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本針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進行自我療癒的書★★★
創傷如何被製造?創傷如何來分解?
當所有的情緒、關係問題都沉重地壓到自己身上時,
該如何讓一顆受傷的心獲得真正的自由?
這本書要特別給—
有過不快樂的童年、與父母關係欠佳、
人際關係經常不良、反覆出現親密關係困難、
或長期以來人生觀黑暗的你!★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CPTSD相關議題暢銷Top1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8顆星好評支持
★全面性的分類與說解,直接點破會輕易忽略的心理創傷
★提供有效可行的恐懼與壓力減輕方案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首度將CPTSD納入了疾病分類標準中
★理論教科書之外,值得細細研讀、反覆內省的第二本教科書等級的書
你以為自己的不夠好、不被愛、沒價值、不安全、不被傾聽,
就是醫師所診斷的憂鬱症、成癮者、焦慮失眠患者……
但其實,根源是來自你童年所受的傷害:虐待、貶抑、忽視、責打辱罵、沒有愛……
以致你的「情緒調節」出了問題,讓你——
擁有一顆易破碎的玻璃心、常為了別人的一句話而喪失信心、
覺得事情沒有自己來就很容易失敗、總覺得朋友都不是真心待己、
成為別人眼中的暴躁公主、情緒王子……
◎不搞錯病症,對症治療才有效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很容易被誤解為一般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甚至被誤診為邊緣性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焦慮症、憂鬱症、解離性障礙,以致採用不當療癒方法措施,造成治標不治本,或是誤診誤治的狀況。
本書是第一本針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進行自我療癒的書,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多元取向的治療方式(非單一性的治療方式),才是對CPTSD 有效的療法。同時,也以精闢詳細的說解,讓讀者得以正確地了解並確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非其他的常見錯誤標籤,進一步來幫助當事人更正確地了解自己,並且擺脫種種錯誤標籤和無效治療的自卑感或挫折感。
◎或許你忘了來自童年的傷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是後天因素所造成,多數是在虐待或忽略的家庭中成長,遭受長期創傷經驗所致,而這創傷經驗,可以發生在語言、情緒、心靈或身體的層面。
孩子因為試圖努力與人親近或得到接納,但最後卻徒勞無功,所以只能在被遺棄所帶來的絕望中受苦。而一些父母更會透過體罰與輕蔑,來加深遺棄性的創傷。
父母的拒絕,放大了孩子的恐懼,再鍍上一層羞恥感,而隨著時間的進展,就演變成有毒的內在找碴鬼(惡性的自我批判),直到孩子長大後,都還在承擔著父母的拋棄,最終變成自己最糟糕的敵人,落入了CPTSD的深淵。
有太多的人因為忽略了這樣的創傷或情緒,造成了莫名的人際關係障礙、情感關係不協調……
「我為了自己所說所做的每件事而感到懷疑、羞恥,並因此感到痛苦。」
「我知道我對自己很嚴苛,但是如果我不時常督促自己,我會比現在更失敗。」
「人生爛透了,而我甚至更爛!我甚至連挑母親節卡片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到。」
「看看我,沒有什麼嚇得了我,我這麼放鬆,連在椅子上都坐不直了。」
「你以為我會被那虛假的微笑給騙走嗎?」
「我真是個失敗者!我什麼都做不好!你一定對我很厭煩了。」
「我覺得好像要死了,我的背痛大概是腫瘤吧?我這個月瘦了將近一公斤,我就知道我有癌症!我真希望我趕快死了算了。」
◎來自自身有深度創傷的資深心理治療師建言
本書作者是美國資深心理治療師,也曾有嚴重的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但在這本書裡,他以充滿慈悲和同理心的角度,完整地協助讀者理解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種種複雜層面,尤其是情緒面的惡性循環與死胡同。
這樣完整性、系統性的理解,使得倖存者(從創傷中復原者)能夠更看清自己的狀況、突破盲點,也能更有動機、採用更好的角度來幫助自己。
在同類型的書籍中,被推崇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倖存者的療癒聖經,更在創傷倖存者社群中受到了極高的評價與推薦,同時也是被心理助人工作者所採用的寶貴工具。
◎你受傷了嗎?——5個常見的創傷症候
1.情緒重現(emotional flashbacks)。症狀是突發的,而且常有一段時間的退化現象,排山倒海地感受到童年受虐或受遺棄時的感覺,包括壓倒性的恐懼、羞恥、孤立、暴怒、哀慟或憂鬱。
2.毒性羞恥(toxic shame)。倖存者壓倒性地覺得自己醜陋、愚蠢、令人厭惡或爛得要命,於是消滅了受創者的自尊。毒性羞恥也可能來自於父母持續的忽略和拒絕。
3.自我拋棄(self-abandonment)。這是指嚴重失去了健康的自我意識。
4.惡性的內在批判(vicious inner critic,或稱內在找碴鬼)。自我羞辱和責備,感覺自己不夠好。
5.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對社交非常不自在,變得不願向他人尋求支持,並且不得不把「靠自己」當作求生的策略。
◎明白你受傷的心——4種創傷類型
童年虐待或遺棄的模式、出生排行、基因等差異,會導致受創的孩子偏向4F求生策略中的其中一種(或合併兩種以上),而小時候之所以會這麼做,是為了預防、逃離或改善更多的創傷。
「戰」(fight)類型會發展出一種像是自戀性的防衛反應,突然用有攻擊性的反應去對待威脅。
「逃」(flight)類型會發展出一種類似強迫症的防衛反應,如逃跑,或象徵式地過度活躍。
「僵」(freeze)類型會發展出一種像是解離的防衛反映,如放棄、麻木、進入解離或崩潰,像是接受注定會受傷一樣的反應。
「討好」(fawn)類型則會發展出類似關係依賴的防衛反應,用取悅或提供幫助的方式,企圖緩和或阻止對方。
◎13個實用步驟,幫你管理情緒重現
1.對自己說:「我正在經歷情緒重現。」
2.提醒自己:「我感到害怕,但我沒有危險!我現在很安全。」
3.承認自己有界線的權利和需求。
4.安慰鼓勵地對內在小孩說話。
5.破解永恆的想法。
6.提醒自己現在是處於成人的身體中。
7.重回你的身體。
8.抗拒內在找碴鬼的誇大和災難化。
9.允許自己哀悼。
10.培養安全的關係和尋求支持。
11.學習辨識會引起情緒重現的誘發因子。
12.搞清楚情緒重現的經歷是什麼。
13.對緩慢的復原過程要有耐心。
你必須明白
任何的不對,只因為——
你的身體裡住著一個受傷的孩子
作者簡介:
彼得‧沃克(Pete Walker)
彼得‧沃克是位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市的資深心理治療師,具有諮商心理學與社會工作的雙學位,從事心理諮商與治療、教學、寫作已超過三十五年,並且擔任治療師督導超過二十年,專長是協助受到童年創傷的成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是其中一個特長領域。
《求生到茁壯,從童年創傷中恢復的指南》是他最暢銷的著作,在亞馬遜網站上一直名列前茅。先前著有《完全感受之道》。最近的新書是《以風暴之眼為家:一位心理治療師如何處理自己的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想多了解彼得‧沃克,請至他的網站:http://pete-walker.com。
譯者簡介:
陳思含
陳思含是美國科羅拉多州立案心理治療師、加利福尼亞州婚姻與家庭(暨兒童)治療師,普斯諦蛻變坊創辦人,提供國際性、多元、全人、整合性的助人工作;現居台北市,亦是世新大學心理學講師。
曾於美國加州郡立兒童心理門診擔任治療師,也曾在科州創辦TLC心理治療診所,並成為科州華報心理專欄作家。
關注各式受害者議題,並且重視多元文化。除了有治療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成功經驗外,也深入關注自戀型虐待議題,是華語文化圈中在這兩個主題方面的少數專家之一,並且在其網站上分享CPTSD與自戀型虐待系列文章。
章節試閱
◎製造CPTSD 家庭中的4F (戰[fight]、逃[flight]、僵[freeze]、討好[fawn]反應)
逃,強迫型的凱蘿
凱蘿是家裡的代罪羔羊。自戀型和邊緣型人格的父母通常會拿至少一個孩子做為家裡的代罪羔羊。
施暴者透過攻擊較弱的一方,把自己的痛苦、壓力、挫折歸因於外,往外卸除,而這個受害的弱者就是「代罪羔羊」。
利用代罪羔羊,施暴者通常可以得到短暫的紓解,可是這無法有效地代謝或解除痛苦,於是當他內在的不舒服再度發生時,他又會找代罪羔羊來發洩。
威爾漢‧萊克(Wilhelm Reich)在他傑出的書《法西斯主義心理學》當中,說明了找代罪羔羊是一個連續性光譜,從施暴父母迫害特定的孩子,到納粹恐怖地拿猶太人當代罪羔羊,都是例子。在功能特別差的家庭,像是凱蘿的家,找代罪羔羊的父母通常會把其他家人組織起來,一起來對付這個代罪羔羊。
凱蘿透過看家庭影片而更了解自己的童年。她的父母是那麼地自戀又無感,他們無恥地多次錄下凱蘿被他們言語虐待和情緒虐待的事件。那些紀錄通常是在他們拍攝偏寵的那個孩子時,也就是凱蘿的哥哥,順便錄到背景的虐待事件。
重度自戀的父母絕少為自己的攻擊行為感到丟臉,他們覺得因為孩子不順他們的意而處罰孩子是理所當然的,無論他人看來有多麼不合理。
凱蘿的父母在她還不滿一歲時,就因為她弄髒了尿布而鄙視地責難她。到了她三歲時,她已經常常因為說話和玩著、探索著家裡而產生噪音,被頻繁處罰,導致她時常處在恐懼的狀態中,並產生了像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症狀。
凱蘿家的大後院是她的避風港,她可以在那裡盡興地玩耍—攀爬、奔跑、跳躍;用玩具、樹葉、樹枝、石頭建造村落,再洗劫它。她會從早餐時間忙到晚餐時間,當中常忘了進屋吃午餐;後來回想,她認為這讓她母親的日子更好過,因為她母親從不會喚她進屋去吃飯。
那時期的一段家庭影片,是使凱蘿無法再否認家庭虐待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影片中,她玩著一種遊戲:她搖搖晃晃地在客廳走著,觸摸各種小東西,並反覆地用力打自己的手,說自己是壞女孩。有很多段錄影是她的父母與手足在背景中大聲地、開心地嘲弄她。
年幼時的輕蔑取代了人類慈善的滋養,會使這孩子感到羞辱並難以承受。這孩子太過無助,無法抗議,甚至無法了解被虐待是多麼不公平;她最終會相信自己是有缺損的、是徹底有瑕疵的。因此,她常相信自己應該承受父母的迫害。
凱蘿四歲時,她「不小心」從二樓的窗戶摔了出去。大約三年後,她走到街上的車子前被撞倒在地。成年後,她認為那兩次的受傷,造成了她嚴重疼痛的早發性脊柱側凸。她也相信自己因為承受了那麼多的痛苦,而不自覺地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
幸運的是,學校提供了凱蘿一絲喘息的機會。一位慈善的三年級老師看出了她的聰明,給予她足夠的讚美,使她很快地成為優秀的學生。不幸的是,她從早到晚、日日夜夜地生活在糟糕的焦慮中,那焦慮很快地變成了對課業的強迫傾向,後來這又發展成破壞生活的完美主義和工作狂。
戰,自戀型的鮑勃
凱蘿的哥哥,鮑勃,是父母最寵愛的孩子和英雄。他不像凱蘿被恐懼和拒絕所框架,鮑勃接受了父母的自戀型期望,他表現不完美時,父母就會收回認同,於是他被形塑成多方面的成就者。如果他的傑出成就可以讓父母有面子,他就會得到些許的讚美。他也被收編去把凱蘿當作代罪羔羊,漸漸地,他對凱蘿的折磨更勝於父母。
我相信,困擾著許多功能不健全家庭的手足虐待,是很普遍的。這些家庭中的兄弟姊妹會對「代罪羔羊」受害者產生創傷,其嚴重程度和父母所造成的創傷是一樣的,因此在父母疏離冷漠的家庭中,這些兄弟姊妹實際上會是主要的創傷來源。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忽略相當普遍,他們慣性地被建議「讓孩子自己搞定」,這在我們的文化中尤其如此。但是,一個力氣只有哥哥、姊姊一半大的孩子,如何在沒有強力同盟的情況下自己搞定,停止被折磨呢?
鮑勃自己並沒有逃離父母的病態影響,找代罪羔羊變成了他的習慣。他發展出自戀狂的第六感,能辨識出被家庭所害的受害者,並且拿這些受害者當靶子。父母的利用和對完美的要求傷害了鮑勃,使他長大後成了徹底的自戀狂和控制狂。他強勢地試圖塑造他「愛」的人,就像他的父母那樣塑造他。所以,當凱蘿在接受心理治療時,鮑勃正試圖把他的第四任妻子鞭斥至他想要的樣子。
我們再回來談凱蘿。在她青春期時,她的社交圈很讚賞她哥哥的成就, 他們和她的家人一起對凱蘿貼上「壞胚子」的標籤,使得凱蘿的創傷更痛、更深。
很不幸地,凱蘿成年後,事情越來越糟,即使她看似已經脫離了她的家庭。然而,凱蘿掉入自戀狂的圈套,他們就和她的父母一樣地虐待她、忽略她,她象徵性地仍被她的家庭所困。這個廣為人知的心理現象叫做「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或「重演」(reenactment),極常發生在創傷倖存者身上。我們會在此書中詳細探究這個現象。
僵,解離型的茉德
老三茉德比凱蘿晚兩年出生。此時他們的父母已經因為無時無刻地雕塑鮑勃與凱蘿而筋疲力盡。把鮑勃和凱蘿鞭斥成英雄與代罪羔羊後,茉德已經沒什麼用處了。他們沒有足夠的精力或興趣去把茉德打造成任何東西。
茉德變成了典型的失落孩子,靠自己長大。她很快地發現,食物和白日夢是她慰藉的唯一來源。然而,因為鮑勃也喜歡拿她當靶子,所以她盡可能地待在自己的房間裡。
凱蘿後來回想,她認為鮑勃曾性騷擾茉德。她推測這是茉德無法忍受媽媽把她丟在各家托兒所和幼稚園的原因。漸漸地,茉德把自己麻痺至一種低度的解離性憂鬱,並且在社交場合感到極度的焦慮和逃避。
茉德四歲時,有位自我中心的阿姨在她房間放了臺電視,茉德很快就迷上了。她發展出一種依附疾患,她與電視的依附遠勝於與他人的依附。令人難過的是,她依然迷失在那樣的關係中,靠身心障礙補助過活,住在囤積著大量廢物的雜亂擁擠公寓中。
如同許多來自CPTSD 製造工廠的孩子,茉德無法向她的手足尋求慰藉, 因為她的父母無意識地施行「分而治之」原則。她的父母向孩子們示範了譏諷和經常性的找麻煩,並鼓勵他們這麼做,合作或溫暖的互動甚至會被慣性地嘲笑。
討好,關係依賴型的尚恩
兩年後,尚恩出生了。一開始看似他也會和茉德一樣步上迷失、解離的命運,但隨著他的成熟,他成了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幸福童年的祕密》書中所描述的「小大人」(gifted child)。
尚恩帶到這一世的天賦,是他的慈悲心,以及他覺得如果他足夠了解他的母親,並且搞懂她需要什麼,他就能給予她需要的。有時候,這會使她平靜下來,並使她比較不危險,比較不尖酸刻薄。
多年來尚恩磨練了那樣的技巧,並且像是有透視眼般地洞悉母親的痛處、情緒和喜好。有時候就像是尚恩比母親還早知道她需要什麼,並且經由練習而善於卸除她的憤怒,有時甚至能獲得她一點點的認同。
同時,她的母親知道自己漸老,也知道她那愛發酒瘋的丈夫應該會比她先走。因為不想一個人孤單,她剝削了尚恩富有慈悲心的天性,把尚恩打造成配合她需要的家庭幫傭。尚恩一直住在家裡,直到他二十九歲,他母親的去世才把他從情感的囚禁中釋放出來。這就是關係依賴的奴役,我們會在第七章詳述。
尚恩有位朋友認識他每位已成年的哥哥、姊姊,他驚異於他們每個人好像是不同的父母似的。
最後,我必須提醒,代罪羔羊並不一定只發生在凱蘿那種「逃」反應類型上。根據個別家庭的不同狀況,4F 的任何一種類型都可能發生。代罪羔羊的角色也可能隨著時間,從一個人身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各個父母或手足也可能選擇不同的代罪羔羊。
◎切割有毒的父母
我的案主,喬,受到各種誤診:類精神分裂型人格、亞斯伯格症、妄想症。他開始接受我的治療時,是自己獨居的。他極度地封閉,並自給自足, 但他閱讀我網站上的文章後,自覺是「僵」的類型。
一開始,要他講話就像是拔牙一樣勉強,但我後來發現,他每天都和他那自戀、閹割性的母親通電話。
透過我們的工作以及他個人強大的勇氣,他漸漸地減少和母親通電話,一開始降到一週一次,後來一個月一次,再後來只有重大節日才通電話,幾年後就幾乎不聯絡了。
當父母的無情具備毒性,倖存者即使只聽到父母說幾個字,都能引起強烈的情緒重現。我的許多案主與他們有毒的父母保持聯絡時,療癒的進程便非常艱難。因此,這類案主通常必須與父母切割,才能有所進展。羅伯特‧ 哈夫曼(Robert Hoffman)的經典書籍《與父母分手》便與這個議題相關。
隨著脫離「令人窒息的母愛」而得到外在的自由,喬漸漸地也達到越來越多的內在自由。這時,他在ACA 團體中開始體驗到人生首次有意義的關係—這團體多年來提供了他大量的正向陪伴和關係性療癒。當喬與一位團體成員維持了兩年健康的主要關係時,他終於結束了我們的療程。
***
我的許多案主開始接受我的幫助時,還處在被他們創傷性父母過度控制的狀況中,包括外在和內在,有時候甚至僅透過一週一通電話就維持著控制情況。
這些案主也常常處在跟父母一樣虐待性、忽略性的關係中,而被壓迫或被遺棄。這是強迫性重複中最具破壞性的,這迫使倖存者經歷了兩個世界的最壞狀況。
透過深度探索童年創傷,很多原本還受困的案主都能夠達到心理上的自由,首次掙脫他們父母的控制。我再重複一次,即使他們已經獨自生活了幾十年,但都不代表他們擁有真正的自由。
這些案主逐漸學會不受他們過度控制的父母的影響,他們建立起自我撫育的能力,而這幾乎總是與大幅減少或完全切割與父母的關係相關。
◎做自己的媽媽,你可告訴自己的內在小孩……
重新撫育是關係療癒的一個關鍵。受創孩子的許多需求發生了發展停滯,而重新撫育是處理這種需求的過程。在本書中,我們會不斷提到這些需求的兩大基礎:愛與保護。
重新撫育當中一個重要的陰陽狀態,就是平衡地當自己的母親(自我母育)和自己的父親(自我父育)。當一個孩子對母愛的需求獲得足夠滿足時,他就會發自內心地建立自我憐憫。同樣的,當他對父愛的需求得到足夠滿足時,自我保護的能力也會深植其中。
自我憐憫是療癒的家,自我保護則是這個家的地基。當自我憐憫足夠成為不順時的避風港時,一股想要保護自己的強烈慾望便會因它油然而生,而生活在缺乏這兩種求生本能的世界中,實在可怕!
當我們認真投入重新當自己的父母時,我們的療癒過程將會有大幅度的進展。我想鼓勵你現在就投入,成為你不可動搖的自我憐憫與自我保護的來源。
自我母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一種「我們是可愛的、也值得被愛」的深深感受。自我母育,是要關愛並接納內在小孩心智、情緒、生理經驗的所有方面(如果「內在小孩」對你是個困難的概念,你可以想像撫育自己發展停滯的部分)。
自我母育,是根基於「無條件的愛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權利」這個基本認知。然而,要從失去無條件的愛修復,並不容易。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無條件的愛,是最大的失去,更令人難過的是,這種失去永遠無法被完全修復,因為無條件的愛只有在人生的頭兩年是適當且有助發展的。
過了那頭兩年,幼兒就必須學習人類的愛帶有一些條件。雖然此時仍需要源源不絕的愛,但是孩子必須被溫柔地教育,有些行為是不被容許的,像是打人、咬人和破壞東西。此時,無條件的愛階段性已經開始,並且透過漸進、漸增地教導必要且健康的限制與規則,將成功地引導發展無條件的愛。
身為自己的母親,我們要投入於增進自我憐憫和無條件的正向關懷。自我母育堅決地拒絕沉溺於自我仇恨和自我拋棄之中,它深深了解自我懲罰是反效果的。一旦了解耐心與自我鼓勵比自我論斷和自我拒絕更有助於療癒修復,我們便更能夠做到這些。
要提升自我母育的技巧,你可以想像在心中創造一個安全的地方,那是你的內在小孩和現在的你永遠受到歡迎之處。用對自己一樣的溫柔之心,歡迎這孩子進入你現在的成人身軀,向他展現這裡是一個受到溫暖、有力成人所保護的滋養之處。
以這孩子不曾從父母那裡得到的療癒性話語,更正內在找碴鬼的負面訊息,也有助於你成為自己的母親。我的一位案主曾與我分享他的智慧:「想法—只是想法而已—和電池一樣有力,可以像陽光那麼棒,也可以像毒藥那麼糟。」
以下是一些可用於滋養你自我憐憫和自尊的訊息。建議你想像對著你的內在小孩說這些話,尤其是當你受情緒重現所苦的時候。
● 我好慶幸你出生了。
● 你是好人。
● 我愛真實全部的你,並且盡我所能永遠支持你。
● 無論何時你覺得受傷或不高興,你都可以來找我。
● 你不必完美才能得到我的愛與保護。
● 我能接受你一切的感受。
● 我總是很高興見到你。
● 你生氣沒關係,我不會讓你傷害自己或別人。
● 你可以犯錯,錯誤是你的老師。
● 你能知道你需要什麼並且求助。
● 你可以有自己的喜好與品味。
● 看著你令我欣喜。
● 你可以選擇自己的價值。
● 你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而且你不必喜歡每一個人。
● 你有時候會覺得困惑、不確定、不知道所有的答案,但沒有關係。
● 你使我感到驕傲。
◎敘事的力量
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CPTSD 的復原,會反應在一個對自己人生故事的敘述中。倖存者復原了多少,他的故事就會有多完整、協調、情緒一致, 並且以自我同情的角度訴說。
在我的經驗中,深層的復原常常反應在突顯情緒忽略的敘說中,描述著一個人受了什麼苦、持續應付著什麼。
我的案主,麥特,在母親節的兩天前剝了一大層否認與不當一回事的洋蔥。然後,他帶著糟糕的情緒重現來到會談中。「人生爛透了,而我甚至更爛!我甚至連挑母親節卡片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到。」
幸運的是,從前一年的母親節起,麥特已經在「正視」方面有大幅的進展。一年前,他還以為他的母親是個好媽媽,只因為她從沒打過他。然而, 此時他因為花了一小時在卡片商店中挑不出一張母親節卡片,而被嚴重地引發情緒重現。
隨著我們進一步探索,我們發現,原來是每一張卡片中所印的詞句,都會使他覺得,如果他寄出這張卡片,就是背叛了自己的內在小孩。
「我跟你說,彼得,沒有一張卡片描述了我能感恩的事。我完全不記得她曾經為我做過或說過的任何好事!」不久,他進入深深的哀悼,哀悼他的母親給他多麼少的愛護。
他與母親的互動充滿了母親輕蔑的表情和挖苦的語調,他為此哭泣、發怒。「為什麼我在母親牌卡中拿到這麼一手爛牌?!」
在那次會談的尾聲,如同健康的哀悼通常會發生的,他覺得他的情緒重現被化解了,並重新感覺到自己站在自己這一邊。脫離情緒重現所帶來的紓解,也使他的健康幽默感回來了。他開始絮叨起來:「我要創立一個卡片生意給我這樣的人。我要製作一系列的卡片給有失能母親的人。這個如何? 『謝謝媽媽從不知道我讀幾年級』,或『謝謝媽媽給我的記憶,記得你在我痛苦的時候走開』,或是『謝謝媽媽教會我只注意到自己不對的地方』;又或是『謝謝媽媽教我如何自我厭惡地對自己皺眉』。」
***
你復原的關鍵之一,是要了解父母在撫育與保護你的職責上有多麼嚴重失職,而看清情緒重現來自於童年受到的父母拒絕,對你大有好處。當你大幅破解了否認時,你通常會真誠地憐憫童年的自己。
在你的童年經驗中,痛苦時得不到同理心,反而是受到輕蔑或遺棄,而自我憐憫可提供童年所缺乏的同理經驗,於是減緩情緒忽略,而這會翻轉童年的求生習慣——自動的自我遺棄。然後,這能激勵你去辨識和處理所受到的各種虐待和忽略。
最後,真正了解童年情緒忽略有多麼深層而重要,是一種使人更有力量的成就。在情緒重現的混亂和無望當下,理解它其實是情緒上再度經歷童年創傷,常常都能化解情緒重現。特別的是,這能產生一種自我保護的衝動, 想保護童年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開啟化解各種情緒重現的過程。
◎製造CPTSD 家庭中的4F (戰[fight]、逃[flight]、僵[freeze]、討好[fawn]反應)
逃,強迫型的凱蘿
凱蘿是家裡的代罪羔羊。自戀型和邊緣型人格的父母通常會拿至少一個孩子做為家裡的代罪羔羊。
施暴者透過攻擊較弱的一方,把自己的痛苦、壓力、挫折歸因於外,往外卸除,而這個受害的弱者就是「代罪羔羊」。
利用代罪羔羊,施暴者通常可以得到短暫的紓解,可是這無法有效地代謝或解除痛苦,於是當他內在的不舒服再度發生時,他又會找代罪羔羊來發洩。
威爾漢‧萊克(Wilhelm Reich)在他傑出的書《法西斯主義心理學》當中,說明了找代...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療癒概論
第一章 CPTSD的療癒之旅
第二章 復原的各層面
第三章 改善關係
第四章 復原的進展
第二部 療癒的細節
第五章 如果我不曾被打呢?
第六章 我的創傷類型是哪一種?
第七章 療癒以創傷為基礎的關係依賴
第八章 管理情緒重現
第九章 縮小內在找碴鬼
第十章 縮小外在找碴鬼
第十一章 哀悼
第十二章 地圖:管理遺棄性的憂鬱
第十三章 以關係性的取向療癒遺棄
第十四章 原諒:從自己開始
第十五章 閱讀治療與書本聚落
第十六章 自助工具
前言
第一部 療癒概論
第一章 CPTSD的療癒之旅
第二章 復原的各層面
第三章 改善關係
第四章 復原的進展
第二部 療癒的細節
第五章 如果我不曾被打呢?
第六章 我的創傷類型是哪一種?
第七章 療癒以創傷為基礎的關係依賴
第八章 管理情緒重現
第九章 縮小內在找碴鬼
第十章 縮小外在找碴鬼
第十一章 哀悼
第十二章 地圖:管理遺棄性的憂鬱
第十三章 以關係性的取向療癒遺棄
第十四章 原諒:從自己開始
第十五章 閱讀治療與書本聚落
第十六章 自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