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觀音信仰
觀音信仰最早於印度形成,再往外傳播。至於在印度出現的確切年代,專家學者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在西元前;有人認為在西元五世紀;有人認為最晚二世紀就出現在印度北部和西北部,到了五世紀已廣受信奉。
觀音菩薩的造像,早期以三聖像形式呈現,而且被刻畫成手持蓮花的「蓮花手觀音」。三聖像通常中央主尊為釋迦牟尼佛,左右是兩位脅侍菩薩,一邊是忿怒相的金剛手菩薩,穿著苦行者服飾,代表智慧;一邊是慈祥相的蓮花手菩薩,王子裝飾,代表慈悲。
五世紀後,觀音菩薩的造像開始改變,王族特徵轉淡,地位逐漸提升為獨立的主尊,和釋迦牟尼佛一樣也有脅侍菩薩。在密宗經典中,觀音菩薩就是以普世救度者主角的身份出現。
中國僧侶西行求法取經,並遊歷印度各地,從他們寫的傳記也可看到觀音在印度流傳的情形。其中,法顯約於西元400 年至秣菟羅遊歷,在其著作《佛國記》提到:「摩訶衍人(指大乘佛教的信仰者)供養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觀世音等。」顯然在當時的印度就已存在觀音信仰。法顯本人也虔誠信奉觀音菩薩,他搭船返國時,遇到颶風,虔誠念誦觀音名號,得以平安渡過。
不過,《佛國記》並沒有太多有關觀音信仰的內容,專家學者推測可能和法顯沒有到過觀音信仰產生的南印度有關。
到了玄奘於西元630 ∼ 645 年間遊歷西北印度時,觀音信仰已經確立。玄奘取經返回長安後,口述《大唐西域記》,書中有十多處他瞻仰和聽聞觀音菩薩事蹟的記載,顯示從觀音信仰產生的南印度到西北印度都有觀音菩薩的存在,不難看出觀音信仰至此已遍及整個印度。
自印度流行起的觀音信仰,為什麼能在東南亞、東北亞的佛教國家盛行,成為大半個亞洲共同的信仰?學者分析,在十二世紀佛教自印度消失前,觀音菩薩一直受到民眾信奉,佔有重要地位。當佛教傳入各國後,並未試圖取代當地神佛,觀音菩薩也是,祂進入各國後的名稱雖然都不相同,但無論是被賦予哪一種新名稱,都不減損佛教徒對祂的認知和虔誠信奉。
不僅佛教徒虔誠信奉,有些在位者也以觀音菩薩做為王權象徵。例如柬埔寨吳哥窟舉世聞名的石雕像「高棉的微笑」,旅遊資訊說是柬埔寨的四面佛,雕的是佛陀容貌;當地導遊則說是吳哥王雕像;也有人說不是佛陀不是吳哥王,而是觀音菩薩,因吳哥王視己為觀音化身,因此石雕像都戴了王冠。
曾在雲南建立南詔國和大理國的白族信仰阿吒力教(學者稱其為滇密),崇拜「阿嵯耶觀音」(阿嵯耶梵語意思是「聖」,即聖觀音)。視觀音菩薩為立國之王和王室的守護神,以觀音菩薩為王權象徵。
自十五世紀開始,觀音菩薩也被錫蘭(1972 年改稱斯里蘭卡)王奉為國家保護神。
那麼,為何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後沒有被視為王權象徵?學者分析是因為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王權早已確立。
此外,由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觀音傳入中國後,本土化轉為女性,但在印度、西藏、斯里蘭卡和東南亞大部份國家,觀音從沒被視為女性。敦煌石窟中的十世紀繪畫,觀音也呈現蓄留鬍鬚的男性外相。
總而言之,由於觀音菩薩的慈悲發願救世間苦,人們遇到災難時,總是向觀音菩薩祈求,從古到今,諸多感應記載也推動人們對觀音菩薩更加堅信及虔誠,觀音信仰於是無遠弗屆。
話說西藏,觀音菩薩也被視為護法神,七世紀建立吐蕃王國的松贊干布和歷代達賴喇嘛都被視為觀音菩薩的化身。
觀音菩薩一直是藏傳佛教的核心信仰之一,在西藏,不分男女老幼,人人誦念〈觀音心咒〉,連三歲小兒也都會念誦嗡嘛呢唄美吽。藏人視觀音菩薩是拔苦救難的慈悲代表,也是雪域高原的守護神,更是藏民族起源的創世始祖。
觀音菩薩為什麼會是藏民族的創世始祖?又怎麼會成為西藏的守護神?在阿底峽尊者於大昭寺寶瓶柱頂取得的伏藏書《柱間史—松贊干布的遺訓》(以下簡稱柱間史)中有詳細記載。
《柱間史》記載藏族祖先由觀音菩薩弟子化身的神猴與羅剎女結合生出猴子猴孫繁衍而成。今日在寺廟的壁畫或唐卡中,還可見繪製神猴與羅剎女及猴子猴孫吃了觀音菩薩賜予的五穀良種後,逐漸轉變為人的過程。
《柱間史》又記載大悲觀音菩薩曾向阿彌陀佛等諸佛發誓,要使雪域眾生獲得解脫,然而雪域眾生乃旁生(指畜牲)之後,要想調伏並不容易。觀音菩薩明察唯需法治才能教化,也就是需要能主宰萬民的權威—君王。那麼,不如就自己化身為吐蕃君王,親自教化雪域眾生。
某日,觀音菩薩自天竺南方普陀山遠眺雪域,那裡的眾生因供奉先王拉妥妥日年謝在位時得到的「玄秘神物」,悟性已漸萌發,決定投胎為南日松贊王的兒子。觀音菩薩化為一道光芒,沒入王后體內。十個月後,王子誕生,一生下來就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和佛所具有的八十種微妙隨好。更奇異地是,頭頂長了一尊阿彌陀佛的頭像。這位王子就是松贊干布。
南日松贊過世後,諸佛與眾菩薩為身即大悲觀音自性身的松贊干布灌頂,授以身、語、意究竟圓滿的權力,松贊干布從此親自調伏雪域獼猴父羅剎母的子孫後代,稱雄於世,創造了強盛的吐蕃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