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插下一面風旗──讀李蘋芬詩集/陳義芝
李蘋芬寫詩有一種聰敏的純真特質,聰敏是她的詩眼,純真是她的詩心。
二十一世紀是社群媒體時代,網際網路的交流掌控了人的作息與心態。
回顧新詩發展,百年來歷經好幾代詩人的建構,創作的河道看似愈寬闊,實則前方仍藏有險流、暗礁。許多人在喧鬧中發聲,不必靜下心就能書寫,這是險流;體式花招變多,語言腔調趨同,這是暗礁。重巧趣而不重警策的風尚,固然凸顯了新時代風情,但就文學論寫作,畢竟輕忽了沉吟的苦心、錘鍊的工夫。
一九九〇年代出生的李蘋芬在這樣一個時間點出發,潛心詩藝,既啟蒙於臺師大,復鑽研於臺大,以沉穩不失清奇的抒情韻致,發憤寫詩,為自我定位,更為理想畫像,其含苞待放的姿采,十分突出。
她的第一本詩集《初醒如飛行》,以〈活著〉一詩開卷,抒吐,叩問,祈求,展現思維感受,描寫生活重複的樣貌如「枝椏式疊影」,在不變的日子裡「期待大風大雨」,「每天練習/與另一人對視」,渴望「再見遠方被拯救的藍鯨」……。與她對視的「另一人」,無妨是內在的我,每天不斷地思索如何好好活;藍鯨則是海中體型最大的動物,有滅絕之虞。蘋芬以個人日復一日的平凡瑣事,對照藍鯨的命運,深心底處縈念的正是像藍鯨生死般的不平凡。第二首詩〈每一扇白色的門〉,作者未「明示」是什麼樣的門,讀者只能憑感覺。最後一節:
我總是醒來
伴隨暈眩
焰火自水中微微顫動
欲望在廚房的邊緣迸碎如蘋果
掉落。讓我們去喚醒
不識歌謠的女巫
去潛水,去跳舞,去推開
每一扇白色的門
白色的門在她筆下,彷彿宇宙洪荒無形的關卡,是時間、空間、形象、聲音所幻化──等待她開啟的渾沌之門。白色是原色,如透明的水、透明的空氣,身體的欲望起落,醒夢的界線消融,「推開每一扇白色的門」,想像心無蔽翳,天地無阻,人生的功課約莫如此。
蘋芬的力作,語境凝聚,而多有深沉觀照。語境之塑造,成於語言的自然、意象的新穎,〈醒在果核上〉可作例:
草在長
玻璃在碎
雲和果皮在黑
鐵皮屋在醒
皮膚的汗
在熟
非常有身體感。草不再是草,玻璃不再是玻璃,全成了身心靈的借喻,果核的象徵於是變得曖昧歧義。〈行車紀錄〉的「行車」也不是行車寫實,而是生命經歷的暗喻。其中的英文字母既是角色代稱,又有形體姿態,引人遐想,詩行且有似不經意經營的音韻之美:
公路何其筆直
與蜿蜒,我的A仍是B
C呢我們丟開外套好嗎一起拋棄
一顆熟的蛤蠣貝殼好嗎
H換我來唱一首新編的搖籃曲
打開前方的地圖指認
離家很遠的公里以外
是海
獲得第20屆台北文學獎的〈週間許願〉,以各種情境使生之意義隨日子流轉而開合,寫情具象,形式靈動,也是一首令人稱道的詩。下引二、三節供讀者參詳,欣賞吞吐語法、快慢節奏形成的音聲跌宕:
第二天,我有被束攏的髮
讓那些你以為紛擾的,都安得其所
我是愛,願寫在每一道掌紋
有的摩挲成吻,有的因清洗而潔淨
在初次通往戀人公寓的樓梯
走路就是升騰
當我是只為一人建築的屋頂
(第三天。)黑色的雨落在肩上
孤獨就永遠是牆內靜默的獸嗎
我在墳場,不忘生者眉間的祕密
或者,我只能是一枚刻壞的印章
保留你因純真而閃神的最初
當你幾乎是憂鬱,第四天──
我是疼痛,眼淚都有來歷
束攏的「髮」,愛的「掌紋」,「吻」所牽連的唇,走路的「脚」,雨落的「肩上」……以至於眉、眼、心思,無不映像清晰,層次乾淨。「走路就是升騰」,表喜不自勝的跳躍;「眼淚都有來歷」,表切切實實的傷心疼惜。
年紀輕輕的蘋芬還寫下一首耐人尋味的論詩詩,題名〈最困難的事〉:
開始最悲傷的是
我滿手詞語的偶線
左邊揚起下巴,肚腹壓扁
屈膝,我寧願在它們之間
右邊剪去指甲(過剩:執拗與不潔)
忙於望顏色,眼球有繭
句號是呼吸,善妒。妨害安寧
分號花稍,口語擁擠
詩如人體,是詩人用詞語操控的人偶,蘋芬創設這一象徵體系,表現搬演的景象,起初不知如何下手──選材、選詞都是詩人的挑戰,始於揚抑的氣韻,逐步推衍,以至於刪裁冗贅、檢視盲點、維護詩意……證明寫詩是最困難的事,須全心投入、體驗,才有心得收穫──如她的後記〈後知與幻覺〉一文所述:
我以為苦,獨自作業,磨礪得手生繭;我愛直覺勝過等候,隱隱閃爍的,比我遍地搜羅的更珍貴。轉瞬間,我復重獲歡愉,手舞足蹈,毀棄地誤認自己,又替她把臉洗淨。循環往復,舊調重彈的薛西弗斯式步履。我仍羨慕詩,把人生的錯誤和疏漏重建得那樣好。
「薛西弗斯式步履」,指徒勞地推石上山,雙關日常制式生活及創作者須避免的寫作套式;詩所「重建」的,是心靈、是精神、是感受。短短一段敘說,竟藏有非單一的意涵。
詩貴反俗!惟能跳脫個人的現實拘執,將筆意盪開,另造迷離情境,表現普遍、必然的人生,才不落俗。試看蘋芬寫的〈新居〉,即採低調口吻營造生死攸關的深情,拉高拉遠視點,說父親「你正前往/荒僻的遠山丘陵/尋找家、田畦與後花園……」,問父親「我吵醒了你嗎/你把車廂黑窗當成鏡子讓時間端詳……」,情節不必是自傳,而係為人代言,讀者觀看上下兩代搭乘的生命列車,不斷向前帶著渴望、不安,在寒涼的夢與現實、得與失、光與暗之中,蘊蓄熱淚的溫度,教人感動。
古人說,文不逮意,是詩之難。詩人知道要妙悟,要隱奧,但如何能做到?此難「非知之難,能之難也」。李蘋芬以《初醒如飛行》這本詩集面世,顯見其「驚騖八極,心游萬仞」的情志,已跨越艱難寫詩的第一道關隘,這成績既是她個人的里程碑,也可視作新世紀詩人在詩壇插下的又一面美麗風旗。
2019年2月23日於紅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