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黃贊倫近來轉向收集廢棄電腦,並拆下電路板作為創作材料。他的〈地方〉系列和〈競技場〉頗類似某種對人類終局之「未來廢墟」的想像;而現場像機器人般會動的巨大神轎,君臨一切,但不知為什麼更像是一隻恐龍,或一艘從電影中飛出來的華麗宇宙戰艦。至於〈不滅〉,不能再更像靈堂裡的鬼魅了!黃贊倫離開合成怪物後,拉裡拉雜的將這些調性頗有差異的作品放在同一個展場裡,可能會有點令人詫異,但其實整場瀰漫著,也貫穿著它所有創作的回返主題:對虛擬與真實的無力區分,對虛擬的無法抗拒,以及對絕對真實但卻只能想像的死亡之恐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陳貺怡
「在當代藝術中,以機械裝置作為對環境、生態或人類未來進行擬態、擬像的工具,進而隱喻、批判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災難,已建立一種「後人類寓言」式之表現手法,突顯「機械烏托邦」神話背後的荒誕、虛無與毀滅。台灣藝術家黃贊倫可謂其中的佼佼者,多年來以此種後人類處境作為創作議題,藉由仿真材質、動力機械、模具拼組以及數位影像裝置等不同手法,建立出一種由人造物件、工業廢料及電腦殘骸等所組成的「未來遺跡」世界。對於全球規模甚或是太空世紀布局下不斷擴張的科技文明及其破壞,拋出諸多質疑,藉以檢視人類慾望背後所隱藏的共犯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藝術史研究中心主任 白適銘
「長期以來,黃贊倫的創作在台灣當代藝術歷史脈絡中有著獨特的性格,其以「身體」、「身體意象」、「混種身體」與「科技身體」作為命題的創作反映出他在當代藝術領域的重要性與時代性,其目的是在於彰顯藝術家對於未來社會的擬想與批判力,以及討論未來的身體形象是什麼?透過黃贊倫的混種美學創作策略。十餘年來的系列創作,描繪出各種詭異樣貌的雜交體、展現人類軀體形貌的機器人概念,並傳達自我解讀現代科技生活與媒體文明的深刻認知與見解。其跨媒材的系列作品不僅揭示批判性的人文反思,更透過詩意化的美學景緻,隱含對末世情景的憂傷與警世自然反噬的巨大力量。」——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任 邱誌勇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常和朋友開玩笑說,藝術家的作品要想吸引人,必定要有『宅味』,所謂的『宅』 並不是待在家裡足不出戶(當然更不是指喜歡動漫電玩),而是對於熱衷的事物,擁有獨到的見解,和近乎偏執的實踐。」——主編 柏雅婷
「來把畫冊做成一本有趣的書吧。」
「對啊,像是日本動畫的設定集那樣......」
——那不然,就叫《黃贊倫設定集》好了?
常和朋友開玩笑說,藝術家的作品要想吸引人,必定要有「宅味」,所謂的「宅」並不是待在家裡足不出戶(當然更不是指喜歡動漫電玩),而是對於熱衷的事物,擁有獨到的見解,和近乎偏執的實踐。
2017年有章藝術博物館,當時我以館員身分經手〈纖動——生態作為動詞〉的展務執行,在展覽結束,要打包護送David回家時,我才近距離看清楚David臉上的細膩毛髮、皺褶、與眼瞳。那令我聯想起球體關節人形師的細緻手藝——一種分毫不差的傳神。
前陣子為了拍攝封面,大家帶著David到蘇澳的海灘出外景,配合版面構圖,我們需要找到David的視線在哪裡對焦,儘管只是技術層面的對視,但只要盯著牠的眼珠,好像就能感覺到牠依稀又要說些什麼。
會選擇David作封面,或許就是這種近乎直覺的呼喚。
雖然自己說宅味和動漫電玩無關,但在此次工作當中,不小心以「《航海王》其實是在描述轉型正義」的話題,透露出我本人就是個《航海王》阿宅的事實,於是便開啟了大家小時候的漫畫家夢。好比說討論《銃夢》和《攻殼機動隊》美學的精妙,大肆分享了一番「JUMP黃金期」的作品表現,甚至當年贊倫還覺得《北斗神拳》和《聖鬥士星矢》出太慢,有一整年的時間都在畫這兩部作品自己認為的發展情節!這讓從十四歲就開始做同人誌的我也感到驚嚇,原來我根本沒有離開動漫阿宅的同溫層嘛,難怪薦骨會同意我做這本書啊!
正因為想著要做出一本有趣的書、有趣的內容,所以整個過程也都有趣了起來。
在輩份上(?),贊倫大大可說是「傳說中的學長」一般的人物,而超展開策畫能以「黃贊倫的十年」作為首部藝術家出版物,可謂榮幸之至。在網路媒體已然作為主要傳播媒介的今日,也不斷令我思考實體紙本書還有什麼更積極與有趣的意義。
謝謝贊倫願意與我們一同實驗,找尋藝術家和書之間的各種可能。
柏雅婷
超展開策畫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