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17味中藥對症速查
117味中藥對症速查,讓你第一時間找對藥。本章不但對家庭常見117味中藥進行了全面細緻的介紹,還根據每一味藥的主治功效,按照「三高」、感冒、咳嗽、胃痛、便秘等常見病症進行分類,介紹對症中藥的使用禁忌、選購儲存以及性味功效,並精選對症簡方和藥膳,教你輕輕鬆鬆吃出健康。
降血糖
葛根 降糖醒脾清熱
葛根含有洗胰清糖素,可以將血液中淤積的「毒糖」分解成微粒子,使其滲入到細胞內部轉換成能量。同時雙向調節血糖,恢復自身化糖本能。
中藥屬性(表格)
性 涼
味 甘、辛
歸經 脾、胃
毒性 無
使用禁忌
一般禁忌:葛根性涼,胃寒、脾虛泄瀉者慎用;夏日虛汗多者忌用。
服用禁忌:多服損傷胃氣。
別名
粉葛根、甘葛、鹿豆、粉乾葛等。
道地藥材
主產於四川、江西、湖南、貴州、雲南等地。
挑選儲存
主要藥用部位為根,以色白、粉性強、纖維少者為佳。放在通風乾燥處,防潮、防黴、防蟲蛀。
用法用量
煎服:一般用量為9~15克。
外用:適量,搗敷。
本草成分
葛根含有大豆素-4、大豆苷、葛根素-7-木糖苷、葛根素等成分,有解痙、降血糖、降血脂、解熱、益智、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
傳世名方
【主治】鼻衄(鼻出血)終日不止,心神煩悶。
【配方】生葛根適量。
【制法】搗取汁。
【用法】每服一小盞。
— 出自《太平聖惠方》
葛花解酒最有效
葛花性涼味甘,歸胃經,為未開放的花蕾,有解酒毒、醒脾和胃之功,主要用於飲酒過度、頭痛頭昏、煩渴、嘔吐、胸膈飽脹等症。《滇南本草》記載其「治頭暈、憎寒、壯熱,解酒醒脾,飲食不思,胸膈飽脹,嘔吐酸痰,酒毒傷胃,吐血,嘔血,消熱」。常用量為3~15克。酒後飲用葛花茶可促使酒精快速分解和排泄,從而迅速醒酒,減輕肝臟壓力。
降糖用法
葛根有「江南人參」之稱,所含的葛根素有明顯的降糖作用。在食療、藥膳運用中,若單味應用,藥量可稍大,日用量宜在15~30克。
葛根30克,天花粉、麥冬各15克,烏梅10克。將烏梅砸碎,與洗淨切碎的葛根、天花粉、麥冬同入砂鍋,加足量水,中火煎煮20分鐘,過濾去渣,取汁約2000毫升。當茶,每日2次,每次1000毫升,頻頻飲用。當日飲完。可以治療中老年糖尿病。
功效延伸
緩解高血壓引起的頭痛等 葛根茶可有效緩解高血壓引起的頭痛、眩暈、耳鳴及腰酸腿痛等症狀,其製作方法十分簡單,將葛根洗淨切成薄片,每天30克,加水煮沸後當茶飲用,也常與山楂、菊花、決明子搭配使用。
清心醒脾、促進智力 平時煮飯時,拌入適量葛根粉,有清心醒脾、促進智力的作用,適用於心神恍惚、言語失常、記憶力衰退等病症。
降脂延壽 葛根與丹參、何首烏、桑寄生、黃精、甘草一同泡茶,可起到降脂通脈、活血化瘀、滋陰益氣的作用,是一道很好的降脂延壽茶。葛根與茵陳、澤瀉同用,也有降血脂作用,還可清熱利濕,適用於高脂血症、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病症。
清熱解毒、舒氣散瘀 用於高脂血的輔助食療,葛根還可與山楂、茯苓、小米同煮粥,加適量紅糖調味,有清熱解毒、舒氣散瘀、降脂降壓的作用,對中老年人肝腎陰虛、脾虛濕盛型高脂血症尤為適宜。
治療胃熱濕阻型肥胖 葛根粉、何首烏粉各15克,核桃仁末100克,炒黑芝麻末30克,蜂蜜適量。鍋內加水,武火煮沸,加冷水調和核桃仁末、炒黑芝麻末、葛根粉、何首烏粉。拌勻後改文火邊煮邊調。煮成糊時停火,稍涼,加蜂蜜調味即可。
養顏、調節內分泌 葛根粉10克,葡萄乾20粒。葡萄乾洗淨後,放入碗內,加入適量水,再將葛根粉放入,調成糊狀,用沸水沖開即可。
家庭簡單用法
泡茶
燥熱傷肺型糖尿病:葛根20克,麥冬、五味子、天花粉各10克。共研成粗末,一分為二,裝入綿紙袋中,掛線封口,備用。沖茶飲,每日2次,每次1袋,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加蓋悶15分鐘後即成,頻飲。一般每袋可連續沖泡3~5次,當日飲完,有生津止渴降血糖之效。
煮粥
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熱病煩渴:葛根30克,粳米100克。葛根洗淨,切片,粳米淘淨,一起放鍋內,加水適量,燒沸後改用文火煮至粳米爛熟。如想喝稀粥,可適量多加水。如喜甜食,可加入少量白糖或紅糖。
糖尿病、高血壓、神志不安:葛根25克,小麥仁100克。葛根洗淨,切片,先放入鍋內燒煮20分鐘,撈出葛根片。再把小麥仁洗淨,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水,燒沸後,改用文火煮至小麥仁爛熟即可。
燉湯
熱積型習慣性便秘、酒精性脂肪肝:葛根粉30克,白糖適量。將葛根粉加水適量,調糊,放入鍋中,用文火煮成稠糊狀,趁熱調入白糖,待糖溶化即成。當點心,隨意食用,當日吃完。
(圖)
葉
搗爛外敷,治療外傷出血。
山茱萸 降糖補腎固脫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山茱萸中含有的熊果酸是降糖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山茱萸常配伍黃精、枸杞子、天花粉等滋補肝腎、清熱生津中藥,能有效治療肝腎陰虛,內熱消渴。
中藥屬性
性 微溫
味 酸、澀
歸經 肝、腎
毒性 無
使用禁忌
一般禁忌:肝陽上亢,素有濕熱,小便淋澀者禁服。
別名
山萸肉、藥棗、實棗兒、棗皮、肉棗等。
道地藥材
主產於浙江、安徽、河南、陝西、山西等地。
挑選儲存
以無核、皮肉肥厚、色紅油潤者為佳。宜放置在陰暗乾燥處,以防黴蛀變質。
用法用量
煎服:單味或者配伍其他藥味一同煎服,一般用量為5~10克,急救固脫用量20~30克。
泡酒:本品浸入適量優質白酒中,浸泡數周後飲酒。
本草成分
山茱萸含有生理活性較強的山茱萸苷、酒石酸、沒食子酸、蘋果酸、樹脂、鞣質和多種維生素等成分,具有降糖、抗血小板聚集、增強免疫功能、消炎、抗菌、抗疲勞、增強心臟收縮能力等作用。
傳世名方
【主治】五種腰痛,腰腳無力。
【配方】牛膝(去苗)、山茱萸各三十克,桂心一克。
【制法】上藥搗細羅為散。
【用法】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六克。
— 出自《太平聖惠方》
降糖用法
山茱萸30克,蒼術、五味子、烏梅各20克。同入砂鍋,加水2000毫升,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煮至1000毫升。分3次服,每日1劑。可滋陰固腎,治療糖尿病。
功效延伸
補益肝腎 用於肝腎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耳聾耳鳴、腰膝酸軟等。山茱萸30克,白酒1000毫升。山茱萸放入乾淨容器內,倒入白酒,密封,浸泡1周。每次服15毫升,每日2次。
收斂固脫 用於腎精虧虛所致的遺精、滑精、遺尿、小便頻數、虛汗、崩漏、帶下。山茱萸、肉蓯蓉、五味子、山藥各100克。共研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克,每日2次,空腹服。
治療腎虛腰痛、陽痿、遺精等症 山茱萸、補骨脂、菟絲子、金櫻子各12克,當歸9克。水煎,去渣,取汁,溫服。代茶飲,不拘時服。
治療乳糜尿(尿液混濁呈乳白色) 山茱萸10克,龍眼肉20克,粳米50克,鹽適量。粳米入砂鍋,加水適量煮粥,粥將熟時,放入龍眼肉、山茱萸同煮至粥爛,加鹽調味。當早餐食用。下午加泡龍眼肉20克當茶飲。忌油膩,連服1個月為1個療程。
鑒別用藥
山茱萸、吳茱萸
山茱萸性微溫,味酸、澀,歸肝、腎經。可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崩漏帶下,內熱消渴等。
吳茱萸性熱,味辛、苦,歸肝、胃、腎經,有小毒。可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二者切莫混淆。
聽故事記中藥
春秋時期,一位藥農向趙王進貢「山萸」,趙王以為藥農拿俗物進貢企圖蒙混自己,大怒。一位朱姓御醫勸阻道:「山萸是良藥,這位山民聽說大王有腰部疼痛的痼疾,才特意送來。」趙王不聽。後來趙王舊病復發,腰痛難忍。朱御醫忙用山萸煎湯給趙王服用,三日後竟痊癒。為表彰朱御醫的功績,趙王將山萸改名為「山朱萸」,後又寫成「山茱萸」。
家庭簡單用法
泡茶
肩周炎:山茱萸35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病情好轉後,劑量減為10~15克,煎湯或代茶泡服。有較好的療效,一般服藥4~5劑就開始見效。
水煎
體虛多汗:山茱萸、黨參各15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每日1劑。對體虛多汗,容易患感冒者有效。
煮粥
頭暈目眩、耳聾耳鳴、腰膝酸軟:山茱萸10克,粳米50克,白糖或蜂蜜30克。山茱萸洗淨,去核,與粳米同入砂鍋煮粥,待粥將熟時,調入白糖或者蜂蜜稍煮即可。當早餐食用,每日1劑。可補益肝腎。
燉湯
頭暈目眩、耳聾耳鳴、腰膝酸軟:山茱萸10克,鴨肉200克,蔥、生薑、鹽各適量。將鴨肉洗淨,切成小塊。鍋內放入鴨肉、山茱萸、蔥、生薑,加入適量水,煮至鴨肉熟,加入鹽調味即可。佐餐食用,食肉飲湯。可補益肝腎。
(圖)
葉
可暖胃燥濕,還可治霍亂。
西洋參 降糖補氣清火
西洋參有降低血糖、調節胰島素分泌、促進糖代謝和脂肪代謝的作用,適用人群廣泛,用西洋參配伍他藥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可收到明顯的效果。
中藥屬性
性 寒
味 肝、微苦
歸經 肺、心、腎
毒性 無
使用禁忌
一般禁忌:濕熱鬱火、脾腎陽虛、寒濕內生者忌服。
服用禁忌:忌茶,因茶葉中含有多量的鞣酸,會破壞西洋參中的有效成分,必須在服用西洋參2~3日後才能喝茶。
別名
洋參、花旗參等。
道地藥材
原產北美洲,主產於美國、加拿大及法國,我國亦有栽培。
挑選儲存
以表面呈淡棕黃色或類白色、有密集細橫紋,主根呈圓柱形或長紡錘形者為佳。保存於乾燥、密封的玻璃或搪瓷器皿中。
用法用量
煎服:3~6克文火慢煎,或者加入其他藥汁中同服。
研末:將西洋參研成細粉狀,一般用量為5克。
本草成分
西洋參主含三萜皂苷,還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等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解熱、益智、促進血液迴圈等作用。改善心肌功能、抗心律失常、抗動脈硬化、促進造血功能、增強體質、增強免疫力等作用。
傳世名方
【主治】腸紅(大便出血)。
【配方】西洋參、龍眼各適量。
【制法】西洋參蒸龍眼。
【用法】直接服之。
— 出自《類聚要方》
降糖用法
新鮮毛豆用水漂洗淨(毛豆外的附著層勿棄),加水用豆漿機榨汁,調入西洋參粉,晾涼即製成西洋參毛豆漿。早晚分服,可生津潤燥,補虛降糖,主治糖尿病。
無皮西洋參放在飯鍋內蒸軟,然後用刀將參切成薄片,放在玻璃瓶內,1次口含1片,每天用量2~4克,早飯前、晚飯後含於口中,細細咀嚼。可降火生津。
功效延伸
補氣養陰 用於氣陰兩虛所致的少氣懶言、乾咳少痰、神疲乏力、自汗盜汗、口渴多飲等病症。西洋參片4克,龍眼肉30克,白糖適量。將龍眼肉去雜洗淨,與西洋參片一起放入碗內,加入白糖和適量水,置沸水鍋中蒸40分鐘,代茶飲,頻頻飲用,可沖泡3~5次。可補氣養血,滋陰寧心。
清火生津 用於陰虧火旺所致的咳喘痰血、虛熱煩倦、內熱消渴、口燥咽乾等病症。西洋參30克,置於淨器中,倒入米酒500毫升浸泡,密封7日後取用。每日2次,每次空腹飲20毫升。酒盡再添,味薄取參食之。可補氣養陰,清火生津。
補肺氣 用於因肺氣不足所致的短氣喘促、無力、咳嗽痰少、痰中帶血或咳聲嘶啞等。西洋參5克,銀耳3克,麥冬10克,大棗20枚。將銀耳用水泡發後,去雜質,麥冬洗淨切碎,大棗洗淨切開,全部放入大碗中,加水適量,放入蒸屜蒸1小時以上,加適量紅糖調味,分早、中、晚3 次服用。主治肺虛型咳嗽。
滋陰清熱,潤肺止咳 西洋參4克,百合30克,鴨肉塊200克,蔥、生薑各適量。共入鍋加水煮熟,加鹽調味。每日或隔日1劑。此湯可滋陰清熱,潤肺止咳。
聽故事記中藥
1697年,一篇關於中國人參的報告在法國科學院被宣讀,引起了高度重視,西方人方知人參之珍貴。1914年,一位在華傳教士撰寫了《關於遠東植物人參》的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協會的刊物上。有人仔細研究其標本和圖形,並根據當地森林與遠東人參產地自然條件相近,歷時兩年尋找,終於找到了類似人參的植物,即西洋參。自清代吳儀洛的《本草從新》和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先後收載,中國醫藥界逐漸開始使用。據說光緒二十一年前後,慈禧有脾虛挾濕之患,太醫常將西洋參、黨參同用。
家庭簡單用法
泡茶
胃黏膜脫垂症:西洋參2克,三七1克。將西洋參、三七研成細粉,裝入棉紙袋中,放入茶杯中,用沸水沖泡,加蓋悶10分鐘即可飲用。代茶頻飲,一般每袋可沖泡3~5次。可補氣養陰,活血化瘀。
水煎
少氣懶言、乾咳少痰、神疲乏力、口渴多飲:西洋參、白朮、茯苓各10克。同入砂鍋,加水適量,先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取汁。每日1劑,早晚分服。可補氣養陰,健脾滲濕。
煮粥
乾咳少痰、自汗盜汗、內熱消渴、口燥咽乾:西洋參3克,粳米100克,冰糖5克。砂鍋加水煮沸,放入西洋參、淘淨的粳米,蓋上蓋子,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煮成稠粥,加入冰糖,攪勻即可。早晚分食。可益氣養陰。
心悸失眠、口乾微熱、五心煩熱、盜汗:西洋參10克,麥冬12克,粳米50克。加適量水,共煮粥。
燉湯
失眠:西洋參10克,烏骨雞1只(去毛和內臟),香菇6朵,陳皮5克,大棗3枚,鹽適量。洗淨後共同煲湯,1~2小時後加入鹽調味即可,喝湯食肉。常服可改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