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家與出家生活有種種的差異,但內在的修行並沒有不同。因此,《維摩詰經》說:「世間與出世間亦不二,超越分別,才是真正的不二中道。」這是說,不論是過著困苦的生活還是富裕的生活,入世間還是出世間,只要是心清淨,就是清淨的生活。
《維摩詰經》並不因闡述空性勝義,排斥「有相」的淨土思想。因此,我們若是認為所有的出世間相都是逃避現實;或是認為過著入世間的富裕生活必然對於修行無助益,都是著相了,執著於出世相或入世相,此便是二,而不是不二。經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國土的淨或不淨,在於「心」清不清淨。佛法是在我們的心上求,如果求他方世界,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其實他方世界也是自己內心展現出來的。故不論外境如何,我們都能似蓮花般出污泥而不染,在此世間即可莊嚴自身的佛國淨土,所謂「不離娑婆,而直就淨土」,即是「蓮心不著泥,紅塵取菩提。」亦是「中道不二」心淨國土淨的真實義理。
為何有錢不礙修行 沒錢會障礙你的修行
有錢不礙修行,《大莊嚴論》說:「少欲不等於貧窮,不是一定要過得很窮、很苦才是學佛。」經中要表達意思是「雖然有財物,但心不貪著,是名少欲;若人身行苦行,心有貪著,希求無厭,就不能稱為少欲。」
沒錢會障礙你的修行,佛陀說:「苦諦,是說當我們對生命起了貪執,痛苦就開始產生。」而不是要我們過苦日子。佛陀強調:「要眾生離苦得樂,先決條件是物質生活舒適、社會環境良好。」在《長阿含經》佛陀說:「有貧窮才開始有劫盜。」佛陀深知:貧窮是一切罪行的根源,舉凡偷盜、殘酷暴行、詐騙等等,皆由貧窮而生。」
本書主要內容如下:
佛國品第一
釋迦牟尼佛在毗耶離城外庵羅樹園與眾集會,長者子寶積帶領五百長者子,人手一頂寶蓋來參拜供養釋迦牟尼佛,佛以神通力把五百寶蓋合成一大蓋,在其中示現無比莊嚴的佛國淨土。引出一個結論:「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為不思議解脫的根本。不論何方國土,都是淨土,世間的煩惱皆為心的變現。金
方便品第二
維摩詰居士行方便法門,示現自身有病。維摩詰給所有來問疾的人,隨起根智應機說法,將甚深佛法開顯出來,使眾生得到無邊法益,這是維摩詰菩薩大悲方便所自然流露的法音。
維摩詰菩薩示現為居士身,有妻子、眷屬,雖然身為居士,但具備菩薩的一切品行,在世俗生活中,採取方便善巧,教化眾生。他能自在出入一切場所,他無論出現在那種社會生活場合,都遵奉佛道,弘揚佛法,是具足方便波羅蜜的偉大菩薩。他說明人的身體由蘊、界和處聚合而成,註定朽壞毀滅。因此,不應該依靠和執著這個身體,而應該嚮往如來法身。獲得如來法身,便能擺脫一切疾病和煩惱。
弟子品第三
世尊遙知維摩詰生病,便派遣弟子前去探望問候。而十位大弟子依次推辭,各自敘述曾被喝斥彈呵的經過,都領教過維摩詰的辯才,覺得難以應對。十大弟子們所執的都是相對法,而維摩詰則針對他們所執加以遮遣。如前所說,蕩相遣執的用意在於呈顯存在的實相,實相是不會落於相對法之中的,而是絕對的「不二」。
菩薩品第四
佛又派四名菩薩乘弟子代表問疾,因為聲聞乘人不敢承當問疾之重任,於是佛陀派遣大菩薩去探維摩詰居士的病。每一位菩薩各自講出他們跟維摩詰居士的一段因緣,因為維摩詰居士的智慧非常高,辯才無礙,每一位菩薩對他都甘拜下風,所以不能勝任這個任務。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弟子品〉、〈菩薩品〉後,佛再遣菩薩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前往探視維摩詰居士,將遇良才,展開一場精采絕倫的法會。聲聞眾與菩薩們都畏懼面對維摩詰居士問難,文殊師利菩薩勉為代表世尊前往,向維摩詰致意關懷。本品主要闡述菩薩為何患病,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為眾生解說疾病,有疾菩薩如何調伏其心。並闡述大乘的空與小乘空的區別,以及什麼是菩薩乘的束縛與解縛。
商品特色
賺錢與修行不二,在家出家不二
內在的修行不會因為人事物空間的不同而改變。如果落入二分法,生活與修行就會打成兩截,入世想出世,在家想出家,常常處在矛盾之中。維摩詰是在家人,為了廣度有情,深入社會各個階層,甚至到妓院、賭場、酒樓,都能安然無礙。充分展現「中道不二」、生活即修行的一種人生態度。
作者簡介:
梁崇明
台灣台中人,華梵蓮華佛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長期從事佛學導讀,佛學書籍編撰出版工作。已發表作品有《心相知機》、《科技時代淨土妙法》、《佛事儀軌》、《不淨觀》、《不執著的幸福》、《轉運開心菩薩道》、《藏傳佛教各宗派思想體系表》、《問禪:旅人悟道的喜悅》、《不動怒!打破心結看清真相的智慧:正念禪修覺悟的因素》、《華嚴經開悟後的生活智慧:入法界品精要》、《法華經精要,不可思議的今生成佛智慧:開發您本有的無限潛能》、《大般涅槃經精要:最惡的人也能成佛的智慧:開發每個人本有的覺性》、《楞伽經精要,以佛心印心辨別修證真假:了悟第一義心,遠離各種外道及見解上的過錯》、《解深密經精要,最真實心識的智慧:生命本無生滅,存在本身即是圓滿安樂自由》、《維摩詰經精要,從入世證出世的智慧:有錢不礙修行,沒錢會障礙你的修行》。
章節試閱
維摩詰經 原譯經文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今譯
維摩詰說:「我的病是從無明而產生貪愛而起的。許多眾生皆病於無明生貪愛,所以我便得病;如果一切眾生的病患得以消除,那麼我的病也就消失了。為什麼呢?因菩薩為度眾生故入於生死,既有生死則有病苦;如果眾生可得離病苦,則菩薩也就不會再有病了。譬如富翁的獨生子得了病,他的父母也會隨之病倒;如果這兒子的病痊癒了,他父母的病也就自然好了。菩薩也是如此,對於一切眾生,愛他們如同子女,所以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若病痊癒了則菩薩的病也痊癒了。又你問我此病是因何而引起的,其實菩薩的病都是由大悲心所致的!」
原譯經文
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今譯
真正所求之法是無染的,若染執於世間法,認為這樣才有涅槃證得,那便是染著的行為,而不是求佛法了;真正所求之法是無可行的地方,如果只遵行於法規,則便是執著的行為,而不是求佛法了;真正所求之法是無該取捨的,若對法有取善分別的話,則便是法執的行為,而不是求佛法了;真正所求之法是無所依止的,如果心著有存在之處,則便是妄心執境故有處所,而不是求佛法了;真正所求之法是無相的,若隨相而生有識心,則便是執求虛妄的識相,而不是求佛法了;真正所求之法是無有常住的,若安住於法中而生沉迷的見解,則便是心執住於法,而不是求佛法了;真正所求之法是不可執著於腦海印象的見、聞、覺、知,若修行是想見佛之相,則便是著見之行;若修行是想聞佛之聲,則便是著聞之行,這些都是有相之法,而不是求佛法了。真正所求之法是無為的,若所行是有所為而為之法,則便是求有為的世間法,而不是求佛法了。所以,舍利弗啊!如果是真正求佛法的人,應該對於一切法皆無所著、無所求。
原譯經文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今譯
那羅延菩薩說:「世間與出世間,分別互相對照為二。世間的體性是空性,即是與出世間的本質無異。在世間、出世間這兩者中,無所謂入,也無所謂出。既不入,則不會滿溢增長;既不出,則不會散壞減少,這就是入不二法門。」
原譯經文
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
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揣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於是鉢飯悉飽眾會,猶故不儩。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
今譯
這時,維摩詰便對舍利弗等諸眾聲聞弟子說:「大德們請食用這如來甘露的美味香飯吧,此飯是以大悲心所熏和合,故莫懷以為份量有限的意念來進食,否則不能消化吸收的。」可是,有些聲聞心裡卻在嘀咕:「這麼少的飯,怎麼足夠目前這麼多的人吃呢?」
化身菩薩說:「不要以聲聞乘的功德智慧,去衡量如來無量的福德智慧啊!須知即使四大海洋也有可能枯竭,但這鉢香飯是絕不會吃完的!縱使天下所有人一起來吃,食量如須彌山那麼大,長時間至一劫那麼久,也不會吃完。為什麼呢?因這鉢香飯是無盡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功德具足的大菩薩所吃剩下的飯,所以無論多少人來吃也吃不完。」果然,這缽香飯讓會中眾人飽餐之後,還是吃不完的。其中有很多菩薩、聲聞和天人,吃過此香飯都覺身安快樂,就好像那些充滿一切喜樂莊嚴佛土的諸菩薩;同時他們全身的毛孔皆散發奇妙的香氣,就好像是眾香國的樹木香味一樣。」
原譯經文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今譯
佛對眾香國菩薩們說:「有兩種法門,叫有盡解脫法門及無盡解脫法門,是你們應當好好學習的。什麼叫做有盡?指的就是有為法;什麼叫做無盡?指的就是無為法。如果作為一個大乘菩薩,就不應該偏廢有為法,也不能住執於無為法。」
維摩詰經 原譯經文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今譯
維摩詰說:「我的病是從無明而產生貪愛而起的。許多眾生皆病於無明生貪愛,所以我便得病;如果一切眾生的病患得以消除,那麼我的病也就消失了。為什麼呢?因...
作者序
《維摩詰經》全名《維摩詰所說經》,又名《維摩經》、《不可思議解脫經》,此經是以人名為經名的佛說經典,名為「維摩詰所說」,實為佛說。最通行的版本由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分上中下三卷十四品。其內容主要是敘述當時維摩詰居士稱病,佛陀派遣其弟子問疾,以文殊菩薩為代表,前往維摩精舍與維摩居士對話的情景,以「菩薩道」、「淨土」和「不二」三個主軸環環相扣,貫穿整部經典。此經是佛教眾多經典中般若部的一部大乘經教,屬於真空法性部的經典,主要思想是以「不二法門」為中心,來討論此不可思議之法門。內容有兩種不可思議,一是在世間受持佛法的人,隨因緣示現不可思議;二是行菩薩道的境界不可思議。
「維摩詰」是一位傳奇的在家居士,是古佛再來、菩薩示現,過去身是金粟如來,現身為古印度毘耶離城的長者,他「雖為白衣,奉持沙門律儀」,家境富有,有妻兒、眷屬,婢僕成群,從不忌諱擁有世間的享受;雖在俗塵,卻修為高遠,精通義理,辯才無礙,為適切教化各類眾生而出入世間,深入社會各個階層,乃至淫舍酒肆,仍能潔身自愛,如蓮花處污泥而不染。他常常以利益眾生為己任,在在處處都是同時具足佛的智慧,致力於弘揚不思議解脫法門,展現既出世又入世、中道不二、生活即修行的一種人生態度。
在〈佛道品〉中,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菩薩在我們的生活中,廣泛地與各行各業、方方面面的眾生進行接觸,開示佛法正確見,即是「行於非道」。他們有的示現於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貪慾道,有的示現於瞋恚道、愚痴道、邪見道等,無非都為了攝化眾生,總是能任運自在,不起分別,令之轉入佛道。
而如何通達佛道到「不二法門」,這便是《維摩詰經》的思想特點。菩薩無論在正道中修行,他不執著於正道,且正、邪是很清楚;菩薩在非道中修行,他的心在一切不清淨,能令心解脫,又對正、邪分得很清楚,對邪知邪見人,慢慢引導令入佛道。這種涉有不著的善巧方便,就是諸佛菩薩的方便智,就是諸佛菩薩的不起分別。所以說,若菩薩行於非道,他不是造惡或是做邪見之事,而是他在非道當中,一樣可以進入空性的平等,如〈佛國品〉裡頭所說:「不著世界如蓮花,常善入於空寂行」。
維摩詰居士此一塵不染的大悲菩薩精神,是因為住平等性境界,心無分別,即是「中道不二」,且說明了「不離娑婆,而直就淨土」。這種空有互融的思想,展現在本經屢屢描述的淨土之中,經中通過對舍利佛等眾執著於外境外法,懷疑此土汙穢不淨,明示欲得淨土,當淨其心。〈佛國品〉中:「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國土的淨或不淨,在於「心」清不清淨,所以「直心是菩薩淨土」、「十善是菩薩淨土」,若人心淨,便可以看到這個國土是功德莊嚴的。此「心淨則佛土淨」的重要觀念,亦為大乘佛教唯心淨土的主要思想淵源。
很多人對修行的看法,是認為出家才是正統的修行,但是維摩詰居士以在家的身份,明確地展現了大菩薩道行者的精神,說明了修行證悟上不分出家與在家,自古至今亦有無數的在家人證菩薩道。因此透過研讀本經,學習維摩詰居士所告訴我們的,作為在家人,只要堅定成道信心,精勤修行,也可以具體地實踐佛法,成就無上菩提。並仿效經中大乘菩薩不起分別的作法,修行在人間,行於非道,在俗塵中不著汙泥,在煩惱中不捨斷煩惱,在貪瞋癡中展現智慧,就能契入不可思議的不二法門,成就通達佛道。
《維摩詰經》全名《維摩詰所說經》,又名《維摩經》、《不可思議解脫經》,此經是以人名為經名的佛說經典,名為「維摩詰所說」,實為佛說。最通行的版本由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分上中下三卷十四品。其內容主要是敘述當時維摩詰居士稱病,佛陀派遣其弟子問疾,以文殊菩薩為代表,前往維摩精舍與維摩居士對話的情景,以「菩薩道」、「淨土」和「不二」三個主軸環環相扣,貫穿整部經典。此經是佛教眾多經典中般若部的一部大乘經教,屬於真空法性部的經典,主要思想是以「不二法門」為中心,來討論此不可思議之法門。內容有兩種不可思議,...
目錄
序
導讀
本經
01佛國品第一
為何佛的國土一直是莊嚴清淨的,而有些眾生卻見此國土到處污穢不堪呢?
02方便品第二
維摩詰菩薩為何要示現為居士身?這個色身是實體嗎?
為何維摩詰在俗世生活,能出入賭場酒樓,而對三界塵俗沒有執著,也不影響他對佛法的正確信仰呢?
03弟子品第三
如何能做到既無煩惱,又不離充滿煩惱的世間?
為何托缽不能揀擇貧窮或富貴人家,應該要以平等心乞食呢?
04菩薩品第四
維摩詰為何要將瓔珞一份佈施給乞丐,另一份供養給如來?
05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菩薩的病都是甚麼引起的呢?
維摩詰生的病是屬於肉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呢?
06不思議品第六
執著於見、聞、覺、知,為什麼就不是求佛法了?
為什麼菩薩能把高大的須彌山納入於一粒細微的芥子中,而芥子體積卻沒有增減?
07觀眾生品第七
為什麼說對五欲貪著的根源是來自顛倒的概念?
為什麼花落在聲聞弟子身上粘附不去,以神通力也擺脫不掉;而菩薩們身上都不沾著花呢?
08佛道品第八
為什麼菩薩行事入於非道而不是正道,同樣可以走上通達成佛之道?
為什麼離煩惱大海,則不能獲得一切智慧寶藏呢?
09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善與惡是有分別的嗎?不著於相,就會著於無相嗎?
實相是肉眼所能看見的嗎?還是以慧眼才能看得見呢?
10香積佛品第十
為什麼大菩薩所吃剩下的飯,無論多少人來吃,吃一劫那麼久也吃不完?
11菩薩行品第十一
為什麼菩薩故意落入生死輪迴?
為什麼菩薩不住無為法,又不斷絕有為法?
12阿閦佛品第十二
如來的法身是住在生死此岸、住在涅槃彼岸,還是住在兩岸中流呢?
諸法有「先滅」而「後生」嗎?
13法供養品第十三
各種供養中,哪種供養最為殊勝呢?
法的供養所宣說的深奧經典,是分別思惟所能把握的嗎?
14囑累品第十四
新入門菩薩,與已久修的菩薩有甚麼區別呢?
序
導讀
本經
01佛國品第一
為何佛的國土一直是莊嚴清淨的,而有些眾生卻見此國土到處污穢不堪呢?
02方便品第二
維摩詰菩薩為何要示現為居士身?這個色身是實體嗎?
為何維摩詰在俗世生活,能出入賭場酒樓,而對三界塵俗沒有執著,也不影響他對佛法的正確信仰呢?
03弟子品第三
如何能做到既無煩惱,又不離充滿煩惱的世間?
為何托缽不能揀擇貧窮或富貴人家,應該要以平等心乞食呢?
04菩薩品第四
維摩詰為何要將瓔珞一份佈施給乞丐,另一份供養給如來?
05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菩薩的病都是甚麼引起的呢?
維摩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