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舊約的迷思與內容
舊約好像是一個半球,新約則是球的另外一半,丟棄新約,所得著的就只有半球的資料,保羅在信主之前就是這樣,他認為主耶穌是被掛在木頭上,所以根據申命記,祂就是被咒詛的,不可能會是彌賽亞,所有跟隨祂的人都該被剷除。保羅是在迦瑪列門下(迦瑪列是當時的第一號拉比,是所有聖經學者中最優秀的)受到嚴格的教導,因此可以想像根據保羅所得資料而得的結果,就是:他要帶著文書去捉拿所有信奉此道之人――這個文化人、曾經擁抱三個世界的人,手中竟然沾染了聖徒的鮮血!原因就在於他只擁有局部而非全面的資料。摸象的鼻子會覺得像是水管、摸肚子會感覺好像是鼓,這就是局部,除非我們握有全部資料,否則我們看不見象的全貌;同樣的,如果一個人把新約去掉只要舊約,那麼結論就一定是不準確的。
舊約主要有三種類型的重要人物:先知、祭司、君王。翻遍舊約就會自然地把人分成這三類:摩西是先知,以利亞、以賽亞也是先知,這就是先知的天下;當講到帳幕、大祭司、聖殿、利未人,這就很明顯是一種體系:是祭司所代表的體系;還有君王:眾人熟知的所羅門、大衛以及列王紀上、下,便是君王。所以舊約明顯地描述了這三種不同類型的人物,而他們的活動總記錄就在整本舊約裡。
所有先知、祭司、君王都是受膏的,由上帝自己膏抹他們,讀完整本舊約就會知道他們是與上帝有關係的――「先知」是屬於上帝的先知、「君王」是屬於上帝的君王、「祭司」是屬於上帝的祭司。先知發預言說出上帝的旨意,但是若只讀完舊約,就會發現預言並沒有應驗;祭司們把牛羊牽到聖殿,聖所當中有燈臺、香壇、金燈臺,這在舊約中並沒有任何被解釋後的意義,看來只是猶太的典禮,然而若舊約是上帝的話語,那就不可能是只被侷限於猶太人的經典裡;君王也是如此,君王代表的是人心中的一個盼望,但是大衛失敗了、所羅門也失敗了,就算在今天的民主國家,人也會不知不覺地對領袖產生一種期待與熱情,只是有些時候,這個熱情也會轉為失望,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大衛不完全、所羅門也不完全,可是那個盼望仍然是個真實的盼望。在舊約歷史裡,大家都巴望著彌賽亞有天能夠來到,因為彌賽亞才是上帝真正的君王,只是在讀完舊約的最後一卷〈瑪拉基書〉 之後,還是會發現這個盼望尚未實現,這就是為什麼上帝要給我們新約。
在新約,我們發現當主耶穌來的時候,祂是集舊約的先知、祭司還有君王於一身。四福音的馬太福音讓我們看見祂是君王;路加福音讓我們看見祂是我們的祭司,從路加福音一開始的撒迦利亞、直至最後主耶穌升天的祝福,那就是祭司的祝福,所以主耶穌是祭司;馬可福音讓我們看見祂是上帝的僕人,這使我們想起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祂沒有佳形美容,為我們受鞭傷使我們得著醫治。直到今日,猶太人仍舊在閃躲這一章,若是禮拜六讀到以賽亞書五十二章,下個禮拜就直接跳到五十四章,他們拿掉這一章,因為他們等候的彌賽亞是榮耀的彌賽亞,不是受苦的彌賽亞。馬可福音前十章卻告訴我們主像牛一樣,祂的形像如牛――任勞任怨地耕田,成為萬人的贖價。後面六章又描述這頭牛擺上了祭壇、為我們而獻,成為我們的贖罪祭,所以若拿掉新約,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就無法被解釋。
宇宙的中心
舊約是未完成的,整個伏筆是在述說上帝的啟示、展望未來。在羅馬帝國的逼迫下、希臘大帝國、波斯大帝國、巴比倫帝國之下,他們受盡了痛苦,但是無論是在舊約中的哪部份,表面上看來雖是苦難、是以色列人經歷的種種,卻仍然是有盼望、有前途的。舊約一面是在書寫歷史,一面也是在對我們述說前方的道路,於是這就會自然地影響了舊約的題材。啟示錄第七章第十七節很重要,這個盼望決定了舊約的題材:「因為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這句話非常重要,是全本聖經最重要經節中的其中一句,我們只知道「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三:16),這節經文當然好得無比,但是也不要忘了啟示錄第七章第十七節。
「寶座中的羔羊」的希臘原文是:「寶座『中央』的羔羊」。「寶座」代表了整個宇宙權勢,今天宇宙之所以可以維繫就是因為「寶座」,它可說是權力的中心、能力的中心;精神上或物質上的宇宙能夠如此井然有序,是因為受到中心的掌管,即:上帝的寶座。上帝寶座最中央的乃是羔羊,當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斷氣時,幔子從上至下裂為兩半、地大震動、天都黑暗,而整個宇宙還能夠穩定,是因為有上帝的羔羊在背後拉著。當祂被擊打時,不光是人類擊打祂,甚至上帝憤怒的杖也落在這永久的磐石上,因此當時所產生的震撼是我們可以稍微想像的,難怪會有地震、黑暗,所以根據這節經文的啟示,我們看見基督徒的宇宙觀是:耶穌基督掌管全宇宙、是以基督為中心的宇宙觀。
軟弱的能力
「寶座中央的羔羊」這個畫面是很驚奇的,羔羊是什麼意思呢?羔羊代表祂曾經為我們流血。把羔羊與獅子做個比對:我們很少看見羔羊發怒,因為羔羊總是溫柔,表面上看來,羔羊像是無能的,這就是為什麼在許多猶太人眼裡,他們無法接受耶穌基督作為救主的原因,因為當祂為我們掛在十字架上時,看來像是無能、懦弱的。許多人認為若主耶穌是彌賽亞的話,那就應該是祂把當時的羅馬帝國釘在十字架上,這就是猶太人心中的觀念,只是沒想到居然會是祂被羅馬帝國釘上十字架。「看哪!上帝的羔羊」,這在人眼裡是最軟弱、最無力的,然而祂卻身在全宇宙權力的中央,掌握整個宇宙,這就是聖經中所說「上帝的軟弱總比人強壯」(哥林多前書一:25)。我們從來不知道「軟弱」有個能力,而這個能力就顯現在寶座中的羔羊上,是坐在寶座中央最有能力的那一位,祂的能力就是軟弱的能力。祂勸我們:如果有人打你右臉,你要轉過左臉讓他打;叫你走一里路,你就陪他走第二里路。表面上看來,打人的人是最剛強的,但是其實他才是最軟弱的;最剛強的是能夠轉過另一邊臉、走第二里路、給第二件衣服的人――他被你打了以後不是忍耐也不是和血吞,他是可以閃躲卻不躲避。只是,對方並沒有要求他要轉過另一邊臉啊!那是誰叫他轉臉的呢?是坐在寶座上的羔羊,因為祂曾經走過這段路,祂在十字架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二十三:34)。在我們裡面的生命要求我們把另一邊臉轉過去。
所以你能不能轉呢?你在何時轉臉,你就是最剛強的人。
這個世界所有價值觀都顛倒了,我每次來台灣總是免不了幾聲嘆息,台灣在各方面實在是很進步,然而我卻很深地感受到:這個島上的許多價值觀都是錯亂的,而這樣的錯誤示範對年輕人帶來很大的影響。基督徒的價值觀和世界是不同的――世界上只看見寶座,沒有看見十字架;唯有聖經告訴我們:要達到寶座的處境前,必須先經過十字架。
羔羊坐在寶座中央的那個畫面,像是一幅矛盾的圖畫,但是卻是基督徒的宇宙觀。如果只見舊約,上帝就是個創造的上帝,其能力是很大的,如同核子爆炸那樣,甚至更甚於此,這就是我們對舊約的印象,愛因斯坦在研究科學後,認為上帝應該就是掌握宇宙背後的那個力量,舊約也告訴我們,祂不光是個力量,也是有人格的那一位。到了新約,我們看見這個宇宙不光是個創造的宇宙,也是個救贖的宇宙,因為它曾經被罪污染。舊約的宇宙是個待贖的宇宙,於是上帝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為著救恩而預備祂的工作,直到新約,主耶穌果然來了!用祂的血拯救我們,如今祂要救贖整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