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任心而見素抱樸,我們該這樣做自己
第一章 道者詩性生存——回歸本真才是快樂
如今,人們追求的都是物質的窮奢極慾,然而物質的繁榮卻未必使我們感到快樂。這是為何?道家所提倡的詩性生存智慧,或許能給我們點滴線索。生存的美,生存的真正快樂,其實正是源自於那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和古樸,返璞歸真才是永不乾涸的快樂源泉。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生活本應該是美好的,豐富多彩的,除了工作、學習、賺錢之外,還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去追求和享受:溫馨的家庭生活、一家團圓的天倫之樂、體育運動、音樂、讀書等。很多時候,我們經常忘了這些美好的事物,一味地將自己投入工作之中,從而錯過了人生中很多迷人的風景。
現代社會,很多人早已迷失了真正的自我,找不到真正的幸福。很多人每天加班加點地工作,可是回家後不僅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反而經常吵架。是什麼導致這種現象的發生呢?勤奮工作是應該的,但我們要懂得適可而止,生活快樂了,人生才會和諧、幸福。
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有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先於天地產生之前就存在了。它寂寥無聲,廣闊無形,獨立存在而永恆不變。它循環往復運行,從不停止。它是天地產生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叫它為道,勉強稱它為大。廣大無邊則周行不息,周行不息則遼遠無窮,遼遠無窮則往往復復返回初始。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老子意在告訴我們,人的生活習慣必須合道,符合自然規律。可是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白天睡大覺,晚上怎麼也不睡;上班的時候不努力工作,下班了卻拼命加班。也有一些人,為了眼前的幸福以犧牲自己的身體為代價,經常熬夜沒日沒夜地工作。事實上,這麼做只能把自己推向痛苦和煩惱之中。
美國哲學家亨利‧梭羅說:“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就有理由享受生活的樂趣。”何必把自己投入到無止盡的工作之中,投入到永不滿足的慾望之中呢?靜下心,拋開世俗的喧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讓自己回歸到本我之中,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只顧自己的一己私利,多考慮考慮別人,家人也好,朋友也好,自己也好。總之,要把握好一個度,否則,就算你把自己累垮了,也沒有人會同情的。
有一對夫婦,每天都在為工作和生活忙碌,他們似乎沒有了快樂,沒有了幸福,也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只知道眼前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努力工作,賺取更多的錢,換得更好的物質生活。
就這樣,在他們熬過一個漫長並寒冷的冬季後,他們實在忍受不了眼前的生活了,他們無法承受如此疲憊的工作和巨大的壓力,因為妻子似乎已經得了躁鬱症,而丈夫也處於一個很不穩定的狀態。
一個週末,天氣晴朗,他們決定拋開一切煩惱,忘掉一切不愉快,把工作放在一邊,遠離辦公室,開著車去郊外兜兜風,散散心,驅除內心的抑鬱。
他們準備在一塊草地上午餐。妻子說:“記得我們剛開始在一起的時候,沒有房子,沒有車子,但是每天下完班你就會準時回家,給我做上一頓美味的晚餐,我們租的房子雖然小,但是我覺得特別幸福。每天晚上,我們吃完飯,你都會牽著我的手去外面散步,回來以後,我聽音樂,你看書,我覺得特別幸福。”
妻子頓了頓,繼續說:“可是現在,你除了工作還是工作,雖然我們有了車,有了自己的房子,但是你每天要工作到很晚才能回家,我回來早了你也不在,我只能在外面隨便吃一點,然後也繼續工作,賺點錢改善生活,等到你快回家的時候我再回家。我覺得自己一點幸福的感覺都沒有了,雖然房子很大,但是我的心是空蕩蕩的,疲憊不堪。”
丈夫看了看妻子,點了點頭,在妻子的額頭上親了一下,對妻子的話表示理解。於是他們一起尋找原因,通過分析,他們發現,他們現在的生活之所以如此麻木、如此疲憊,都是因為超負荷的工作導致的。他們發現他們的物質條件雖然好了,可是他們的愛好、他們的理想、他們的幸福生活卻沒有了,他們倆成了不停地工作的機器。
於是,丈夫提議,準備為自己減速,減少工作強度,每天準時回家,不再過分地追求物質生活,多享受一下生活的樂趣。
他們這樣約定,也這樣做了。不久之後,他們竟然發現自己快樂了不少,幸福了不少,他們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每天他們都按時回家,週末就一起出遊,但他們的工作卻一點沒有落下,兩個人在事業上反而有了新的提高。
這對夫婦要是沒有認識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重要性,並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那麼可能他們就不會找到幸福愜意的感覺,在工作上也不會有新的提高。無論是工作還是休閒,幸福的感覺和金錢並不是一種成正比的關係,更多的時候,他們來自我們內心的一種滿足,一種適可而止的狀態。
老子說:“聖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就是聖人會去掉那些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行為。懂得適可而止,懂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道理。
有個成語叫作“揠苗助長”,其實也是告誡人們做事不可強為,要適度。現在很多人所處的狀態其實就是在“拔苗”,殊不知,這樣的結果終將會對自己造成一定的傷害。或許現在體現不出來,但是等到以後,等到我們老了,可能就會吃到苦果。
無休止地加班、熬夜,高強度地工作,或許年輕的我們能夠經得起,但是時間長了,必將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想要做出一番成績,想要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是沒有錯的,但是不能以犧牲自己的健康為代價。
老子說:“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在老子看來,想有為的必將失敗,想佔有的必將失去。就是說,有些事我們不能強求,條件不具備,時機不成熟,那麼我們就不要心急。如果以犧牲將來的利益為代價換取眼前的幸福,那麼必然是不可取的。正如有些家長教育孩子,為了使自己的孩子成為天才孩童,便強迫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結果天才沒有培養成,卻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我們都要講適度原則。過猶不及,凡事做得不失分寸,恰到好處,那麼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應如此,工作的時候切勿急功近利,在我們不斷追求物質條件改善的基礎上,也要多讓自己的內心獲得平靜和安逸,多給自己一份安心和快樂、幸福和知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僅是一種生活的狀態,也是一種心靈的狀態,生活中做到了,那麼就能收穫幸福的生活,美滿的家庭;心靈上做到了,那麼就能讓心得到解放,讓心獲得自由。
無為不爭,才是大智大慧的表現。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我們追求的太多,陷入太深,所以才難以自拔。要懂得適可而止,並且運用這種適可而止的狀態去為人處世,萬事不強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作的同時也不忘享受生活的樂趣,如此,我們才能順道而行,才能讓心靈和身體獲得解放,活得逍遙自在。
2.適時做擅長的事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或許,你沒有別人那麼英俊瀟灑,但你身體強壯;或許你不會琴棋書畫,但你思維敏捷;或許你沒有聰慧的才智,但你為人誠實,擁有別人沒有的美德……上帝在造人的時候,從來不會虧待任何人,只是看你有沒有發掘並利用自己優點的能力。
莊子說:“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
意思是說,所謂的至理正道,就是各得其所。所以,在一起的不算是並生,旁出枝生的不算是多餘;長的並非多餘,短的並非不足。鴨子的腿雖短,但長了就一定會有麻煩;鶴的腿雖長,截去一段也同樣會很痛苦。事物原本的長是不可以隨意截短的,事物原本的短也是不可以隨意續長的,這樣各種事物也就沒有必要有憂患了。
莊子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優點對人的發展是起幫助和推動作用的,缺點則起到一種阻礙作用。所以,優點越多的人,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缺點越多的人,成功的機率就越小。不過,有優點不是成功的必然,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運用和發揮;有缺陷也不是失敗的必然,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避開和改善。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要我們看清楚自己,適時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西施的出身並不怎麼樣,只是一個鄉間女子。後來因為越王勾踐在與吳國的戰爭中失敗,在選拔美女敬獻給吳王夫差的時候才發現了她,西施的美貌也因此被大家所熟知。
西施雖然長得很美,但身體一直不好,胸口經常會疼痛,所以她經常會用手捧住自己的心口,她的眉頭也會因為不舒服而稍稍皺起。西施是大美女,這一動作並沒有讓她變醜,反而讓她看起來更加美麗了。
西施有一個鄰居,長得本來就不怎麼樣,但是因為勤勞,所以大家也挺喜歡她的。可是,她每天看著大家對西施的那種眼神,就覺得嫉妒,心裡想,憑什麼西施那麼受歡迎,我卻不能夠呢?於是她想了很多辦法,希望自己也可以像西施那樣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成為所有男人眼中的女神,可是,卻一直沒有成功。
無奈之下,她開始觀察起西施的平時生活,看她是如何迷惑大家的。她經常在門口等著,西施每次出門回來她都仔細觀察一番,不久之後,終於被她發現了奧秘:她發現西施每次回來的時候,眉頭總是皺著,而且用手捂著胸口。她開心得不得了,心想,這也太簡單了,原來她就是靠這個來迷惑大家的。於是,她就開始學起西施捂心,臉上也換上愁眉苦臉的樣子。
之後,她就開始學著如此走路了。大家看到以後,心裡都很是奇怪,因為她身體一向很好,也沒有聽說得什麼病,怎麼就突然成這樣了呢?在大家看來,她還病得不輕。過了幾天,發現她沒有什麼異樣,後來,大家才知道她根本沒有什麼病,而是在模仿西施走路的樣子。
她雖然長得不怎麼樣,但是是一個勤勞的女孩,大家也都挺喜歡她,但她現在矯揉造作的樣子,不僅掩蓋了她的優點,更將她的醜十倍百倍地放大了。於是,大家看到她之後都跑得遠遠的,都怕看了她之後影響自己的情緒。
由於東施沒有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長處,盲目地去模仿別人,結果不但沒有得到大家的喜歡,反而讓大家越來越討厭她了。
其實,上帝是公平的,它賦予每個人一些亮點和暗影。如果我們總是拿別人身上的長處和亮點與自己的短處和暗影相比較,就永遠找不到自己的亮點,只會沉於陰暗面,沒有進取之心。而懂得適時地亮出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就能夠獲得大家的尊重,使自己的信心增加,使生活放射出本該有的美麗和色彩。
從前有個挑水工,他有兩隻水桶,一隻是完好無缺的,另一隻則有一條裂縫。每天早上,挑水工都提著這兩隻水桶去打水。
但到家的時候,有裂縫的水桶通常已經漏掉了一半的水,所以,那隻完好無缺的水桶常常嘲笑這隻有裂縫的水桶,而有裂縫的水桶也常因它的嘲笑而感到十分自卑。
終於有一天,在挑水工打水的時候,有裂縫的水桶忍不住,難過地哭了。它嗚咽著對挑水工說道:“真對不起,因為我的裂縫,使你每天浪費了很多力氣和時間。”
挑水工聽後安慰它說:“不,那不是浪費。不信,你可以看看這條回家路上的那些鮮花。它們就是最好的證明。”說完,挑水工又高興地拎著水桶往回走了。
就在挑水工往回走的時候,有裂縫的水桶發現,不知何時,這條荒涼的小路上竟然開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而且都是自己的這一邊有,那隻完好無缺的水桶邊卻一朵花都看不到。
挑水工邊走邊說:“我在這條路的兩邊都撒下了花種,正因為你的裂縫,才使它們每天都得到充足的水分,才開出了美麗的鮮花。若沒有你,這條路可能會一直荒涼下去呢!”
有裂縫的水桶聽後,高興地笑了,從此以自己的裂縫為驕傲,再也不自卑了。
可見,有些人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們找到了自身的長處,並適時地將長處發揮到了正確的地方。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中就寫道:“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就是說要抓住自己的本質,看清事物的根由。換言之,就是用道來洞察這個社會,以道來看待自己。如果正確地認識了自己,那麼自然就會走上大道之路,自然可以順其自然地活在這個社會上。
洞察了自己的優缺點,就是正確地認識了自我,這樣的我,用老子的話來說,才能找到“眾妙之門”。什麼是眾妙之門?就是天地萬物無窮奧秘的總門,理解了這個,還怕自己在這個社會上不能立足嗎?還怕自己的事業不能更上一層樓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千萬不要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無論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是在社會上闖蕩多年的人,都應該努力發掘自己的長處,一旦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那麼工作自然會得心應手。
當然,我們發現了自己的優勢之後,還要將其在合適的時間展現出來,掖著藏著總是沒有用的,但時機不成熟的時候,我們的優勢就會成為一種刻意的賣弄。所以,我們要在合適的時機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並將它發揮到極致。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道別人,瞭解別人那是聰慧的表現,但更重要的就是自知,一個人不光要看到自己的優點,還要在優點面前保持頭腦的清醒,不能讓長處遮蔽自己的眼睛,也不能讓短處掩蓋了自己的長處,如此,才能在自知中不斷提高自己,使長處得到有效的發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一個人要是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的優缺點,時刻保持頭腦的清醒和理智,那麼人生之路必然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如果活在短處之中,只會讓自己在卑微和失意中沉淪。知曉自己的優勢,適時地把它運用在關鍵的地方,那麼自然能夠“百戰不殆”,在道的追求中越走越遠!
3.乘風萬里,順勢而為
在生活中,很多人總是喜歡把自己的不幸福歸因到環境上去,他們抱怨上天不公,抱怨自己沒有好的生活,總是苛求這個,苛求那個,使自己對生活失去了樂趣和憧憬。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他們有了美滿的家庭,成功的事業,但不知道知足,還是以自己的快樂生活為代價,不斷向名利和地位去索取,最終把自己陷到泥沼之中。
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似乎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也從來不知道滿足是什麼滋味。我們只有一次生命,但很多人無休止地把自己的生命浪費在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上,等年紀大了,驀然回首,卻發現留給自己的只是歎息和無奈,其他什麼也沒有留下。
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水沒有一種固定的形狀,因而能因物賦形。無論多小的縫隙,水都能鑽過去;無論多麼不規則的石頭,水都能繞過去。
老子意在告訴人們,要想擺脫困境,生活得逍遙自在,就要學習水的智慧—順勢而為。只有懂得了這個道理,你的人生方能乘風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