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是一部記載唐太宗在位23年中君臣討論政事的歷史文獻,書中所記基本為貞觀年間唐太宗與魏徵、房玄齡、王珪等大臣的問答,還有皇帝的詔書、大臣的諫議奏疏以及重大施政措施等,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思想、生活等各個方面,尤以討論君臣關係、君民關係、求諫納諫、任賢使能、恭儉節用、居安思危為重點,全書旨在總結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得失,歌頌貞觀之治,希望後來君主以此為借鑑。
作者簡介:
吳兢(670~749年),汴州浚儀人,唐代史學家,所著的政論性史書《貞觀政要》提出了君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重民思想,務實求治、與民休息、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的施政方針,愛之如一較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唯賢才的主張,廣開言路的開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罰的統治策略,以及儉約慎行、善始慎終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國開明封建統治的戰略和策略、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
章節試閱
卷一
君道第一
【原文】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既作,離叛亦興。朕每思此,不敢縱逸。」
諫議大夫魏徵對曰:「古者聖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昔楚聘詹何,問其理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理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理而國亂者。』陛下所明,實同古義。」
【注釋】
1.朕:我,我的。秦以前,不論尊卑,皆自稱朕。自秦始皇起,變為皇帝的專屬自稱。
2.怨讟(音讀):亦作「怨黷」。因怨恨而誹謗。
3.諫議大夫:官名。秦代置諫議大夫之官,專掌議論。為郎中令之屬官,有數十人之多。後時置時廢。唐初復置,門下省置諫議大夫四員,掌侍從贊襄、規諫諷喻。魏徵(580—643):字玄成,隋末參加瓦崗軍,後隨李密歸唐,任太子洗馬,輔佐太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李世民不計前嫌,任用魏徵。
4.詹何:亦稱詹子、瞻子,戰國時期楚國術士、思想家。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臣們說:「做君主的法則,必須以存活百姓為先。如果損害百姓來奉養自身,那就好比割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雖然肚子填飽了,但人也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端正自身,世上絕不會有身子端正而影子彎曲,上頭治理好了而下邊卻發生動亂的事。我常想,能損傷自身的,並不是身外的東西,而都是由於自身的貪慾才釀成災禍。如果一味講究吃喝,沉溺於音樂女色,慾望越多,所受的損害也就越大,既妨礙政事,又擾害百姓。如果再說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話來,就更會弄得人心渙散,怨言四起,眾叛親離。每當我想到這些,就不敢放縱慾望、貪圖安逸。」
諫議大夫魏徵答道:「古代聖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從自身入手,所以能遠而推及一切事物。過去楚莊王聘用詹何,向他詢問治理國家的要領,詹何以加強自身修養的方法來回答。楚莊王又問他該如何治理國家,詹何說:『從未聽說過自身治理好而國家會發生動亂的。』陛下所闡明的,實在符合古人的意思。」
卷一
君道第一
【原文】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既作,離叛亦興。朕每思此,不敢縱逸。」
諫議大夫魏徵對曰:「古者聖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昔楚聘詹何,問其理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理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理而國亂者。』...
目錄
卷一
君道第一
政體第二
卷二
任賢第三
求諫第四
納諫第五.
附:直諫
卷三
君臣鑒戒第六
擇官第七
封建第八
卷四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師傅第十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
規諫太子第十二
卷五
仁義第十三
忠義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誠信第十七
卷六
儉約第十八
謙讓第十九
仁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語第二十二
杜讒邪第二十三
悔過第二十四
奢縱第二十五
貪鄙第二十六
卷七
崇儒學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禮樂第二十九
卷八
務農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貢賦第三十三
辯興亡第三十四
卷九
征伐第三十五
安邊第三十六
卷十
行幸第三十七
畋獵第三十八
災祥第三十九
慎終第四十
卷一
君道第一
政體第二
卷二
任賢第三
求諫第四
納諫第五.
附:直諫
卷三
君臣鑒戒第六
擇官第七
封建第八
卷四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師傅第十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
規諫太子第十二
卷五
仁義第十三
忠義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誠信第十七
卷六
儉約第十八
謙讓第十九
仁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語第二十二
杜讒邪第二十三
悔過第二十四
奢縱第二十五
貪鄙第二十六
卷七
崇儒學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禮樂第二十九
卷八
務農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貢賦第三十三
辯興亡第三十四
卷九
征伐第三十五
安邊第三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