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各界產業專家最新、第一手企業數位轉型分析!
★AI只是工具,重點趨勢為數位轉型後企業融合的AI+生態系!
未來不是賽局,是融合,商業帝國會瓦解,AI+共融生態系才能創造永續價值!
我們都是和AI連結的AI+。
近年來,國內各產業吹起一股AI風,然而數位化、AI化只是起點與媒介,當各產業與異業間的大數據等資源,透過數位轉型共享與融合,即將顛覆傳統商業思維模式,形成更多具爆炸性成長可能的創新和市場!
AI+ 破壞傳統商業模式
創造了融合新契機
科技、基礎建設、消費零售、製造、金融、醫療、農業、運動
推動產業共生的新數位生態系平臺全面應用
本書以數位生態系的宏觀視野為架構,廣召臺灣醫療、金融、零售、運動、農業等領域數位化專家,以最新科技與商業案例,闡明國內各產業數位轉型的過程與樣貌,以及當代社會身處AI+生態系的各種趨勢與發展機會。
美國有亞馬遜、日本有軟銀、中國有阿里巴巴,在迎向5G的時代,各產業透過數位轉型,大數據和AI普及化,臺灣需要一個面對全新、連結未來的創新生態圈,本書即是一個重要的起點。每篇結尾,都附錄經營投資銀行超過三十年、跨領域知識平臺「智門」(SmartGate)創辦人黃齊元總裁對該領域數位轉型的願景和展望。
專文作序
王茂駿 東海大學校長
李紀珠 臺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
王定愷 AWS香港暨臺灣總經理
周建宏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楊弘仁 盛弘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
前瞻推薦
王伯元 中磊董事長
詹婷怡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主任委員
林建甫 臺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吳中書 臺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
盧明光 臺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
黃偉祥 大聯大董事長
張 錫 國泰信投董事長
楊正秋 領濤新創董事長
「AI行業化」或「行業AI」是未來的趨勢,真正的關鍵在於「AI(技術)」和「行業know-how」緊密連結。AI只是一種工具,重點是懂得應用的行業,才可能改變現狀。
——黃齊元 藍濤亞洲總裁、臺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
《從AI到AI+》把AI的理論和許多不同行業結合,打造「數位轉型」的整體解決方案。換言之,臺灣的未來不會只有製造者和零組件供應商,更可以成為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者和資源整合者。
——李紀珠 臺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
由各領域專家、從不同場景深入淺出介紹數位科技應用。透過本書可以理解如何運用數位科技來提高企業及自身的競爭力;對於企業和組織來說,也只有真正了解客戶的需求,運用數位科技提升客戶體驗,才能真正達成營運轉型、深化組織韌性的目標。
——周建宏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本書特色
1 對於原本已在關注AI趨勢走向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首次提出的AI+概念,將使AI原本予人的工具感,進一步拉升至串聯各產業的「AI+大平臺」。而這些跨域的串聯與融合,才是下一個世代各產業生存與共榮的唯一管道。
2 對於尚未開始關注AI趨勢走向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不僅能讓你從循序漸進理解相關發展,當你發現AI+所帶來的好處竟然如此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時,之後要你看到AI相關新聞與進展不注意也難。
作者簡介:
國內各大學者專家、CEO企業家傾心研究、共同執筆────────
黃齊元 主編/藍濤亞洲總裁、臺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
陳鴻基 東海大學講座教授及管理學院院長、臺灣服務科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及理事
翟海文 軟領科技(SoftChef)創辦人兼執行長
劉鏡清 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
謝佩珊 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黃延聰 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余金樹 慧誠智醫總經理、臺北市電腦公會智慧城市聯盟智慧醫療召集人、香港大學SEA商業學院客席講師
羅仁權 臺灣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暨終身特聘教授
王可言 臺灣金融科技協會創會理事長、臺灣金融科技公司創辦人兼董事長、亞洲大學金融科技區塊鏈技術研究中心講座教授
林蔚君 亞洲大學副校長兼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
左典修 捷格科技董事長
何俊聰 盛雲電商執行長
蕭士翔 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張烜煒 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
朱正忠 東海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軟體工程與技術中心主任
石志雄 東海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章節試閱
前言
2016年,當時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 AWS)大中華的總經理來到臺灣開會,聊起他們正在中國推動育成 新創企業的「創新中心」(Innovation Center)。我詢問將其引進臺灣的可能性,經過了一系列談判,終於得到對方首肯,自此開始了
我這幾年一系列關於新經濟的投資布局。和AWS這樣的大公司打交道並不簡單,我直到2018年3月才順利安排母校東海大學及AWS簽署合約,成立全臺灣第一個「雲創學院」,推廣AWS認證教育;此後再接再厲,又在當年8月,成立「新北市AWS-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協助培育新創企業。由於我畢業於管理學院,深深感覺AI基本上和管理不能脫節,於是2019年1月又在東海大學管理學院成立「智慧轉型中心」,並親自擔任執行長,主要目的是希望結合AI技術與管理實務,並啟動一系列教育培訓和產學合作計畫。
2018年9月到12月間,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每週六在東海大學開設「智慧醫療」和「智慧服務」兩門課,上午和下午各三小時。這對我來說並不輕鬆,我不但是課程設計人,也負責邀請講者(許多是我的客戶)及相關費用,並擔任所有課程的講評。我當時即深刻感覺到,AI只是工具,重點是行業的應用—利用科技改變現狀。選擇醫療和服務兩大領域,主因是製造業非我強項,並不是因為它不重要。
我當時即預見「AI行業化」或「行業AI化」是未來趨勢,真正的關鍵在於「AI(技術)」和「行業know how」緊密連結,這需要「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因此我從2019年1月起正式成立「智慧轉型中心」。
或許有人會問我,我不是理工背景,為何敢做這件事?因為我一開始就認為「數位轉型」絕對不單單涉及理工領域,更是管理問題。我碰到一些技術人才,問我很簡單的商業問題,表示他們對產業並不了解,也讓我更加確定「技術」和「商業」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所以我才決定親自參與推動。臺灣產業需要積極「數位化、智慧化」,我將中心取名「智慧轉型中心」,說明我挑戰更高門檻的企圖心。
《從AI到AI+》這本書即是此計畫的延伸,涵蓋更廣大的產業和生態系,包括金融、農牧等等;參與計畫的成員,除了東海的教授,也包括其他學校的教授,以及我的策略夥伴及客戶,算是比較龐大的工程。由於我平常業務忙碌,這本書拖了半年才出版,但期間全球和臺灣數位化已有許多進展,包括近期全球防疫作戰中,臺灣的「口罩地圖」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我在此要特別感謝所有作者,在百忙中為本書的付出。我的行動僅僅是讓大家朝一致的目標共同前進,但總有不盡完美處,應由我負起全責。無論如何,這本書是相關領域專家攜手為打造臺灣數位轉型生態系所做的努力,希冀達到拋磚引玉的成效,若能對讀者有一點啟發,並化為行動,我的心願就算達成了。最後,我還要感謝我的家人對我的包容,以及我兩位優秀的祕書Shirley和Kerina的協助,才能讓我在百忙之中完成這本書。
第3章
智慧生態系打造新經濟
走向「同一個生態,千萬家公司」的新商業願景
我們正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傳統的管理知識已不再適用,所有 企業都要重新思考商業模式,把自己變成和「智慧」(AI)連結的 公司,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是「生態系」(ecosystem)。
生態系是什麼?
傳統我們的認知集中在「企業」身上,所以商學院以往的課程叫「企業管理」,但未來需要重新定位。過去十年,「產業」變成另一個關鍵字,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五力分析」學說大行其道,但這也有盲點,因為是從製造業的角度分析事物,包括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因此,已難以適應如今不再是上、中、下游產業鏈關係的世界樣貌;相較之下,生態系所擁有的不僅是企業原屬產業的客戶,甚至涵括不同行業,也可以異業結盟。
傳統生態系強調的是「產官學研」的結合,組成包括有優良研發能力和師資人才的大學、某個或一群特定產業族群、某個相關的政府部門(通常和科技發展有關),以及具有豐富資源的研究機構。以美國最著名的矽谷為例,就有柏克萊、史丹佛兩所大學,著名的蘭德公司,以及蘋果、Facebook、惠普等數不清的大型科技和小型新創企業。然而,美國生態系的特色是完全由市場機制主導,並無政府機構參與;像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和一些外國機構,反而都有在當地派駐人才。矽谷生態系的另一個特色是資金鏈。全美知名的創技、加速器和天使投資人齊聚一堂,為產業提供豐沛多元的資金,並形成良好互動。
生態系不一定是以「企業」為中心,也有以「地理位置」為中心,矽谷就是很好的例子。臺灣在三十年前成立「新竹科學園區」,早已發展成真正的「亞洲矽谷」,同時帶動了臺灣的電子和科技產業,打造出完整的產業聚落;從上游到下游、從半導體到生技,成為亞洲各國學習仿效的對象,特別是中國。這幾年,中國的矽谷和創新基地也已出現,就在深圳,發展速度甚至超越了北京中關村。最近由於香港爆發抗爭運動,局勢不穩,中國當局還特別指定深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賦予重要的政治任務 和定位,未來有可能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中新的龍頭城市。
除了企業和城市,第三類生態系的打造是以「產業」為核心。舉例來說,臺灣近年積極發展生技產業,有望成為新的經濟成長引擎,至今已有一定成效。另一個發展迅速的產業則是「離岸風電」,政府在其中起了關鍵性的主導作用。除了給予優惠政策,吸引國際大廠和民間業者前來投標之外,並以金融為手段,鼓勵「綠能債券」發行,讓金控提供大筆貸款支持風場的建設。此外,還積極打造本土的關鍵零組件產業鏈,要求外國業者和本土業者合作,移轉相關技術,至今已取得一定的成就,整個生態系快速成形。令人驚奇的是,這些都是在短短兩、三年內,從無到有,趕工完成,發展速度遠勝於生技產業,可謂近年綠能生態系發展的代表作。
生態系的形成,通常有以下幾個重要元素:
(一)多元:
生態系就像一個小宇宙,擁有不同的元素。因此,生態系不是同質性的群體,反而存在許多異質組成,這也是生態系和產業鏈最大的不同點。舉例來說,一個購物中心的生態系可能和其他電商平臺,或年輕族群所關注的社群媒體有緊密的合作關係。因為他們有共同的客戶,並對相同的事物有興趣。
很重要的一點是,生態系的形成必須遵循市場機制,而非採取中央集權計畫經濟模式。後者通常會失敗。以中國的高科技發展為例,十年前最常被提及的是北京中關村,然而近年深圳卻後來居上,取而代之。為什麼? 因為深圳完全以民營經濟為導向,不管是臺資富士康、通訊設備大廠華為,互聯網巨頭騰訊或是中國第二大民營金融機構平安保險,骨子裡流的都是創新及市場精神的血液。民營企業為何重要?因為它們依循的是市場機制,形成了眾人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認知的大環境,而不僅僅代表某一方的特定利益。如果政府宣稱其利益超越其他各方利益,甚至成為上級指導單位,就會扭曲生態系的精神。
(二)開放:
生態系既然是遵照市場機制運作,就必須對外開放,不斷有新的成分、新的群體加進來。全世界只有少數的封閉式生態系成功, 例如1990年代的微軟Windows、日本電信公司早期的App體系,還有蘋果以iPhone為核心的生態系。但這些生態系發展到後來,也不得不改變策略,例如現在已經可以在Mac上安裝Windows,蘋果和微軟的介面不再強調一邊一國。除了蘋果以外,最成功的開放式作業系統大概就是安卓(Android)了,全世界除蘋果以外的手機,絕大部分都屬於安卓陣營。
另一方面,有些企業儘管規模很大,但在開發獨家作業系統時則飽嘗敗果,例如微軟的Bing、諾基亞(Nokia)當年的Symbian, 更不用說三星的作業系統Tizen,根本沒有人聽過。也因為如此, 當川普制裁華為時,除了高通的半導體晶片以外,另一招就是禁止Google提供安卓給華為使用。這明顯打中了華為的痛處。雖然創辦人任正非後來宣布華為有自己開發的「鴻蒙」作業系統,但也承認最大的問題,就是沒多少人以其為平臺進行開發。
在互聯網的世界裡,萬物互聯,沒有人能大到主宰全世界—即使大如蘋果和微軟。因此生態系未來走上開放之途,是必然的趨勢。
(三)連結與互動:
生態系很重要的關鍵字是「生」。唯有生態系成員彼此互相交換資源,生態系才能繁榮壯大。因此生態系的精神是「融合」(Convergence),而不只是單純的「結合」(Aggregation);它就像海洋中的食物鏈一樣,是一個有機(Organic)的群體。好比珊瑚礁吸引魚群,魚群中有大魚、中魚、小魚和浮游生物,造就了整個食物鏈。
生態系成員的互動關系,通常是水平的,相當平等,沒有誰是對方的上級指導單位。企業可以和學校合作,創投和大公司可以連結新創企業,研發單位也可以移轉技術給民間;政府能做的,就是打造一個開放的環境,做好基礎建設(例如學校和研究機構),讓所有成員自由交流,產生火花,不需刻意做什麼事。換言之,政府的角色是平臺建造者和交流推動者(Catalyst),但絕對不是管制者或遊戲規則制定者。
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研究中國近年推動的「一帶一路」工程,其實它也是一個龐大的生態系。它的成功來自於開放與連結,但如果要更上一層樓,中國政府就不能過度干預。近年一帶一路飽受批評之處,在於中國提供貸款和資金援助給一帶一路成員國家,企圖在政治上影響彼此的合作關係。以世界銀行和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經驗來看,財務援助雖是一種合作推動手段,但仍要遵守市場機制,才不會違反生態系的精神。
(四)創新:
生態系的融合,會創造進步的動能,帶動更多的發展、更快的成長,這是相輔相成的。
簡言之,生態系的靈魂在於「成長」與「改變」,這就需要「創新」的火苗。用傳統的封閉保守思維,生態系不可能進步、也不會成長,這是「新經濟」最重要的精神。國外近年講究「顛覆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以全新的思維和商業模式,打破原有的商業規則,如優步(Uber)、 Airbnb、亞馬遜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生態系一旦沒有持續創新,就會逐漸沒落,甚至走向死亡。美國底特律商圈曾經是首屈一指的汽車城和鋼鐵城,但近年受到經濟不景氣影響,大為萎縮,許多人失業,沒有人再用「生態系」稱呼他們,因為前景看不到生機。
美國著名的高科技生態系包括蘋果、Facebook、亞馬遜、微軟,一般人用「平臺」稱呼這些公司。亞馬遜的生態系最特別,因為其獲利大部分來自AWS(Amazon Web Service),即全世界最大的公有雲平臺,和亞馬遜傳統電商的業務完全不同;近來亞馬遜又成功打造了智慧助手Alexa、開發Echo智能音箱,成為美國許多家庭必備的裝置。
前言
2016年,當時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 AWS)大中華的總經理來到臺灣開會,聊起他們正在中國推動育成 新創企業的「創新中心」(Innovation Center)。我詢問將其引進臺灣的可能性,經過了一系列談判,終於得到對方首肯,自此開始了
我這幾年一系列關於新經濟的投資布局。和AWS這樣的大公司打交道並不簡單,我直到2018年3月才順利安排母校東海大學及AWS簽署合約,成立全臺灣第一個「雲創學院」,推廣AWS認證教育;此後再接再厲,又在當年8月,成立「新北市AWS-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協助培育新創企業。...
推薦序
推薦序
結合人性的數位科技, 讓生活更美好
文∣周建宏(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數位生活,無處不在,應該是現今大多數人都深刻感受到的情境。尤其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破了過去的生活習慣,人們被迫保持社交距離,連原本抗拒改變的人,也必須接受運用數位科技,讓日常生活和工作變得更便利。然而,如果只有冷冰冰的科技,而少了人性的溫暖元素,無法讓生活更美好。所謂人性,其實就是使用者體驗。當數位科技能有效解決原本的痛點(Pain Point)和不便,或讓資源能被更精準地運用,甚至降低決策錯誤的機率,這些都能讓使用者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價值,進而帶來美好的體驗;當這些美好體驗,超越了改變帶來的恐懼,轉型就會發生。
我認為好的使用者體驗,關鍵在於理解科技是為了解決使用者的痛點及不便,而在真正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情況下,才能真正提升使用者體驗。不了解使用者的需求,為了數位而數位化,不但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對數位應用的誤解,這也是很多企業數位轉型失敗的原因。
《從AI到AI+》由不同領域的專家,從不同的場景深入淺出介紹數位科技應用,舉凡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智慧金融等等,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面向,並於現行模式中有著效率低落等各種問題。一旦數位科技採用得當,將能大幅改善生活中的諸多不便。
讀者可以透過本書清楚了解,數位科技如何改變生活,以及我們能如何運用數位科技來提高企業及自身的競爭力。同時,也呼應前面所述,科技唯有結合人性,才能使生活變得更美好;而站在企業的角度,也唯有了解客戶的需求,運用數位科技提升客戶體驗,才能真正達成商業營運轉型,強化企業韌性。
推薦序
結合人性的數位科技, 讓生活更美好
文∣周建宏(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數位生活,無處不在,應該是現今大多數人都深刻感受到的情境。尤其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破了過去的生活習慣,人們被迫保持社交距離,連原本抗拒改變的人,也必須接受運用數位科技,讓日常生活和工作變得更便利。然而,如果只有冷冰冰的科技,而少了人性的溫暖元素,無法讓生活更美好。所謂人性,其實就是使用者體驗。當數位科技能有效解決原本的痛點(Pain Point)和不便,或讓資源能被更精準地運用,甚至降低決策錯誤的機率,這些都能讓使...
目錄
推薦序1 未來臺灣產業轉型的重要推手 王茂駿
推薦序2 新科技版圖的一席之地 李紀珠
推薦序3 未來的雲端世界和人工智慧 王定愷
推薦序4 結合人性的數位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周建宏
推薦序5 數位轉型勢在必行 楊弘仁
前 言
第一部 人性引領智慧
第一章 智慧科技在臺灣
走在未來50年浪頭上的智慧風潮
第二章 智慧城市的基礎建設
各行各業攜手轉型,全民推動智慧城
第三章 智慧生態系打造新經濟
走向「同一個生態,千萬家公司」的新商業願景
第二部 未來今日,臺灣的下一步
第四章 決戰未來數位新客戶
新零售轉型!智慧消費體驗才能綁定顧客的心
第五章 顛覆全球製造業的關鍵「人」物
AIoT與智慧機器人掀起的新零售商機
第六章 新金融時代的崛起
AI攜手區塊鍊,打造智慧金融變革年
第七章 航向智慧醫療新藍海
AI走進臨床,精準診斷+遠距醫療站上浪潮
第八章 大健康時代需要的智慧
AioT驅動,從智慧手術室、用藥安全到銀髮友善醫護
第九章 智慧農業翻轉老化、缺工危機
臺灣生乳產業的智動化革新,走入農牧業高效時代
第十章 AI教練打造運動生態系
智慧運動高達7兆美元的產業藍海
作者簡介
參考資料
藍濤生態系簡介
智門簡介
推薦序1 未來臺灣產業轉型的重要推手 王茂駿
推薦序2 新科技版圖的一席之地 李紀珠
推薦序3 未來的雲端世界和人工智慧 王定愷
推薦序4 結合人性的數位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周建宏
推薦序5 數位轉型勢在必行 楊弘仁
前 言
第一部 人性引領智慧
第一章 智慧科技在臺灣
走在未來50年浪頭上的智慧風潮
第二章 智慧城市的基礎建設
各行各業攜手轉型,全民推動智慧城
第三章 智慧生態系打造新經濟
走向「同一個生態,千萬家公司」的新商業願景
第二部 未來今日,臺灣的下一步
第四章 決戰未來數位新客戶
新零售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