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評價「你人真好」?總會刻意營造溫馨和諧的氣氛?
沒關係、我都可以、挑你喜歡的就好、我無所謂……常掛嘴邊?
極度敏感,能敏銳洞察別人的情緒變化與需求;
把別人擺在首位,基於別人的期望行事;
不會輕易求人,害怕給別人添麻煩;
害怕和有意避開衝突、競爭;不發表不同意見;
凡事容易說「好」,很難拒絕別人;
認同感來自外部,關注點在自身缺點;
挖空心思討好、強顏歡笑配合;希望換得好人緣
討好型人格:討好世界多年,終於面目全非!
其實,你不需要那麼討人喜歡!也不需要刻意「讓別人感到高興」。
要知道,任何一份需要你花盡心思去討好的關係,都不會長久……
討好者總活在他人的眼光中,
用敏感且卑微的姿態,
渴求著外界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如果討好有用,還要努力做什麼?
一本讓你擺脫「討好心態」真實作自己的好書。
■其實,你不需要那麼討人喜歡!也不需要刻意「讓別人感到高興」
讓別人高興,初聽起來沒什麼問題,人們相處共事誰不希望彼此有個好心情?誰願意每天跟別人鬧彆扭,讓別人不開心,自己也難受呢?問題的本質在於,在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心裡只有別人,沒有自己。其實,你不需要那麼sss討人喜歡!委屈自己。一味地討好,並不會換來自己想要的和諧和他人的尊重。
■為什麼越「善良」,反而越容易被輕視、欺負?
大家都喜歡善良的人,但如果沒有掌控好分際,讓善良擴張成照單全收的討好,反而弄巧成拙讓自己狼狽不堪,成為廉價的免洗筷,用完就丟。為什麼有人的舉手之勞能獲得他人的感激涕零,自己的兩肋插刀,卻成為眾人的順理成章?為什麼你的時時善良,卻不及一個處處蠻橫,偶一為善的人?因為當你習慣討好別人,別人自然也習慣讓你討好,習慣成自然,自然久了就成理所應當!
■你的委屈「真的」會餵養他人的得寸進尺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辛苦自己,就是希望獲得別人的滿意,但你知道嗎?一旦你曾經答應過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請求,不僅容易使對方下一次提出更過分的要求,更有趣的是,你自己下一次還更可能就這麼答應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也就是俗稱的「得寸進尺效應」。
一味地討好,其實反而不會換來自己想要的和諧和來自他人的尊重、認可。看清楚面具下面的自己──我們會被自己的討好震驚,訝異於自己竟然如此看輕自己。
【你是樂於助人還是有求必應?】
○ 當他人提出讓自己為難的要求時,會考量自己實際情況和能力,適時拒絕。
● 儘管對方提出不太合理的要求,超出自己能力範圍還是承接下來。
○ 會答應別人的請求,單純是因為可以讓彼此方便行事。
● 會答應別人的請求,是基於希望對方覺得你人很好,或是會讓對方開心。
○ 選擇幫助他人的時候,心理是輕鬆沒有負擔的。
● 答應幫助他人的時候,內心其實是很不情願,有苦難言也不敢被別人發現。
■自尊心理作祟,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討好別人是內心自我貶低的投射,討好者的妄自菲薄,使得自己成為他人眼裡的雞肋。因為自卑,自我價值低落,討好者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沒有資格要求人,所以也不願意麻煩別人,什麼都自己扛著。也因為自卑,所以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渴望得到外界的肯定與認可,靠著別人的讚揚和賞識建立自信。將自我的主導權,輕易的交給他人。
■讓我們如此為難的人,都不值得去為他們為難
當我們因為害怕被討厭,擔心成為不受歡迎的對象,而壓抑自己原有的想法與個性,去迎合他人,反而會使得自己對自我越來越沒有自信。因為沒有自己的思考與原有性格,最終人云亦云。如果我們不好好關注自己,練習接受自己,又怎麼期待別人接納喜歡這樣的我們?
【你若不堅強,誰替你勇敢?】
● 一時強硬不起來,可以先假裝「不好惹」
● 克服性格缺陷,別讓有心者抓住弱點
● 時常提醒自己,拒絕自我欺騙的迷失
● 挖掘自我專長,強化自身優勢
■專業推薦
臨床心理師、作家 洪仲清
暢銷書作家 黃大米
人氣作家 螺螄拜恩
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
(以上按姓氏首字筆畫排列)
■金句摘錄
‧ 這份人生的單,只能我們自己買。我們若不堅強,沒有人替我們勇敢。
‧ 我們越是放低姿態對別人好,別人就越容易得寸進尺要求我們付出更多。
‧ 討好別人本身並不可怕,但討好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要是開心的。真正傷害我們的是,一味地「悅他」,並不「悅己」。
‧ 愛從來不是靠無條件的討好換來的,自我價值感、認同感、自信、安全感等,這些都不能靠討好來換得。
‧ 我們的善良應有邊界,我們的付出要有所節制。先好好愛自己,再理智、智慧地去愛別人。
‧ 在我們自己看來是委屈自己、犧牲自己的一種討好,在沒有走進我們內心的外人看來,那就是別有用心。
‧ 當委屈換不來自己想要的結果,那事後的憤懣情緒就會更加濃烈地升騰,更加強烈地折磨自己。
‧ 學會拒絕,會讓自己擺脫負累,活得輕鬆,更會讓他人懂得珍惜別人的饋贈。這是對自己的救贖,也是對他人的點化。
‧ 別怪別人的無情和兇狠,是討好者一次次地給對方傷害自己的機會,默許對方的侵略,一點點讓出自己的領地。
‧ 放棄證明自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告訴自己,每個人都有缺點,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長處。
‧ 沒有人能讓全世界都喜歡自己,接納自己,要認清,我們永遠無法讓身邊每個人都對自己滿意。
‧ 逃避責任的背後,藏著我們的無力和軟弱,一定要正視它,並向它發起挑戰。
‧ 要給自己耐心、信心,給自己時間,更要允許自己有反覆、有猶疑不前。因為反覆、退縮都再正常不過,要接受,而非苛責,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
‧ 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就是自我成長的開始。
‧ 當我們自身強大了,我們就是局,就是讓很多人奔著來應酬的局。
‧ 做人不可八面玲瓏,要六面玲瓏,兩面有刺。
■拒絕討好別人,完整自己
‧ 關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作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的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地讚賞和認可上癮。──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
‧ 討好者活在別人對他們的期待中,不停著追逐著別人對他們的認可,位此他們願意去做任何事;他們總是將他人的需要擺在自己之前,即使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硬著頭皮去滿足。──心理學家Susan Newman
‧ 我們不必去討好所有的人,正如不必銘記所有昨天。時光如雨,我們都是在雨中行走的人,找到屬於自己的傘,建造小天地,朝前走,一直走到風停雨住,美好晴天。──陸小曼
‧ 當我們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了。──余華
‧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我才認識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在提醒我:活著,不要違背自己的本心。今天我明白了,這叫作「真實」。──卓別林
‧ 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王陽明
‧ 在一回首間,才忽然發現,原來,我一生的種種努力,不過只為了要使周遭的人都對我滿意而已。為了要博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我戰戰兢兢將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中途,才忽然發現,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具,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席慕蓉
‧ 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而屬於他自己的真我則是空無一物,每一個人都在扮演著某種角色,被別人的眼光所定義,通過種種外在的文飾扼殺了原始的本真與素樸。在別人的目光中丟失自我,以取悅別人為要義的生活,終歸與幸福無緣。──盧梭
‧ 沒有人能夠傷害你,除非你允許。──楊絳
作者簡介:
知名心理暢銷書作家 黃志堅
諮商心理師、職業規劃師、暢銷書作家。長期耕耘心理勵志與人際關係,深受讀者好評,其著作常攻佔勵志類暢銷書榜,文字平易近人又發人深省。
章節試閱
典型特徵二:
有求必應,拒絕別人難為情
樂於助人,只要有人向他尋求幫助,他便放下手裡的一切工作,全力以赴去幫助別人。有求必應,是「討好型人格」的第二大典型表現。
郭冬臨演過的小品《有事您說話》中的主人公郭子,就是這樣一位「有求必應」型的老好人。「有事您說話」是郭子的口頭禪,不管是誰有事找他幫忙,他都毫不猶豫一口答應,不管有多大的困難,不管自己得為此付出多大的代價。小到幫老陳扛大白菜到六樓,大到自己貼錢幫同事買臥鋪票。而為了買到別人的臥鋪票,他甚至不惜在大冬天抱著鋪蓋卷在車站過夜、排隊,凍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可當同事提出再買幾張票的時候,他依然胸口一拍應承下來,轉身再抱著行李捲出門……
有人可能會說,待人熱情、熱心助人,不是一種美德嗎?我必須說,這和我們在這裡討論的「討好型人格」的待人熱情、樂於助人是兩個全然不同的概念。其間的區別在於:
■是否具有理智與原則?
有的人能夠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和能力,量力而行地助人;而「討好型」卻是成癮般,無底線、無原則地一切以他人的需求為重心,完全忽視自己的現實情況和感受,甚至為了幫別人做事,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好比郭子,明明能力有限,答應替別人買臥鋪票根本就是為難自己,但就算明知道會受苦,他還是豁出去幫別人做好這件事。結果自己受凍感冒,鼻涕眼淚流不停,被人戲稱「一夜風流」,可謂狼狽不堪。對照九型人格分類,這類老好人屬於「全愛型給予者」。「全愛型」這三個字用在他們身上,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也許我們都還有其他的選擇?
前者是在自己有意願幫助別人的時候,才伸手相助;而後者是有求必應,儘管內心很多時候是不情願的,甚至是牴觸的,但說不出拒絕的話,強撐著照單全收。
■是純粹為了讓人方便,還是想獲得好感?
有些人幫忙純粹是出於想給人方便,然而討好型者卻是帶著「討好心理」,以犧牲付出來換取他人對自己的喜歡、認可或者回報,而竭盡全力助人的。
待人熱情、樂於助人,當然很好,但過了頭的熱情和助人,陷入「討好」的泥沼,就不好了。分清正常的樂於助人和非正常的「討好型助人」之後,我們再來進一步總結這不懂拒絕的有求必應心理的非理性特點—
■別人有求於我,是看得起我
我必須把事情做好,讓別人認同我的能力和價值。如果我拒絕了,別人則會看輕我,不喜歡我。前述所提的郭子就具有這樣的特點,不計成本、毫無怨言地去幫助別人,為的就是在別人眼裡營造一個能幹的形象,獲得價值感和存在感。
■我若拒絕,對方會討厭我
為了讓別人滿意,讓別人喜歡自己,就只能虧待自己。舉個例子來說,友人的女兒在畢業後工作不到半年,某次忍不住向我抱怨工作真的太累了、太壓抑……在一番交談後,我很快就看出她很累、很壓抑的真正原因—無休止地幫別人做著各種瑣事。
一下幫A同事整理工作日誌,一下幫B同事列印資料……更糟糕的是,因為她的「善良助人」,因此經常有同事在週末時,請她來替自己加班,而這位女孩竟然多次為了幫別人加班,推掉自己原先安排好的行程。
她每天忙得不可開交,疲於奔命,可靜下心來想一想,真正值得她付出的事情,卻少之又少。她總是花費力氣在做不該是她做的事情,雖然也想拒絕,但是每次都說不出「不」。只因為她不想別人因此不喜歡自己。
■拒絕別人,是自私的表現
「若給別人留下自私的印象,做人豈不是很失敗?」因此,討好者總選擇像聖人一樣無私地去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即便精疲力竭,但稍有猶豫,心裡就會自責,生出愧疚之意。
在這種邏輯思維的推動下,助人者就如一個不停旋轉的陀螺,不受自己控制地、習慣性地去「討好」那些找他做事的人。我接待過一個女孩子,她說,每次她拒絕別人後,看著別人失望地轉身離開,她就開始自責該那麼狠心拒絕,讓別人不開心嗎?事情雖然很難,但也不是辦不到,她開始自責,讓自己苦點,能換來別人開心,也是值得的。於是,在經過短時間的掙扎後,她終於「繳械」,站起來追過去,對人家說:「我來幫你。」
因為存在著此類種種錯誤的理念和邏輯,老好人們被牢牢困在「討好型人格」的陷阱裡。他們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卻忽略了自我的存在。
不過,也別因為讀了上述的文字,過於擔心自己成為一味討好別人的老好人,遠離熱心助人。在有所疑慮之前,不妨問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是不是所有請求,都不加選擇地答應?
是不是在想說「不」的時候,卻說了「好」?
是不是非常渴望得到所有人的讚賞和喜歡?
是不是總覺得不幫別人心裡就過不去?
如果以上的回答都是「是」,那麼請你調整一下自己,阻止自己滑向「討好型人格」。只要不過度,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做好自己的同時,適時幫助別人,何嘗不是一件能讓別人快樂,自己也開心的事呢?
「好好先生」是多種矛盾心理孕育的產物
實際上,每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其獨特性決定了人格的千差萬別。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具有不同於別人的人格。具體到「討好型人格」這一特定人格,在每個人的身上,表現出的行事風格也不盡相同。有的人和其中某一點吻合,有的人集中了很多特點。記得有一個女孩子,在詳盡瞭解了討好型人格的種種表現後,驚呼:「幾乎每條都在說我!」還有的人就像一個矛盾綜合體,有時候十分迎合別人,有時候又會堅持己見。究竟該如何來鑒定自己,是不是屬於「討好型人格」呢?
作為群體動物,人的整體性決定了人與人之間在心理和行為上是存在共性的。所以,我們不妨試著從分析「老好人」這個群體的心理特點入手,再深入瞭解一下「討好型人格」的內在特徵。
■善良
「討好型人格」的人無一不與人為善。他們對誰都帶著善意,因為善良,特別在意別人的情緒,見不得別人不高興;因為善良,對別人有求必應,說不出拒絕的話;因為善良,對衝突和競爭採取避讓的方式,與世無爭;因為善良,不輕易造成別人的困擾;因為善良,總順著別人的意思說話辦事……而且,他們的善良常常是無邊界的,是「氾濫的」,善良到完全忽略自己,甚至不惜犧牲自我,只大公無私地替別人著想。
比如《芳華》中的劉峰,自己拿命掙來的上大學的機會,看到別人也需要,出於善良之心,就拱手把這個機會送給了別人。用「委己愛人」四個字來形容討好者的善良,再恰當不過。
■敏感
敏感也是「討好型人格」普遍具有的心理。他們對別人的內心體察能力遠遠超越常人,總能敏銳地察覺出,或者自認為察覺出別人內心的想法、情緒的細微變化等。有一次我跟一位高敏感的女孩通電話,正常說話間,我眼睛瞄到我女兒犯睏了,條件反射下,我下一句話立刻調降了一點點音調,但隨即又恢復正常分貝。這細微的異樣,我自己都沒察覺到,可電話那邊女孩馬上說:「您是不是不方便說話?不然我們改日再談?」我說:「沒有不方便啊。」她說:「我聽您剛才的聲音忽然小了一些,是不是身邊有人休息,或者您在開會?」我不由得在心裡打了一個驚嘆號。
■脆弱
討好者內心往往很脆弱,缺乏安全感、存在感和價值感,於是他們外求於人,希望從外界對自己的認可中獲得這些。所以,抱著討好的心,努力樹立自己完美的形象。可因為內心的脆弱,他們常常陷入患得患失、焦慮不安的情緒中,擔心被別人拒絕,不敢拒絕別人;害怕和人發生衝突,破壞自己老好人的形象,害怕別人因為自己不高興,對自己評價降低等。「討好」的傾向便在這種種負面情緒中越來越嚴重。
■自卑
很大部分的討好者深受自卑心理的控制,因為自卑,潛意識裡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所以沒有勇氣表達自己不同於別人的觀點,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也不願意被人注意,所以唯唯諾諾,什麼都是「可以啊」、「我都好」,盡可能迎合、順從別人的想法。這一心理對討好型人格的促成作用,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會有專門具體的分析,在這裡就點到為止。
■自責
討好者太容易自我批評,常常自責,愧疚。只要出現不如意,無論事情跟自己有關無關,都覺得是自己的錯。他們頭腦中固有的觀念是:如果我能做得好一點,就不會這樣。和那些出了事本能地把責任往外推的人相反,他們很自然地往自己身上攬。就算別人因為八百里外的人生氣不高興,他也會覺得是他哪裡不對,讓對方生氣了。
前幾日,我真真切切地感受過一回討好型人格的自責心理。鄰居家的女孩霖霖學習古箏,老師常帶她出去表演,希望能讓她多多練習。這次據說是個很隆重的晚會,一般人進不去,老師費盡心思幫她爭取到上臺的機會。但在排練的時候,老師告訴她,為了安排她上臺,因此主辦方把原先要表演的另一個女孩替換掉了。為此,建議她最好準備一份厚禮,去感謝一下晚會負責人。
霖霖頓時高興不起來了。她來問我:「我成全自己,卻傷了另一個和我一樣的女孩子,而且還是靠賄賂、送禮換來的機會,我不想去了,可以嗎?」
我說,當然可以,只要自己不喜歡,就可以不去。現在告訴老師,也不耽誤他們排節目,也沒給他們帶來什麼不便。
可霖霖遲疑:「我怕老師不高興,他費好大勁爭取的機會,我卻要放棄……」
我勸慰她,老師若一時有情緒,也是正常的,畢竟他的確為此花了很多心思。不過,真誠地向老師道歉,說明自己的想法,老師會理解的。小姑娘點點頭,說回去考慮一下。
可第二天小姑娘愁腸百轉地來了,說她跟老師說了,但老師跟她講了很多道理,堅持要她去。「我實在不忍心讓老師失望。」我看她難受的樣子,就勸她,不然你就去吧。想不到小姑娘對我說:「可現在我又覺得對不住您,您那麼支持我不去,我若聽了老師的話,最終選擇去,豈不是又讓您失望了?」這話瞬間讓我從心裡疼惜這個女孩子,本是雞毛一樣的小事,在她心裡,卻是山一樣重的負擔。
看看,討好型人格的人,在和善、好說話、沒脾氣、順從、有求必應等外表下,掩藏著種種矛盾複雜的心理。如果您不存在諸多心理困擾,那麼恭喜您,免受這「討好」的累。若您不幸中槍,也別擔心,這本書就是為您而寫的,接下來的章節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打破它的方法。
典型特徵二:
有求必應,拒絕別人難為情
樂於助人,只要有人向他尋求幫助,他便放下手裡的一切工作,全力以赴去幫助別人。有求必應,是「討好型人格」的第二大典型表現。
郭冬臨演過的小品《有事您說話》中的主人公郭子,就是這樣一位「有求必應」型的老好人。「有事您說話」是郭子的口頭禪,不管是誰有事找他幫忙,他都毫不猶豫一口答應,不管有多大的困難,不管自己得為此付出多大的代價。小到幫老陳扛大白菜到六樓,大到自己貼錢幫同事買臥鋪票。而為了買到別人的臥鋪票,他甚至不惜在大冬天抱著鋪蓋卷在車站過夜、排隊,凍得一把鼻...
作者序
作者序 如果討好有用,還要努力做什麼?
最近中國當代青年作家蔣方舟在某節目中提到:「我從沒有和任何一個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所謂「真實的關係」是指—我們可以和這個人去爭吵,可以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展現給他看,可以在他面前肆無忌憚地去做自己,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這是蔣方舟回答好朋友的問題時說的一段話,那時候的她正處於習慣性討好別人的角色裡,不懂得拒絕,也不懂得反抗。甚至在男朋友打電話來罵她時,她竟也不分青紅皂白地道歉長達兩個多小時。
可她男友卻認為她的道歉不過是敷衍,反而更加怒火中燒,不停地將電話掛掉後再重新打來,當時的她卻完全想不到以「道歉」之外的其他方式來處理這件事。
節目播出後,評論如潮,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很多人不由得驚呼:「哇,這說的不是我嗎?」、「對耶!我就是這樣子啊!」……「討好型人格」一下子成為熱門搜尋的關鍵字。
這雖然不是一個新的詞,卻還是有不少人沒有發現自己有這樣的特質,其描述的人格特徵早被心理學家關注,只是在心理學中,它另有名稱—「取悅症」、「聖母型人格」。這些名稱無一不恰如其分地凸顯出這類人格的核心特點,那就是「討好」。
讓別人高興,初聽起來沒什麼問題,人們相處共事誰不希望彼此有個好心情?誰願意每天跟別人鬧彆扭,讓別人不開心,自己也難受呢?問題的本質在於,在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心裡只有別人,沒有自己。
為了別人高興,可以時時處處委屈自己,犧牲自己的快樂。也就是說,他們每天活在別人的情緒中,一切圍繞著別人的喜怒哀樂行事。這種做事以取悅別人為目的,極力維護人際和諧的行為模式,顯然是不健康的。因為討好別人是以壓抑和犧牲自己的正常情緒為代價,說白了,就是讓自己活得憋屈、懦弱,來換得他人的開心、恣意。長此以往,內心必然裝滿痛苦、焦慮、憤怒、孤獨、無奈等諸多負面情緒,他的內心談何健康?他的人生談何幸福?
你會不會特別在意別人是不是不高興了,是不是討厭我們了的時候呢?有沒有曾經違心說著附和別人的話,內心裡卻是另一種聲音呢?是否有對別人的請求有求必應,哪怕自己正忙得焦頭爛額,也竭盡全力先把別人的事做好呢?
拿這些問題考量一下自己以及身邊的人,不難發現,這個群體很龐大。一份線上調查顯示,有八四.二%的人認為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或多或少存在「討好」心理,有六一%的人確認自己身邊有很多「老好人」。蔣方舟一言激起千層浪,那些被魔咒禁錮的人仿佛頃刻間發現—我原來中了「討好」的毒!
遠的不說,就說說最近熱映的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中的劉峰,就是一個具有典型「討好型人格」的人。他做事一切以他人的需求為中心,帶著十足的取悅他人的「討好心理」:每次到北京出差,都要給戰友捎大大小小、零零碎碎各種東西,大包小包地拎回來後,還要不厭其煩地一樣樣送到人家手裡;大家吃大鍋飯,一起吃餃子,他總是把別人不喜歡吃的破了皮的餃子,都打到自己碗裡,甚至專挑一碗餃子皮吃;平時團裡的髒活累活都是他的,因為他總搶著幹,時間長了,大家都習慣性地把這些活扔給他;最讓人感嘆的是,他用抗洪救災受傷,換來上大學的機會,在別人表達了自己也需要的想法後,竟然很輕易地就拱手讓給了人家,自願繼續留在團裡打雜……
劉峰如此消耗著自己的內心,去取悅身邊的每一個人,卻在對自己心儀的女孩子表達愛慕時,被說成是「耍流氓」,而昔日那些接受著他各種幫助的戰友,沒有一個人站出來
為他說話。從此,他的人生充斥著窘迫、困頓。
一味地討好別人,並沒有換來自己想要的和諧和來自他人的尊重、認可,卻成為悲劇的根源。這其中所折射的人之本性以及心理動機,在本書中會展開詳盡的闡述。
正如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中所描繪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而屬於他自己的真我則是空無一物,每一個人都在扮演著某種角色,被別人的眼光所定義,通過種種外在的文飾扼殺了原始的本真與素樸。在別人的目光中丟失自我,以取悅別人為要義的生活,終歸與幸福無緣。
更傷人的現實是,我們把自己放低一尺,別人就會把我們看低一丈。我們越是放低姿態對別人好,別人就越是得寸進尺要求我們更多地付出。心理學中有一個「登門檻效應」*和「阿倫森效應」很好地解釋了這種心理機制:我們幫人一次,他很感激我們。我們幫人十次,他便會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倘若哪天我們不幫他了,他就會不高興了:你怎麼能不幫我了呢?同理,我們一直在放低自己,他就會覺得,我們本來就應該比他低。
張愛玲對胡蘭成低到塵埃裡的傾世之戀,似乎正是這種心理博弈的佐證。正如張愛玲在作品中所言:「女人一旦愛上一個男人,如賜予女人的一杯毒酒,心甘情願地以一種最美的姿勢一飲而盡,一切的心都交了出去,生死度外。」
張愛玲對胡蘭成的付出與討好,完全處於失衡和無邊界狀態,對胡蘭成的縱容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甚至在受到胡蘭成漢奸之名牽連的時候,沒有作品可發表,沒有經濟來源的日子裡,張愛玲還是省吃儉用,不斷給逃亡的胡蘭成寄錢,並且在與胡蘭成分手後仍將兩部小說的稿費三十萬元全部寄給了逃亡中的他。
「二戰」結束後,胡蘭成逃亡到溫州,但風流成性的他並沒有把張愛玲放在心上,他愛上了一個又一個女人,而對她從沒有感到過一絲愧疚。張愛玲千里尋夫,想尋回丈夫的心時,看到的卻是胡蘭成的又一次背信棄義。
在這場短短三年的婚姻裡,張愛玲把自己低到塵埃裡去愛,把自己一生全部的情感都給了有才無德的胡蘭成,而胡蘭成帶給她的卻是一段不堪的初戀和不幸的婚姻,從此,她從塵埃中開出的這朵花也永遠地枯萎了。
張愛玲為維護對胡蘭成的愛,百般討好與付出,換來的是胡蘭成千般的輕視與侮辱。愛情似乎不講道理,其實人際關係也是如此。
討好者之所以老吃虧和受傷,根源在於沒有邊界意識,幫忙和付出沒底線。善良本是美德,但是過度善良損害到自身利益就是犯傻了。像生活中最常見的朋友借錢,不管自已經濟能力如何,就滿口應允,最終受傷的只是自己。這在本書的第三章裡,會有全面的闡述。
如果討好有用,還要努力和實力做什麼?這個世界上所有成就一番事業的人,無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實力。如果討好有用,那麼,這個世界將是多麼可怕和叫人無望啊!有句話說得好,不要去追一匹馬,而是用追馬的時間去種草,待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我們挑選。
最後,我用陸小曼的一段話與讀者共勉!
我們不必去討好所有的人,正如不必銘記所有昨天。時光如雨,我們都是在雨中行走的人,找到屬於自己的傘,建造小天地,朝前走,一直走到風停雨住,美好晴天。
作者序 如果討好有用,還要努力做什麼?
最近中國當代青年作家蔣方舟在某節目中提到:「我從沒有和任何一個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所謂「真實的關係」是指—我們可以和這個人去爭吵,可以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展現給他看,可以在他面前肆無忌憚地去做自己,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這是蔣方舟回答好朋友的問題時說的一段話,那時候的她正處於習慣性討好別人的角色裡,不懂得拒絕,也不懂得反抗。甚至在男朋友打電話來罵她時,她竟也不分青紅皂白地道歉長達兩個多小時。
可她男友卻認為她的道歉不過是敷衍,反而更加怒火中燒,不停地...
目錄
前言 如果討好有用,還要努力做什麼?
PART1 我們身邊的那些老好人們
典型特徵一 極度敏感,敏銳洞察他人的需求
典型特徵二 有求必應,拒絕別人難為情
典型特徵三 害怕和有意避開衝突和競爭
典型特徵四 把別人擺在首位,依照別人的期望而行事
典型特徵五 不會輕易求人,害怕給別人添麻煩
典型特徵六 凡事都說好,不發表不同意見
典型特徵七 認同感來自外部,關注在自身缺點上
「好好先生」是多種矛盾心理孕育的產物
PART2 剖開老好人思維邏輯,撕開偽裝的形象面具
用委屈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博得他人另眼看待的心理補償
內心空虛,外求關注填充
處於弱勢地位時的生存之道
擔心形象崩塌,容易心口不一
同理心過於發達,容易被人利用
太過友善是偽裝,太過無私是病態
自卑心理作祟,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PART3 為何越想討好,卻越被看不起?
從討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源說起
人人都有取悅他人的心理
自以為「無害」,別人暗罵你別有用心
自以為會做人,別人認為你軟弱可欺
自以為與人為善,別人暗地裡笑你犯傻
不在意你的人,你付出再多也是廉價的
每一次討好,都是對自我的踐踏和凌辱
違心的代價是委曲求全與內心的煎熬
如果討好有用,還要努力幹什麼?
PART4 增強人際關係的邊界意識,設置心理底線
八面玲瓏不可取,留出兩面防禦
最易迷失不是叢林,是人群
距離是美,與人交往請保持安全距離
沒有絕交就沒有至交,平均溫柔不可取
愛心不可透支,善良必須設置密碼
量力而行,拒絕被人情套牢
防守隱私的雷區,縱使閨蜜也不可侵犯
建立底線思維:有原則就敢於拒絕
PART5 學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學會說「不」
「拒絕」是每個人最正當的權利
多少人吃了不懂拒絕的虧
你又不欠別人什麼,為何有求必應
不傷面子的拒絕是學問,也是修養
四處救火的「便利貼」做不得
用實力說話,不必過度迎合他人
違心的應酬,巧妙拒絕別為難自己
最親近的人,也要敢於拒絕
PART6 拚命取悅他人不如豐富自己
人以群分:圈子不同,不可強融
為合群而討好別人,等於浪費生命
享受剛好的孤獨,不在無效社交中迷失
培養一種「愛好」,對抗無聊
傾聽內心的召喚,別被外人所左右
不屑取悅別人,就要習慣在孤獨中成長
「孤獨」能成全最好的自己
別費心證明自己,也不必違心取悅別人
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有力量得多
PART7 戒除討好,關鍵要建立自我軸心
縱是萬人迷,也做不到讓人人都喜歡
清除心理障礙,你才會活得輕鬆
你無法左右別人,但可以掌控自己
克服性格缺陷,別讓有企圖者抓住死穴
做人要有主見,就算權威也不可迷信
高度自省,拒絕自我欺騙的迷失
把時間花在「別人」身上多可悲
掌控人生:拒絕成為別人的影子
PART8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改變第一步,要有站起來的強烈企圖心
找回為自己負責的膽量和勇氣
討好別人,不如提升自尊
收起玻璃心,改掉你的弱者思維
拓寬視野,多與陽光和有格局的人交往
挖掘你的專長,強化自身優勢
一時強硬不起來,可以先假裝「不好惹」
你若不堅強,誰替你勇敢
前言 如果討好有用,還要努力做什麼?
PART1 我們身邊的那些老好人們
典型特徵一 極度敏感,敏銳洞察他人的需求
典型特徵二 有求必應,拒絕別人難為情
典型特徵三 害怕和有意避開衝突和競爭
典型特徵四 把別人擺在首位,依照別人的期望而行事
典型特徵五 不會輕易求人,害怕給別人添麻煩
典型特徵六 凡事都說好,不發表不同意見
典型特徵七 認同感來自外部,關注在自身缺點上
「好好先生」是多種矛盾心理孕育的產物
PART2 剖開老好人思維邏輯,撕開偽裝的形象面具
用委屈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博得他人另眼看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