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逢人只說三分話,才能保有七分圓話空間
俗話說得好:「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這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好辦法。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許多秘密,或許,我們一時衝動去找人傾訴一番。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很有可能會把自己的秘密洩露出去,而自取其辱,自找倒楣。
1、適度的忍讓,才能讓自己海闊天空
◎ 一個人的涵養來自於他的修養,有修養之人都懂得如何控制情緒。
◎ 所謂的忍,是一種等待,也就是為圖大業等待時機成熟的智慧。
◎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血與火凝結而成的至理。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需要去忍。當你面對不同環境,不同對手,有時採用什麼樣的手段已不是關鍵,而怎樣保持良好情緒才是至關重要的。
也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而情緒是一種讓人捉摸不到的東西,只要你能充分認識到「小不忍則亂大謀」,你就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生活中,有許多人都可以把情緒收放自如,這個時候,情緒已不僅是一種感情上的表達,而且成了人性攻防中使用的「武器」。有時候,掌控不住情緒,不管三七二十一發洩一通,結果搞得場面十分難堪。
隋朝時,隋煬帝是個暴君,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幫助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
唐國公李淵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但是,大家卻也因此都替李淵擔心,怕他遭到隋煬帝的猜忌。
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產生了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會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隱忍等待。於是,他故意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淪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這樣,才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克制,乃為人的一大智慧,它有助於人們在攀登理想境界的征途中,消除情感世界不可避免的潛在危機。因而,對於一個成功的開拓者來說,它既是實現既定目標的保證,又是取得更大成功的起點。
假如李淵當初聽了隋煬帝的話,怒火中燒,馬上與之理論或採取兵變,很可能會因為準備不足,時機不成熟而失敗,一旦失敗,則永無機會從頭再來了。
成熟的人應有的待人處事「溫度」
適度的忍讓,是文明人的禮讓,是虛心者的謙讓,是識時務者的急流勇退。
有一對人人羡慕的恩愛夫妻,一起走過了五十個春秋,彼此感情依舊。五十年的時光,竟不能讓他們的愛情有一絲的褪色。
有人問:五十年的相隨歲月,如何走過來?她答一個字:「忍」。問他,他答一個字:「讓」。
這樣的不可思議,如此忍讓度過一生,人生還有什麼樂趣?生命還有什麼意義呢?再說,忍字頭上一把刀,難呀!
她慢慢地說,一點都不難嘛,凡事多為他想想,不就沒怨氣了嗎?問他如何讓,他說,很簡單呀,她喜歡的事,就讓她去做,總得給她一片自己的天空。
我們每天都在生活,每天都和各種人打交道,適度的忍讓對我們保持愉快心情大有好處。
大文豪蘇軾曾指出:「君子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他又說:「高祖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朱袞也曾說過:「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用爭鬥的方法,你絕不會得到滿意的結果。但用讓步的方法,收穫會比預期的高出許多。」不要忘了這句古話。
善於忍讓,有助於愛情的美好;善於忍讓,有助於事業的成功;善於忍讓,更有助於社會的進步。當我們讓出一點空間,不只是給了其他人生存的餘地,也給了我們鍛鍊自己的機會。
遇事忍讓別人,就是一件好事嗎?
一、其實,忍讓是有區別的;適度的忍讓才是「善讓」;無限度,無原則的忍讓,就是「惡讓」。
二、「善讓」,可以以柔克剛,避免因惡爭而發生錯誤,「惡讓」是無用者的別名,是對惡爭者的放縱,我們應該清楚分別兩者,避免自己做出「惡讓」的行為。
2、逢人只說三分話,才能保有七分圓話空間
◎ 話到嘴邊留三分,才能讓自己保有「說錯話」的空間。
◎ 小心謹言,這是對自己的安全和品行的一種自我保護。
◎ 我們對任何問題都不宜憑主觀猜測的亂說,更不可因片面的觀察,就在背後評論別人,除非這是一個讚美。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言多語失,食多傷身;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說話之難,古今皆然。因此,我們要始終記住:「為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人活在世上,最多的行為大概就是說話了,人活一輩子總共要說多少話,沒有誰統計過,大概也很難統計出來。
然而,話的種類雖多,屬於褒義的卻並不多,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雖然人整天都在說話,但真正有用的話卻不是很多,無用的和有害的話倒是不少。
說了一些傷害別人的話,有人常以「有口無心」求別人原諒。「有口無心」固然可以原諒,但是「傷人」難免會令人不快樂,甚至會影響到與他人的關係,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更要注意。
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的古訓。出言不遜,舌頭也能殺死人。不管戀人還是夫妻,在心情欠佳時,特別要注意話到嘴邊留三分,所謂三思而後說,絕不能圖一時解氣,不顧前思後的隨口就說,以免過後又後悔莫及。
成熟的人應有的待人處事「溫度」
在交際的過程中,不要主動告訴對方「你是做哪一行的」,而是要留給別人一點猜疑的空間,如此我們才可以不一下子被看破,才能顯示出我們的風範。
前法國總統戴高樂曾經說過一句話:「真正的領袖人物要幽居,偉大和超脫要神秘,有時則要沈默寡言。」
無獨有偶,在戴高樂之前也就是幾百年之前,我國明朝呂坤在《呻吟語》中曾經總結聖人的處世經驗說過這樣一句話:「獨處看不破,忽處看不破,勞倦時看不破,急遽倉猝時看不破,驚擾驟感時看不破,重大獨當時看不破,吾必以為聖人。」
在這裡所說的「聖人」,是一個有懸念的人而已。我們也許做不了聖人,然而,我們卻可以做「部分的聖人」,也就是做一個盡量讓別人有懸念的人。為此,首先我們必須懂得在必要時學會「免開尊口」。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弱點和缺點,然而這些弱點和缺點,一旦從別人的嘴裏說出來的時候,就很快成了短處和隱私,這也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大忌。
所以,把一個人說得天花亂墜,假如對方恰巧不認可這個人,聽了以後不是以為我們別有用心,就是認為我們幼稚無知。而把一個人說得一無是處,而對方偏偏就是那個人的朋友,那麼就會惹下一堆麻煩的,最終會被人認為是道德問題。
在社會上,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亂,每一天都在興風作浪,把別人的短處和隱私,把人際間的是是非非編排得有聲有色,誇大其詞地逢人就說,不知由此種下了多少怨恨的種子。假如遇到這樣的人,說某某人的短處時,我們唯一的辦法是聽了就算,像別人告訴我們的秘密一樣,三緘其口,不可做傳聲筒,並且不要深信這片面之詞,更不必記在心上。
如果貿然把聽到的片面之言宣揚出去,十有八九被認為是顛倒是非,混淆黑白。說出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來的。當我們明白自己說錯時,難道我們還能把話從別人的耳朵裏掏出來嗎?
俗話說得好:「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這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好的辦法。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許多的秘密,或許,我們一時衝動去找人傾訴一番。
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很有可能會把自己的秘密洩露出去,而自取其辱,自找倒楣。世界是複雜的,我們「拋出一片心」說不定正好踩進了別人事先佈置好的「陷阱」。
為何有人說「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講」呢?
一、世界上到處都充滿了鬥爭與矛盾,社會上處處都有小人,而且易退易漲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我們無法防範身邊不出現小人。
二、在這個充斥著小人的世界充滿了陷阱,君子又鬥不過小人,說話稍有不慎,便有被套進去任人宰割的危險,所以,話要更謹慎的說,才能不讓自己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3、不要把話說「過度」,才不會斷了自己的後路
◎ 每個人都要學會逢人只說三分話,千萬不要把話說「過度」了。
◎ 說話必須看清對方是怎樣的人,如果對方不是能盡信的人,說三分真話已經夠多。
我們也許為了一時之快,對並不相知的人暢所欲言,那麼結果會是如何呢?如果雙方關係淺薄,甚至只有一面之交,我們就把自己的秘密都說出來,會顯出我們缺乏「心機」。而且,對方會認為我們不配與他深談,覺得我們冒昧,也就是說我們對他肝膽相見,對方也許還會感到不耐煩呢!
所以,對人不必全拋一片心。「成熟的人」往往只會說三分話,但是,你一定會認為這些「成熟的人」很狡猾,很不誠實。
然而,孔子曾經提醒我們:「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意思是說,事無不可對人言,也就是指你所做的事,並不是非要盡情地向別人宣布。
成熟的人是不是可以對人言是另一問題,他的只說三分話是不必說、不該說的,更不是不誠實,更不是狡猾。其實,說三分話是一種修養,我們說話必須看對方是什麼人,如果對方不是可以盡信的人,我們說三分話,已經很多了。
一生當中,總有一些話是本不想說而又違心說的,總有一些話是十分想說卻又終於沒說出的。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們自古就講究「度」,這個「度」就是恰到好處。尤其是說話,說話要把握好這個「度」,就可以把話說得恰到好處。
成熟的人應有的待人處事「溫度」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能淋漓盡致的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是一種技巧;把想說的話扼死在心底,去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是一種莫大痛苦,但也是一種求生的技巧。
要想把話說的恰到好處,卡內基強調最重要的一點是把握住說話的時機。孔子在《論語.季氏篇》裏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不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不該說時說叫急躁,該說時卻不說叫隱瞞,不看對方臉色變化便貿然開口,叫做閉著眼睛瞎說,這三種毛病都是沒有把握住說話的時機。
人處在社會上,無論處於何種地位、何種情況下,都需要聽真誠的話,因此,與人交往,要熱情周到,說話既不要冷言冷語,也不要虛偽誇張。有道是做人莫張狂,做事莫張揚,想表功時少說一句,想顯示時少說一句。不少時候是「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切記言多語失,凡事多說,「說破」就沒意思。
生活中有好些事即使看破,不到時候也不必點破,這叫看破不說破,也就是不要隨意譏諷別人,以及貶低別人,這樣才可以繼續做朋友。
因為貶低別人,並不會抬高自己。做人處事,用言要慎,說話不當,輕者得罪人,重者招來是非,一句得體的好話,能讓人追隨前後,無怨無悔。
有句話說:「話要說到冷暖之處、喜痛之處、要害之處。」
有時話不在多,而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於說好。對人要有關懷備至,真正的關懷根本不需要很多,一個無言的動作,一個心領神會的表情,一句刻骨銘心的話就能使人感動。
對於窘迫的人,說一句解圍的話;對頹喪的人,說一句鼓勵的話;對於迷途的人,說一句提醒的話;對於自卑的人,說一句振作的話;對痛苦的人,說一句安慰的話;對受了挫折的人,講一句重新堅強起來的話;對頭腦發熱的人,講一句降溫的話;對高傲的人,講一句「滿招損」,「謙受益」的話;對私慾之心重,容易受誘惑的人,講一句潔身自好的話;對容貌長相一般的人,講一句良好的個性和氣質,遠比漂亮的外表更可貴的話。這些「好話」對需要幫助者而言,如同旱天的雨、雪中的炭,將會使人一生難忘。所以,說話給人留點餘地,對人多說點好聽話、少講些難聽話,不只給自己帶來好心情,還可能救人於水火之中。
怎樣說話才不失「分寸」?
一、說話時要認清自己的身分,也就是如果用對小孩子說話的語氣,對老人或長輩說話就不合適了,這是不禮貌的,是有失「分寸」的。
二、說話要盡量的客觀,這裡說的「客觀」,就是要尊重一些事實,事實是如何就如何,應該實事求是的反映客觀實際。
4、學會說「不」之前,先學會給別人留一條路
◎ 喜劇大師卓別林曾經說過一句話:學會說「不」吧!你的生活將會更加的美好。
◎ 拒絕別人之前要有替代方案,因為被拒絕是一件令人非常難堪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要想拒絕別人,做起來其實並不難。
學會說「不」的實質精神就是學會以直率、坦誠和恰當的方式,自在地表達你當時否定的、不願意的感受。
但是記住,說「不」的同時要給對方留有餘地,只有讓對方坦然接受,才算是達到真正的效果。
例如:一位老朋友向你借錢買東西,但是他經常借而不還。
你可以說:「我身上沒帶多餘的錢,不能借給你。」
或者說:「對不起,我今天帶的錢剛好有急用。」
又比如:你的一位好友熱情地向你遞支煙,要你非抽不可,此時你就可以這樣說道:「謝謝你,但是醫生說我最近氣管不好,不能抽煙。」
如果你學會在拒絕別人的同時,也留一個台階給被你拒絕的人,那麼你就掌握了生活的主動權,而且也就學會了怎樣更加輕鬆自在的去生活。
成熟的人應有的待人處事「溫度」
人與人之間,如果可以做到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多給別人留一些餘地、一些包容、一些方便、少一份拒絕、少一點難堪,必定能贏得別人的愛護。
既不擔心與人接近,又不害怕與人爭辯,你的行為完全超乎自然,有多少能耐就表現多少能耐。這種自我維護的改變,能夠讓他人可以意識到你拒絕的權利,並且真正理解到你的「拒絕」,並且更加的尊重你。
有一個讀過《圍城》的美國女士到中國來,打電話給該書的作者錢鍾書先生,說自己非常想拜見他。錢鍾書先生一向淡泊名利,不愛慕虛榮,於是他就在電話中婉拒說:「假如妳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的話,又何必一定要見到那個下蛋的母雞呢!」
在此,錢先生以其特有的幽默和機智,運用新穎、別緻而又生動、形象的比喻,拒絕了那位美國女士的請求,既維護了那位女士的自尊,同時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在一些言語交際的過程當中,善於拒絕者,既可以使自己掌握主動,進退自如,同時又可以給對方留足「面子」,搭好台階,進而使交際雙方都能免受尷尬之苦。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美國的一位記者問季辛吉:「我們有多少潛艇配置分導式多彈頭?」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季辛吉如果說「不知道」,便等於撒謊,如果說「無可奉告」之類的外交辭令,又會落入俗套,還有可能激起記者們更尖銳、棘手的追問,如果實話實說,則必然洩露國家機密。
面對這樣的難題,季辛吉卻顯得非常從容,他說:「我們有多少潛艇配置分導式多彈頭,我知道,但是,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保密的?」
記者們一聽高興極了,立刻嚷嚷說:「不是保密的,不是保密的!」
季辛吉笑著反問說:「不是保密的嗎?那你告訴我是多少?」
季辛吉透過這一反問,立刻就變被動為主動了,並且非常巧妙而又很得體地封住了記者的嘴。
拒絕對方,當然會引起對方的一些不快樂。然而,對於別人向我們所提出的一些要求,有時我們還要加以拒絕。那麼,要怎樣才能盡量地把這種因拒絕而可能引起的不快,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內呢?
這就需要我們在拒絕別人的時候,巧妙地說一些話,因為,這樣一來,既可以為自己開脫,同時也不會讓別人處於難堪之地。
說話時要學會給對方留下餘地,把「拒絕」當做是一個選項,但不要輕易的拒絕別人,也就是如果懂得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盡量滿足別人的要求,自己會獲益更多!
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為什麼我們要拒絕幫忙呢?
一、俗話說:「助人為快樂之本。」然而,當別人前來要求協助的時候,自己也難免會遇到力不從心的時候,因此,要大膽的說出一個「不」字,是相當重要的。
二、想做一個有求必應的「好好先生」,或者「好好小姐」是很難的事,如果你輕易承諾無法履行的職責,就會帶給自己更大的困擾,以及溝通方面上的困難度。
5、說話要留有餘地,才會有挽回的空間
◎ 局面是瞬息萬變的,不把這種情況預計在自己的說話與行動裏頭,很多時候,會令自己尷尬,也會令對手為難,不可不防。
◎ 能夠學習在言語行動上處處多留餘地,以及留一些可以變通的空間,是現代商場和職場最需要具備的條件之一。
說話是一門藝術。俗話說:「會說話的令人笑,不會說話的令人跳。」如果說話不講究藝術,有時會帶來不良或嚴重後果。因此,說話時學會給自己留有餘地,這樣才能進退自如。
每個人從小就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射箭用的弓如果拉得太滿,就容易折斷;水缸裏的水注入得太滿就會往外溢。把這個道理用在說話上,就是一個人謙虛謹慎,留有餘地則會避免很多尷尬。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滿招損,謙受益」。
一個人在很多場合,尤其是在職場上,如果總是把話說得太滿,一旦出現意外情況,而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就很可能會給人留下好浮誇、做事不牢靠的壞印象。其結果是,老闆不敢重用,同事不敢信任的糟糕結局,而且還會給自己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為自己的人際關係設置重重障礙。
對此,有一家企業的老闆曾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我不怕他懂得少些,就怕他不懂裝懂地說自己是萬事通;也不怕他的能力有限,就怕什麼事都保證沒問題,結果到處是問題。這樣的人註定會耽誤大事的,對於這種人,職場的大門恐怕永遠也不會向他打開的。」
因此,無論面對什麼樣的情況,都不要把話說得太滿,要始終記住:「滿招損,謙受益。」
別把話講到盡頭,到了完全沒有迴旋的地步,這是下屬與上司交手的大忌。
把話說盡了,等於不給自己留有餘地,不但自撤下台階梯,萬一預測或建議錯誤,就白白地把自己留在半空中,不上不下,不知如何是好,這還在其次,最不好的是給老闆留下一個壞印象。
凡是話說得太滿的人,一定表現出極端性格。
凡是極端的人,等於基本上不願妥協,損失掉靈活變通的機會。即使不在與上司相處上會有問題,上司也會連帶地想到,這麼一個員工與別的同事、客戶交手,會不會有很多負面效應產生。
成熟的人應有的待人處事「溫度」
要知道,任何事情總是處於發展的過程,誰也不敢保證絕對不變。把話說「過度」,這樣很容易讓自己陷入被動的窘境。
曾聽過某員工對老闆說:「這個牌子的商品絕對不會在我們的商店內暢銷。否則,我就辭職不幹!」結果他所說的那個牌子的商品,賣得炙手可熱,這豈不為難了自己,也被老闆看破了自己的手腳。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因為把話說「過度」,而使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年輕人信心滿滿地去拜訪大發明家愛迪生。
「我一定會發明出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質。」年輕人自信地說。
「那麼,你想用什麼器皿來盛放這種萬能溶液呢?」愛迪生問道:「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嗎?」
這個年輕人正是把話說「過度」了,才讓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尷尬處境。如果他把「一切」換成「大部分」,愛迪生肯定不會去反駁他了。
說話要留有餘地,就要慎重選擇一些限制性的詞語。開口「絕對」,閉口「當然」,很容易把交談者嚇退;把「部分」說成「一切」,把「可能」說成「肯定」,這很容易招致別人的反感。
比如人家問你:「烏鴉是什麼顏色的啊?」你千萬別望文生義,或者憑藉見過幾隻黑烏鴉的有限經驗,而武斷地回答:「烏鴉嘛,絕對是黑色的!」給自己留條後路的答法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如此,保證讓你立於不敗之地。
而上述這些,都是說話要留有餘地,不能把話說死,才能進退自如的道理。
如果不可講「深話」,那該講什麼話題才好?
一、要使談話得以繼續,並且產生較好的效果,可適度地選用一些幽默風趣的語言,或適時地講一些笑話。
二、幽默的語言,既有趣可笑,又寓意深長,如能在談話中適當加以運用,不僅能夠活躍氣氛,而且能夠啟人心智,吸引聽眾,更能夠與他人溝通和交流。
6、話不要說過頭,才有空間能回頭
◎ 說話一定要小心謹慎,這樣才不會讓人認為輕薄,甚至招怨。
◎ 在說話時也要和做事時同樣要留有餘地,不能把話說得太滿,以免下不了台。
◎ 把話說得太滿,就像把杯子倒滿水一樣,再也倒不進一滴水,否則就會溢出來。
古人曾經說過:「寧吃過頭飯,莫說過頭話。」可見說話要說得恰當,說得合時,說得合宜。所以,處世切忌亂開口,說出口的話要合乎於情理。
宋代朱熹有這樣一句話:「話要說得合適,那麼要怎麼樣才算說得合適,不說過頭呢?」以下四點就是在面對各種類型的人,如何把話說得合適的訣竅:
一、面對受窘的人說上一句解危的話語;幫助別人當然不是只有在金錢、勞力、時間上的付出,「說話」也能幫助別人。例如,有一些人面對尷尬、不知該怎樣下台的窘境時,你及時說出一句,可以幫他解危。
二、面對沮喪的人說上一句鼓勵的話語;西方有一句諺語說得好:「言語所賦予我們的功用,就是在我們之間作悅耳之詞。」什麼是悅耳之詞,就是說好話。說好話讓人如沐春風,讓人產生信心,遇到受挫心情沮喪的人,我們能給他一些鼓勵,給他一些信心的話語,當然這也正是以話語給他人力量的助力。
三、面對疑惑的人說上一句點醒的話;孫子說過一句話:「贈人以言,重於珠玉。」遇到徘徊在人生路口上的人,遇到生活關卡左右為難的人,更甚者遇到對生命產生疑惑的人,一定要及時的給予一句有用的話來進行提醒,而這句提醒的話語,有的時候能影響到他的一生,甚至可以幫他撿回一條生命。
四、面對無助的人說上一句支持的話語;無助的人,對自我信心不足;無助的人,需要他人給予肯定,這樣才會有力量。那麼像這種人,經常生活在別人的善惡語言之中,一句言語,可以決定他的心情是否好壞。面對一些無助之人,我們應當多多給予支持的語言,讓他對自己產生自信心,肯定自我的能力。
《說苑》:「君子之言寡而實,小人之言多而虛。」話語並不在多,重點在於貼切與恰當,這正如孟子說過的一句話:「如果說話非常的淺近,但是用意深遠,那麼這就是說一句好話。」
成熟的人應有的待人處事「溫度」
平常在社會活動當中,正常人也會有時來這麼一兩下的口舌之快,但此「快」字必也是一閃而過,接下來的便是「不快」了,所以更應該謹慎。
人與人之間發生一些小誤會或者小磨擦是在所難免的,胸懷寬廣的人大致會過而即忘,但並非人人都有這般的胸懷。
在人際交往當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爭吵源於某一件雞毛蒜皮的事,但由於一方逞一時口舌之快,說了帶情緒的話,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而另一方也不願意做省油的燈,受羞辱後也勃然大怒,反唇相譏,把口水仗打得如火如荼,甚至大打出手,小事變成了大事,釀成禍端。
愛逞一時口舌之快者,大多數是心浮氣躁又習慣指責他人的人。在他們的心靈世界裏根本就沒有「忍」字。只要不順心,見事罵事,見人罵人,為的是排遣胸中的憂煩,僅此而已。然而,他們根本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焦躁的情緒得到了發洩,被罵者的心裏感受又是怎樣呢?」
舉個淺顯的例子:當你在超市排隊付款時,隊伍前進的速度非常緩慢,前面有一個老太太「霸」在收銀台前,用了很長時間數著店員找給她的零錢,你一邊心疼浪費掉的時間,一邊強耐著性子等了好久,最後終於按捺不住的罵了一聲。就這麼一句衝動的話剛一出口,你立刻就會感到後悔,這就是所謂的「逞一時口舌之快」。
因把話講得太快,而給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到處可見。
因此,我們在說話時,千萬不可把話說得太快,要學會給自己留有餘地,才會進退自如。
如果管不住自己「快言快語」的毛病該怎麼辦?
一、在現代生活中,有許多的事情我們都無法預料到它的發展態勢,為此,千萬不可以輕易地下斷言,如果不留餘地,那麼就會使自己連一點迴旋的空間都沒有。
二、你知道自己有「逞一時口舌之快」的毛病,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是非常難克服的,那麼你就應常備相應的補救措施,比如說:「累積好人緣,來給自己的衝動存點空間。」
7、平時「勤燒香」,才能有「臨時抱佛腳」的餘地
◎ 只有早做準備,未雨綢繆,這樣才會在急時得到意想不到的幫助。
◎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人人都難逃脫一個「情」字。在人際交往中,多注意對周圍的朋友同事做點「感情投資」是值得的。
俗話說得好:「平時多燒香,急時有人幫」、「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
從古至今,有許多這樣的成功人士,就像戰國時的信陵君,是一位很善於進行「感情投資」的人,得到的回報也很豐厚。
魏國有個隱士名叫侯贏,年已七十,家境非常清貧,但只做大梁城看守東門的小吏。有一次,信陵君親自去拜訪,饋贈給他貴重的禮物,但他都婉言謝絕。於是,信陵君大宴賓客,等酒宴擺設好,客人坐定以後,他就親自帶著隨從車馬,親往東門迎接侯贏。
侯贏上車並不謙讓,直接坐在尊位上,一面暗自觀察信陵君,信陵君駕御著馬車,態度更加恭敬。
過一會兒,侯贏對信陵君說:「我有個朋友在屠宰場裏,希望能委屈您與我一同去看望他。」
信陵君就將車駕到市場裏,侯贏下車會見自己的朋友朱亥,故意站著和朱亥談話,很久不理睬信陵君,並繼續觀察他的反應,信陵君的臉色更為溫和,而這時,信陵君家裏高朋滿座,正等著他回來開宴。
市場上的人都好奇地觀看信陵君駕車,信陵君的隨從暗罵侯贏。侯贏看到信陵君始終和顏悅色,態度誠懇恭敬,於是告辭朱亥回到車上。回到家,信陵君請侯贏坐上尊位,並向他一一介紹在座的將相、宗室,這使賓客都為之驚訝。
宴會上信陵君站起來,到侯贏席前敬酒祝壽。
侯贏告訴信陵君說:「今天我讓您為難得夠多了,我不過是一個守東門抱門閂的人罷了,然而您卻親自駕著車馬,迎接於大庭廣眾之中。本來是不應該讓您這樣做的,但您卻這樣做了。我為了成就您禮賢下士的美名,所以我故意讓您和車馬久立於市區,使來往的人圍觀您。但您的態度越加恭謹,於是人們都認為我是小人,而盛讚您是一位能禮賢下士的長者。」
這是侯贏受到尊重後,對信陵君的第一個報答,而這又何嘗不是信陵君感情投資的一種收穫呢?
成熟的人應有的待人處事「溫度」
懂得去別人不去的「冷廟」燒香,是一項有利而穩健的「人情投資」,千萬不能「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如果你是一個真正善於求人的人,那麼就要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
說得世俗一些,就是你釣不到大魚,也不能抱著「釣到的魚不用餵食」的平庸態度,否則,大魚釣不到,連小魚也都讓你餓死了。
正所謂:「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菩薩雖靈,也不會來幫助你的。」也就是你平時目中沒有菩薩,有事才去找,菩薩哪肯做被你利用的工具!
因此,不但要做到目中有菩薩,心中也要有菩薩,你的燒香完全出於敬意,而絕不是買賣,一旦有事你去求祂,祂對你有情,自然就會幫忙。
如果你要燒香,就應去不太有人注意的「冷廟」,而不要去香火鼎盛的「熱廟」。因為熱廟燒香人太多,菩薩注意力分散,你去燒香也不過是香客之一,顯不出你的誠意,引不起菩薩特別注意。
也就是說,菩薩對你不會產生特別的好感,一旦有事你去求祂,祂也以眾人相待,不會特別幫忙。
冷廟的菩薩就不然了。平時冷廟門庭冷落,無人禮敬,你卻很虔誠地去燒香,菩薩對你,當然特別注意,認為你是祂的知己,一旦有事你去求祂,祂自然特別幫忙。即使將來風水轉變,冷廟變成熱廟,菩薩對你還是會特別看待,認為你不是勢利之輩。
菩薩如此,人情未嘗不是如此,有空閒之餘就維繫一下朋友間的關心,不只是對飛黃騰達的朋友噓寒問暖,也該為虎落平陽的朋友雪中送炭,哪天失勢的朋友若是一飛衝天,我們才有再次與他建立交情的餘地。
到底該交什麼樣的朋友,才會對人生有幫助呢?
一、人之相交,要靠時機,時機的遲早要靠命運,你的相識之中,有沒有懷才不遇的人?如果有,這就是「冷廟」,應該時常去探望探望,每逢佳節送些禮物。
二、一旦他在日後,否極泰來,他第一要還的人情債,當然是你的,也就是當他有還債的能力時,即使你不去索討,他也會自動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