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界消失了,打開一扇門,就能穿梭到未知的城市,走進他人的生命……
當今世界最需要的一本小說
走進這扇門,我們終能在不安之中,看見溫柔
◆ 撼動35國讀者,歐巴馬、時代雜誌、紐約時報、衛報、亞馬遜書店一致列為年度選書!
◆ 羅素兄弟搶下電影版權,交由《模仿遊戲》導演掌鏡改編!
◆ 闖入曼布克獎、國際都柏林文學獎等十多項國際文學大獎決選,勇奪洛杉磯時報小說獎、ASPEN WORDS文學獎!
◆ 台灣書店、媒體搶先關注:誠品書店外文館選書、博客來外文館選書、「說書」Speaking of Books 選書
如果你想讀一本代表這個時代的小說,那麼《門》堪稱完美無瑕。
──《波士頓環球報》
小說的情緒重擊,讓人掩卷後數日無法忘懷。作者不只是在寫一本小說,他是問我們,究竟想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
──英國《書商》雜誌編輯選書
在一座沒有名字的城市,獨立的娜迪亞,遇見了內斂的謝依德。他們周遭的世界正劇烈變動,家中的窗不再能眺望遠方,而是子彈隨時可能穿越的路徑。剛萌芽的愛情,被迫面對生死永別的殘酷。
動盪的城市開始斷水斷電,關於「門」的耳語逐漸傳開:據說有某些特殊的門,踏進去以後,竟能從異國的另一扇門出來,帶人逃離此地的險境。娜迪雅和謝依德起初對傳聞嗤之以鼻,只是每天早晨,總會把家門、浴室門、衣櫃門掃視一遍。
一天天過去,各國人民在「門」之間恣意穿梭,國際新聞宛如奇幻小說,每扇門彷彿都活了起來,低語著娜迪亞和謝依德遠走高飛的渴望。他們循地下管道打聽,終於找到可能逃往國外的門──但兩人無從得知,這扇門究竟會通往更危險的國度,或是安身立命之地。
書中角色分別走進了不確定的未來,卻努力地彼此依靠。這是一個映照當今世局的動人故事,也是一對年輕愛侶刻骨銘心的生命印記。走入這扇門,我們將看見門裡、門外的人,是如何在動盪不安之中,堅持尋找人性的良善之光。
◆ 書封設計概念 ◆
Pantone藍/紫雙特色印製,選用絲絨膜加工提升視覺與觸覺暖度
作者簡介:
莫欣.哈密(Mohsin Hamid)
當代國際文壇極受推崇的小說家,2013年獲美國《外交政策》選為「全球百大思想家」。作品譯為四十種語言,曾入圍、獲得二十多項國際文學大獎,登上無數暢銷書排行榜與媒體推薦書單,並改編為電影。
1971年出生於巴基斯坦拉合爾,後赴美求學,於普林斯頓大學主修公共與國際事務,並取得哈佛大學法學院博士學位。他曾在紐約曼哈頓的財務管理公司擔任顧問,也曾是拉合爾特約記者,並長期為《紐約時報》《衛報》《時代雜誌》等媒體撰文,年輕時光在拉合爾度過,後來則往返於倫敦、紐約、加州。
處女作《蛾煙》入圍美國筆會海明威文學獎,獲《紐約時報》選為年度好書,第二本小說《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入圍英國曼布克獎、不列顛國協作家獎,並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好書、《出版人週刊》年度小說。第三部作品《直到有錢的那一天》除了入圍國際獎項,亦獲矽谷CEO推崇為影響創業的小說選書。
最新創作《門》獲得空前成功,入圍曼布克獎、國際都柏林文學獎等十多項國際大獎決選,奪下洛杉磯時報小說獎,並獲歐巴馬、亞馬遜書店、BBC、《時代雜誌》《紐約時報》《衛報》選為年度好書;改編電影版權在好萊塢各大片廠爭取下,由羅素兄弟拿下,交由《模仿遊戲》導演籌拍。
譯者簡介:
張茂芸
文字手工業者,獲澳洲國家筆譯及口譯檢定機構(NAATI)認證,譯作包括《太多幸福》《半場無戰事》,近期譯作為《如何欣賞電影》《為你沉淪》。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 盧郁佳(作家)‧房慧真(作家、記者)‧胡培菱(美國文學/文化評論人) 好評推薦
◆ 各界感動書評 ◆
動人、無畏,充滿無可抹滅的人性之美。(美國《娛樂週刊》A級書評)
美得令人屏息的小說,鞏固了莫欣.哈密名列當今文壇重要作者的地位。(Bookriot書評)
《門》出版得恰是時候,令人深感共鳴。(出版人週刊)
作者似乎預見了世界上將發生什麼樣的事,並且給了我們一張通往未來的路線圖……小說始於駭人的事件,掩卷之際卻充滿希望。(伊黎.華德曼,紐約時報書評)
《門》有著與當前世界切身相關的迫切性,幫助我們剝除眼中的執迷,看見彼此共有的美麗人性。(歐普拉雜誌)
這不是典型的愛情故事……《門》是一部極其動人而有力量的小說。(衛報)
莫欣.哈密以簡潔澄澈的文筆,揉合了現實與超現實,借用古老童話的魔法創造出小說的虛構世界,其中描繪的危機恰如當今世界的頭條新聞。(角谷美智子,紐約時報書評)
令人屏息的小說,莫欣.哈密寫作生涯的顛峰之作……沒有一個多餘的字詞,讀者會忍不住翻回前頁,再三細品每一個段落才捨得繼續往下讀。(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篇幅精簡、毫不煽情卻直入人心,極具力量的傑作。(《Goop》雜誌)
《門》描繪了兩個人被迫離開故鄉,在他方尋找「家」的故事,令人深深動容且極受啟發。我徹底為這部美麗、世間罕見的作品所折服,並深信每一個讀者都會有同樣的感想。(美國演員莎拉.潔西卡.帕克,美國圖書館協會推薦選書)
大師之作。(美國小說名家麥可.謝朋)
名人推薦:◆ 盧郁佳(作家)‧房慧真(作家、記者)‧胡培菱(美國文學/文化評論人) 好評推薦
◆ 各界感動書評 ◆
動人、無畏,充滿無可抹滅的人性之美。(美國《娛樂週刊》A級書評)
美得令人屏息的小說,鞏固了莫欣.哈密名列當今文壇重要作者的地位。(Bookriot書評)
《門》出版得恰是時候,令人深感共鳴。(出版人週刊)
作者似乎預見了世界上將發生什麼樣的事,並且給了我們一張通往未來的路線圖……小說始於駭人的事件,掩卷之際卻充滿希望。(伊黎.華德曼,紐約時報書評)
《門》有著與當前世界切身相關的迫切性,幫助我們...
章節試閱
有一天,這城市所有的手機訊號都消失了,就像按掉開關,「咔」一下全部關掉。政府透過電視和廣播公告,說這是暫時的反恐措施,卻沒說解禁的確切日期。網路也暫停使用。
娜迪雅家沒有接市話;謝依德的市話已經壞了好幾個月。手機無用,他倆和無數市民形同被剝奪了連結彼此的入口、通往世界的大門,礙於宵禁,除家裡外無處可去,只覺隻身坐困愁城,恐懼日深。
* * * * * * *
◆ 第四章
謝依德和娜迪雅上的那堂夜間課程結束了,伴著冬季的第一場大霧。反正因為宵禁,他們這種夜間課程都無法繼續。兩人都沒去過對方的辦公室,所以不知白天該怎麼找到彼此,少了手機和網路,便沒有現成的管道讓他們重新聯絡上。他倆猶如失去聽覺的蝙蝠,夜間飛行時無法辨物。手機訊號斷掉的那天,謝依德午餐時間去了兩人常去的那間漢堡店,但娜迪雅並未出現。隔天他又去了,卻發現漢堡店已關門,說不定老闆逃命去也,或根本人間蒸發。
一區接著一區,城市以驚人之速淪入激進分子之手。謝依德母親在這兒住了一輩子,對此處的方位,腦中自有一張清晰的地圖,只是此時這張圖已如破舊的拼布被,這些布塊是政府的地,那邊的布塊是激進分子的地,布塊邊緣抽絲的接縫是最危險的區域,無論如何都不可靠近。她熟識的肉店老闆,和那位幫她染過布的先生,都在這接縫地帶消失了,他們開的店也被炸毀,淹沒在瓦礫與碎玻璃中。
那陣子人會無緣無故消失,大多時候無從得知他們是生是死,或至少有段時間不會知道。娜迪雅有次刻意路過她原來的家,但無意和家人交談,只是想從外面看看他們在不在、是否安好,但那個她捨棄的家已人去樓空,毫無生機。待她再次路過,那個家竟消失了,那棟樓已被炸得面目全非,炸彈約有一輛小客車那麼重。娜迪雅再也無從得知家人的下落,但始終盼望他們已有管道平安離開,拋下這個慘遭劫掠的城市。兩派陣營為了將此地據為己有,似乎都很樂於將它夷平。
她和謝依德都算好運,他們各自的家有段時間是屬於政府管轄的區域,省了蒙受慘烈戰役和報復空襲之苦(這是政府軍要求發動的空襲,專門轟炸遭敵軍占領及倒戈的區域)。
謝依德的老闆兩眼噙著淚,對員工宣布他不得不歇業,非常對不起大家,也保證等局勢好轉了,公司有能力重新開業的話,大家一定會有機會回來上班。他講得聲淚俱下,原本是去討最後一筆薪水的員工,也紛紛安慰起他來。大家都知道老闆是個心思比較纖細的好人,好到有點令人擔心的程度,這種個性的人,在現今這種時局特別煎熬。
娜迪雅公司管薪資的部門已經不再發薪,沒過幾天,大家也不來上班了。員工之間並未正式道別,也可說至少娜迪雅沒有參與這些道別的時刻。公司的保全人員是最早消失的一群,大家因此也無所顧忌,默默展開一場平和的劫掠,就當是以物易薪吧,走時能拿多少就拿多少。娜迪雅拿了兩臺裝在電腦包裡的筆記型電腦,還有她那層樓的液晶電視,只是最後因為電視用摩托車很難載,她便把電視轉送給某個板著一張臉的同事,那同事很客氣地謝了她。
* * * * * *
這城市的人和窗戶的關係也變了。窗戶是死神極可能越過的那道界線。下手再怎麼輕的連發子彈,窗戶也擋不了。屋內凡是能看到外面的地方,都可能成為交火中的目標。此外,窗玻璃很容易變成傷人的碎片,附近一有爆炸,玻璃就會震碎,大家都聽過某人被四散的玻璃碎片劃傷,大量失血而死。
很多窗子是早就碎了,聰明人理應把沒碎的部分拆掉以策安全,但當時正值冬季,夜裡很冷,市內的瓦斯和電力日益短缺,屋內既沒瓦斯也沒電的時候,窗戶多少能擋點寒意,所以大家還是讓破窗戶維持原狀。
謝依德和二老的對策則是把家具重新調整位置,先是用裝滿書的書櫃擋住兩間臥室的窗,這樣雖然遮住了玻璃,看不到外面,光還是可以從書櫃邊緣透進來。接著又把謝依德的床和床墊豎起來,倚著客廳的高窗放成斜角,把床腳搭在窗頂的橫木上。謝依德夜裡就打地鋪,睡在三層毯子上。他跟二老說這樣睡他的背反而舒服。
娜迪雅則是把窗子朝屋內的那面,貼上日常用的淺褐色封箱膠帶,又用厚實的垃圾袋蓋住玻璃,一錘錘釘在窗框上固定。電力還夠的時候,她就幫備用電池充電,在僅有一隻燈泡的亮光下,聽聽唱片消磨時間。砲火的刺耳聲響多少被音樂蓋了過去,然後她會瞟一下屋內的幾個窗戶,想說窗戶怎麼有點像會變形的黑色當代藝術品。
門對人產生的作用也不同了。大家都在傳,說門可以把你帶到別的地方去,通常是很遠的地方,遠離這國家設下的死亡陷阱。還有人說得振振有辭,他認識的人認識穿過那種門的人。據說那門看起來就是一般的門,但有可能變成特別的門,而且不管哪扇門,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都有可能變身。很多人都覺得這只是無稽之談、愚人迷信,但很多人從此看自己家那幾扇門的眼神,就有點不同了。
娜迪雅和謝依德同樣討論過這些傳聞,同樣嗤之以鼻。只是娜迪雅每天早晨醒來,總會把家門、浴室門、衣櫃門、通往露臺的門掃視一遍,謝依德也有了同樣的習慣。他倆生活中的門依然是單純的門,在兩個相鄰之地間扮演雙向切換的開關,或開,或關,但兩人看每一扇門的眼光,都帶著一絲非理性的可能;每一扇門都有某部分活了起來,成了蘊藏某種嘲笑之力的物體,嘲笑渴望遠走高飛之人的渴望,門框傳出無聲的低語,說,這種夢想是愚人的夢想。
* * * * * * *
謝依德和娜迪雅則一心尋找離開這城市的方法,陸路既然是公認的危險方案,還是別試的好,那就代表得去研究透過傳聞中的門出去的可能。如今大多數人似乎都相信這種門真的存在,尤其在激進分子宣稱若有人嘗試通過這種門,或是知情不報,將照例(有點沒創意)處死後,大家更深信不疑。加上短波廣播電臺說,連國際最知名的電視臺都指出真的有這種門,世界各國領導人也把這情形視為全球重大危機,正在積極討論。
謝依德和娜迪雅根據朋友提供的線報,在黃昏時分出了家門,一路步行。兩人都遵循當時的服裝規定穿著,他按規定留著落腮鬍,她按規定把頭髮包好藏好。不過他們還是一直沿著路邊走,盡量在暗影中前進,免得被人看見,但也得盡量故作正常,不能讓人覺得他們躲躲藏藏。兩人走過一具吊在空中的屍體,但沒聞到什麼氣味,一直到走到屍體的下風處,才發現惡臭難當。
逐漸轉暗的空中,高處仍有飛來飛去的無人機,儘管肉眼看不見,但那時候大家心裡都有數,也無時不提防。謝依德因此一直微駝著背,或許是想到隨時都可能有炸彈或飛彈從天而降,不覺縮起身子。娜迪雅因為不想表現出做了虧心事的樣子,反而大大方方抬頭挺胸走著,這樣萬一他們被攔下查身分證,查出她身分證上沒寫他是配偶,她大可帶那些人回家,給他們看假造的結婚證書,她那股氣勢由不得他們不信。
他們要找的那個人自稱「代理人」(agent),但這是表示他專辦旅遊業務,或是因為他暗中行動,還是有別的原因得這樣自稱,則不得而知。他們會面的地點是一間已經燒毀的購物中心,裡面暗黝黝的宛如迷宮,已成一片廢墟,有數不清的出口和藏身處。謝依德見狀,真希望自己當時力勸娜迪雅不要來;娜迪雅見狀,真希望兩人出發時帶了手電筒,就算沒有手電筒,帶把刀也好。他們當下只能站在原地靜候,幾乎什麼也看不見,心裡直發毛。
他倆都沒聽見那個代理人走過來(說不定他早就在那兒了),但那人的聲音忽地在背後響起,兩人都嚇了一大跳。那代理人輕聲細語,甚至可說和藹,嗓音之輕柔好似詩人,也可能是某個變態。他叫他們站著不要動,也不可轉身,又叫娜迪雅拿掉頭巾,她問為什麼,他說這不是請求是命令。
娜迪雅有種感覺,他離她非常近,彷彿就要摸到她的頸項,她卻聽不到他呼吸。遠處響起微弱的聲音,她和謝依德才想到或許來者不止一人。謝依德問那門在哪裡、通往何處,代理人回說,門哪裡都有,難是難在找出激進分子還沒發現、又無人看守的門,大概還要一陣子。代理人跟他們要錢,謝依德給了他,但這究竟是代表他們付了定金,還是被人騙了錢,謝依德也沒有把握。
兩人匆匆回家的路上望向夜空。現在沒了電燈,汽油短缺,路上的車變少,空氣汙染也沒那麼嚴重,星光分外耀眼,表面坑坑洞洞的月球更顯明亮。他們看著星空,揣想著他們買到入場許可的那扇門,會在何處?將帶他們去向何方?山間、平原或海邊?想著想著,他倆看到一個乾瘦的男人倒在街上,剛斷了氣,但身上沒傷,想是因飢餓或生病而死。兩人到家,把這還沒成真的好消息跟謝依德的父親說了,他卻只回以異常的沉默。他們等著下文,他最後只說了一句:「但願如此。」
有一天,這城市所有的手機訊號都消失了,就像按掉開關,「咔」一下全部關掉。政府透過電視和廣播公告,說這是暫時的反恐措施,卻沒說解禁的確切日期。網路也暫停使用。
娜迪雅家沒有接市話;謝依德的市話已經壞了好幾個月。手機無用,他倆和無數市民形同被剝奪了連結彼此的入口、通往世界的大門,礙於宵禁,除家裡外無處可去,只覺隻身坐困愁城,恐懼日深。
* * * * * * *
◆ 第四章
謝依德和娜迪雅上的那堂夜間課程結束了,伴著冬季的第一場大霧。反正因為宵禁,他們這種夜間課程都無法繼續。兩人都沒去過對方的辦公室,所以不知白天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