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讓孩子的人生走上歧途,
阿德勒給了答案。
什麼是自卑?自卑的來源是什麼?
你的童年是什麼樣的?有沒有陰影?
你受人歡迎嗎?如果被討厭了是什麼原因造成?
選擇職業讓你困擾嗎?什麼是你真正的興趣所在?
怎樣更好地融入社會與人群?
愛情與婚姻是一場「交易」還是「合作」?
人類的行為皆出自於自卑感及對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了解自身潛在陰影與缺陷,打破自卑的枷鎖,才能正確對待人生並超越自我。
阿德勒在書中一開始便點出每個人打從出生就必須面對的人生三大聯繫:
一、 我們無法離開地球而生存
二、個人並不是唯一的人類
三、人有男女兩種性別
這三種聯繫帶來了三個問題:
一、在地球的有限資源限制下,為了生存,我們應該如何工作?
二、 如何在我們的人類物種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我們能互助合作並分享合作的利益?
三、 面對「人有男女」和「人類的延續依賴愛情與婚姻」這一事實,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自我?
所有人類的問題最終都歸納到職業、社交和兩性。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的傳世之作,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通過大量實例,從教育、家庭、社交、倫理、婚姻等多個領域闡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義的真諦,幫助人們正確面對自卑感和缺陷,成功追求職業生涯、融入社會、理解生活。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佛洛伊德正統精神分析的心理學理論體系,使生物學走向的本我心理學轉向社會文化走向的自我心理學。不同於佛洛伊德忽視了有關人生意義的問題和未來的理想對人生的作用,阿德勒卻以這些問題做為其理論的核心。
個體心理學的重要觀點――
追求優越:追求優越既是人們行為的根本動力,與自卑感密切聯繫,是對自卑感的補償。
自卑與補償:人在嬰幼兒時期,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都處於劣勢,需要依賴成年人才能生存,由此產生自卑和補償。
生命風格:個體存在的獨特方式,是統一的自我在社會生活中尋求表現的獨特方式。
社群情懷:個體對所有社會成員的一種情感,是個體為了社會進步而不是個人利益,而願意與他人進行合作。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奥地利的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曾追隨佛洛依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佛洛依德心理學體系的人。阿德勒一生主張「心理學要為生活和生命服務」,對後續的西方心理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著有:《精神官能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心理補償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認識人性》、《自卑與超越》、《精神官能症問題》。
。
譯者簡介:
曹晚紅
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全額資助,以訪問學者身分赴德國美因茨大學進修。曾任職多家報刊編輯、記者。
章節試閱
「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這個名詞現在已經世人皆曉。許多學派的心理學家都採用了這個名詞,並在他們自己的實務中加以使用。然而,我不敢碓定他們是否都充分了解這個名詞的意義或將其用在正確的地方。例如,告訴病人他正蒙受著自卑情結之苦是沒有什麼用的,這樣做只會加重他的自卑感,卻沒有告訴他該怎麼去克服。我們必須從他的生命風格中覺察出他的內心所感受到的氣餒是什麼,並在他缺少勇氣時鼓勵他。每一個神經質患者都有自卑情結,但我們不是依據這點為患者診治。如果我們對病人說:「你正遭受著自卑情結之苦!」這樣根本無法幫助他增加生活的信心,因為這就等於告訴一個患頭痛症的人:「我知道你怎麼了,你就是頭痛!」說這些毫無意義。
有許多神經質患者如果被問到他們是否覺得自卑時,他們會搖頭說:「不。」有些甚至會說:「正好相反。我很清楚,我比四周的人都厲害!」所以,我們不必問他們,我們只需注意他們的個人行為。在他的行為裡,我們可以看出他是採用什麼手段不斷向自己保證自我的重要性。例如,假如我們看到一個傲慢自大的人,我們能猜測他的感覺是:「別人都瞧不起我,我必須表現一下,讓他們知道我是何等人物!」假如我們看到一個在說話時手勢、表情過多的人,我們也能猜出他的感覺:「如果我不強調一下我說的話,別人就不會重視!」 在舉止間處處故意要凌駕於他人之上的人,我們不得不懷疑:在他背後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消除的自卑感。這就像是怕自己個子太矮的人,走路時總要踮起腳尖,才能讓自己看起來高一點一樣。兩個小孩子在比身高的時候,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種行為,怕自己個子太矮的人,會挺直身子並緊張地保持這種姿勢,以便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高度要高一點。如果我們問他:「你是否覺得自己太矮小了?」我們幾乎不用期望他會承認這一事實。
所以,我們不能認為有強烈自卑感的人就一定是柔順、安靜、拘束而與世無爭的人。自卑感會讓他們千方百計地表現自己,也許我能夠用三個孩子初次到動物園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當他們站在獅子籠前面時,第一個孩子躲在母親的背後,全身發抖地說:「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用顫抖的聲音說:「我一點也不害怕。」第三個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並問他的媽媽:「我能不能向牠吐口水?」事實上,這三個孩子都感到渺小與自卑,但是每個人的表現卻不同,因為他們是按照各自的生命風格來做出反應。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如果我們一直保持著勇氣,便能以直接、實際而完美的方法改變生活,逐漸擺脫自卑感。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感,人們一定會採取某種行動來解除這種張力狀態。即便一個人已經失去自信,不再認為自己可以透過腳踏實地的努力來擺脫自卑感,他依舊無法忍受自卑感的折磨,會繼續設法來擺脫它們,只是他所採用的方法是不切實際的。他的目標仍然是「淩駕於困難之上」,可是他卻不再設法克服困難,反倒用一種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時,他的自卑感會愈積愈多,因為造成自卑的原因仍然一成未變,問題也依舊存在。他所採取的每一個自欺欺人的行動,結果讓他的處境越來越急迫。如果我們只看他的行為,而不深入去了解,我們會認為他的行為漫無目標,對生活也毫無期待,安於現狀。我們所看到的是:雖然他也像其他人一樣,努力地讓自己活得瀟灑,卻看不出有想改變生活的希望。如果他覺得軟弱,他就會跑去一個使自己覺得強大的環境中尋求庇護,而不是想辦法把自己鍛鍊得更強壯、更有適應能力,自我欺騙的努力只會獲得部分的成功。如果在工作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力不能及,回到家後,便會表現得像個暴君,以此來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他可以用這種方式來麻醉自己,但是他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動,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一種固定的情結,只要有相同的事情發生就會引起他的自卑,變成精神生活中長久潛伏的暗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便能稱之為「自卑情結」。
講到這裡,我們應該給自卑情結下一個定義。當一個人對面臨的問題沒有做好恰當的準備或者應對,並且相信自己真的無法解決時,自卑情結就出現了。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憤怒就像眼淚或者道歉一樣,都是自卑情結的表現。由於自卑感會讓人感到壓力很大,所以人們會透過尋求優越感的方式來釋放壓力,補償自己,但這種方式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而是走向了生活的無用面,只是把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擱置一旁。此時,個體會嘗試限制行動的範圍,以避開失敗,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難面前會表現出猶疑、彷徨,甚至是退縮的舉動。
這種態度可以在患有公共場所恐懼症的個案中很清楚地看出來。這種病徵表現出一種信念:「我不能走得太遠。我必須留在熟悉的環境裡。生活中充滿了危險,我必須避免面對它們。」當腦海中充滿了這種信念時,個人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或待在床上不肯下來。
面對困難時,選擇退縮最為極端的一種表現就是自殺。此時,個人對所有的生活問題都已經放棄了尋求解決的方法,他表現出來的信念是他對改善自己的情境已經完全無能為力。如果自殺這種方式能看做是一種責備或報復他人的方法時,他們便會用自殺的方式來獲得優越感。在每個自殺案件中,我們總會發現,死者一定會把他死亡的責任歸之於某一個人。自殺者彷彿在說:「我是所有人類中最溫柔、最仁慈的人,而你卻這麼殘忍地對待我!」
每一個神經質患者多多少少都會限制自己的活動範圍,以避免跟外界有過多的接觸。他盡力要與生活中必須面對的三個重要的生命問題保持一定的距離,並將自己侷限在能夠主宰的環境中。他以這種方式為自己建造一個狹窄的牢籠,關上門,遠離風雨、陽光和新鮮的空氣,過自己的生活。至於他是用霸凌還是用抱怨來主宰環境,都取決於他的經驗:他會選擇已經過測試、最好的、對其目的最有效的策略。有時候,如果他對某一種方法不滿意,他就會試試其他種方法。無論如何,目標都一樣—獲得優越感,而不是致力於改善情境。
比如缺乏勇氣的孩子發現眼淚是駕馭別人的最佳武器時,就會變成愛哭鬼,而愛哭的孩子又很容易變成患有憂鬱症的成人。眼淚和抱怨――我稱之為「水的力量」的方法――是阻礙合作並將他人貶低為奴役的最佳武器。對於這類人而言,和害羞、尷尬以及內疚感的人一樣,我們會在其外表上發現自卑情結,他們會輕易地承認自己的不足,以及無能為力照顧自己。他們隱藏起來而不為人所見的是至高無上的目標,和不惜一切代價想要超越別人的渴望。相反的,一個喜歡自吹自擂的孩子會給人優越情結的第一眼印象,可是如果我們觀察他的行為而不是他說的話,那麼我們很快就會發現不被承認的自卑感受。
「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這個名詞現在已經世人皆曉。許多學派的心理學家都採用了這個名詞,並在他們自己的實務中加以使用。然而,我不敢碓定他們是否都充分了解這個名詞的意義或將其用在正確的地方。例如,告訴病人他正蒙受著自卑情結之苦是沒有什麼用的,這樣做只會加重他的自卑感,卻沒有告訴他該怎麼去克服。我們必須從他的生命風格中覺察出他的內心所感受到的氣餒是什麼,並在他缺少勇氣時鼓勵他。每一個神經質患者都有自卑情結,但我們不是依據這點為患者診治。如果我們對病人說:「你正遭受著自卑情結之苦!」...
目錄
第一章 生命的意義
生命對於我們的意義
人生的三大聯繫
社群情懷
童年對人生的影響
童年記憶
合作的重要
第二章 心智與身體
心智與身體的交互作用
情感如何影響發展
性格與體態
第三章 自卑感和優越感
自卑情結
追求超越
設立有意義的目標
第四章 早期記憶
理解早期記憶
關於早期記憶的六個案例
行為的根源—早期記憶
第五章 夢
關於夢
佛洛伊德學派與夢
個體心理學派與夢
夢的構成
常見的夢
案例分析
第六章 家庭的影響
母親的影響
父親的角色與責任
家庭星座
第七章 學校的影響
教育的變革
教師的角色
教室裡的合作與競爭
天賦與習得
區分孩子的性格
諮詢委員會的任務
第八章 青春期
什麼是青春期
青春期的掙扎
性意識的萌芽
正視青春期
第九章 犯罪及預防
犯罪心理
罪犯類型
合作的重要
犯罪問題的解決方案
第十章 工作與生涯
如何平衡三項生命任務
生涯的早期探索與學習
影響生涯選擇的因素
對待工作與生涯的態度
第十一章 個體與社會
人類為群體而奮鬥
利己主義
社群情懷與社會平等
第十二章 愛情與婚姻
愛情、合作與社群情懷
如何預備婚姻
不適合結婚的人
婚姻觀與人生觀
第一章 生命的意義
生命對於我們的意義
人生的三大聯繫
社群情懷
童年對人生的影響
童年記憶
合作的重要
第二章 心智與身體
心智與身體的交互作用
情感如何影響發展
性格與體態
第三章 自卑感和優越感
自卑情結
追求超越
設立有意義的目標
第四章 早期記憶
理解早期記憶
關於早期記憶的六個案例
行為的根源—早期記憶
第五章 夢
關於夢
佛洛伊德學派與夢
個體心理學派與夢
夢的構成
常見的夢
案例分析
第六章 家庭的影響
母親的影響
父親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