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莫須有的危機/丁陳漢蓀
我十分感謝戴志祺醫師費心再次出版這本《救命新C望》。我是在2003年經歷SARS風暴之後開始研究維生素C,發現它就是大家夢寐以求而又找不到的病毒特效藥。2010年寫好了書(原書名《維C是最好的藥》),但是找不到出版社願意出版。最後找到一位在成都的朋友幫我印行。他試著申請出版許可證,但沒有成功,因為審批的手續太麻煩。於是我請他印了2000本給我送送朋友,所以傳播的層面很小,對於維生素C的推廣,也沒有什麼效果。
一下子,10年過去了。看見現在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情況比當年的SARS更嚴重,心情非常沉重。我知道維生素C可以治療新冠肺炎,中國大陸每年生產8萬噸維生素C,怎麼可以讓這麼多的人喪生?怎麼可以讓醫生護士一片一片倒下?
我希望戴醫師能儘快地把書印出來,透過正常的出版通路,廣傳維生素C可以醫治新冠肺炎的消息。如果大家都知道維生素C正確的用法,那麼要遏止新冠肺炎只是指顧間事。為了能早日出書,戴醫師同意我的建議,就是本書原文不做過多更動,另外增加的部分就放在這篇序文之後,像是新加的一章。雖然過了10年,書中的各項論點,仍證實是正確的。這10年之間,我對維生素C也有一些新的了解和認識,並陸續寫了下來,就在此與大家分享。
新冠肺炎是莫須有的危機
新浪新聞2月17日最新疫情日報,中國大陸感染新冠肺炎70641例確診,1772人死亡。
據報導,中國因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的病人,都是在醫院中確診而且經過10天以上治療無效而死亡的。醫藥界目前對感染新冠肺炎沒有有效的對策,只能進行隔離,減少傳染,以遏止疫情擴散。醫藥界的唯一寄望是早日研發出疫苗,但生產疫苗至少要等18個月,根本緩不濟急。
2003年香港的SARS疫情中對病人的診斷,都認為是病毒引發了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storm),是免疫系統反應過當而攻擊肺臟組織所產生的結果。因此使用藥物壓制免疫系統,但是效果不彰,以致許多人病情惡化,乃至死亡(請參考本書第8章)。殊不知,細胞因子風暴病人的症狀是和急性壞血病症狀相同的,病人在極度缺乏維生素C時,病源附近的細胞持續發出細胞因子呼救,體內增加白血球趕來病源施救,但是白血球沒有維生素C就不發生作用,越生越多,反倒誤了大事。這個細胞因子與白血球的控制迴路在其他的哺乳動物中是極其有效的,因為哺乳動物可以在肝臟中製造維生素C,生病時產量還能大幅增加,故而可以應付危機,恢復健康。人類不能自行製造維生素C,這個控制迴路無法循環,導致了細胞因子風暴,甚至於死亡。
我們對新冠肺炎應該定名為「冠狀病毒引發的急性壞血病」(coronavirusinducedacutescurvy)。這個說法並非空洞的理論,只要量一量病人血液中的維生素C濃度即可得知。正常人血液中維生素C的濃度是1mg%(每100g血清含1毫克維生素C),病人血液中則是0,時間一久,所有壞血病的症狀都會出現,這就是細胞因子風暴的真正原因。
醫治所有病毒感染的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靜脈注射維生素C化鈉。在1950年代,克林納(FrederickR.Klenner)醫生就報告用這個方法治癒流感、非典型肺炎、小兒麻痺症等嚴重的傳染病(請參考第8~11章)。他甚至宣告:「我沒有見過維生素C不能醫治的病毒傳染病!」只是現在的醫生,沒有人讀到他的報告。否則,SARS危機時,哪裡會死那麼多人?新冠肺炎也不會致人於死!可是上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下到醫院的呼吸科醫師,如果大家都不認識維生素C治療疾病的功效,那麼像SARS、禽流感(H5N1、H7N9等)、豬流感(H1N1新型流感),到現在的新冠肺炎,這種種莫須有的危機,就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再現。
出現一個病毒,就要花18個月才做得出一種疫苗,有必要嗎?但是,疫苗是非常賺錢的大生意,特別是在危機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為了要使疫苗儘快生產,會允許生產公司不負疫苗使用時品質問題的刑事責任。2009年的豬流感,世界衛生組織將疫情警告升到最高的第六級,促成約10億美元的疫苗生意。英國有學者質疑世界衛生組織的動機有商業因素,因為在墨西哥以外豬流感的死亡率極低,只有0.02%,世界衛生組織誇大了危機,圖利疫苗生產公司。
治療新冠肺炎等急性傳染病,由靜脈注射維生素C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療法。劑量是每天3000毫克。問題是我們現在的醫療系統不接受靜脈注射維生素C能夠治病的觀念,醫院和醫生不熟悉這個方法,當然也不會採用。我們小老百姓,不幸碰上了新冠肺炎那該怎麼辦?若不做靜脈注射,單用口服維生素C,也是可以預防和治療各種流感的。口服維生素C治療疾病的方法是凱斯卡特(RobertF.Cathcart)醫生在1972年發現的(請參考第5章)。他的發現就是人在生病時需要極大量的維生素C。吃夠了維生素C,病就好了。怎麼才算夠?就是吃到腹瀉。人體需要的維生素C,都在小腸裡吸收,如果所有器官中的維生素C都飽和了,小腸不再吸收,多餘的維生素C會流到大腸,引起腹瀉。像新冠肺炎這種嚴重的流感,可能需要100~200克的維生素C才能到達腹瀉量並加以治療。
韓愈有一篇講千里馬的短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全世界維生素C的產能都聚集在中國,四家大廠:石藥集團的維生藥業、華北藥業、東北藥業及江山藥業,年產8萬噸,對付新冠肺炎實在是綽綽有餘。放著現成有效的方法不用,還讓新冠肺炎的病人連帶醫生護士一個個倒下不治,這樣的醫療衛生系統,怎不令人扼腕嘆息?醒醒吧!新冠肺炎是個莫須有的危機!
維生素C的治療劑量和致死劑量
醫藥界每開發一款新藥,都要經過非常繁雜嚴謹的研究、發展、試驗和認證的過程。最後能上櫃銷售的藥品,一定要明確登載兩項關鍵的數據,就是它對某種疾病的治療劑量與它的致死劑量。藥物基本上都是有毒的化合物,醫生必須斟酌病人的病情和體況,在這款藥物的治療劑量與致死劑量之間,選擇最合適的劑量來對抗疾病,而且將對病人的傷害減到最低。我們宣揚口服大量的維生素C來治病,就得舉證維生素C的治療劑量和致死劑量。
在本書第6章我們列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與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添加物聯合委員會發表的第5號及第16號報告,詳細說明不論餵老鼠和天竺鼠多少維生素C,都無法殺死這些動物。靜脈注射維生素C,也無法殺死牠們。因此該委員會完全廢除了維生素C、維生素C化鈣、維生素C化鈉和維生素C化鉀等每日攝取量的限制。有人一天口服300克維生素C也沒有問題。所以維生素C的致死劑量極大,大到無法實際測定。
維生素C對各種疾病的治療劑量,在本書第5章有詳細的討論。凱斯卡特醫生統計治療3萬多個病人的結果,發現醫治各種疾病的維生素C治療劑量,就是病人口服維生素C到腹瀉的劑量。維生素C的治療劑量對各種疾病與各種病人都不一樣,可是通常病人只要吃到腹瀉病就好,證明了維生素C有確實的治療劑量。
當一個人口服維生素C時,小腸吸收身體需要的維生素C到血液中,血液將維生素C帶到所有需要的器官中。等到所有器官的維生素C都已飽和,這時小腸不再吸收維生素C,多餘的維生素C流到大腸,才會引起腹瀉。維生素C是一種電解質,大腸裡電解質太多,就會有反滲透壓,非但不能將水分吸收,反而會將水分吸出大腸壁而產生腹瀉。由許多臨床試驗證實,維生素C唯一的副作用是過量服用時會產生腹瀉。但是這種腹瀉是因為電解質過多的物理性腹瀉,而不是病理性腹瀉,只要停用維生素C,腹瀉就會停止,對腸胃不會產生傷害。許多醫生利用這個維生素C的特性,來治療便秘。
健康定律
諾貝爾獎得主鮑林(LinusPauling)首先指出了維生素C可以治病的大方向、大原則,凱斯卡特醫生則確定了治療各種疾病所需要的維生素C劑量。先賢蓽路藍縷的功勞,我們都當感謝稱揚。但是他們見到維生素C治病的效果,卻不完全了解維生素C真正主導人體健康的意義。這一點,且待我來細細分解。
健康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每個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回事,但沒有一個人說得清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
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羸弱,而是身體、精神與社交完美的狀態。
Healthisastateofcompletephysical,mental,andsocialwell-beingandnotmerelytheabsenceofdiseaseorinfirmity.
「沒有疾病和羸弱」並不是健康。至於怎麼叫作「完美的狀態」(well-being),那就是睜著眼睛兜圈子說瞎話了。從200多年來科學、醫學和藥學對維生素C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把健康歸納成下面三條定律:
1.口服維生素C過量會產生腹瀉。
2.口服維生素C到腹瀉,是醫治疾病和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3.口服維生素C的腹瀉量,是一個人健康與否非常準確可靠的定量指標。
這三條定律,在學理上和臨床上都有許多實際現象可確切地證明(請參考第1章),因而能將健康量化成為一個簡單的數字,這原本是不可思議的理想。但是在這裡我們可以確認:「健康是可以準確地測定的,是可以用口服維生素C的腹瀉劑量來做它的量化指標。」這個健康定律的意義和它實際的臨床價值真是無法估計的。
俗語說:「健康無價。」前陣子我去印名片,將職業欄印成「健康推銷員」,我的口號是:「健康有價,而且十分便宜!」我既然能夠將健康量化,我就可以推銷它了。我只要教大家吃到腹瀉的秘訣,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健康。問題是維生素C太便宜了,我這個推銷員,怎麼樣才賺得到錢呢?
抗氧化劑的迷思
現在的一般健康論壇甚至醫藥報導中都廣用「抗氧化劑」這個名詞。許多物質一旦歸屬於抗氧化劑,就被公認為具有保持健康和醫治疾病的功效。很明顯的例子是各種維生素,從維生素A、B、C、D到E,都被認為是抗氧化劑,所以大量服用都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包括癌症。現在又有一個相關的新詞「氧化壓力」(oxidativestress)出現。精神壓力(emotionalstress)、工作壓力(physicalstress)、疾病與受傷都會引起氧化壓力而加重病情。
抗氧化劑的觀念最初是在醃肉工業中發展出來的。肉類中加足夠的鹽可以防止細菌生長,不致腐爛,而能長久保持。但是醃肉久置,油脂因為氧化而變味。於是食品工業界尋找能夠防止或減緩氧化的食品添加劑,也就是抗氧化劑。目前食品加工業使用量最大的抗氧化劑是維生素C。維生素C之所以能抗氧化,不是它能抵抗氧化作用,而是它本身就是還原劑,很容易氧化。添加在食品中,它會最先氧化,因而延緩了油脂及其他食物成分的氧化變質。所以維生素C又稱為食品保鮮劑,廣用在肉類、蔬果、飲料等各種加工製造的食品中。
在食品工業中真正實用的抗氧化劑只有維生素C。現在大家把抗氧化劑推廣到許多不同的化合物,只要可能和氧化合的物質都是,幾乎包括了所有的有機化合物和生物化學中的各種大小分子。抗氧化劑的觀念被這樣地隨意推廣濫用,誤導了一般大眾甚至醫學及藥學的專家學者。
幾乎所有穩定的化合物中的電子都是成對的,在能量最低的軌道中,成對的電子自轉的方向相反,磁場抵消,最為穩定。只有在氧分子中,能量最低的軌道有二重,兩個電子不成對,分在兩個軌道中才穩定。不成對的兩個電子自轉方向相同,產生三重的自轉狀態,而且具有磁性。這兩個不成對的電子比成對的電子活潑,使氧氣分子能夠介入平常穩定的化學鍵中,自然進行各種氧化反應。特別是在生物體內,會侵襲許多有生物活性的分子如蛋白質、DNA等大分子,引起疾病。也有一些化合物中有不成對的單個電子,它們也不穩定,容易侵害其他化合物,所以常稱為自由基(freeradicals)。氧氣分子也可以歸屬自由基。
動物對氧氣是又愛又恨。愛的是動物必須利用氧氣進行新陳代謝,將糖類、脂肪及蛋白質等氧化,供應動物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恨的是動物的體質必須保持在一個還原的狀態中才能正常運行,不能容忍自由的氧氣侵襲細胞內外的體質。為了同時滿足這兩個完全相反的要求,動物付出極大的代價。但即使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還是時常有不能彌補的漏洞,讓氧氣穿透擴散而產生疾病。
動物對氧氣的防衛有四道防線。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線是皮膚,它一直在消耗和更新,保護全身體質與空氣中的氧氣完全隔絕。成人的皮膚有3~5公斤重,是人體最大的器官。
第二道防線是紅血球。我們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是在全身的還原環境中供應氧氣的特別工程機構。氧氣滲透肺泡中進入微血管中的紅血球。紅血球是專門為運輸氧氣設計的細胞,它也是人體中數目最多的細胞,占全身細胞的1/4。它連細胞核都省了,就為了要裝滿血紅素。血紅素對氧氣有很高的親和力,吸收了98%的氧氣,送給全身所有其他細胞。剩下2%的氧氣溶解在血液和紅血球的細胞液中被帶著走。這些氧氣慢慢地破壞紅血球的組織,使得紅血球的平均壽命只有120天。所以紅血球經常要從骨髓中的幹細胞來補充。每秒犧牲200萬個紅血球,是我們呼吸氧氣的一個代價。
第三道防線是細胞中的粒線體。紅血球的直徑比微血管大一倍,紅血球將氧氣帶到了各個器官組織的微血管中,紅血球被擰擠才可以通過微血管,這樣子擠出25%的氧氣,微血管旁邊的細胞中,成群的粒線體排著隊等待氧氣,用來消化葡萄糖,產生高能量的三磷酸腺(adenosinetriphosphate,ATP)供應細胞的所有活動。
粒線體是細胞質中被徵用的外勞,它們有類似細胞的組織,各有自己獨立的DNA。它可以自行分裂及融合,但它需要的大多數蛋白質還是由宿主細胞複製供應。在它重重折疊的內膜上有細胞色素c氧化.(cytochromecoxidase)單元,負責吸收氧氣,並將氧氣逐步還原成水,所產生的能量則開動氫離子泵(H+pump),生產三磷酸腺.供給宿主細胞。細胞色素c氧化.與血紅素類似,其中有螯合的鐵和銅離子,氧氣一旦被它吸住就一定可以還原成水。可是氧氣從紅血球到細胞色素c氧化.之間的過程,完全是經過物理的、無定向的擴散作用,如果粒線體的數量不夠多,排列不夠密,就一定有漏網之魚的氧氣分子會進入細胞質以及細胞間質,產生破壞性的氧化作用。
動物體內對氧氣的第四道,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就是維生素C了。哺乳動物都在肝臟中生產維生素C。維生素C是葡萄糖去掉4個氫原子的糖類化合物,易溶於水,可以隨血液散布到所有的細胞中,以及細胞之間的細胞間質中。它有兩個容易電離的氫離子,所以有酸性,因此它的學名是抗壞血酸。它又有兩個容易電離的電子,所以有很強的還原性,很容易將氧氣還原成水,防止自由的氧氣破壞細胞內外的體質及組織。
維生素C將細胞內外的體液都保持在還原狀態,這是防衛氧氣傷害全面的、百分百有效的抗氧化系統,如果維生素C供應無缺時,這一道防線可以徹底清除從循環系統逃逸出來的自由氧氣。這也是動物能夠健康生存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維生素C的供應不足,氧氣就可以突破這道防線,產生現在醫學上許多專家喜歡用的病名「氧化壓力」。氧化壓力和情緒壓力及工作壓力,都被認為是許多疾病的原因。
維生素C在人體內有許多重要的功能,都會消耗許多維生素C。如果這些器官消耗過多的維生素C,細胞就退出還原狀態而進入氧化狀態,不能清除氧氣而讓組織被氧化。被破壞的分子累積起來,形成病灶,或顯示特殊的病狀,或顯示老化。
人體不能自行製造維生素C,所以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C。現代比較進步的社會中,人們從食物中攝取的維生素C雖足以防止有症狀的壞血病,但並不足以維持人體生活的最佳狀態。因為缺乏足夠的維生素C,人是處在長期壞血病(chronicsubclinicalscurvy)的狀態,很容易遭受病毒、細菌、癌細胞及其他毒素的攻擊,並且血管組織因缺乏維生素C而減弱,於是產生心臟及血管的疾病。
人在罹患任何大小疾病時,以及在體力和精神受壓勞累時,血液和尿液中的維生素C含量都降低到零。這是很危險的信號,表示血液不能保持在還原狀態。當細胞中仍存有一定量的維生素C,還可以維持短時間的還原狀態,但如果不能及時補充維生素C,病情就會惡化。
在這裡我希望破除這一個抗氧化劑的迷思—許多物質都是抗氧化劑,因為它們能抗氧化,所以可以解除氧化壓力,因此能夠治療疾病。其實,大多數有機化合物接觸自由的氧氣時都會緩慢地氧化,但它們不能快速有效地清除自由的氧氣分子。所有的生物化學分子比一般有機化合物更容易被自由氧氣氧化,而且會累積受到的氧化傷害,以致產生病變。在我們的食物中,唯一有效的抗氧化劑就是維生素C,其他所謂的抗氧化劑,都是因為維生素C在我們的體液中保持了一個還原的環境,才能發揮它們各自的效用。
我希望破除另一個抗氧化劑的迷思—─多吃蔬菜水果就能吸收足夠的抗氧化劑保持健康,防止疾病。事實上,多吃蔬菜水果只可以防止有症狀的壞血病,但不能防止急性的病毒和細菌感染,以及慢性的組織退化、心臟病和癌症。這些是慢性無症狀的壞血病。老鼠每天在肝臟中生產10克維生素C,就可以在極惡劣的環境中健康地生活。我們也需要每天10克的維生素C才能維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