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基督徒會問:某某人說信了主,為何他的行為沒有好的見證?或問:她雖信了主,但後來又「離開了主」,這樣她會得救嗎?倒不如我們換個方式問:他或她有沒有真的活出自己在今世的生命蒙贖的樣式?
作者引用保羅在以弗所書五章15~17節的話,刺激每一個人去思想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有沒有具體活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首先是不要作糊塗人,其次是要明白主的旨意是甚麼,再來是把握時機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只有這一生You only live once》(副題:新約中關於神國、永生地獄、稱義論再釋的實踐神學)主要是寫給那些在「主必快來、福音遍傳」氛圍下成長的基督徒。在如此氛圍下的華人教會,信徒奔走於各樣的培靈會、佈道會、差傳年會以及信耶穌得永生、拯救失喪靈魂的信仰基調,都主宰著教會對於基督信仰的理解。雖則當代的教會精神臉譜、信仰取向有局部的多元,但「社會紛亂,主再來的日子近了」此類屬靈語式,仍時而掛在某些信徒的口中。
這種基調下的信仰,不但使得傳福音(三福、四律、啟發課程)作為教會整體導向以驅動著教會的脈膊,也不知不覺形塑「信了耶穌以後,等候將來上天堂時刻來到」的許多信徒。可是,基於上述 的基調,「傳福音以後才教導信仰的實踐於關懷社會」仍然是一般的作法──就是說,福音的實踐總不能不以傳福音為前題,社會的關懷無法獨立於傳福音以進行之。凡社會關懷,總被提問的是,甚麼時候可以將福音完整的告訴所關懷的對象?或是甚麼時候取得對方的信任後,可以帶對方參加佈道會或其他的活動?到底耶穌要我們的回應是甚麼?關懷社會能否不為傳福音,而就是福音的本身?
作者黃厚基是第四代基督徒,在臺灣就讀大學時期於浸信會聚會,在團契導師陳建民老師的薰陶和教導之下,學習「基督教與中國傳統如何關聯」和「本色化神學」,當時亦適逢新儒家的蔡仁厚和基督教的周聯華、梁燕城進行對話(收編於 《會通與轉化》一書);又閱讀唐君毅的文字和天主教神父羅光的《中國哲學思想史》,培養他對文化和歷史的心胸;湯恩比的《歷史研究》及並論基督教與文化之間關係的薛華《前車可鑑》等著作,均引發他深入探討與追問:沒有機會聽福音的人,比如孔子、孟子以及沒有信主的家人和祖先,是否一定沒有機會得救?
本書四大特色:
★針對華人教會界普遍對信仰理解之窄化,提出的信仰批判與神學反思。
★從聖經與神學的論述切入正題,層層抽絲,對聖經的詮釋有重新的看見。
★穿梭馬太、路加、約翰、保羅書信到啟示錄,解構新約聖經的天國和永生觀。
★帶領讀者回到終末論與當今世界處境下之張力中的召命與行動。
真情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臺灣宣道神學院院長 王文基牧師
作者提供我們把握機會深切的反思今生的處境與終末論之間的關係,突破過往人們對終末論的過於狹窄化之理解,帶領我們回到終末論與當今世界處境下之張力中的召命與行動,這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香港《時代論壇》社長 任志強博士
如同厚基過去幾年出版的幾部著作一樣,《只有這一生》也是一本視野寬廣、野心宏大、挑戰高難度的作品,更加是他對生命真諦的尋索。他以聖經敘事的本質為起點和據點,進入符類福音、約翰福音、保羅書信、啟示錄,然後再討論在教會中經常觸及的好些似乎是源自聖經的概念,涉獵廣泛,野心和勇氣都教人肅然起敬,功夫的仔細更令人折服。
★前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英文系副教授暨系主任 余德林博士
此書是擺渡之作。只有蒙受基要派恩澤汁液最深而又對該傳統深具同情及反思者,才不會因噎廢食,才有轉化原信仰並寄以生機的可能。
作者簡介:
黃厚基
臺灣國立中興大學文學士、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道學碩士、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神學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崇基學院神學院名譽副研究員。在臺灣讀大學期間,曾榮獲中興大學中興湖新詩獎和外文系新詩與散文獎。
曾任信義宗神學院客席講師,現任香港浸信教會傳道、恩光書院客座教授。
著有《慾情.神情:黃厚基詩集》、《穿越文本:聖經、生命境界與神學詮釋》、《同性戀的十字架2:從生命掙扎中的叩問到靈性的願景》、《大衛皇朝:撒母耳記的神學詮釋》、A Double Vision Hermeneutic等著作,並發表多篇期刊論文及數本譯作。
章節試閱
只有這一生——既被救贖而因此活在終末時間裡,我們當下如何活,乃是唯一可以實際叫蒙贖的身分在每天具體生活裡活出的方式,好把自己活著的生命時間贖進永恆裡——這永恆就是上帝所賜的、不屬這世界或天空掌權者屬靈氣之權勢掌管的生命境界,而是屬於上帝國的生命境界。我們可否耗費自己具體的生命時間呢?就好像不少基督徒會問:某某人說信了主,為何他的行為沒有好的見證?或問:她雖信了主,但後來 又「離開了主」,這樣她會得救嗎?倒不如我們換個方式問:他或她有沒有真的活出自己在今世的生命蒙贖的樣式?誠如保羅說:「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弗四1)若沒有相稱、若沒具體活出,那便是活得糊塗了。保羅說:「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弗五17)」這正是承上一句所說的——「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無知的人,要像智慧的人。要把握時機,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弗 五15∼16)
藉著基督的得勝,上帝掌權了。我們因此體認到,由始至終,失樂園並非上帝的失敗,而是人得生命必經之路——至少從實存的體驗而言。萬物雖仍在痛苦呻吟,上帝的靈既在我們內心裡替我們歎息禱告,同時也在萬有之中默運。誠如保羅所說:「上帝在萬物之中,在萬物之上。」(林前十五28)這正是我們所體認而藉此生發信心的認知。祂既是萬物之主,我們也當以這思想看待我們這一生。
既如此說,我們有沒有讓祂成為我們生命的主呢?如此做不是要叫我們失去自由或自主權,而是因在衪裡面我們才有這自由行使我們的自主權。我們是從天上地下所有掌權者的手裡得釋放了的(set free from),以至於我們有這自由為那不屬這世 界的價值而活(set free for)。我們因此可放心的將自己交託給祂,好讓祂和聖靈藉著我們在這終末時間裡,活出祂在我們身上美好的心意。
我們若把生命主權交給主,便操練自己學習不按這世上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對不少人而言,有價值的人生代表有用的人生。但說到何謂有用,便有一套衡量的標準。到底我們賴以衡量的標準,背後反映的是甚麼價值觀呢?把自己的主權交給主,叫自己人生更有用,本就帶著種種的不確定性。姑且不管上主怎麼說,單就生命本身的吊詭和錯綜複雜的交錯情況而言,先前以為有用而後變為無用,成就轉眼促成失敗、充滿諷刺的情形,屢見不鮮。
我們若把自己的主權交給主,是否因為我們相信,這乃是蒙福的生命?可是,甚麼是蒙福的生命呢?耶穌在世的生命,是蒙福的嗎?眾叛親離之下,無權無勢,與富貴或成就也沾不上邊,這叫蒙福的生命嗎?雖說他的目標是清楚的,以致輕看羞辱。但我們若基於曾委身說願意將主權交給他,以致我們人生和他一樣,彷彿毫無那為人所稱道的成就,我們是否仍願意為上主活,為天國價值而活呢?
行筆至今,這些日子以來偶爾想起劉曉波的遺孀劉霞,只因自己的丈夫為人權和民主,敢於發言得罪國家,自丈夫於201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便被中國人民共和國政府軟禁至2018 年 7 月10 日方獲准出境。她的人生是蒙福的嗎?她選擇了為天國價值付出代價嗎?我們想起福音書裡耶穌的天國比喻,誰是山羊?誰是綿羊?誰遵守了主的命令?誰是真正遵行的人呢?
天國所說的價值不在乎自己的成就吧?然而,得釋放是叫我們不再為這世界活,而是蒙召展示上帝國的治權並見證祂的美德。然而,我們的生命雖然得贖,卻仍因活在這世界而常糾纏於私慾與肉體的權勢中。所以,把我們生命的主權交給上帝,讓祂掌權,是叫我們可以活好這一生,因我們不能靠己力勝過這世界。要在終末時間裡把握自己,便需要把生命交付我們的主。
上帝國的呈現孰前孰後?
我在後面的寫作經過(跋)中提到自己家族裡的基督教背景。在結束本書時,容我從「只有這一生」這角度做出一點的反思。
最近我的堂嬸在我姐姐的帶領下決志信主了。她幾十年來,篤信傳統民間信仰。記得小時候,她毗鄰我們家而居。我堂叔以捕魚為業,她則開小檔(攤販)賣咖哩粉麵。由於我們搬離了西馬的家鄉,輾轉過了許多年才重逢。較有印象的是前兩年的見面。匆匆數十年,各自走過人生不短的旅程。「只有這一生」,這話對她、對我而言,有同樣的效應。該如何理解呢?她困在小漁村裡,而我遠赴他鄉;她的小販生涯,和我的學術追求,那一個較有人生價值?在終末時間裡,我們各自建造了甚麼工程?在我們人生裡所努力的,哪一分能在永恆裡存留呢?我能否說,由於她直到最近才信主,那麼終其一生,她所努力的,在永恆裡並沒有任何果效?在未信主之前,她沒有機會活在終末時間裡。她相夫教子,她的言語行為、生命過失、愛恨情仇、寬恕恩免、奮鬥努力,全都沒有意義嗎?反之,我追求的博士學位、神學論著、所謂的教導事奉,只因我信主了、走上全職事奉主的路,就全然具有永恆意義嗎?福音書耶穌說話裡常針對的法利賽人,他們豈不是在上帝的國裡嗎?豈不是上帝的子民嗎?正如我們按新約的意思,也藉著耶穌基督作了上帝的子民一樣。耶穌在當時向祂的子民說話,常以顛覆他們既有思想的教導,叫我們反省「在前的要在後、在後的要在前」、「誰是山羊、誰是綿羊」諸如此類的教訓,再三敲醒他們如何 「即在當下作子民,即在當下活出上帝國」的實義。
如果「只有這一生」所界定的,不是信耶穌就一了百了的 「永生護照」,以為拿到了就能安渡彼岸,入境上帝國。那麼, 我們就必須問,像我堂嬸的人生——上帝所檢視的,是否同樣視乎她是否活出天國價值般的人生?視乎她是否把握住短暫的 一生,積蓄「財寶」到永生?就是「以生命活出愛與公義」等 屬乎天國的價值。
我無意做出一種二元對立的好壞對比,更非為了顛覆傳統「信耶穌、得永生」的方程式而刻意美化一種沒有認信基督的人 生,作為綿羊山羊比喻的有效應用。她、或和許多活在現世中的人一樣,一生也虛耗了不少時光。或許她一生遲至最近才接受主,或許她因此沒有機會早早嚐到主恩的滋味,未能早早體 會那因信靠耶穌基督的信實,在上帝的恩典下預先得聖靈為基業、為憑據的福分。但我若說自己早已得嚐上帝的恩典,卻在這恩典上「沒有活出上帝的愛與公義」等天國價值,我與她的分別,恐怕不在於我是否早有得救的確據,而在於我是否在今生活出這天國的實踐。
耶穌那「在前的要在後、在後的要在前」的教導,言猶在耳。無論是早晨進到葡萄園的,或是遲至傍晚才入園的,在線性的時間和非線性的契機中,我們都可以有同等的機會,以智慧度日。
只有這一生——既被救贖而因此活在終末時間裡,我們當下如何活,乃是唯一可以實際叫蒙贖的身分在每天具體生活裡活出的方式,好把自己活著的生命時間贖進永恆裡——這永恆就是上帝所賜的、不屬這世界或天空掌權者屬靈氣之權勢掌管的生命境界,而是屬於上帝國的生命境界。我們可否耗費自己具體的生命時間呢?就好像不少基督徒會問:某某人說信了主,為何他的行為沒有好的見證?或問:她雖信了主,但後來 又「離開了主」,這樣她會得救嗎?倒不如我們換個方式問:他或她有沒有真的活出自己在今世的生命蒙贖的樣式?誠如保羅說:「既然蒙召,行...
推薦序
一生。一世。
◆任志強博士(香港《時代論壇》社長)
保羅說:「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比所有的人更可憐了。」(林前十五19)但是,我們靠基督,若只懂盼望來世,豈不是一樣的可憐嗎?
好幾年前知道厚基兄準備寫一本叫《只有這一生》的書,也大概知道他背後的想法,暗裡叫好,也暗裡為他擔心。
叫好,正因為這個寫作意念瞄準了基督教裡面一個重量級課題。處理得好的話,說不定可以糾正某些基督徒在信仰上的偏差,推動信徒群體重新思索原初基督信仰的歷史原貌,也許還可以進而刷新一些非信徒對基督宗教的印象。
擔心,也是因為這個寫作意念瞄準了基督教裡面一個重量級課題。稍有閃失,隨時粉身碎骨,因為它會令不少自命「信仰純正」的現代教會覺得自己的信仰論述備受挑戰,判定作者離經叛道,宣揚異端邪說,於是群起鞭撻,務求令作者從地平線上消失。
不過,此刻回想,我這個擔心或許是多餘的──不是因為我覺得毋須擔心,而是因為我知道,擔心其實也沒有用。在這個立場先行、理據滯後的時代,不管作者對手上的題材處理得好抑或不好,或者儘管他多麼小心翼翼,引經據典,層層推論,世界上也總有些自命正統、認為自己比上帝還要神聖的人(借用潘霍華在《獄中書簡》語),一看見題目不對胃口,不符合自己自古以來接受的那套,就馬上條件反射,準備拔槍開火。
然而無論怎樣,看到厚基兄繼續發揮他的古道熱腸,再次向高難度挑戰,內心畢竟是欣喜的(當然也是羨慕兼妒忌的啦)。吾生有幸,曾與厚基同窗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神學院,當年旁觀其博士研究,已知他是個視野寬廣、野心宏大、愛向高難度挑戰的人,但他絕非那種專門找牛角尖來鑽、致力攀爬象牙塔頂而目空一切的學者,而是個滿有牧養情懷、敏銳於自身和他人內心掙扎的血肉之軀。猶記得,當年某個把酒談心的晚上,他跟我們幾個來自臺灣和香港的同學分享,說自己一度很抗拒「學者」(scholar)這樣的稱呼,但後來想通了,其實所謂「學者」,本意只不過是「不斷學習的人」,那就安然了。厚基的研寫,從博士論文對《聖經》保羅書信和《易傳》的文本互涉與「雙瞳詮釋」(double vision hermeneutics),到幾年前重新探討同性戀所涉及的信仰掙扎,以及對大衛皇朝的再詮釋,對於他來說,都不是純粹學術鑽探,或者對聖典的理性詮釋,而是背負著對生命的關懷,對個人和群體本相的尋根叩問。
如同厚基過去幾年出版的幾部著作一樣,《只有這一生》也是一本視野寬廣、野心宏大、挑戰高難度的作品,更加是他對生命真諦的尋索。他以聖經敘事的本質為起點和據點,進入符類福音、約翰福音、保羅書信、啟示錄,然後再討論在教會中經常觸及的好些似乎是源自聖經的概念,涉獵廣泛,野心和勇氣都教人肅然起敬,功夫的仔細更令人折服。然而,全書最好看的(或者應該說:最令我怦然心動的),卻是最後的「跋:憶當年」──那是作者身為一位研讀聖經的人、學習神學的人、信仰上帝跟隨基督的人、也是牧養上主群羊的人,把自己的生命掏出來,坦然放在人前,讓讀者對他的論述恍然。這個跋,就如基督教神學所講的「終末」(eschaton)一般,表面上是放在最後的,事實上卻是支撐著整部著作,令整本書make sense、顯出整個研寫計劃的真正意義的關鍵。
因為曾經在蘇格蘭同窗數載,我們的人生從此交疊,但除此之外,我跟厚基的成長背景、人生與信仰歷程其實完全不一樣,他所經歷過的,我差不多都沒有接觸過。然而,身為東亞地區的華人/漢人基督徒,我們的信仰內涵,教會圈子裡的教導和氛圍,群體所承傳的信仰傳統,卻原來如此接近,交疊得如此多。而根據我的接觸和觀察,東亞地區以外的華人/漢人基督徒,主流的信仰內涵也非常相近。
厚基的《只有這一生》能否說服閣下,就只能由每一位拿起這本書來讀的人,自行斷定。你沒有需要認同他所有觀點,也不一定同意他每個細節的論述,但你不可能抹殺他的認真和努力,完全無視他所提出的。作者已經發出了這個邀請,邀請讀者細心考慮他所做的功夫,重新審視現代教會以為理所當然的永生觀,那就請你開放心懷,接受邀請,迎接挑戰吧!
一生。一世。
◆任志強博士(香港《時代論壇》社長)
保羅說:「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比所有的人更可憐了。」(林前十五19)但是,我們靠基督,若只懂盼望來世,豈不是一樣的可憐嗎?
好幾年前知道厚基兄準備寫一本叫《只有這一生》的書,也大概知道他背後的想法,暗裡叫好,也暗裡為他擔心。
叫好,正因為這個寫作意念瞄準了基督教裡面一個重量級課題。處理得好的話,說不定可以糾正某些基督徒在信仰上的偏差,推動信徒群體重新思索原初基督信仰的歷史原貌,也許還可以進而刷新一些非信徒對基督宗教的印象。
擔心...
目錄
推薦序(按姓氏筆劃排序)
真正的國度並非遙不可及王文基 2
一生。一世。任志強 5
擺渡人的諍言之書余德林 9
作者序新約中關於神國、永生和地獄之訓示的再釋 13
前言在旅程中停駐反思、默想與對話 19
Part 1
1 得救:一個政治性的敘事 24
2 從地上國走向天上國:天國在人間 39
3 耶穌所拒絕的國:論耶穌受試探 54
4 天國是何方?八福所展示的天國境界 69
5 路加的上帝國願景:福音不再只關乎著猶太族群 77
6 生命的失落:「女人與蛇」對話所象徵的含義 90
7 約翰福音中的上帝國:光明和永生 96
8 連結於主的生命:天人合一 116
9 義人必因信得生命 126
10 聽從與信服 141
11 承受應許的後裔 157
12 承受上帝不朽壞的國 164
13 啟示錄願景下的生命:新耶路撒冷、新天新地與火湖 171
Part 2
14 再論火湖、陰間和地獄 194
15 把雜草丟進火爐裡燒了 200
16 憐憫人的心 214
17 誰是真信之人? 222
18 最小的弟兄 229
19 當努力得救或得永生嗎? 238
20 那在前的要在後 251
21 救恩只屬以色列家? 256
22 保羅的神學典範轉移 262
23 你們要愛惜光陰 269
24 努力進入天國得獎賞? 285
25 生命冠冕 295
26 召命 309
27 愛上帝、愛人如己、愛萬物 316
結語:當下我們如何活? 337
跋 343
註釋 352
推薦序(按姓氏筆劃排序)
真正的國度並非遙不可及王文基 2
一生。一世。任志強 5
擺渡人的諍言之書余德林 9
作者序新約中關於神國、永生和地獄之訓示的再釋 13
前言在旅程中停駐反思、默想與對話 19
Part 1
1 得救:一個政治性的敘事 24
2 從地上國走向天上國:天國在人間 39
3 耶穌所拒絕的國:論耶穌受試探 54
4 天國是何方?八福所展示的天國境界 69
5 路加的上帝國願景:福音不再只關乎著猶太族群 77
6 生命的失落:「女人與蛇」對話所象徵的含義 90
7 約翰福音中的上帝國:光明和永生 96
8 連結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