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與器皿談一場一輩子的戀愛
少女時期視下廚為畏途,即使被媽媽喚去打下手,也總是迫不及待逃回書桌前。廚房裡的大小事既要條理分明,又要堅定果決:火什麼時候大,水什麼時候下,哪樣食材先下鍋,哪些食材最相配,這些事遠比課本上的數學習題要難得多。當時萬萬沒有想到,避廚房唯恐不及的我,竟然會有自投羅網的一天,而且從此樂此不疲,難以自拔。
多年前到上海工作,要克服的第一件事就是吃。我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吃不慣鹹中帶甜的口味,對上海菜自然無福消受。但即使不吃上海菜,別的食物口味也是又油又鹹,實在吃不慣,只好學著自己做。沒想到每天查食譜按圖索驥操練下來,居然做出了興趣,覺得在廚房裡這麼摸摸那麼弄弄,每天進步一點點,原來這麼有成就感。
愛上做菜以後,很自然地開始對餐廚用品感興趣。拜社群媒體風潮之賜,我也開始用照片記錄日常餐食。在日復一日的拍照記錄中,逐漸感受到餐與盤之間的化學作用,同樣的一道菜,搭配不同的器皿,就能呈現不同的感覺。我也領悟到器皿就像衣服一樣,可以隨著季節、時間、心情和場合搭配,也同樣可以塑造餐食的風格,傳達煮食者的個性和想法。
自從發現了這片新大陸,我彷彿經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不但瘋狂尋覓美麗的器皿,對日本職人作品更是求知若渴,只要一有空就找資料,盡可能地累積對作家和作品的知識。除此之外,也經常參加作家個展,在能力範圍內購置喜愛的器皿,甚至還因為想在展場上多跟心儀的作家交流,開始學習日文,完全是追星迷妹的架勢。
也正因如此,平淡的小日子裡多了幾分變化與趣味,一日三餐也更有滋味。除了在使用時感受餐與盤之間互相輝映的美,在洗滌時也能觀察器皿在日常生活中的變化,體會到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所提倡的「用之美」。每思及此,所有的廚事辛勞就在這一刻煙消雲散,昇華為單純的快樂。
這本書對我來說,是寫給日本職人器皿的情書,也是迷戀餐器這些年來深情不悔的告白。日本知名器皿策展人祥見知生曾說:「有創作的人、有傳遞的人、有使用的人,這三種都存在,器皿才能保留下來。」我在使用器皿時感到無與倫比的快樂,因此想進一步成為傳遞的人,讓更多人感受這樣的快樂。
我要特別感謝Aqours Gallery主理人大谷理莉,沒有她的啟蒙,就不會有這本書。也要感謝同好乙瑄、文婷、佳惠、詠馨和麗惠的協助,讓本書所呈現的器皿版圖更臻完整。
漢娜的小餐桌/ 張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