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外在與內在寂靜
我們都知道俗世與修道最大差別在於,修道者都在生活中堅守靜默,好能更專注於天主;而加爾默羅會是隱修會,更強調如何降低世俗之喧擾,持守靜默,好能專心且付出更多時間予天主。本書英文書名為「居於此山」,又是位加爾默羅會修女所著,就可想像,本書所欲宣導的即是透過外在象徵「山與加爾默羅會」,傳遞人內在的寂靜世界。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處在寂靜環境中,並不表示內在是寂靜的,有時反而是更喧鬧的。邁向寂靜的內在,是段辛苦的旅程,本書即是說明這段旅程的經歷。這段經歷一直伴隨著情緒的經驗,它包含著焦慮、憂傷、愁苦、亢奮等等,有時是難以承受的重而無法意識到,只想逃之夭夭。這些不願接受的情緒,常出自於過去原生家庭、學校與社會上生活等無法消化的人際或自我衝突,它沒有被遺忘或消失,只是潛抑,隨時會浮出意識面,讓我們無法以真我面對世界,更糟的是會阻擋我們進入內心寂靜。此外人的本性和欲望,亦會讓我們迷戀於外在引發的感官享受,貪求外在的滿足,避免進入內心寂靜前的神枯「心」苦。
因此內在寂靜的旅程,亦是認清自己的過程,經由不斷在天主前無限的透明自己,好讓天主的愛與生命可無阻礙的流入我們的內在。當然這認清自我的過程就是不斷「接納」真我的旅程,由於我們有太多「外在」的期待與誘惑,使我們難以忍受失落的痛苦與憂傷,傾向拒絕接納自己,導致仍陷於紛擾的內心世界。總之,接納自己,就是邁向「內在寂靜」,「親近天主」的「黑暗與光明」之旅。許多人在追求「內在寂靜」過程,常因不堪沿途情緒的困擾,不確定的焦慮、「黑暗中虛無的恐慌」等而降於世俗之滿足或暫時的解放,致無法享有「內在寂靜」中,與天主同在的自由與自信之永恆感。如何承受「認清自己」過程中情緒的阻擾,唯有「謙虛及空虛」自己,並祈求天主給予力量,當然如能有神師或至交的指點與分享,將更能達成此目標。
「內在寂靜」是超越形象、感覺、文字及觀念、直抵天主核心,加爾默羅會的「神婚」就是此終極境界或真實,本書就是告訴我們這條路如何走,它的篇幅不長,卻是字字珠璣。
天主教仁慈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張達人醫師
推薦序
空無所有的親密感
聖女大德蘭(1515-1582)和聖十字.若望(1542-1591)是加爾默羅靈修的作者。他們造就了聖女小德蘭(1873-1897)、真福聖三麗莎(1880-1906)、聖女艾迪.思坦(1891-1942)等聖德女性的出現。小德蘭的自傳,清晰易讀。另外四位不這麼好讀,尤其是胡賽爾的徒弟聖女思坦的作品。大德蘭和十字.若望留給後世的都是大部頭的經典之作。若專家引領,大概不易深入了解。英人瑪麗.麥克瑪修女的近作《居於此山》,雖篇幅不多,却把加爾默羅的靈修的要點充份地介紹給讀者。它不祇是一本入門書,還真能領人深入其堂奧。讀這本小書的人會知道這二位大師把我們引入一條非常簡易的路,它不要我們「多有」,而是「空無所有」,俾在空和無之赤貧之處,我們可與天主有最親密的交往。
麥克瑪修女是倫敦市內一座加爾默羅修女院的院長。由於長期的祈禱、閱讀和從事培育,她已把前述二位聖師的靈修融會貫通,而用自己的言語勾勒出這本撮要。因它簡單樸實,使無暇閱讀大部頭作品的也能應用該靈修的方法而使祈禱容易起來。
與天主發展親密關係的出發點是靈修人應到無法做好默想。作者說:「大德蘭之所以得到她的內在自由,係由於她終於停止強迫自己做慣例式的默想,讓自己單純地享有和耶穌基督的友誼。」什麼是慣例式的默想呢?這是指一套相當嚴格的規定,使初學者學會心禱。它要求默想者善用記憶、想像、推演、理解、情緒、意志等功能,使人通過祈禱穿上基督。
這類方法是中世紀神師們發揚的。但是祈禱有進程,到某一階段時,上述的默想方法可以變成阻礙。要得到與天主建立親密關係的目的,必須採用默觀的祈禱方法。
默觀與默想最大的不同,不是靈魂的大量活動,也不借助概念經驗,而是直接地與天主來往,像朋友會晤朋友,像慈父會見兒子,在天主和靈魂間空無所有。靈魂只渴望天主,把天主做為焦點,全神貫注地聆聽,毫無保留地開放自己,讓天主長驅直入,讓天主完全自由地在我內行動,讓天主愛,也向天主示愛。這是絕對的親密共融。
分心和各種正負面的情緒免不了還會侵入,不必為之心煩,平靜地轉回來就好了。這些因素反成為我們與主更深結合的契機。修女說有人覺得感覺不到天主的臨在,那是我們不有回到靈魂最深的內室所致,天主只在那處與我們相會。淺層的我,或帶著面具的我不配與天主談情說愛。當我脫掉假我,剝除一切偽裝,真實的天主才與契真實的我交往了。
加爾默羅靈修雖然強調「空」與「無」,但也不全然放棄一些輔助的支援,如注視聖像、默頌聖經中的一句話,虔誠的禮儀等。作者提到大德蘭很愛注視耶穌在山園祈禱中強烈的淒苦形像。可見想像也能協助默觀,與天主意志的結合更不必談了。
作者又說默觀者不會停留在自己的進益,他們一定會關懷眾生。就像大德蘭說過她甘願留在煉獄中直至世界末日,只為了救一個靈魂。而作者也強調人際關係的深度和強度取決於人和天主的關係;「我們想要從與天主逐漸親密的模式中,學會什麼是人際關係的動力,並如何使之倖存。」
「空無所有親密感」應能刻劃加爾默羅靈修的特色。據此,靈修人不但可以克服祈禱的瓶頸,更可逐入密契的蹊徑,或許終能踏上神婚的高峰。
推薦序
加爾默羅會的祈禱,人人可行
有靈修家說:「講『神辯』,應熟悉聖依納爵;講祈禱,應熟悉聖女大德蘭和聖十字若望」。所以,很多人認為,加爾默羅聖衣會的會父、會母關於祈禱的豐富經驗和教導,在教會歷史中,可以說是無出其右的。
但為祈禱生活比較剛起步的人,讀聖女大德蘭和聖十字若望的靈修書籍,可能會覺得深奧,因而知難而退,甚至會誤認為自己不是做深度祈禱的料子,沒有辦法進入默觀世界,沒有與天主相遇、結合的神恩。
瑪麗.麥克瑪修女的這本小書《居於此山》,是她給碰到這些困難的讀者很好的幫助。她以多年做加爾默羅隱修女的祈禱經驗,替我們綜合性地介紹了大德蘭和十字若望的教導,使我們覺得,他們的祈禱之路不是不可行的,而是人人可行的。讀了這《居於此山》之後,我們可以喜悅地,充滿信心地去學習大德蘭、十字若望和其他加爾默羅靈修家們,關於祈禱的經典著作,享受到與愛的天主結合的甘飴。
曾慶導神父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院長)二○一一年復活節於芎林聖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