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全球利率迫降 投資要跳脫傳統思維
這本書,是2020年三月份開始寫的。
大家可能會想,是因為疫情爆發或是股市崩跌,才讓我拿起許久未動的筆桿嗎?
不是的,要我辛辛苦苦地寫完一本書,光是這些理由還不夠。
況且,我又不是醫學專家,不可能因為疫情出本書,也沒必要因為股災重拾筆桿。因為股災這種事情,每隔幾年都在發生,大家都見怪不怪了。
我會出書是因為,美國的聯準會在2020年3月,一口氣把聯邦基準利率降為零。
這件事情,大家可能沒放在心上,畢竟川普要救美股,自然要讓市場資金變多,「降息」是最簡單的方法。且隨著時間流逝,船過水無痕,股市一漲,多數人搞不好早就忘了這事。
其實,大家把事情想簡單了,這背後可大幅改變了我們以往建立的投資體系。
我們先從聯邦基準利率說起。
新冠肺炎,聯準會亂了方寸
聯邦基準利率,照定義來說,是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ed,聯準會)貸款給商業銀行的利息率。簡單來講,就像水龍頭,水龍頭控制水量,聯邦基準利率則控制市場資金水位。
水龍頭轉大,出水就多,但聯邦基準利率相反,利率調高,市場資金就變少,利率調降,市場資金則變多。當利率降為零,進入零利率時代,市場資金就會多到爆。
正常情況下,為了避免市場資金泛濫,到處流竄,搞得投資市場嚴重泡沫化,聯邦基準利率多會維持在一定水準。只要經濟明顯過熱,聯準會就會調高利率,把市場資金收回,如此,當景氣下滑時,才有空間調降利率,作為救經濟工具。
但新冠肺炎病毒讓過去有為有守的聯準會,亂了方寸。
眼看股市崩跌,企業嚴重虧損,失業率以驚人速度攀升,本來準備升息循環的聯準會,突然180度大轉變,變成降息,且降一碼發現不夠,立刻再降三碼,最後帶領全球正式邁入零利率時代。
這可苦了投資人!
低利率副作用:
保本型商品報酬遞減
過去全球利率水準高,不管景氣好壞,投資人只要有足夠的本金,不論放在定期存款,或保本配息型的投資產品,不用動腦,就有不錯且穩定的收益。
1980年代美國基準利率高達15%,放100萬元在銀行,一年的利息就有15萬元;放1,000萬元,一年就有150萬元。放2000萬元,一年就有300萬元(詳見圖1)。在高利率環境下,根本不用想太多,只要年輕時努力賺夠本金,放在定存就財富自由了。
2000年後,全球高利率環境逐漸消失,聯邦基準利率也降到5%左右。雖然利息少很多,但在台灣,只要在退休前存個幾百萬,加上勞退、勞保,勉強還是能支配退休生活。
但過去一年,聯準會把僅存的2%利率降到零,台灣央行也終止連14凍,在今年第1季理監事會議宣布調降利率1碼,重貼現率來到1.125%,創下歷史新低。
一瞬間,所有保本型投資產品獲利被大幅壓縮。大多數新台幣保單預估2020年降1碼、美元保單則降2~3碼,且壽險公司初估,每降1碼,保費將上漲5%~10%,因此想要靠定存、買保單讓自己的資產增值,幾乎比登天還難。
許多投資人以為全球灑錢,經濟會好、物價會漲,自己薪水也會跟著升高,殊不知,唯一在膨脹的只有金融資產,就是股票。
所以,零利率時代到來,不只是政府的一項措施所造成的後果,其背後代表的是:以往投資模式已不靈光,投資報酬也將跟著淪為龜苓膏。
面對超低利率環境,若不改變思維,只會離財富自由只會愈來愈遠。很快地,你會發現資產向下沉淪,而且沒有最壞,只有更壞。
想改變嗎?就從本書開始。
摘文
從炒股小白 到長期投資奉行者
我有時會在網路上秀出對帳單,許多網友誤以為我是富二代,本來就本多易勝。
好吧!我雖然年輕,開著保時捷911,在信義區和南京東路各有一幢別墅,但我還是要說,我沒有靠父母,也沒有靠其他人!
但……這些都是靠我一個人努力「想像」出來的。
我跟大家一樣,是個中產家庭的孩子,大學努力家教打工,有點零用錢,迷迷糊糊踏上股市之路。
我對金錢的渴望是很早奠定的。
人的一生,大部分的煩惱都可以用錢解決,也許少部分的煩惱,比如寂寞、空虛用金錢很難填滿,但比一個人吃火鍋更寂寞的,是一個人「沒有錢吃火鍋」,錢還是挺重要的。
任何選擇長期投資的投資者,背後都有段辛酸的故事,這一章節,就來回憶那段悲傷的故事。
忙著短線交易
最終賠錢收場
沒錯,雖然我推崇長期投資,但小弟我,也曾是個失心瘋的炒股小白。
我大學唸的是經濟,夢想是炒股,考上大學的那年暑假,只花兩個月就把《富爸爸、窮爸爸》、《炒股聖經》、《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幾本著名理財著作全看完。
嗯~~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看完都覺得自己是股神。
還記得,大學買的第一檔股票叫世紀鋼,搞風電的。持續布局3個月,分批買進,把我當時家教、半工半讀的積蓄都押上,信心滿滿地期待它成為飆股。
我不是亂買,而是有深入分析。當年蔡政府即將上任,看準綠能產業一定是未來執政重點,加上價格屬於低檔水位,大概只有十塊錢一張,資金不大的我也方便分批入局。
最後是技術面,那時這檔股票在低股價下均線糾纏,台股卻大漲,明顯有補漲空間,隨時都有可能被拉上來。結果一等就一年,股價毫無波動,我就這樣不賺不賠,出清了人生第一支股票。
現在這支股票已經100多元(109年8月)。
事後,我第一次體悟到,原來我的判斷沒有錯,從乖離率、股價淨值比來看,的確,10元左右就是低檔,而且未來前景明顯看好,錯在沒把它當長期投資,只抱了一年就放掉。
放掉股票後,我決定加大槓桿,開了期貨戶,改以台指期操作。初期小賺小賠,主要還是指數波動不大的緣故,隨著我的耐心退卻,玩了幾個月後,決定加大槓桿操作,結果在2015年下半年的股災全部賠光斷頭。
那是我僅存的積蓄30萬元,對當時的我是很大的打擊。因為30萬元對我來說可不是錢,而是「命」啊!好在還有家教,我只好拚命賺錢,也盡量節流、避免不必要的開銷。
別人賴床是有錢,想睡多晚就睡多晚,我賴床是缺錢,能省一頓是一頓。最終,錢是賺回來了,但好一段時間再也不敢看盤,就怕自己手癢下單。從此之後,只要剛入市場的散戶詢問我期貨問題,作為一個期貨過來人,我給他們的建議都是:別過來!
沉寂了半年,記得再度回到股市的契機,是在一堂總體經濟學的課上。那天照常買了早餐,聽著教授在台上講解過去台股加權指數走勢。
我仔細一想,股市長期以來就是賺錢,多數人在短線上卻急著打敗市場,但如果不了解股市長期發展,又怎麼有能力超越大盤報酬呢?那段時間我看了很多景氣周期循環的書,並做了各種回測,終於體悟到:只有把投資框架拉到景氣層次,才有機會打敗大盤。
而唯一打敗市場的方式只有一種:尊重市場,了解市場,打敗市場,你就會理解到,「修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只要你能克服這關,股市跌再深都不必害怕,因為點位再低,都在你的投資規畫中。
從此以後,我只專注收入提升,並在股市低基期時承接股票,高基期後購買債券避險,我的長期投資部位再也不用擔心。
只要能回頭就不算走錯
我重新入場的時間是2015年10月,台股的點位是8500多,我開始依照「股價淨值比」承接股票,只要低於1.6,就開始尋找股價淨值比低的個股,大量撿便宜。
只要大盤股價淨值比超過1.6,我會選擇持股續抱,即使有股價淨值比相對低的個股,我也不會購入,因為這些個股價格已經受到一定的推升。
當股價淨值比接近1.8,比如2017年的9月,我會把本來要持續買股票的資金改轉移到債券,長年下來,大概以7:3的比例買入。
這麼做有幾個好處,一、當股票價格過高時,你不會買到高價格,而是買到相對便宜的債券;二、對於小資族來說,不會遇到存了很久都買不到標的的問題,因為景氣不是往過熱就是朝大修正的格局走,每年一定都能買得到。
累積到寫這本書的時間,這幾次的景氣操作,2020下半年純價差總報酬接近35%,若加上配息,報酬接近50%。
當然,因為是長期投資,報酬總會忽高忽低,比如2020年3月,我的總損益一度只剩8%,但大修正其實代表著布局期,何況有不少股利已經重新投回股市,報酬率雖然減少,由於我的本金一直在增大,總報酬金額實質上也在增長。
最終我體悟到了一點,長期投資的作法不難,純粹看對低基期標的,隨時關注產業前景,在產業前景沒有改變之前,持續定期定額死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