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界線為何?
堅固的心理界限,除了能保護自己,也要能開放的與他人親密交流。
心理界線的功能
保護自我之餘,又能和外部交流的通道,就是心理界線。以下再將心理界線的功能細分為:
一、「辨別自他(self-other discrimination)」。簡單來說,就是區分「我」與「非我」。除了物理上分辨外部對象與自己,更包含對應關係裡,自己的想法、欲望、情感、擁有、角色和責任等等自覺性的區分。小孩子沒有辨別自他的能力,所以分不清「我的」和「他的」,可能造成他們在商店裡未付錢就帶走物品,或者不說一聲就拿走朋友玩具的情形。未滿五歲的孩子,還未能意識到我與對方的想法和經驗不同,不知道對方與我是擁有不同心靈的獨立個體。他們以為,我喜歡的東西就是對方喜歡的,我知道的事情對方也知道。此現象稱為「自我中心性(egocentricity)」。這份不能區分你我的未成熟感,是這年紀的孩子通常有的特性。
可是,成人與小孩不同。期待我喜歡的也是對方喜歡的、我和對方的想法應該一致、認為就算沒說出口對方也會懂我的心,這些是成人正常應有的特性嗎?心理界線健康的成人,基本上會「將對方視為擁有不同心靈的獨立個體」。然而即使是一個心理界線健康的成人,當關係愈親密的時候,也會容易混淆。當心裡界線崩塌,會預期對方和我應有相同想法,並遵照我的意識行動,這是人際關係會變得辛苦的最大原因。
二、「自我保護(self-protection)」。我們會從外部開始保護自己,才能讓身心隔絕外部,保存原有型態。動物都有自己的領域,當有外來陌生的個體未經允許侵入,牠們會立即轉換成防禦與攻擊的姿態。人類也一樣。健康的自我心理界線具有「危險感應器」,當危險來臨時,警報會響起。感應器太過於靈敏或遲鈍都是不對的。環境如果不危險,心理界線必須開放;遭遇危險之時,在警報響起後,應將心理界線關閉。
三、「互相交流(mutual interchange)」。此一功能與「自我保護」同等重要。人類建造房子的時候,不會只有圍牆,也會留一道門,給自己和他人進出使用。人必須彼此交流,這是無法選擇的,如果一個人完全不與外部交流,則意味著他的死亡。當一個人被孤立,且不能與他人建立關係,於社會性的角度來看,則與死亡沒什麼不同。當然,我們需要根據對象的不同,做出不同程度的開放。不好的就不要接受,好的就接受,這就是心理界線存在的積極目的。
廣義來說,心理界線還有一個功能是「自我表現」。一個人的髮型和服裝會表現出他的性格,在關係之中,我們所顯現出的表情、語氣、動作和姿勢等等,能反映出我們對另一方的內心想法和情感。心理界線健康的人會反映內心狀態並表現於外;心理界線不健康的人,外在表現則會違背其內心狀態。比如,明明因為朋友失約而生氣,卻在對方面前笑著說:「沒關係啊!這也是有可能發生的事。」
心理界線失衡的悲劇:愛可與納西瑟斯
希臘神話裡,正好有一篇故事可清楚說明關於心理界線出問題時,會發生什麼事情。這是古代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西元前四十三年-西元十七或十八年)在《變形記》裡所寫,關於愛可(Echo)與納西瑟斯 (Narcissus)的故事。
在這世上,會有一名男子比任何女子都更貌美嗎?這位魅力四射的男子,名為「納西瑟斯」。他如雕刻般精緻的外貌閃耀奪目,任何女子一見到他,就會對他一見鐘情,甚至同性與妖精也無一倖免。然而,他卻誰也不愛。(「自戀症 (Narcissism)」一詞即源自納西瑟斯的故事,意指各種的「自愛」。但是這解釋很容易與健康的「愛自己」搞混,故翻成「熱衷自我」或「自我陶醉」較為合適。)
妖精愛可果然也對納西瑟斯一見鐘情。然而就如她的名字Echo是「回音」之意,愛可無法主動跟人講話,要等別人先開口後,才能跟著回應。她只能愣愣的在遠方眺望著心愛的納西瑟斯。(根據奧維德的描述,愛可本來是一個不聽他人說話,只顧著自己說個不停的愛說話鬼,最後惹怒了希拉而失去聲音。而「失去聲音」為一種自我不復存在的譬喻。)
愛可能夠說話的時機,是納西瑟斯打獵時發出的聲音,隨著他的聲音做出回應。她多麼想對納西瑟斯說「我愛你!」但是,納西瑟斯卻一次都沒發現她的聲音,更不知道愛可的存在。因愛而瘋狂的心情愈演愈烈,愛可最終受不了了,就衝了出去緊緊抱住納西瑟斯。不過,納西瑟斯根本不可能看上愛可,他用冷酷的表情和態度推開愛可。受到冷漠拒絕的愛可覺得羞恥,躲進洞窟裡,陷於失落情緒中,使得她愈來愈消瘦,終至形體消失,最後僅剩下聲音,真正成了回音。自戀的納西瑟斯,其命運果然也是悲劇收尾。他無止境的看著泉水中反射的自己而死去,在他死亡之地開出的花朵,即為水仙花。
納西瑟斯陷於自我之中,愛可則是在失去自我的狀態中迷戀他人。這兩位故事的主角都表現出自我與關係失衡的「熱衷自我」與「熱衷他人」的極端案例。納西瑟斯不懂何謂「我們」,擁有閉鎖性且僵持不下的心理界線;愛可則是無法形成自我,她的心理界線模糊不清且須依靠關係才能產生。這兩個人的命運都是悲劇收場。自我與關係失衡的人們,絕對無法好好生活,這說明了平衡的重要性。
把這個故事放在二十一世紀,可以傳達什麼訊息?如〈我最棒〉這首歌曲,代表這世代是一個名副其實「熱衷自我」的世代。每一個家庭皆以孩子為重心的世代,孩子在一個他們為父母與世界而存在的環境下,長大成人。就像古代長久以來都認為天體是以地球為中心旋轉,是一個自戀的世代,那麼該如何找回自我與關係的平衡呢?
常見對心理界線的誤解
建立心理界線是自私的行為?
自我保護不代表封閉和自私。在不能自我保護的狀態下締結一段人際關係,不顧自己去照顧他人,這都是未成熟的表現。健康的關係意指能照顧自己又能與他人親近的關係。
心理界線不應有變化?
心理界線並非固定不變,健康的心理界線是具有柔軟性的。根據對象及親密度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剛開始,雖締結了一段很好的人際關係,但若對方持續反覆做出令人不信任的行為,我們的心理界線也應當要隨時調解改善。對人信任到底,或打從一開始就不喜歡而刻意保持距離,都是不健康的行為。
人際關係是不會改變的?
幼年時期形成的依戀是心理界線的基底,但成長過程中各種關係的建立,也會慢慢讓心理界線變得健康;反之,亦有可能變得模糊不清或僵持不下。小時候的經驗雖然對心理界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但長大成人後,透過自覺與歷練,亦可重建自己的心理界線。過程不簡單,但心理界線變得健康,人際關係亦有所變化。
彼此愈靠近,心理界線必會被侵蝕?
一段親密的關係,必定會侵蝕這道關係圍牆。這句話雖有一定的道理,但即使彼此警戒的圍牆被侵蝕了,區分我與對方、和保護自我的心理界線很難也被一併侵蝕。所謂的親密,不代表彼此的心理界線要更開放或消失,警戒線逐漸消失,也不等同於更加親密。對方是再親密的人,也有不該說的話、不該問的事情,以及應尊重對方的時候。缺少分辨能力的親密感才是危險的。若心理界線消失,將不能尊重對方的個別性,並容易出現任意對待的行為。毫不保留的、互相坦承生活一切的夫妻,即為好的夫妻關係嗎?時時刻刻膩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嗎?當然不是。好的夫妻關係應包含「我、你、我們」之間的調和,不管何時何地,能維持平衡才是好關係,越線的行為,將成為關係之害。
心理界線健康的人,其自我主張很強?
只對了一半。在社會關係中,自我主張要夠力,在家人朋友之間,「客觀的(non-judgemental)」態度才是最重要的。相較於表現自我主張,懂得學習沉默、了解何為輸贏、給予讓步,這才是對的。換句話說,不要太過表明自我立場、指出誰的錯誤,或將情感據實以告,而能安靜聆聽對方的故事,能反應對方的心情更重要。心理界線健康的人,除了自我主張很強以外,更懂得溫暖對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