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資深人物記者,在本書中的每個人物,都是台灣在地的金智英。
★本書回應近年台灣對女性成長議題的關注。透過真人真事的採訪,從女人們的掙扎、覺醒與改變,引人思考婚姻暴力、外遇婚變、原生家庭制約,以及社會對女性與母職的偏見等議題。
「如果我不寫,她們就沒有聲音,她們就是我們。」──陳玉梅
一本描繪台灣女人關於婚姻、家庭、人生以及自我的覺醒之書。
──特別獻給習慣默默奉獻的四、五、六年級女性。
「女人提供男人情緒支持,但是不認識自己;
她幫助男人完成他的事業跟夢想,卻忘了自己的成長跟目標。」
她們被期待是賢妻良母,為什麼在婚姻路上失敗?
相夫教子才是女人的唯一正途嗎?她們自己的未來呢?
等孩子大了、先生不需要她了,這些早被掏空的女人怎麼繼續人生?
當女人努力踏出舒適圈,生命豁然開朗──
七位女人從婚姻出逃的失敗故事,也是七則女性自我覺醒的成長故事:
她曾以為擁有幸福家庭,但丈夫外遇後遭家暴,又偶然成為他人小三;
她是有過一次異性戀婚姻的女同志,雖肯定自我認同,卻難以接納同婚;
她婚後種種付出都遭先生輕視,決定帶女獨立,證明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屬品;
她接連目睹媽媽與姊姊婚姻失敗,於是看破愛情,找到單身生活價值;
她是女強人,卻在愛情裡稚齡化充滿控制慾,才發現根源來自母愛的匱乏;
她十足享受性愛,婚姻像段插曲,視子如友,最終找到身心靈合一的情人;
她自幼目睹爸爸施暴卻渴望父愛,矢志不婚卻決心為孩子撐住一個家……
太多「女人家們」的委屈被認為不過是自尋煩惱的抱怨,
但這數量龐大的枝微末節,卻包裹著同一個大哉問——
為什麼我們太過習慣、甚至小看這些抱怨,卻不去問她們為何抱怨?
婆婆媽媽式的各種辛酸,多是傳統的堅固父權結構、性別分工失衡的惡果。
作者簡介:
陳玉梅
現任《鏡週刊》文化組主筆,曾主持《蘋果日報》〈人間異語〉專欄十年,對小人物以及各種人生際遇與邊緣處境極為著迷。很多訪問的情感動力都源自於在農村出生、在紡織廠長大的生命經驗。
北一女畢業,進台大哲學系,閱讀馬克斯深受震撼,開始研讀社會學,也開始參與學運跟社運,瞭解人在社會結構的限制。台大社研所畢業後進媒體業,因處在階級夾縫中的成長經歷,得以看到主流媒體不關心的人事裡,蘊含的趣味與豐富意義。
著有:
《非常醫療,非常另類》
《走進名醫的世界 : 13位頂尖醫師的人生傳奇》
《人間異語:感謝別人的苦痛,是讓我們向前的堅強勇氣》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林志潔/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
律師娘林靜如
柯采岑/吾思傳媒 女人迷主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許秀雯/伴侶盟常務理事
劉黎兒/作家
盧郁佳/作家
羅珮嘉/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
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不外也就是希望未來的女性有更多的選擇:選擇成為輔佐人是自己的選擇,不想成為輔佐人,也能走出自主的路。相信每一個妳/你,都能在這本書裡,得到為自己作主的勇氣。 ──林志潔/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
這世界關於女人,總有太多神話,太少經驗。於是很開心,有了這樣一本書問世。──柯采岑/吾思傳媒 女人迷主編
每位受訪者都是倖存者,透過層層迷霧去捕捉自己飄忽的痛苦。那總是隱埋在「我這樣已經很好了」、「我很感恩」、「我現在過得很好很快樂」的背後,遭遇過多少次羞恥自責和合理化的交互攻防。能夠說出來,是多麼艱難。能夠寫下來,是多麼艱難。──盧郁佳/作家
台灣有「性平法」多年,但女性一回到家庭婚姻脈絡時,待遇卻是另當別論。本書以細膩文字和生動敘事,從個體的痛楚掙扎出發,拉入群體的共同愛憎,並逐一對社會價值給予女性的無聊打擊做出回應,以作告別過去與不堪的重要符碼。 ──羅珮嘉/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
名人推薦:好評推薦|
林志潔/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
律師娘林靜如
柯采岑/吾思傳媒 女人迷主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許秀雯/伴侶盟常務理事
劉黎兒/作家
盧郁佳/作家
羅珮嘉/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
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不外也就是希望未來的女性有更多的選擇:選擇成為輔佐人是自己的選擇,不想成為輔佐人,也能走出自主的路。相信每一個妳/你,都能在這本書裡,得到為自己作主的勇氣。 ──林志潔/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
這世界關於女人,總有太多神話,太少經驗。於是很開心,有了這樣一本書問世...
章節試閱
作者序
「結婚生子才是正途」的迷思仍存
一九四九年,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在《第二性》裡寫道:「謹防婚姻,謹防母職,謹防男人。不一定要避開他們,但是要小心。」如今聽在女人耳裡,仍如暮鼓晨鐘。
女人,長年來都得經歷同樣的困擾:當你成年,周遭人開始探問,有沒有男朋友?當你有了男朋友,周圍人又開始追問,何時結婚?……社會還是非常蠻橫的規定女人必須要結婚。許多女孩從小就被灌輸,直到遇見一個讓她們神魂顛倒、改變她們生命的男人,她們的人生才算開始。
未婚女性被認為是被迫、不快樂且不完整的,彷彿她們哪裡有問題,才會單身。流行語裡,充斥著對未婚女性的偏見與歧視,像日本作家用「敗犬」來形容三十歲未婚女子;《俗女養成記》裡,女主角自嘲是魯蛇。
彭佳慧主唱的《大齡女子》兩段副歌:「我們都曾經期待能嫁個好丈夫,愛得一塌糊塗,也不要一個人做主,想像未來可以手牽著手的路,相信緣分的人,好像就不會這麼辛苦。我們誰不曾期盼有一份好歸宿,能夠直到永遠,幸福啊不會被攔阻,總有一天可以被所有人羨慕,真愛也許只是遲了一步……」把找到好男人視為女人單一價值,如果女人一直遇不到,好像人生從此辛苦悲慘,難以幸福。婚姻是對女人的肯定,女人自己也需要這方面的肯定。
進入婚姻生活,其實充滿著許多困難的決定,但是這些充滿矛盾的問題,在婚前早就因為愛情被擱置一邊。社會普遍要求妻子去擔任輔佐跟照顧先生的角色,女人將自主權交給先生,隱身於先生之後,鮮少想到自己的需求與慾望。社會瀰漫著女人需要男人肯定的想法,女人拿與男人的關係來界定自己,將照顧好男人,當成自己存在的價值。
時至今日,很多傳統家庭還是將女人當成生育工具,甚至還有女人因為遲遲無法生育,被迫不斷做人工生殖,或者被夫家要求離婚;或是同意先生去外面另找女人。女人總要生了孩子(而且常常還要是兒子),才會鬆一口氣,覺得達成婚姻、甚至自己人生的最重要任務。大多女人負起多數家務跟照顧孩子的工作,先生則逕自去發展自己的事業。「賢妻良母」仍是許多女人追求的勳章,因為它最被社會認可跟辨識。
很多人可能會說,現在的女人早就不用這套過時的社會標準來要求自己了,許多女人獨立自主,有自己的事業,選擇越來越多。但是當我深入四、五、六年級女性的真實生活世界,我驚訝的發現,許多女人仍苦苦困在社會對賢妻良母的要求裡。
寧可結過婚再離,最怕結不成婚
我認識美貞時,她剛過完四十三歲生日,單身的她任職出版社,雖然是個小主管,但是她跟所有編輯一樣,每天有看不完的書稿,經常超時工作。她跟男友在外租屋同居,兩人賺的錢雖買不起房,倒也足以過著用好吃好的小確幸日子。美貞的母親是個全職家庭主婦,把家打理得極好,到現在快七十歲了,身材仍維持得很好。她母親總以哪裡做不好來質問自己跟女兒,甚至當婆婆後,堅持二十四小時幫兒子帶孫子,做得面面俱到,就怕媳婦娘家有一絲批評。
美貞長期在這種家庭文化氛圍中成長,也套用母親看待自己的視角。以前美貞總覺得母親為了做好賢妻良母,控制欲太強,堅持家裡一塵不染、每天做飯,實在是太費事了。可是不知不覺的,她也跟母親一樣,以做好家務而自豪。她在家勤於打掃,燒得一手好菜,每週堅持上傳統市場買菜,每天下班一定立刻趕公車回家做飯給男友吃。
從十八歲交往第一個男朋友,美貞就一直想結婚,卻始終無法如願。現在這個男友是她交往的第四個了,卻因為男友母親認為她年紀比兒子大,可能無法生育,反對他們結婚。兩人經常為此事大吵,吵完,男友拂袖而去,美貞就跑出去找朋友喝酒解悶。
每次酒醉了,她就開始跟朋友哭著細數她在每一段感情中的付出跟犧牲,「為什麼我為男人做這麼多,這麼努力,卻結不成婚?」朋友都勸美貞,既然不生小孩,跟男友同居就好。美貞說,她寧願結婚後離婚,也不要當個沒辦法結婚的女人。
我很意外一個六年級中段班生,出版界的文化菁英,可稱作「知青」的女人,即使經歷過解嚴、知識的啟蒙跟女性主義的洗禮,卻仍用「結婚與否」來界定自己的價值。
不是說,現今擺在女人前面的選擇很多嗎?尤其在公共領域中,女人可以追求自己的事業跟野心,可以出國讀書、旅行跟冒險,可以選擇跟上一代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可以性解放……可是,為什麼美貞的選擇看起來還是這麼狹隘?
阻礙源於不自覺複製原生家庭的深刻印記
採訪這些女性,讓我更深刻的感受,我們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竟是如此之深,不自覺的複製著上一代父母的價值觀跟家庭模式。當男孩進入青春期,父母教導他的是訓練自己有一技之長,釐清自己的興趣跟目標,為未來做準備;女孩則被教育要溫柔體貼,將注意力放在吸引別人,跟別人和善相處,成全別人。
當男人問,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女人則是問,別人的需要是什麼、自己要怎麼滿足別人。於是,女人支援著男人的情緒跟事業,但是不認識自己;她幫助男人完成他的成長跟夢想,卻忘了自己的成長跟目標。
女人比男人更難建立起堅實自主的自我感,也是因為,女兒跟母親的關係太近了。全職母親在一個孤立的家庭環境中,獨自負擔對孩子的責任,她在婚姻裡面臨到的挫折、對人生的缺憾跟不滿,很容易導致她向女兒尋求感情支持,或是將女兒視為延伸,女兒往往成為母親的替代品。
女人除了較難建立充分的自我感,更難掙脫母職,是因為女人對母親的認同,以及她身為女性所受的角色訓練,讓她們很容易在自己跟女兒之間,重建起自己跟母親關係的心理情境,認為自己應該不計一切代價去克盡親職。
一代代的女人重複踏上母親的足跡,放下自己的感受、想法跟喜好,將生命完全傾注在所愛的男人跟兒女身上。可是賢妻良母做得再成功,一旦男人不需要她了,出軌外遇了,女人卻還是自責在先,質疑自己是否哪裡做錯了?即使她們後來看清了跟男人的關係,卻仍覺得要為孩子犧牲。這並不是說,孩子不需要人照顧,而是親職的重擔還是極為不公平的全部壓在女性身上,母職的價值更被嚴重低估,女人因此無法有太多回饋跟其他選擇。
台灣女人仍像五十年前,女性主義者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所說的:「女人仍是文化定見的受害者。」而女人自己對人生的反省、生命的覺察,在許多地方仍處於黑暗大陸的狀況。
傳統性別分工失衡造成的不平等尚未被認真看待
但是,這些問題因著太日常而被認為太普通了,不值得討論。
傳統男主外女主內,以及女性專司母職的性別分工,被社會學家認為是導致性別不平等的基礎。這些婚姻跟家戶內的問題,一直被視為是屬於女人家的、「婆婆媽媽的個人問題」而遭低度評價,除了姐妹淘之間的分享談論,要不頂多被視為八卦在私領域裡流傳,很難被嚴肅看待,遑論浮上檯面認真討論。
女人得不到支持,只能私底下咀嚼著這些痛苦,或者把鎂光燈下,婚姻幸福的名流女性—像是孫芸芸跟林志玲等人—視為是自己的夢想,從追逐她們的新聞來拾得一點點替代性的快樂。我們很少見到媒體報導那些婚姻跟感情「失敗」的女人的生命經驗,因為多數女人仍深深的相信婚姻的許諾,誰會認為這類報導跟自己有關而感興趣?
直到女性主義運動出現以前,社會學跟心理學者還是把解決這些問題的責任放在個人身上,而沒有認知這是結構性的問題。可是,只有當女人看到「賢妻良母」其實是社會文化對女人的限制,而光憑單一個體力量根本做不到之後,才有機會和力量跨出來,要回自己的人生,不同的女人典範才會開始出現。
像曾經寫過二十六年女性議題專欄、最近剛出版新書《給我年輕的女朋友》,如今已高齡八十七歲的薇薇夫人,活得喜悅自在,她選擇獨居,也喜歡獨居。雖然曾遭逢喪子之痛,但是她更看透生死,已將後事交給友人。她明白自己與子女是獨立個體,因而對其他子女無所要求,她將生活投入畫畫、閱讀、看電影,跟朋友相聚旅行,甚至還曾一個人獨闖歐洲,享受著餘生的每一刻。總統蔡英文,沒結婚、生小孩,政治職位在男人之上,備受老一輩批評,但她絲毫不受影響,一生忠於自己。星座專家唐綺陽在療癒自己後,如今完全接納自己,讓她的星座詮釋是如此療癒人心。還有日本藝人天海祐希,她說出「肌肉比男人可靠」時的那種自信自得的神采,令人更加喜愛她。
女人的人生可以更多樣,展現各自獨特的價值。
拋下「賢妻良母」重擔,迎回自我與家務勞動價值
這也是本書取名為《賢妻良母失敗記》的理由。
長久以來,很多女人為了「賢妻良母」這塊父權社會的貞節牌坊,受盡委曲。她們為兒女犧牲奉獻,不斷忍受先生的苛責、輕視、不忠,甚至暴力,這塊招牌壓得她們快窒息了。一旦家庭或伴侶關係遇到問題,「賢妻良母」經歷了挫折跟失敗,這塊長年壓在她們身上的石板才開始鬆動,女人的自我因而得以保留些許喘息空間,讓她們覺察到底是什麼捆綁了自己,而放棄了自我。
因此,所謂的「失敗」,絕無意批判女人們哪裡做不好,反而正是因為深入理解她們的經歷跟一路走來的遭遇,看到她們覺醒後所帶來的生命改變,而深深感到這才是女人的成就,值得記錄。
就像書中一位主角跟我說的,沒想到,貞節牌坊移開之後,竟然這麼快活。
本書記錄七位女性各自從先生的外遇、婚變、母職以及情慾的綑綁中出逃的故事。
當她們以為前方已經無路,才看見旁邊逐漸開出其他路來,有的女人冒險前行許久,有人才剛上路,但是仍有許多幻影跟障礙在這條路上徘徊不去:可能是不時浮現的「好女人」跟「好媽媽」的召喚,或許還幻想期待著有個男人來拯救自己的孤單與不快樂,有時也仍不免恐懼獨立後能否養活自己……這些念想仍如鬼魅般拖住女人。女人總要時時覺察,相信自己的獨特價值,堅持自我,才能面對這些幽靈與障礙。
這趟自覺的旅程是每一個女人的課題,誰也沒辦法豁免,誰也無法旁觀。如同維吉尼亞.吳爾芙說(Virginia Woolf)的:「討論跟界定這些幻影跟障礙是非常有價值且重要的事;唯有如此,勞力才能被分配,困難才能被解決。」
這本書完成時,又見媒體傳來幾個妻子聲淚俱下控訴小三的新聞,這裡面完全看不到妻子責怪先生。這是許多已婚女人共同的故事,受困於家務勞動跟母職,越來越孤立,當先生外遇了,她很痛苦,但因為錢是先生賺的,她不敢對先生有意見。可是她如果想離婚,她又害怕自己沒有經濟能力。其實除了外遇,婚姻可能會遇上各種困難,女人應該怎麼未雨綢繆?
以前的媽媽總是從家用金裡挪出一點當作私房錢,或許可視為是家庭主婦最早為自己的家務勞動支取金錢,為自己的未來打算的濫觴。我想起當年我父親早逝,如果不是我母親靠著她在婚姻裡存的那小小第一桶金,她根本無法走出來。家務勞動有價,要求「家庭主婦」支薪的呼聲,是極為合理的。
許多婚姻能走下去,都是夫妻間採取了更寬廣的性別角色,或是先生是比較非傳統典型的男性,願意公平的分擔家務勞動。但是改變社會性別的不平等無法光靠個別男女的覺醒跟理解,還是需要從制度設計上來改變。現在是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家務勞動跟親職應該如何分工,以及重估其價值的時候。
※ 書中人物與對話均是真人真事。但為保護當事人,其姓名跟某些具辨識性的特徵跟細節皆已經過更動。
作者序
「結婚生子才是正途」的迷思仍存
一九四九年,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在《第二性》裡寫道:「謹防婚姻,謹防母職,謹防男人。不一定要避開他們,但是要小心。」如今聽在女人耳裡,仍如暮鼓晨鐘。
女人,長年來都得經歷同樣的困擾:當你成年,周遭人開始探問,有沒有男朋友?當你有了男朋友,周圍人又開始追問,何時結婚?……社會還是非常蠻橫的規定女人必須要結婚。許多女孩從小就被灌輸,直到遇見一個讓她們神魂顛倒、改變她們生命的男人,她們的人生才算開始。
未婚女性被認為是被迫、不快樂且不完整的,彷彿她們哪...
目錄
【推薦序】非典型女子的反抗 林志潔
【推薦序】置之死地而後生 盧郁佳
【作者序】
「賢妻良母」失敗了,自己人生才開始──雲秀
縱橫酒店四十年,一路追尋真愛──小蘇
一封給女兒的家書──怡雯
我單身,我很珍貴──沈燕
走出母親無法邁步的覺醒之路──余莉
享受性愛,此生我最愛自己──阿惠
想自由不婚,卻難跳脫母職牽絆──玉瑩
【後記】
【推薦序】非典型女子的反抗 林志潔
【推薦序】置之死地而後生 盧郁佳
【作者序】
「賢妻良母」失敗了,自己人生才開始──雲秀
縱橫酒店四十年,一路追尋真愛──小蘇
一封給女兒的家書──怡雯
我單身,我很珍貴──沈燕
走出母親無法邁步的覺醒之路──余莉
享受性愛,此生我最愛自己──阿惠
想自由不婚,卻難跳脫母職牽絆──玉瑩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