尊重這些儒士,經常召見他們一起討論歷代帝王平定天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