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質伯先生畫冊
吳文彬先生從小習畫,1937年,在天津,從李喆生先生習墨梅。1939年,於北平,加入雪廬畫會,師從晏少翔先生習人物畫。在當時,雪廬曾敦請黃賓虹大師講授繪畫理論,金禹民先生示範金石篆刻,當代名家如:壽石工、陸鴻年、啟功、田世光、張其翼、金哲公等,都是雪廬的老師。根據晏少翔老師的回憶:文彬習畫,對傳統技法十分重視,對歷代名作,曾有系統的認真臨摹研究如:吳道子「天王送子圖」、唐人「遊騎圖」、梁楷「十六應真」、李龍眠「五馬圖」為他線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繼而在臨摹蘇漢臣「五瑞圖」、宋人「拜月圖」、元人「文姬歸漢」等從中吸取工筆重彩中構思和佈局的技法。在五年學習中,無論風雨甚至雪天,從無間斷,每天從學校下課,再趕來「雪廬」,常常到晚間八九點鐘騎上單車回家,這對當時只有十七歲的他來說,所投下的苦功,在今天的學生中是很難做到的,或許正是這種不畏艱辛的精神,才為他今天的成就奠定了基礎。1944年,吳先生高中畢業後,考取國立藝專國畫科,從溥松窗,劉淩滄繼續深造。之後,1948年,因為家境與時局,隨軍遷居到了臺灣。
在臺灣,吳文彬先生沒有放棄自身之所學,在公餘,也積極的參與各項藝術活動。因此,到現在,臺灣各大博物館、美術館中都有吳先生的作品被珍藏著。其中,例如,臺北中正紀念堂的「頂天立地」,台中臺灣美術館的「伎樂天」、「秋蕉」與「白描二喬」,臺北藝術教育館的「難得春色點芳枝」,華岡博物館的「仕女」與「撫元人壁畫」等,不勝枚舉。最精彩的一次,當是1995年5月,台中省立美術館為其舉辦的七十回顧展,吳先生將其作品百餘件一次展出,確實在臺灣的藝壇上,獲得讚譽!因此,在次年,1996年,吳先生獲得「畫學金爵獎」的殊榮。
如果從《中國人物畫筆法之研究》這本書來研究吳先生,就會發現他不僅僅從事理論的研究,也努力的進行實踐!1983年,他當年六十歲,他寫了這本書稿,但是未發表未出版。1991 年到 1996 年間,七十歲左右的時期,創立了中華工筆劃學會,並且籌辦兩岸工筆劃大展。2003年,在他八十歲時,完成了一幅,展開超過十公尺的長卷 – 「群賢圖」,全部都是用白描線描方式完成的一幅巨作。2008年,在他八十五歲時,出版了《吳文彬白描人物畫輯》,也是利用白描的方式,畫出了兩百零一位高仕與仕女。我們打破傳統的方式,嘗試利用電子書的形式,為他出版第一本電子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