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青春期已經發生
父母需要用另一種方式和孩子相處◎什麼是前青春期
以往我們認為孩子到15、6歲青春期會有的叛逆行為,現在10歲左右約國小中高年級的孩子,就會開始出現較多的情緒與行為變化。
首先
※父母必須清楚理解這個階段早已經提前來到,調整自己的心態最是重要。
※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並且認同理解孩子已經漸漸開始長大,讓孩子們知道遇到困難時可以有人支持,這將能大幅降低在青春期出現的負面情緒。
※面對孩子來到前青春期階段,用理解的關心代替掌控的關心是這本書所要帶給父母的提醒。
◎這本書能讓全天下的父母都能換個方式 坦然面對孩子的前青春期
本書作者多年與兒童、青少年進行諮商及輔導,透過案例分析以及圖文重點整理,讓即將進入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能夠獲得清楚且有效的溝通。
除了前青春期階段的生理改變影響心理的外,情緒下面隱藏的問題才是令人擔憂的問題!
所以,請勿在任何情況下,以為自己很懂孩子!
作者的輔導經驗經常發現:
■經常表現出較強烈的攻擊行為或出現突發性情緒暴怒的學生,很多時候是老師平時觀察表現較文靜、令人放心的孩子……
■有些孩子是用憤怒對抗家庭的管教…..
■有些孩子是透過叛逆反映家中長期以來的問題……
通常父母習慣這樣:
▲孩子在校發生的事情我們樣樣介入
▲孩子與誰出去我們非問不可…
這些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切都很自然地發生,不會因為這樣的「關心」而有衝突,但當孩子提早進入青春期,這樣的過問,就被孩子解釋成「控制」、「管很多」等負面用語。
這不是父母的錯,只是孩子到這個階段開始想獨立了、想靠自己了!
◎讀完這本書,父母們、學校老師們絕對可以獲得:
■讓孩子從抗拒轉為接受你們的關心
前青春期的孩子開始轉移情感重心,許多的親子衝突都是在這個時期逐漸增強,父母學會改變關心孩子的方式,就能讓孩子持續感受父母的愛而非壓力。
■讓孩子不再藏著秘密
進入前青春期,孩子的人際與面臨的生活問題開始變複雜,渴望獨立又想保有秘密的年紀的他們,父母改變方式才能讓孩子「願意」接受你的幫助。
■看懂孩子的異樣行為,然後神救援
許多孩子發生嚴重行為偏差之前,情緒或行為未必有明顯改變,父母一定要有智慧透過孩子的日常行為,察覺孩子的異樣,並知道如何幫助孩子渡過。
本書特色◎讀完這本書,父母們、學校老師們絕對可以獲得:
■讓孩子從抗拒轉為接受你們的關心
■讓孩子不再藏著秘密
■看懂孩子的異樣行為,然後神救援
作者簡介:
張閔淳
諮商心理師,2017年4月成立『動心 • 玩心-張閔淳心理師』粉絲團,是親子天下、媽媽經專欄作家。長期關注與談論兒童、青少年及親職教養相關議題,對於青春期孩子透過情緒與行為在表達內在的訊息有著敏銳的觀察,多年與兒童、青少年諮商及輔導經驗,期望陪伴父母一起理解孩子,讓愛在關係中真實的傳遞。
學歷
諮商心理師 合格證照
保母人員 合格證照
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博士班攻讀中
亞洲大學 心理學系 碩士
推薦序
親子教養的漫漫長路,讓一本好書陪你!
溫美玉
溫老師備課趴創始人
當了二十餘年的媽媽和老師,我也常因孩子的行為氣到情緒失控,但大罵或嚴厲指責後,又懷疑自己:「我有沒有說得太過份、太傷人?」「這樣的解決方式好嗎?」帶著這樣的彷徨失措與愧疚感,與孩子的衝突卻仍得繼續面對,且這樣的關係可不像談戀愛,一言不合想斷就斷呀!
●比完美家長更重要的是「知錯能改」!
親子衝突,或孩子的偏差行為往往來得突然,兵荒馬亂之際,老天爺不會顯靈告訴你怎麼做最好,你只能用當下腦中想得到的方法應對。教養考驗的是臨場反應,沒有標準答案,我們能做的,就是踩著一次次的錯誤,跌跌撞撞的調整自己。第一次錯了沒關係,下次類似事件又發生,不好聽的話要衝出口之前,試著停下來,換種應對模式吧!
●跟著心理師,用細膩的心理解孩子
《別以為乖乖牌的孩子情緒很安全》是獻給家長的教養指南,每個單元都是獨立的,針對不同情境的親子狀況(叛逆期、順從、繭居、說謊等)對症下藥,從心理師長年的觀察、晤談與專業基礎,統整出孩子各種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幫助家長推測自己的孩子怎麼了?自己的管教出現了什麼問題?最後,再用明確的SOP給讀者更好的應對建議。在你覺察孩子的偏差行為,或為自己的管教手段感到愧疚或忐忑時,相信這一篇篇輕薄的指引會讓你更有方向!
--------------------------------------------------------------------------------------
別成為最後一個發現孩子問題的人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作家 著有《擁抱刺蝟孩子》及《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等書。
「怎麼會這樣?」
「他在家裡都不會這樣呀!」
「遇到困難了,他為什麼都不說?」
在處理兒童或青少年問題時,常碰到家長在接到學校通知,匆匆忙忙到校後,說出上述的話語,且語氣中夾雜著驚訝、疑惑與懊惱。
常常,孩子出現問題已經好一陣子了,但卻一直沒有被發現,而真正爆發時,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嚴重性,往往家長是最後一個才知道。
為什麼不知道?因為我們對孩子的觀察不夠敏銳!
為什麼孩子不說?因為孩子認為說了也沒用!
很感謝張閔淳諮商心理師寫了這麼一本探討青春期前期孩子情緒與行為困擾的專業書籍,用淺顯易懂的筆觸,描述孩子的困擾與內心世界,以及教導家長及老師如何辨識與處理。
就我的觀察,10-15歲青春期孩子的問題,常常不小心就被忽略了。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要從兒童期邁向青春期,不論身體與心理都悄悄發生變化,許多少年的煩惱也隨之而來。然而,多數父母習慣了孩子在兒童期時的順服與乖巧,誤以為這些變化是孩子不乖或故意搗蛋,甚至忽略去注意到孩子的身心變化。
但其實,火山熔岩正在隱隱沸騰中。
在我的實務經驗中,有些孩子的問題比較外顯,例如出現暴怒情緒與衝動行為,或者透過偷竊、說謊、人際衝突等問題行為呈現;而有的孩子的問題相對內隱,但不代表沒有徵兆,像是一些退化行為或人際退縮的狀況,仍然觀察得到蛛絲馬跡。相較於外顯行為,內隱的問題更難處理,也更需要去關心並及時提供協助。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孩子聽話、乖巧、懂事,實際上孩子的內心隱藏著大量的不安、焦慮與惶恐,但為了不讓父母擔心,或者盡力維持「好孩子」的自我形象,而努力壓抑與隱藏這些情緒。
而在這本書裡,教我們要成為支持型的父母。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允許孩子擁有及自然流露各種情緒狀態,並且體會到,當表達情緒時,不會受到指責或否定。如此,孩子才會願意在自己遭遇困境時,即時告訴大人;而我們,也才有盡快伸出援手的機會。
對於孩子的問題,我們不需要太過緊張,但是,也不能無視於孩子的各種求救訊號,甚至認為孩子是小題大作。有時候,對大人而言微不足道的事情,對這個階段的孩子而言,卻是天一般的大事。大人要做的,就是去理解,並表達支持——這是我從幾乎每一個青少年個案的口中,聽到他們最期待父母能夠做到的事情。
回想一下,我們也都有過那段青澀歲月,也都曾經迷惘與矛盾過,也都希望能獲得大人的認同與理解。現在我們長大了,就努力成為那個可以理解與支持孩子的大人吧!
---------------------------------------------------------------------
父母需要自我覺察的契機
程大洲
英國倫敦大學心理碩士
英國優勢諮詢x洲界顧問 總經理
課外通 營運長
前一陣子去美國,剛好有機會跟很久不見的老朋友在餐廳聚餐,一碰面,她就跟我說:「大洲,你幫我跟我青春期的大女兒聊聊,她一直都很乖,最近不知道怎麼了,成績一直下滑,情緒老不穩定……」。這種的要求我在台灣真的是遇過不少,想不到,到了美國還是得要幫老友的孩子「諮詢」一下。我坐到了大女兒旁邊,劈頭不是問妳最近怎麼了?為什麼成績下滑或是有情緒問題?反而是問她:「妳爸爸跟媽媽相處的好嗎?」大女兒有點嚇了一跳,畢竟每次碰到親朋好友,問的都是她的問題。「可以說嗎?」她有點緊張的問。「當然可以」我盡量讓她放下心防。「他們常常吵架,對我也很兇……」她終於吞吞吐吐地說了出來。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孩子乖不乖是孩子的問題,卻很少反省自己做父母的關係及對孩子的態度是否也影響了孩子的表現。當我們覺得孩子在「不乖」的表達情緒時,有時候,也許也是我們做父母需要自我覺察的契機。
張老師在這本書裡特別提到我們可以從『談行為』到『談關係』,其實就是在提醒我們可以多重視跟孩子的關係。此外,張老師也從第一個篇章就不斷的在強調父母要調整自己;我相信當我們願意正面的改變我們的婚姻關係及對待孩子的方式時,孩子的自然就會有機會朝正面的方向改變。
順便一提,我那美國的好友跟我分享最近跟另一半的關係改變很多,女兒也變得快樂很多,希望,這本書也能幫到家有青春期孩子的你喔!
------------------------------------------------------------
許許多多的親子問題都起源於對小孩的不了解
常如山
愛爾麗集團董事長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從小能得到的信息量越來越龐大,成長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從幼年、少年到青年每個期間都會有不同的心理狀態與情緒反應。
在領導愛爾麗集團的同時,自己也是好幾個小孩的父親,深知養兒容易育兒難的道理,而在有限的陪伴時光中希望能更加的去理解在他們每個成長階段中的想法,也能更懂得如何去陪伴、去相處、去成長。
「別以為乖乖牌的孩子情緒很安全」深入的去分析對於孩子的情緒、人際關係、壓力與反應,讓每一個家長知道自己在小孩的每一個成長階段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並且在遇到問題時知道該怎麼去面對與回應,推薦給每一位家長,一起成長、一起學習。
親子教養的漫漫長路,讓一本好書陪你!
溫美玉
溫老師備課趴創始人
當了二十餘年的媽媽和老師,我也常因孩子的行為氣到情緒失控,但大罵或嚴厲指責後,又懷疑自己:「我有沒有說得太過份、太傷人?」「這樣的解決方式好嗎?」帶著這樣的彷徨失措與愧疚感,與孩子的衝突卻仍得繼續面對,且這樣的關係可不像談戀愛,一言不合想斷就斷呀!
●比完美家長更重要的是「知錯能改」!
親子衝突,或孩子的偏差行為往往來得突然,兵荒馬亂之際,老天爺不會顯靈告訴你怎麼做最好,你只能用當下腦中想得到的方法應對。教養考驗的是臨場反應,沒...
作者序
「理解」是化解許多在關係中衝突的根源,而這更適用於親子關係。
張閔淳
諮商心理師
我想邀請父母一起想一想以下幾個問題:
你希望你的孩子在他長大後會如何形容你?
會如何形容你對他的教養方式?
會如何形容你們的關係?
一對父母親沉重的說道:「我們就這麼一個孩子,我們儘可能把所有的關愛放在他身上、儘可能滿足他的需要、想辦法給他最好的,但為什麼他就是感受不到⋯⋯」這也是想撰寫本書的開端,究竟在傳遞愛的過程中發生什麼事,讓孩子不但感受不到愛,甚至成為許多衝突的原因。
每個父母在教養上背負著許多教養的不安與焦慮,我看見在這些不安與焦慮的背後其實都藏著對孩子滿滿的關愛與期盼,但很可惜,在許多孩子眼裡看見的是「控制」、「強迫」與「威脅」。與兒童、青少年工作中,時常有一種很深的感觸是,他們竭盡所能的用自己的方式渴望能被看見、被愛,但或許因為表現的方式太激烈而讓他人誤將孩子的表達視為「對立」、「反抗」、「冷漠」而讓彼此關係更加疏離,也讓孩子在「討愛」的過程中反覆驗證自己就是一個不被愛的人。
我希望透過本書,一起讀懂孩子行為背後傳遞那渴望被我們看見的訊息,讓我們從重新解讀,並試著用不一樣的角度與視野看待孩子不斷用行為卻怎麼也不願說出口的需要與需求。而當我們開始願意理解就有機會在重新建立的關係中療癒彼此。
「理解」是化解許多在關係中衝突的根源,而這更適用於親子關係。
張閔淳
諮商心理師
我想邀請父母一起想一想以下幾個問題:
你希望你的孩子在他長大後會如何形容你?
會如何形容你對他的教養方式?
會如何形容你們的關係?
一對父母親沉重的說道:「我們就這麼一個孩子,我們儘可能把所有的關愛放在他身上、儘可能滿足他的需要、想辦法給他最好的,但為什麼他就是感受不到⋯⋯」這也是想撰寫本書的開端,究竟在傳遞愛的過程中發生什麼事,讓孩子不但感受不到愛,甚至成為許多衝突的原因。
每個父母在教養上背負著許多教養的不安與焦...
目錄
Chapter1
良好親子關係 父母請先調整自己
1.「標籤化」對孩子的影響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2.留一些空間讓孩子體驗冒險與自由
3.用「有溫度」的管教方式,取代黑白臉分工
4.給予這四種感受 降低孩子叛逆期衝動與偏差行為
5.降低親子衝突的說話技巧
6.請停止要孩子不准哭、要勇敢堅強
7.「愛」要怎麼表現才能讓孩子感受到?
8.如何面對孩子保有秘密?
9.不斷增進孩子學科能力、才藝表現究竟對未來的幫助有多大?
Chapter2
孩子的人際關係、兩性問題 父母如何插手才不會被討厭
1.孩子不斷的結交或更換男女朋友,父母該怎麼做?
2.關於兒童、青少年的「性」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3.孩子的人際關係 一定要了解的事
4.面對孩子被霸凌 爸媽能做些什麼?
5.為什麼孩子人前人後兩個樣?
6.孩子變得不喜歡出門 出了什麼問題嗎?
7.面對態度消極的孩子 請善用語言的影響力
Chapter3
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求救訊號 父母要如何伸出援手
1.別以為乖乖牌的孩子情緒很安全
2.悲傷事件發生我們更該留意孩子這些反應
3.你的孩子為什麼要說謊 你知道嗎?
4.杜絕孩子的偷竊行為背後隱藏的原因才是關鍵
5.面對中輟的孩子 家長能夠如何協助?
6.別以為沒打在孩子身上 孩子就不會痛—談目睹家暴兒身心適應
7.你的孩子也有衝動控制不佳的問題嗎?
8.看見網路成癮背後原因,這樣做讓孩子與網路保持最適當的距離
9.面對離婚 父母做到「三要三不」可以幫助孩子更順利適應生活所帶來的改變
10 手上割一刀心裡就不痛了—淺談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
Chapter1
良好親子關係 父母請先調整自己
1.「標籤化」對孩子的影響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2.留一些空間讓孩子體驗冒險與自由
3.用「有溫度」的管教方式,取代黑白臉分工
4.給予這四種感受 降低孩子叛逆期衝動與偏差行為
5.降低親子衝突的說話技巧
6.請停止要孩子不准哭、要勇敢堅強
7.「愛」要怎麼表現才能讓孩子感受到?
8.如何面對孩子保有秘密?
9.不斷增進孩子學科能力、才藝表現究竟對未來的幫助有多大?
Chapter2
孩子的人際關係、兩性問題 父母如何插手才不會被討厭
1.孩子不斷的結交或更換男女朋友,父母該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