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是締結兩個不同家族的交好,不僅攸關著兩個家族的命運,更負「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之重責,因此自古以來皆視婚禮為禮之根本,制定隆重儀節作為公開宣告,同時達到其社會性面向之意義。透過儀式的進行,象徵新人過渡到人生另一個階段,也藉由儀式中意義的建構,協助男女雙方調適身心靈,以面對即將轉換的新身分與背後所應承擔的責任。
臺灣婚俗源自中國,臺南曾是臺灣首邑,極早有大量漢人移居開墾,承襲先民流傳的嫁娶儀俗,「厚禮數、重門面」,且經歷不同政權統治下外來文化的影響,交融整合,形成獨具特色的臺南婚俗。
隨著時代演進,男女婚約已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轉為自由戀愛,原本遵循的三書六禮也化繁為簡,從「六禮」、「四禮」、「三禮」,到近代「結婚」一詞逐漸取代嫁娶二字,如今新人多以訂婚、結婚「二禮」完成終身大事,傳統婚俗逐漸消逝。所幸臺南發展歷史悠久,部份民情仍保有古風,至今嫁娶文化仍備受重視,相對保留較多的傳統禮俗,可以從中窺見婚禮儀俗變遷軌跡。
本書透過古籍舊志與田調訪談紀錄臺南嫁娶禮俗,並探討婚禮儀俗與時俱進下所反映出的生活模式與價值觀。而無論婚禮儀俗如何改變,簡單或隆重、傳統或創新,不變的依舊是其背後將紅葉之盟化作白首相伴的深深祝福。
作者簡介:
張耘書
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專案企劃師
著有《關廟山西宮戊戌科慶成祈安五朝王醮暨遊社》(合著)、《永康區開天宮志》(合著)、《臺南府城餅舖誌》、《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7)》(合著)、《揮別傷痛,迎向重生:0206臺南大地震全紀錄》(合著)、《臺南府城舊街新路》、《臺南金屬工藝研究》、《藝陣傳神─臺灣傳統民俗藝陣》(合著)、《護佑婦孺─臺灣十二婆姐陣》、《貫古通今臺19甲》、《鎏金歲月‧金工之美─臺南傳統金工藝術》(合著)、《臺南媽祖信仰研究》等。
鄭佩雯
1974年出生於艋舺,現居府城,「在此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獲鳳凰樹文學獎古典曲組首獎、國立臺灣文學館建築百年圖文徵件比賽佳作。現為臺南市文化局大臺南文化研究員。著有《臺南府城漢藥店誌》(合著;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08 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推廣性書刊佳作獎)、《揮別傷痛,迎向重生:0206臺南大地震全紀錄》(合著)、《南方有志:踏出二二八平反第一步 黃昭凱訪談錄》等。
章節試閱
正婚禮俗
成婚禮俗即親迎,也就是迎娶,在迎娶之前男女雙方還有許多事前準備工作,包括裁衣、開面、剃頭、安床等,而到迎娶當日的禮俗更是繁瑣,此節將分為迎娶前準備與親迎成禮, 分述如後。
一、 迎娶前準備
(一)裁衣
嫁娶是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因此大婚之日所穿戴的衣服必須為全新裁製,在擇日師擇定的吉時,男女雙方在廳堂向神明上香後,由福壽雙全,同時又是女紅能手的婦人負責裁剪縫紉,同時須留意迴避寡婦或肖虎等一般被視為較不祥之婦人。舊時女子結婚於婚衣內皆著白衣衫褲(裙),有象徵新娘的貞節之意,所裁的衣裳主要是大婚之日男女雙方所穿的白衣衫褲,以及女方當日穿的肚裙(肚兜)。
(二)開面
又稱「挽面」,是將面部細毛去除的「修容禮」。過去女子在未婚前不得挽面,要等婚事確定才可挽面,因為是第一次, 故又稱「開面」。由於挽面被視為是一種禮俗,所以必須擇吉時,由父母先焚香祭告神明,新娘再上香,然後請親族中福壽雙全的女性長輩進行,以白色棉紗線將臉部細毛絞除,以保持面容細緻,通常在完成後還要包「挽面禮」的紅包給來開面的長輩,並由男方負擔。此外,出嫁當日也有以檳榔、早稻、長命草與雞蛋等煮過後的水沐浴淨身,有潔淨去穢、祓除不祥之意。
(三)剃頭
男方依吉時,請理髮師在自家廳堂為其理髮,理髮前同樣須上香稟告神明祖先。
(四)安床
男方於結婚前擇吉日,在新房安置床舖,由於是生育子孫傳宗接代之處,故又稱「子孫床」。安置床舖時位置要視男女雙方的八字、窗向、神位而定,且不可與門、柱、樑、櫥櫃、鏡子等相對。再請好命人負責鋪好被褥床巾,同時準備米、鐵釘、紅棗、桂圓、蓮子、紅豆等寓意子孫綿延、人丁興旺的物品放置床上一段時間後撤走,再依吉時將床位移正。之後由肖龍的男童(龍在民間被視為是祥瑞的動物,有祝賀新人龍鳳呈祥與生龍子之意)在床上翻滾,稱「翻舖」,邊唸祝福話語如:「翻落舖,生查甫:翻過來,生秀才;翻過去,生進士。」預祝新人早日弄璋。
有些家庭為求慎重,於安好床後當日還會祭拜床母,祈求新人和樂富貴,早生貴子。此外,安床後置大婚前,也忌諱準新郎單獨睡新房,必須由未成年之男童作伴,以免觸犯「睏空舖,不死翁,也死婦」之禁忌。而新房在婚後1 個月內不可空懸無人,若新人外出,也必須於床上各擺一套新人的的衣物, 以破空床煞。此外,也禁忌肖虎(或其他與新人沖犯的生肖)、寡婦或曾接近喪事者進入探視。
二、親迎成禮
親迎即「迎親」、「迎娶」,為六禮中最後一道程序,也是婚禮中最重要的禮俗,男方親自去女家迎娶新娘,過門之後再行婚禮儀式,即成禮。古時「婚」字,原只作「昏」,據《釋名》曰:「婚,昏時成禮也。姻,女因媒也。」,而按鄭《昏禮目錄》 云:「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名焉。」,乃因新郎於黃昏時刻正禮親迎,婚禮皆於傍晚進行,所以稱「昏禮」;且「壻(婿) 曰昏,妻曰姻是也。謂皆以昏時而來,妻則因之而去也。」故名「昏姻」,其後才加「女」字邊,成為「婚姻」。
親迎的過程,據《禮記》〈昏義〉所載過程為:「父親醮子而命之迎,男先於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于門外。壻(婿)執鴈入,揖讓升堂,再拜奠鴈,蓋親受之於父母也。降出,御婦車,而授綏,御輪三周,先俟于門外。婦至,壻(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親之也。」男方在家承領父命後,持禮物前往女家, 女方父親則於門外迎接女婿,男方(新郎)執雁為禮物至女家之廟拜祭行禮,禮完而出,隨後夫行妻從,步出門外,再於大堂拜別岳父母並接受岳父母的訓勉,然後新郎迎新娘入車,載之歸家。出門外後,新郎親自為新娘駕乘禮車,車行3圈後, 便由他人代駕,新郎則乘車先行返家等候新娘,待新娘到後, 由新郎作揖禮請新娘入門,以示對新婦的尊重,之後兩人同食一物,共飲一酒,表示從此兩人一心一意,同尊卑,共親親。親迎是婚禮中最重要儀式,因此儀禮繁瑣,男方迎娶新婦入門後,經過拜堂、沃盥(沐浴潔身、梳洗)、對席(同席共食)、同牢合、餕餘設袵(洞房合床)後,正式成為夫妻。而據《禮記》〈昏義〉、《白虎通義》〈嫁娶〉等文獻所提,親迎具有三個意義,一為整個婚禮過程中皆由男方主動,女方則處於被動, 而親迎更由新郎親自迎娶新娘,表男先乎女,陽剛主於動,陰柔主於靜,極符合陰陽動靜之意。其次有博取新娘歡心之禮, 如《白虎通義》〈嫁娶〉所云:「以陽下陰也,欲得其歡心,示親之心也。」 在傳統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社會,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後則從夫、子之意,侍奉翁姑,打理家務,因此對家庭的責任重大;且親迎當日,新娘即將離開養育自己的原生家庭,告別父母手足,面對全然陌生的新階段,心境上的惶恐不安更是難免,所以在大婚之日由夫婿親迎,無論是博取新娘歡心,或被視為體恤新娘,都是當然之禮。其三,新郎至女家迎娶,同時也含有從女方父母手中親自接過來的意涵(形同現代婚禮儀式中,女方家長攙扶新娘至禮臺前,將女兒親手交給新郎一樣,可視為融合古禮後的變遷),對女家而言有託付女兒終身之義,對新郎而言則是承接下照顧新娘的責任,因此新郎親迎除了尊重,更蘊含對婚姻的敬慎與承諾。
正婚禮俗
成婚禮俗即親迎,也就是迎娶,在迎娶之前男女雙方還有許多事前準備工作,包括裁衣、開面、剃頭、安床等,而到迎娶當日的禮俗更是繁瑣,此節將分為迎娶前準備與親迎成禮, 分述如後。
一、 迎娶前準備
(一)裁衣
嫁娶是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因此大婚之日所穿戴的衣服必須為全新裁製,在擇日師擇定的吉時,男女雙方在廳堂向神明上香後,由福壽雙全,同時又是女紅能手的婦人負責裁剪縫紉,同時須留意迴避寡婦或肖虎等一般被視為較不祥之婦人。舊時女子結婚於婚衣內皆著白衣衫褲(裙),有象徵新娘的貞節之意,所裁的衣裳主要是大...
作者序
【自序】
作者序 紀錄執手之約、抱柱之盟
婚禮締結兩個不同家族的交好,不僅是兩家大事,更擔負承先啟後之重責,因此自古以來皆視婚禮為禮之根本,制定隆重的儀節公開宣告,具有其社會性意義。透過儀式的進行,象徵新人過渡到人生另一個階段,而在社會性意義建構過程中,也協助男女雙方調適身心,以面對即將轉換的新身分與背後所應承擔的責任。由於婚禮是人生重要的生命禮俗,俗謂「終身大事」,傳統上禮俗十分繁瑣複雜,一切循規合矩,必謹必慎,然而隨著時代演進與社會變遷,許多儀俗逐漸簡化,加以婚禮業者的興起與涉入,更引導或改變部分禮俗。
舉凡經歷過嫁娶儀式者,應該都對禮俗的繁文縟節印象深刻,但大部份人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訂婚時男家的聘禮有哪些、有何意涵?女方回禮中的生鐵、釘子用意為何?迎娶時,禮車上為何要綁青竹、甘蔗與豬肉?入門前過火爐、踩瓦片象徵何意?婚禮中的靈魂人物─「婆仔」又該講哪些好話?食新娘茶時,親戚接受敬茶的先後次序?以及婚後舅仔為何要探房?臺南女兒出嫁,早年還有回娘家歇熱(放暑假)的習俗,演變至今,回門禮俗又有哪些?… 綜觀嫁娶過程,箇中禁忌與鋩角(mê-kak)難以計數!儘管兩位筆者皆已婚,卻都是在撰寫本書的過程才對婚俗更加了解;而分別來自臺南和臺北,田調訪談後也發現臺灣各地的嫁娶禮俗已漸趨形式化。不過,臺南古都歷史悠久,許多民情仍保有古風,加上厚禮數、重門面,對婚姻大事的慎重與長期積累的嫁娶文化,相對留下較多的傳統禮俗,從這些細節中也得以窺見大同之下的小異與地方特色。
禮俗反映不同時代的生活模式及價值觀,時移俗易在所難免,然而,其背後趨吉避凶、祈福納祥的本質與白首偕老的寓意始終不變。筆者盡力紀錄臺南嫁娶禮俗的傳承與變遷,今昔之況,也特別感謝戴文鋒教授的審稿,編輯與諸多受訪者的協助,讓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謹以本書所記,期能將執子之手、白首偕老的美好祝福代代相傳。
【自序】
作者序 紀錄執手之約、抱柱之盟
婚禮締結兩個不同家族的交好,不僅是兩家大事,更擔負承先啟後之重責,因此自古以來皆視婚禮為禮之根本,制定隆重的儀節公開宣告,具有其社會性意義。透過儀式的進行,象徵新人過渡到人生另一個階段,而在社會性意義建構過程中,也協助男女雙方調適身心,以面對即將轉換的新身分與背後所應承擔的責任。由於婚禮是人生重要的生命禮俗,俗謂「終身大事」,傳統上禮俗十分繁瑣複雜,一切循規合矩,必謹必慎,然而隨著時代演進與社會變遷,許多儀俗逐漸簡化,加以婚禮業者的興起與涉入,更引導或改變...
目錄
局長序 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
作者序 紀錄執手之約、抱柱之盟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漢人傳統嫁娶文化概述
▌第一節 嫁娶起源暨傳統婚禮的意義與功能
▌第二節 臺灣漢人傳統婚姻觀與婚嫁脈絡概述
▌第三節 臺灣漢人傳統婚嫁類型─正婚與正婚之外
▌第四節 臺灣漢人傳統婚俗差異性
第三章 古禮:臺南傳統嫁娶儀式與禮俗
▌第一節 婚前禮俗
▌第二節 正婚禮俗
▌第三節 婚後禮俗
第四章 新舊交融:日治時期嫁娶禮俗
▌第一節 改變的先聲
▌第二節 宗教結婚式
▌第三節 新式結婚與自由戀愛
▌第四節 日治及戰後的臺南嫁娶禮俗
第五章 今俗:臺南近代嫁娶禮俗與變遷
▌第一節 從自由戀愛到訂婚
▌第二節 婚禮進行式
▌第三節 婚後歸寧
▌第四節 當代婚禮形式
第六章 結論:兼述臺南婚俗產業發展
附錄:臺南嫁娶個案
參考書目
致謝
局長序 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
作者序 紀錄執手之約、抱柱之盟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漢人傳統嫁娶文化概述
▌第一節 嫁娶起源暨傳統婚禮的意義與功能
▌第二節 臺灣漢人傳統婚姻觀與婚嫁脈絡概述
▌第三節 臺灣漢人傳統婚嫁類型─正婚與正婚之外
▌第四節 臺灣漢人傳統婚俗差異性
第三章 古禮:臺南傳統嫁娶儀式與禮俗
▌第一節 婚前禮俗
▌第二節 正婚禮俗
▌第三節 婚後禮俗
第四章 新舊交融:日治時期嫁娶禮俗
▌第一節 改變的先聲
▌第二節 宗教結婚式
▌第三節 新式結婚與自由戀愛
▌第四節 日治及戰後的臺南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