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多寒性體質
以個人數十年的臨床看診經驗,國人似以寒性體質者居多。尤其是女性,常於門診時主訴:「我每次一吃到冰冷食物就容易咳嗽,或出現胃痛;天氣變冷或進入冷氣房時也一樣。冬天或天氣變冷時常感手腳冰冷,即使蓋上厚厚的棉被,腳底還是很冰冷,要很久才能稍微暖和。冬天或天氣冷時還會頻尿。」有些女性甚至「只要吃到冰冷蔬果,陰部分泌物就會增多,而且都清清如水。」
只要出現以上幾種症狀之一,就幾乎可以肯定是「寒性體質」。
就西醫學而言,「寒性體質」指的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功能減低,而副交感神經功能佔優勢,所出現的怕冷、不活潑現象。此外,腎上腺皮質功能減低、甲狀腺功能低下,以及心臟功能減弱等,也可能出現類似中醫所謂的「寒性體質」。
寒性體質有全身性和局部性之分
中醫診治時,通常還會將寒性體質分為:全身性和局部性兩種。
一、老年、體虛者多屬全身性寒性體質。
一般而言,老年或體虛、久病患者多呈現「腎陽虛」證狀。其特徵為:面色沒有光澤,唇淡白,舌亮胖,四肢冷,怕冷、喜熱飲;而且毛髮易掉落,夜尿多且色淡,大便稀軟疏鬆,脈沉無力。
二、局部性寒性體質又分三種。
局部性寒性體質還可再細分為「肺寒」與「胃寒」、「子宮寒」三種。
創溫補腎陽名方左歸丸、右歸丸
當時滋養腎水的常用方為「六味地黃丸」,以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等六味為主。而溫補腎火常用「桂附地黃丸」,即於「六味」中另加肉桂與附子而成(肉桂、附子、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
張介賓認為:「真陰既虛則不宜再泄,二方俱用茯苓、澤瀉滲利太過,即仲景金匱亦為利水而設,雖曰大補之中加此何害,然未減去補力而奏功為難矣。使或陰氣雖弱,未至太傷,或藏氣未滯而兼痰濕水邪,則正宜用此。若精氣大損,年力俱衰,真陰內乏,虛假火等,即從純補猶嫌不足,若加滲利如實漏。」
意思是說,「六味地黃丸」和「桂附地黃丸」都有滋養腎水、溫補腎火的好處,適用於精氣大損、年力俱衰、真陰內乏、虛假火等症;但在補益命門方面,效用略嫌不足;加上淡滲利濕的茯苓、澤瀉,更於腎水有虧。
他因此創製了「左歸丸」與「右歸丸」兩名方,前者滋養腎水,後者溫補腎火。
「左歸丸」滋養腎水。由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菟絲子、鹿角膠、龜板、牛膝組成,有滋養腎陰腎水、補血填精的功效。「右歸丸」溫補腎火。由熟地黃、山藥、枸杞子、菟絲子、杜仲、鹿角膠、山茱萸、當歸、附子、肉桂組成,有溫補腎陽腎火、益髓填精的功效。此二方一直流傳至今。
生長速度異常就要提高警覺
就身高而言,國人的生長標準大約是:從哇哇墜地開始,出生後半年至一年時,大約每個月可以長二‧五公分。之後成長(長高)的速度會漸漸趨緩,大約每年長5公分左右,直到青春期,才又暴長(快速長高),從此再過兩年,男女的第二性徵也開始慢慢出現。如果出現下列情況就要小心:
(一)成長中小孩偏離正常的生長曲線太多,例如連續兩年以上,身高都是班上或同年級學生最矮。或每年成長高於八公分或少於五公分。
(二) 在小學階段原本屬於高個子,卻突然不再長高;那可能是性激素分泌得太早,「生長板被鎖住」,以致成年後的身高相對矮小。
(三) 第二性徵的出現時間,男孩早於九歲或晚於十五歲(如出現喉結、變聲),女孩早於七歲或晚於十三歲(主要是胸部發育)。
如果有以上情形,均要請醫師做必要的檢查,如照X光以測知骨齡、抽血驗內分泌值,或做肝腎和腦下垂體功能檢查等。
若經西醫檢查沒有發現以上的各種問題,但孩子的體格一直都瘦瘦小小,可能要懷疑是「轉骨」轉不過去,也就是很多廣告所宣稱的「轉大人」或「等大人」問題。要是長期觀察發現小孩的食慾一直很差,胃口不好,也就是中醫常說的「脾胃不開」問題,那就屬於中醫藥「健脾胃」的範疇。
中醫認為體質與腎氣密切相關,先天腎氣來自父母,而後天腎氣靠脾胃,若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良好,營養成分化生氣血,運行順暢,五臟六腑的氣血旺盛,自然可以身強體壯、健康有元氣。否則就要從「開脾健胃」著手改善。
如何開脾健胃
「開脾」就是要增進消化吸收功能,也就是「健脾胃」。因胃黏膜柔潤,胃主接納食物而消化,胃內食物必須消化後才能送至小腸吸收。傳統醫學(中醫)將脾與小腸功能歸為一體,認為其作用都在「運化」,即負責吸收食物營養,而「脾喜剛燥」,剛燥才能吸收;必須「脾能健運」、胃腸道蠕動正常,養分能吸收才可保持健康。
一般而言,脾胃不開、消化吸收不正常,其原因不外以下幾種:
1.「脾胃氣虛」、「脾胃寒」、「脾胃氣脹」、「脾胃痰阻」、「脾胃食積(食物積留太久)」,影響並減弱胃與腸道的蠕動力。
2.胃喜柔潤,若因感染而發燒,或出現熱病、慢性發炎、情緒緊張失眠等,都可能出現口乾舌燥等「胃陰虛」症狀。胃陰虛更劇時會出現舌質紅症狀,此即「胃火大」。
3.脾喜剛燥,故愛吃辛辣、高熱量食物,又愛喝冷飲者最易生濕氣,出現「脾濕」。若脾的吸收功能不好,身體的血量不足,就變成「脾血虛」。
治療時可依以上各症分別用藥或食療。但在開始治療之前,還要再評估一下小孩胃口不開、食慾不佳的原因。
平時可多食四神湯健脾胃
中醫主張依體質調理,基本原則是讓食慾變佳,方法如:
1.常吃含消化酶食物,如神麴、雞內金、山楂、焦麥芽、生穀芽、烏梅。
2.選能消脹順氣的種類,如陳皮、枳殼、香櫞皮、佛手、丁香、藿香、厚朴、蒼朮、砂仁、檳榔。
3.強化補益胃腸功能者,如人參、黃耆、黨參、炒白朮、淮山藥、茯苓、甘草、白扁豆。
4.暖胃溫中,如乾薑、桂枝、附子、肉桂。
5.消濁除穢,如大黃、黃連、黃芩。
6.選能滋胃陰者,如麥冬、沙參、玉竹、石斛、生地。
現今中醫較常用的健脾胃藥方有:
1.注重補脾氣的有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湯、補中益氣湯。
2.注重暖胃溫中的理中湯、小建中湯、黃著建中湯。
3.具消化酶以促進食慾的保和丸等等。
4.最簡易美味的藥食為四神湯。
市面常見的「四神湯」,好吃又具香味,頗為大家喜愛,四神湯由芡實、淮山藥、茯苓、薏苡芢、或加蓮子,加上豬腸共煮成。芡實含豐富澱粉、蛋白質和維生素,有健脾止瀉作用;山藥含粘蛋白質和澱粉酶,有滋養身體和幫助消化的補益脾胃功效;茯苓含茯苓酸、豐富蛋白質、卵磷脂,有健脾補中氣的功效;薏苡芢含薏苡芢油、醣類、氨基酸、維生素 B1,有補益脾胃、止瀉的功效;蓮子含多量澱粉,可健脾止瀉;豬腸有臟器療法的好處。
四神湯全方組成都是以補益脾胃、健脾止瀉為主,故小孩脾胃不佳,食慾差,大便易稀的小孩,可當保健食療食用。
一、舌診要訣
中醫診斷疾病有望、聞、問、切四診,其中「舌診」為中醫診斷疾病很重要的徵候參考。所謂「舌診」,就是觀察舌苔顏色及其性質,從苔色的滑、燥、厚、薄,來判斷其體質,以及其所受到的飲食與「六邪:風、寒、暑、濕、燥、火」的影響程度,並據以作為養生保健的參考。
看診時,就常有患者詢問:我的舌苔很白、很厚,是不是表示脾胃的濕氣很重?該吃什麼中藥或食療才能改善?可見很多人對「望舌知病」感興趣,希望多了解一些,以作為養生保健與食療的參考。
正好作者最近讀了一本清代知名醫家張登所寫的《傷寒舌鑒》一書,頗適合處在亞熱帶氣候下的國人應用,因此稍作重點整理,以供需要者參考。
觀舌苔知身體狀況─不同顏色舌苔所代表的意義
原則上,寒邪初入體(從皮膚侵入體內)時,由於毛竅不得疏通,熱氣亦不能外泄,因此身體會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熱,以及疼痛等症狀。此時舌頭表面可能出現白色有津、津液潤澤的苔狀物。若未能及時治療,病程拖延日久,或因熱而流太多汗,則舌上津液會日漸變少,最後可能因而出現「燥乾」舌苔。若舌苔由白色、潤滑轉為黃色,表示體內的水液和津液已逐漸不足,病邪(疾病邪熱)已開始漫延,此時必須特別注重養生保健食療,才能改善,不至於惡化。
這些不同顏色的舌苔所代表的意義大致如下:
一、食療為根本大法
(一)古醫書食療方
古醫書《食療本草》為唐朝汝州(今河南)人孟顯(西元六一二─七一三年)所撰,這是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書中記述可供食藥兩用的各種食物,非常具有實用價值。以下簡介最普遍的近五十種以供需要者參考。
1.甘菊花:除煩熱,治眼睛倦累流淚。
2.生薑:改善過敏或受寒的鼻塞,還能祛痰下氣,去胸中臭氣,開胃氣,亦可用於吃了過多冷食引起的腹瀉。必須注意的是,胃氣虛或風熱症患者已出現皮膚癢時,就暫時不宜食用。
3.百合:有安神定心好處,蒸後和蜜食之。
4.牛蒡:若被棍棒杖傷,或出現無名腫毒,可取生牛蒡根搗碎後,包敷於患部,可消熱毒腫。牛蒡根也是很好的食品,煮湯或炒食都很美味。牛蒡根煮汁加水泡浴,可改善關節筋骨不舒。
5.香蕉:性寒,可解渴、潤肺、通血脈,填骨髓。
6.橘:性雖溫,很能止渴,可舒氣化痰,消脹氣,止腹瀉。將乾皮搗為末,蜜為丸,空腹配酒服下,可治下腹遇冷出現的不舒(下焦冷氣)的病症。
7.橙:取其皮和鹽貯之,數天後取出食用,可舒氣,消胃脹。
8.乾棗:主補津液,養脾氣,蒸煮食之,補腸胃,調和百藥毒。
9.葡萄:益臟氣,聰明腦力。
10.柿:補虛勞不足,「乾柿」溫中,健脾胃氣,消宿血。「紅柿」補氣,續經脈氣。
止打嗝按哪裡?
時常有人因持續打嗝不停而來看診,患者的說法通常不外:「所有的民間驗方都試過,例如閉氣、喝冰水、吸薄荷腦,腹部抹薄荷油等等都沒有效!」而且「每隔幾秒鐘振動一下,幾乎要抓狂!」
治療打嗝之前要先知道原因。打嗝主要是橫膈神經受到刺激,導致連續收縮所引起。我們吃東西時,如吃得太快或太飽,或邊吃飯邊說話,或喝含氣飲料、嗜吃刺激性食物等,因突然受到刺激(如太辣)而吸氣,或嚼口香糖將空氣吃入肚內,因多量空氣造成胃部膨脹,胃膨脹刺激到橫膈膜神經,就會引起打嗝。當然如果胃本身有問題,如出現胃炎、胃潰瘍等症狀時,也可能造成胃蠕動異常而引發打嗝。
好在大部分打嗝的時間都很短暫,且會自行緩解,不需做進一步檢查或治療。除非打嗝持續數個小時或整天,甚至好幾天,才需要進一步檢查。慢性病患者若連續打嗝不停,還要懷疑可能是血糖長期過高,引起的自主神經不協調,或腎功能不全引起的尿毒症。
經診斷後,若確定為單純橫膈膜痙攣引起的打嗝,最簡單的穴位按摩法就是以拇指按揉「內關穴」,直到出現酸脹感為止,通常可以止住。
針灸或點按「內關穴」有寧心安神、鎮靜止痛、理氣和胃的作用,其位置在手掌內側腕橫紋往上三個手指距離,約五公分處的兩筋之間。
按摩方式可用自已的拇指按著穴位,按至有酸脹感,可連續按五次為一療程,觀察看看,若尚打嗝,可再重複一至二次。按壓內關穴的其他效用可參考上文。
值得注意的是,內關穴另有寧心安神作用,對心臟會造成刺激,因此心臟功能不佳者不宜常用此法。
中藥:葛根湯或桂枝湯
寒性感冒若服用熱薑母湯、蔥白湯等無效,可改用中藥治療。
治療「寒性感冒」最常用的中藥成方是「葛根湯」,其他如: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都可以使用。
其中,葛根湯、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均有發汗作用。如果是正常健康體質者,感冒發汗都可用「葛根湯」,此為通劑。但容易流汗體質者最好用「桂枝湯」,才不會因流汗太多而變虛。至於老年人體質虛寒者,最好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先增加體內陽氣,才能促使流汗順暢。當然不管用哪一種成方,應該都請合格中醫師就體質加減才安全。
什麼是熱性感冒?
熱性感冒看診時,偶而有患者詢問:為什麼感冒喝熱薑母黑糖茶不但症狀沒有改善,反而更不舒服?答案很簡單,那是「熱性感冒」。
「熱性感冒」的部分症狀跟寒性感冒類似,一樣會出現全身酸痛、咳嗽,但會有明顯的「口渴、咽乾、咽痛」症狀,且其鼻涕為較稠的黃鼻涕,通常要用力咳嗽,才能咳出深部的黃稠痰。此外,身體常有灼熱感。通常流行性感冒或受到病毒、細菌感染,或較厲害的呼吸道感染疾病,都屬於熱性感冒。
發汗該注意什麼?
依照中醫醫理,熱性感冒除了用涼性藥或寒性藥治療之外,也要應用「發汗法」將病邪排出體外。但熱邪潛藏在體表,會灼傷體內的津液,若一直發汗或發汗太過,津液耗損過度反而無法退熱,不利病情,這就是一直喝熱薑母黑糖湯無效的原因。
食療
熱性感冒因熱邪已侵入體表,才會出現咽喉燥乾、微痛等症狀,緩解之道首需補充水分,以救助被熱邪灼傷的津液;待津液充裕再發汗,就容易改善了。
適合熱性感冒的食療法很多,如多喝菊花茶、椰子汁,可生津液的梨子汁、甘蔗汁、楊桃汁、蘆筍汁,或坊間流行的「溫可樂加檸檬汁」,甚至只要多喝開水,都有助於緩解症狀。
保健食療最簡單易行
生活或工作緊張,壓力大又睡眠時間不足的人,最易出現倦累、眼澀、口乾、胸悶、心悸、胃脹、睡眠品質不佳症狀,也就是中醫所說的「肝氣鬱結」,或西醫習稱的「緊急症候群」,患者最常出現「火氣大」症狀,且以經常熬夜苦讀的學生(考生)居多。這些人平時也可採用保健食療,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一、糙米飯:熱量適中,不用怕胖
糙米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有抗自由基及抗細胞老化作用,維生素B1則有助於消除疲勞;其所含的維穀醇亦能緩解自律神經緊張,對需要用腦的學生與考生有好處。
不僅如此,現在的年輕人因忙於功課,往往以高熱量的食品配飲料過一餐,又沒有時間運動,因此若非肥胖、超重,就是顯得瘦弱、沒有體力。而糙米飯含高纖維與醣類,能提供足夠的能量做為一天的活動所需,又不用擔心過重或變胖;高纖維食物需要細嚼慢嚥才容易消化,而在細嚼慢嚥過程中,吃的訊息已傳至中樞神經,讓人產生飽食感,所以沒有吃得過多的顧慮。
常吃糙米飯對一般人也有好處,如能加點黃豆,煮成黃豆糙米飯更佳;這是前台北醫學院院長、生化博士董大成的養生秘訣之一。
二、熱豆漿拌雞蛋,醒腦健脾元氣充足
生化博士董大成分享他的養生秘訣,最重要的是每天早上一杯豆漿加雞蛋,到九十多歲仍很有活力,他在《黃豆可比高麗參》一書中中特別推薦「黃豆糙米飯」和豆漿的好處。
豆漿由黃豆磨製製成。而黃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其蛋白質成分與比例既豐富且完整,故有「植物肉」之稱,是素食者的主食之一。
傳統醫學認為黃豆有美肌膚、填骨髓、增氣力、補虛弱等作用。需要腦力又常睌睡的學生與考生,每天早上喝一杯熱豆漿加蛋,可醒脾助胃氣,並保持頭腦清新,一整天元氣充足。
午晚餐還可適量吃純黃豆製成的豆腐,除了補充營養外,還能生津消渴、促進消化吸收。尤其夏天暑熱,常口渴、食慾不佳,吃一些清涼的皮蛋豆腐有助於健脾胃、改善腸胃功能。
中醫的治療原則
中醫認為凡醫婦女均須先治血,治血首重調理脾胃。也就是說,人的元氣(體力)主要來自體內氣血。而婦女一生因月經、受孕、懷胎、生產,流失了不少血,因此不論治療何種婦女疾病,都以調治氣血為本。有時婦女因脾胃虛弱,無法攝取足夠的食物營養以生血,致血量不足,就可能導致月經不順、不正常出血、帶下病等婦科疾病。因此治婦女病必先治血,而治血首重調理脾胃消化功能。
青春期重調心。青春期少女感情豐富,但常將心事藏在心底,以致常抑鬱不樂,易傷心氣和脾氣而傷血,所以少女重調心,即重調和情緒及疏通氣鬱。
月經期間,勿受風寒。女性體質以血為基本,若營養不足、運動過多、工作壓力或功課過累、抑鬱憂慮過度,均會傷到陰血,而易受風寒而致病,尤其在月經來潮時,更應避風寒。
針對女性以血為本的特點,初經期應作如下調理:
以當歸、川芎、白芍為主藥,能補血活血,常吃此類藥膳有助於調理血質和血量,有保健效益。
其次,婦女若陰血偏虛,就易因感受風寒而致病,此時可選用桂枝、炮薑、艾草為主藥,以溫化體質,排出風寒或子宮寒氣。最常用的莫過於四物湯。
最常用四物湯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四物湯中的熟地黃、白芍、當歸、川芎都有不同程度的擴張周圍血管作用,白芍、當歸和川芎則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具抗血栓作用,因而改善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