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運字的人
編輯室手記
文/虹風(小小書房店主,小寫出版總編輯)
倘若讀書會、課程不計入的話,每一個月,在小小的咖啡區,平均會有二~三場書友會、活動,一年累計大約三十場次上下。這些活動多是文學、人文社科、藝術相關領域的座談,或者音樂演出。會有初初發表作品的新人,也會有經營很久的創作者,來小小發表新作。一年一年過去,小小十週年時,突然興起一個念頭,想要知道這十年來,他們又經歷了哪些路,或者,他們曾經走過哪些路,才能一步一步,將自己與他們的作品,呈現在讀者眼前。
《運字的人:創作者的鑿光伏案史》是從二〇〇六年小小成立,到二〇一六年這十年間,在小小舉辦過座談、分享或者演出的創作者中,挑選不同領域、創作資歷超過十年的創作者,就其創作環境、背景養成、創作方法、作品、創作歷程,以及對臺灣創作環境的看法⋯⋯等等,加以訪談而成。一本書能夠容納的篇幅雖然有限,而未能選入的創作者肯定也會相當多,但我們期望能夠在文學、小說、詩歌、劇場、紀錄片、藝術、音樂等廣泛的藝文領域裡,讓這些資歷深厚的創作者暢談他們所處的時代、閱讀以及創作經驗,為下一個十年、甚至十年以後的創作者,提供珍貴的參照。
只要是曾經在小小舉辦過座談的創作者,我幾乎都記得他們第一次來到的情景,或者,與他們初識的記憶。書店搬過兩次家,用1.0-3.0作為區隔,1.0時期就出現過的有:小說家駱以軍、吳明益,彼時,前者已是知名的作家,後者才剛開始建立他的讀者群;之後,他們又分別因為新作、或者座談邀約來到2.0、3.0,在十年的時光裡累積了龐大的粉絲群。
音樂人林生祥、生祥樂隊的筆手╱詩人鍾永豐,則是在我開書店前便已經認識,小小成立不久之後,生祥也剛好發行《種樹》專輯,來小小舉辦說唱會。我還記得,1.0時期的咖啡區非常非常小,生祥的樂迷將這小空間擠得滿滿的,不到一公尺的近距離、純淨的不插電演出,回想起來還是非常超現實;而永豐與音樂人╱客家詩人羅思容來小小分享客語詩歌,更是打開、敲破我對於臺灣本土詩歌的懵懂、無知。
由於2.0的時期較長,在這段時間來到小小的,有小說家黃錦樹、人類學家╱紀錄片導演胡台麗、紀錄片導演黃庭輔、劇場導演王墨林、環境聲音藝術家Yannick Dauby與詩人宛璇、藝術家高俊宏、詩人零雨、原住民作家Liglav A-wu(利格拉樂.阿烏)。
零雨老師是臺灣當代詩人之中,我非常敬仰的,她在1.0時期便常私下來小小買書,或以讀者身分參加詩歌座談,非常低調。二〇一四年,我們出版了詩人宛璇的詩集《陌生的持有》,零雨老師非常喜歡,隔年,便將她的新詩集交付我們出版,即為《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於我們而言,是莫大的殊榮。甚至,絕少在公眾面前現身的她,為了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很難得地答應舉辦詩友會,詩迷莫不驚嘆歡喜;而Liglav A-wu老師還租居永和時,便是小小的書友,一次相認讓我大驚失色,在我青年時期,她的《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紅嘴巴的VuVu》、《穆莉淡-部落手札》便是我所珍藏的、也是很重要的、進入原住民女性世界的啟蒙書。
來到小小的每一個創作者,也可以說都是我的啟蒙者:胡台麗老師所引介的人類學民族誌、紀錄片;王墨林的身體氣象館、身體論;黃庭輔的實驗紀錄片;Yannick Dauby曾經蒐集、記錄臺灣多個社區的聲音計畫案;高俊宏的東亞藝術占領行動,以及他現在所進行的大豹社、日本隘勇線調查⋯⋯我想,對曾經參與過的讀者而言,也一定有像我一樣,因而更理解這豐富而廣大的世界多一點點的。
但我們這樣想:因為他們各自所屬不同領域,應該還會有非常多的讀者,還不認識他們。因而,我們期望這本書,能夠為臺灣的創作者群像,留下一些軌跡之外,也能夠讓關注不同領域的讀者、新一世代的創作者,得到更多前行的勇氣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