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你若錯過了禪宗,那麼現在,不要再錯過冉吉特‧馬哈拉吉。
【本書簡介】
◎作者冉吉特•馬哈拉吉為印度不二論大師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同門師弟,是其師悉達羅摩濕瓦•馬哈拉吉的心子,繼承並發揚了其師的圓頓教法「飛鳥之道」。
◎飛鳥之道講究頓悟,與漸修的螞蟻之道相對,以了悟真我為核心。
◎本書為冉吉特與弟子的對話錄,在對話過程中破除幻相、直指實相,與中國禪宗可謂一脈相承。
冉吉特•馬哈拉吉(Ranjit Maharaj)出生於1913年,在十二歲時遇見了他的師父悉達羅摩濕瓦•馬哈拉吉(Siddharameshwar Maharaj),後者是印度近代的不二論宗師,以一己之力,中興了寂滅許久的圓頓教法。冉吉特將其師的教授方法總結為「飛鳥之道」,這是以了悟真我為核心教授的頓悟法門;與之相對的,則是提倡漸次修行的「螞蟻之道」。「飛鳥之道」氣勢如虹,培養出來的是雄獅般的人物, 冉吉特和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Nisargardatta Maharaj)就是活生生的證明。尼薩迦達塔因《我是那》(I Am That)一書而聲名遠播,吸引了眾多西方求道者不遠萬里來到印度孟買參訪,使這一傳承開始為印度之外的受眾所知。冉吉特則一直謙遜低調,沒有收徒,大隱於孟買市一間十平方米左右的蝸居之中。直到1983年,應越來越多的求道者之請,年屆古稀的他才開始公開教授,並把悉達羅摩濕瓦的教法系統化地整理成文字,在英語世界中弘揚開來。
冉吉特繼承了悉達羅摩濕瓦對「究竟領悟」的教導,並用他極具個人風格的簡單直接的英語加以闡述。本書收錄了 1996 年到 2000 年之間他與來訪者的對話問答,對話皆為英語,是目前唯一正式出版的冉吉特對話錄。2000 年 11 月 15 日,冉吉特逝世,所以本書記錄的是他晚年的最終教導。他從不隨順人們對幻相的沉迷,總是將對話者提升到他的層次,堅定地傳達著「你就是實相」的教導,以他平靜的方式,發出了獅子吼。
對於華語讀者而言,讓人頗感驚喜和親切的是,冉吉特的談話處處與禪宗相合。禪宗古德言:「即心是佛,無心是道。」在冉吉特的口中,則是這樣的表述:「由於心的作用,一切才會發生。心應該變成『無心』( no-mind)。『無心』的意思是『我什麼都沒做』。」一切都是因為「他」的作用,「他」才是真正的我,而我不存在。而這個「他」,正是禪宗所說的「主人公」。如同趙州從諗禪師所說:「一見老僧後,更不是別人,只是一個主人公。」當被提問者問到:「馬哈拉吉,您是在您的師父捨離肉身之前還是之後獲得證悟的?」冉吉特回答:「別問這種問題。為什麼?沒有什麼是可被完成的。我看見他,他征服了我。那時,我是個無知的人,我才十二歲,什麼都不懂。我看到他了,僅此而已。一切都是『他』,還有什麼更多需要了悟的嗎?」
作者簡介:
冉吉特•馬哈拉吉(Ranjit Maharaj)
出生於1913年,在十二歲時遇見了他的師父悉達羅摩濕瓦•馬哈拉吉(Siddharameshwar Maharaj),之後一直緊隨其師,直到其逝世。悉達羅摩濕瓦是數百年一遇的宗師,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Nisargardatta Maharaj)也是其弟子。與這位聲名遠播的師兄不同,冉吉特一直謙遜低調,沒有收徒。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曾這麼向西方弟子們介紹這位師弟:「這是位智者,可他不收徒。」直到1983年,應越來越多的求道者之請,年屆古稀的他才開始公開教授。
冉吉特繼承了悉達羅摩濕瓦對「究竟領悟」的教導,並用他極具個人風格的簡單直接的英語加以闡述。他的話語平靜柔和,卻從不妥協。在他身上,智慧與虔敬獲得了完美的結合,這種究竟的虔敬時時流露在他的談話之中,正如他所說:「一切都是『他』,還有什麼更多需要了悟的嗎?」 細觀他對悉達羅摩濕瓦的教法所做的一切,實在可以稱得上是他的心子。
譯者簡介:
關於譯者
此書的翻譯是在上師三不叟的指導下,由幾個對「究竟領悟」充滿熱忱的求道者合作完成,他們是:鍾七條、智嚴、張玉、智弘、戴淑嫻。鍾七條、智嚴、智弘現居紐約;張玉畢業於法國巴黎六大,現居北京;戴淑嫻是英語專業畢業,曾任專職翻譯數年,現居廈門。他們各自都有相當豐富的翻譯經驗。
三不叟
90年代在福州林陽寺上廣下賢和尚座下剃度,參學顯密。在廣州和紐約默默弘揚宗門二十多年。
章節試閱
1998年5月3日
提問者:您用一個咒語(師父給你用來禪修[1]的神聖真言或短語)作為傳法的第一步時,這足以把人帶到實相中去嗎?
冉吉特:證悟之道有兩種,一種是「飛鳥之道」,一種是「螞蟻之道」。通過禪修,一個人可以證悟,這是螞蟻之道。真言或者名號具有這種力量。就像父母為你取的那個名字,就已經造成了很多影響。咒語是由師父傳授的,但是走禪修之道的話,獲得智慧的了悟將會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靠誦持咒語,你確實可以去到究竟實相。這個世界無非只是語言,這整個宇宙也無非只是語言。只存在兩樣事情:其中一個是實相,另一個是幻相。一句真言(one word)就可以摧毀幻相。
假設你有一個敵人,你想到了他。只需要在一秒之內,如果你改變了你的想法,他就可以成為你的朋友。所以從一個已經證悟了的師父那裡得來的一個想法[,即一句真言[2]],就足以幫助你證悟。唯一的問題就是,這是一條很漫長的道路。所以我的師父發現了一條最短的路,即通過思惟(thinking[3],參問真我)。由於缺乏思惟,所以你成為了最渺小的生物,但是通過思惟,你可以成為偉大中之最偉大,為什麼不呢?如果你沒有辦法通過思惟獲得領悟,無法走飛鳥之道,那麼你可以走禪修的路。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你每天要修好幾個小時。人們以為自己在禪修,但其實大多數人不知道怎麼禪修[1]。他們認為神是神,自己是自己,這是二元對立。這樣的話,永遠走不通。
所以,從師父那裡得到一個咒語就足夠了。語言可以斬斷語言,念頭可以斬斷念頭,在一刹那間就可以做到。它把你帶到超越言語的地方,那就是你的真我。在禪修中,你必須最終消融掉你的自我(ego)。禪修者,禪修這個行為,以及禪修的對象,三者要合一。這是一條漫長的路,而當今的世界,人們沒時間去這麼做了。他們也沒有時間去死。他們會說:「等等,我還有一些活要幹,做完之後就去見你。」當今世界的節奏太快了。所以我的師父找到了最快的一條路。因為語言,你把這個世界的一切都當作是真實的。在此生之中,也只存在著語言。如果沒有語言,世界在哪裡?如果你沒有名字,自我在哪裡?
父母給了你一個名字,你就成為了那個名字,通過接受那個名字,你如今已經變得強壯有力。但如果接受了錯誤的東西,那就不可能有正確的結果。該怎麼辦呢?你所有的老師們都說這個世界是真實的,你也就接受了。當你出生的時候,其實是沒有名字的,但別人給你取了名字後,你就接受了,並且認為「我就是這個」。所以,如果師父給你一個咒語,你可以用它來禪修,而且能進步並證悟,但這是一條漫長的路,充滿了障礙。在最後,你必須消融掉咒語和持誦者──也就是你自己,然後成為「那個」。這是個漫長的過程。螞蟻爬得很慢,如果牠去爬樹的話,可能在到達終點之前就死了,所以牠需要轉世
再來。
而鳥可以頃刻間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我的師父找到了飛鳥之道。他從他的師父包薩赫伯・馬哈拉吉(Bhausaheb Maharaj)那裡學到的是螞蟻之道。包薩赫伯・馬哈拉吉建立了一個遵循禪修傳統的傳承。他於1914 年捨世,那個時候的人們對於了知實相並不是那麼熱衷。當時有四個同門師兄弟和我師父悉達羅摩濕瓦・馬哈拉吉在一起,我的師父想要找到一條更快的路,但是師兄弟們卻說,既然師父給了持誦禪修的法門,就無需其他方法了。
所以我的師父就獨自去了畢嘉浦(Bijapur),決意要找到達到究竟了悟的其他方法。他坐下禪修了九個月,沒有起來。他說:「就算死了,我也要找到最簡單的方法。」他並不是個有學問的人,但他心量廣大,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他。在見到他的師父之前,他熱愛健身,可以不間斷地做一千次仰臥起坐。後來一位朋友吿訴他關於包薩赫伯・馬哈拉吉的事,並建議他去跟他學學智慧之法。他跟隨了他的師父包薩赫伯・馬哈拉吉六年,但四年後,他就決定捨棄世間,成為他的弟子去宣揚禪修的教法。這樣宣揚了兩年後,他決定離開,去找非禪修的方法。雖然他的師父只教了他禪修的方法,但他的心念和信心非常強大,決定要更進一步。他的信心是有眼的(有洞悉力的),而不是盲目的。最後,打坐了九個月後,包薩赫伯・馬哈拉吉出現在他面前,說:「很好,你明白了,我也贊同你。現在你可以起來了。」
禪修固然是可以的,但思惟是更快的。所以他決定教授飛鳥之道。經文中說道,你要先捨棄世間,然後才會得到明覺[1](Knowledge)。他說不是這樣,首先要向人們解釋淸楚,讓他們領悟,然後他們捨棄世間才有意義。如果並不領悟,卻去出離,這是沒有意義的。但當你領悟到你所見、所感都不是真實的,那麼你去出離,那才有意義。當世界不是真實的,所有都是幻相,除了出離之外,你還能做什麼呢?
所以,他給予領悟,然後他讓他的弟子們出去乞討:「現在整個世界都是你的家了。」過了段時間,當弟子們回到師父身邊時,他吿訴他們,現在連「出離」(renunciation)也要捨棄!當沒有什麼是真實的時候,有什麼是需要捨棄的嗎?當一切都是空的時候,出離也是我執。要像一個普通人那樣待在世間[2]。接著,他給予最終教授:明覺也是錯的。最終,明覺也要被消融,然後你就是「他」。那就沒有任何畏懼了。
1998年5月3日
提問者:您用一個咒語(師父給你用來禪修[1]的神聖真言或短語)作為傳法的第一步時,這足以把人帶到實相中去嗎?
冉吉特:證悟之道有兩種,一種是「飛鳥之道」,一種是「螞蟻之道」。通過禪修,一個人可以證悟,這是螞蟻之道。真言或者名號具有這種力量。就像父母為你取的那個名字,就已經造成了很多影響。咒語是由師父傳授的,但是走禪修之道的話,獲得智慧的了悟將會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靠誦持咒語,你確實可以去到究竟實相。這個世界無非只是語言,這整個宇宙也無非只是語言。只存在兩樣事情:其中一個是實相,另一個是幻...
推薦序
[節錄]
中譯者序及導論
頂禮上師!
二十世紀,印度為人類世界貢獻了多位聞名世界的靈修導師,他們的影響力直至今日,依然巨大。其中悉達羅摩濕瓦・馬哈拉吉[1](Siddharameshwar Maharaj,1888-1936), 以其簡單明了的語言,將最深奧的吠檀多真知傳授給了普羅大眾,不僅在印度,還在西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冉吉特・馬哈拉吉(RanjitMaharaj,1913-2000)全面繼承并發揚了悉達羅摩濕瓦的教法,雖然他不如其同門師兄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NisargadattaMaharaj,1897-1981)那樣聲名遠播,但細觀他對悉達羅摩濕瓦的教法所做的一切,實在可以稱得上是他的心子。
冉吉特・馬哈拉吉將其師的教授方法總結為「飛鳥之道」,這是以了悟真我為核心教授的頓悟法門;與之相對的,則是提倡漸次修行、旨在層層進步的「螞蟻之道」。「飛鳥之道」氣勢如虹,培養出來的是雄獅般的人物,他和尼薩迦達塔就是活生生的證明。他們這一吠檀多傳承,在悉達羅摩濕瓦的師父包薩赫伯・馬哈拉吉(Bhauseheb Maharaj,1843-1914)時期,還是以持咒、禪修、禮拜、獻供等方式為修行法門。但自悉達羅摩濕瓦開始,就堅定地宣導以了悟真我為求道者入手第一步:通過聆聽自性上師給予的靈性真知,再結合參問人人本具的真實自性,一個人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證悟。而一切有為的修持,禪修、持咒、觀想等,都屬於「螞蟻之道」,需要花費數生的時間才能了悟實相。
把悉達羅摩濕瓦的教法系統化地整理成文字並在英語世界中弘揚出來,主要歸功於冉吉特。與其師及尼薩迦達塔不同,冉吉特本人能說英語,這對於不會馬拉地語的求道者而言,可謂大大的幸事。之前,我們翻譯了悉達羅摩濕瓦的重要著作《了悟真我之核心教授》(Master Key to Self-Realization),此書原本為馬拉地語,它的英譯本是在冉吉特的推動下完成的,並經過了他的審閱。冉吉特在十二歲時,就遇見了他的師父悉達羅摩濕瓦,並追隨在其身邊十年之久,直到師父圓寂。之後長達四十多年的時間內,他沒有收徒傳法,一直住在孟買一間十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間中,過著最簡單的平凡生活。直到1983 年七十歲時,經他人的多番祈請,他才出來收徒,自此弟子遍及全世界。
一切眾生皆本來圓滿,但不自知,於是在輪迴之海中尋求「修行」以回歸本源。可是,「修行」這條路充滿了分岔⸺無數的宗教門派、靈修法門、理論系統,都自稱是通向解脫的唯一道路。人類在各種宗教和靈修的教誨中奮力尋求究竟真理,但卻往往又在頭腦中被加上了另一重概念的枷鎖,使我們不敢相信自己本來就是擁有翅膀的飛鳥,一振翅,就可以穿越整個森林。我們只甘於做一隻螞蟻,花了多生多世,才從一棵樹爬到另一棵樹。
與悉達羅摩濕瓦的教授最相像的,是中國的禪宗。當你有緣遇到真正禪宗的老師時,你就會知道「飛鳥之道」和「螞蟻之道」的實際區別,而不只是在理論上有所認識。就像冉吉特所說,遇到了他的師父悉達羅摩濕瓦之後,他把他從一隻螞蟻變成了可以飛的蜜蜂。當被提問者問到:「馬哈拉吉,您是在您的師父捨離肉身之前還是之後獲得證悟的?」冉吉特回答:「別問這種問題。為什麼?沒有什麼是可被完成的。我看見他,他征服了我。那時,我是個無知的人,我才十二歲,什麼都不懂。我看到他了,僅此而已。一切都是『他』,還有什麼更多需要了悟的嗎?如果一隻螞蟻全神貫注於一隻蜜蜂,那麼即便沒有翅膀,有一天牠也能飛──為什麼不行呢?」
我們有幸在求道時遇上了上師三不叟。二十多年來,他一直默默地弘揚中國禪宗,對頓悟之道的提倡和堅持,從未改變,也從不許可有為的修行之法。多年在他身邊的耳濡目染,讓我們深知頓漸二派涇渭分明,沒有什麼中立之道可以調和二者。如果你就是你之真實自性,而不是這個身體,那麼,用這個幻化的身體去進行有為造作的修持,能抵達任何地方嗎?就算抵達了某個「解脫」的目的地,那也是虛假身心的抵達,和真實自性毫無關係。但你不是這個身體,你永遠只是你之真實自性。如果你和真實自性之間還有距離,還有一個需要達到的目標,並把「解脫」放在未來,那唯一能證明的就是:你還有自我(ego)。唯一阻礙你認同自己就是真實自性的,就是你的自我。
在這本對話錄中,讀者不難發現,無論弟子們用什麼樣的問題來詢問冉吉特,他本人都會首先站在最高處,以「他」的角度,即實相的角度來回答。他從來不會把弟子再次拉回到幻相中去。冉吉特說,世上只有兩件事情──實相和幻相(或幻覺),你要麼站在這邊,要麼站在那邊。敢於談論「唯一真實」──實相,並且在所有的教學中都不離開實相,而不會順著弟子的概念之心,讓弟子再次陷入幻覺之網──縱觀所有的靈修傳統,這樣的導師都是極其罕見的。
鍾七條、智嚴
2018 年11 月
[節錄]
中譯者序及導論
頂禮上師!
二十世紀,印度為人類世界貢獻了多位聞名世界的靈修導師,他們的影響力直至今日,依然巨大。其中悉達羅摩濕瓦・馬哈拉吉[1](Siddharameshwar Maharaj,1888-1936), 以其簡單明了的語言,將最深奧的吠檀多真知傳授給了普羅大眾,不僅在印度,還在西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冉吉特・馬哈拉吉(RanjitMaharaj,1913-2000)全面繼承并發揚了悉達羅摩濕瓦的教法,雖然他不如其同門師兄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NisargadattaMaharaj,1897-1981)那樣聲名遠播,但細觀他對悉達羅摩濕瓦的教法所做的一切,實在可以...
目錄
中譯者序及導論
致謝
中譯者編輯說明
英文編輯者序
幻相與實相 第一卷
《幻相與實相》第一卷導論
1996 年6 月
1997 年6 月
1997 年12 月18 日
1997 年12 月22 日
1997 年12 月23 日
1997 年12 月26 日
1998 年1 月6 日
1998 年1 月9 日
1998 年1 月10 日
1998 年1 月14 日
1998 年1 月16 日
1998 年1 月20 日
1998 年3 月5 日
1998 年3 月16 日
1998 年5 月3 日
1998 年5 月5 日
1998 年5 月14 日
1998 年6 月12 日
1998 年12 月14 日
1998 年12 月29 日
1999 年1 月26 日
幻相與實相 第二卷
《幻相與實相》第二卷序言
《幻相與實相》第二卷導論
1999 年2 月15 日
1999 年8 月6 日
1999 年11 月23 日
1999 年11 月24 日
1999 年12 月10 日
1999 年12 月22 日
1999 年12 月27 日
1999 年12 月30 日
2000 年1 月7 日
2000 年1 月12 日
2000 年1 月14 日
2000 年1 月20 日
2000 年2 月15 日
2000 年6 月4 日
2000 年7 月26 日
冉吉特• 馬哈拉吉生平
悉達羅摩濕瓦和冉吉特的圖書列表
譯後記:能知之力與《薄伽梵歌》
中英(梵)術語表
中譯者序及導論
致謝
中譯者編輯說明
英文編輯者序
幻相與實相 第一卷
《幻相與實相》第一卷導論
1996 年6 月
1997 年6 月
1997 年12 月18 日
1997 年12 月22 日
1997 年12 月23 日
1997 年12 月26 日
1998 年1 月6 日
1998 年1 月9 日
1998 年1 月10 日
1998 年1 月14 日
1998 年1 月16 日
1998 年1 月20 日
1998 年3 月5 日
1998 年3 月16 日
1998 年5 月3 日
1998 年5 月5 日
1998 年5 月14 日
1998 年6 月12 日
1998 年12 月14 日
1998 年12 月29 日
1999 年1 月26 日
幻相與實相 第二卷
《幻相與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