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鈣是生命之本
鈣(Ca, Calcium)是人體內最普遍的元素之一,也是人體中最重要、含量最多的礦物質元素,被稱為「生命中的鋼筋混凝土」。身體中大約有99%的鈣用於形成骨頭及牙齒,乃構成骨骼的重要成分,有助於維持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發育及健康。其餘的1%則分布於血液、細胞內液、肌肉及組織中。
這一部分(體內鈣質的百分之一)雖然微小,卻在身體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促進細胞新陳代謝、肌肉收縮、血液凝結、神經傳導,以及荷爾蒙的分泌等等。
在「血液凝結功能」方面,主要在活化凝血酶元,將其轉化為凝血酶,以促進血液凝固。還有助於促進肌肉與心臟的正常收縮,強化神經的感應性;更可調控細胞的通透性,以調整體質。如果體內的鈣濃度失衡,小則出現抽筋、骨質疏鬆等毛病,長此以往可能引發代謝症候群(如肥胖、高血壓等),或影響胰島素平衡,進一步影響血糖及血脂,成為糖尿病的病理原因之一;更嚴重時還可能危及生命。
---------------------------------------------------------------------
老化、疾病與飲食不均衡等造成
坊間關於骨質疏鬆症的探討與防治對策的文章已經很多,歸納起來不外:年齡(老化)、疾病與飲食不均衡等幾種。
1.年齡
年齡增長與老化是缺鈣、造成骨質疏鬆的主要原因,而且很難完全避免與有效預防。那是因為年紀增長之後,腸胃等五臟六腑的吸收能力都會逐漸變差,而骨質流失的速度加快,骨質比較疏鬆就很難避免。
2.生病
不管生的是什麼病,都會影響胃口,吃不下當然可能營養不良;加上疾病本身或做各種治療的副作用,也會影響食慾,以致鈣質攝取不足,或加快骨質流失的速度。
3.飲食不均衡或偏食
這是年紀尚輕就出現骨質疏鬆症的原因之一。一般而言,成人的每日鈣質需要量大約在1000到1200毫克之間(可能有些個別差異,但相差無幾)。若經常偏食、挑食,比如不喜歡吃乳製品或富含鈣質的食物(如硬硬的小魚乾),又愛吃肉、喝太多碳酸飲料(包括咖啡),就可能缺鈣。
---------------------------------------------------------------------
什麼人需補鈣
大多數人認為年紀較大的長輩才需要補充鈣質。其實大錯特錯!「補鈣」沒有年齡、性別或族群之分,隨時隨地都要避免鈣質過度流失,也都需要補充「適量」的鈣。
美國的科學研究證實,一般成人男性在30歲,女性28歲以後,體內的鈣質約以每年0.3~0.5% 的速度流失,如果一直這樣持續下去,到60歲左右時,我們體內的鈣質流失已經超過50%,實在令人心驚。
也就是說,不管是停經後婦女、孕婦或年齡大的長輩,甚至成長中的寶寶、發育期的孩童,以及青春期的青少年,都要隨時注意,至少要避免飲食不均衡、作息不正常,導致鈣質攝取不足又逐漸流失,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
目前已知幼小的孩子若缺鈣,可能導致生長遲緩;青少年缺鈣則發育不好,還容易出現生長痛。懷孕時缺鈣的最明顯症狀就是腳抽筋、容易四肢無力等等。上班族若缺鈣,除了工作時沒精神之外,也容易睡不好、常出現肩頸痠痛或腰酸背痛等。老人家鈣質流失更麻煩,很可能容易骨折、彎腰駝背等等。
---------------------------------------------------------------------
補鈣時機、好處與禁忌
─吃得對不但能保骨,還可助眠、降三高
在傳播媒體的宣傳及無數廣告的催眠、洗腦之下,多數現代人都有「鈣質若攝取不足就可能骨質疏鬆、容易造成骨折」的概念,而且能隨口就說出「日常生活中,要常喝牛奶、吃小魚乾」較能補充鈣質之不足,否則「就吃鈣片以補充鈣質、儲存骨本」。
若鈣質缺乏,又沒有適當補充,則除了容易骨質疏鬆、骨折、抽筋、頭痛、神經緊張、情緒不穩、失眠、腸道過敏之外,也容易過胖或過重;兒童若缺鈣,可能影響生長發育;女性血液中的鈣離子濃度若不足,可能出現經期前腹痛、情緒失控等經前症候群;更年期後則加速骨質疏鬆的進程。缺鈣還可能誘發高血壓、心臟病、腎結石等慢性病。
換句話說,鈣的作用相當廣泛,除了保骨以外,還可安神助眠、降血壓、降低膽固醇、減重、預防中風、改善大腸激躁症和經前症候群等等,真是好處多多。
鈣的作用與好處這麼多,卻不是「多多益善」,如果 鈣片服食過量(補鈣補過頭),輕則造成抽筋,嚴重者可能導致結石,甚至影響生命安全。但結石並非一般所謂的「腎結石」,因為體內的草酸過多才可能腎結石。
那麼該怎麼補鈣才有益無害呢?
---------------------------------------------------------------------
第四節
細說鈣的種類與挑選之道
那麼該如何適量補充,且補得有技巧呢?根據學者專家的研究,一般人的缺鈣原因不外:流失太多或太快、吸收不良(主要是維生素D不足,影響吸收率),以及補充不及等三種。依據衛福部的分析,國人的每日鈣質建議攝取(補充)量大約在1000到1200毫克之間,而現代人普遍營養充足,甚至過剩很多,只要正常飲食,應該不會缺乏。仔細分析起來,這種「營養過剩而鈣質攝取不足」的特殊現象,問題出在不會挑選含鈣且容易吸收的食物,以及流失太多、吸收不良上面,例如吃太多肉食、喝太多碳酸飲料與咖啡,加快了鈣質的流失速度之故。其中最值得重視的是維生素D合成不足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對骨骼而言,維生素D是一種維生素,缺乏時易造成骨質疏鬆,導致軟骨症;而對全身來說,維生素D是一種荷爾蒙,缺乏的話會造成免疫能力下降、增加罹癌風險。而維生素D(特別是維生素D3)的來源主要是曬太陽(占90%),讓人體自然合成,從飲食中攝取者只占10%。
在飲食方面,從植物性食物中攝取的主要是維生素D2,動物性食物才能吸收到維生素D3,其來源有深海魚類、肝臟類與蛋黃,這部分不但不缺,可能大多數人都過剩。而且目前已知維生素D3的生理功效遠優於維生素D2,而維生素D3經過肝臟、腎臟的活化,才能轉化為維生素D荷爾蒙1,25(OH)2D3為人體所用。但即使能全部利用,也只能補一成需要量而已,最重要的還是曬太陽,尤其是每日曬防曬係數< 8的太陽光15分鐘最佳。
---------------------------------------------------------------------
依五大步驟慎選鈣製品
學者專家建議可依下列五大步驟選擇補鈣製品,即:先看鈣的合成方式(天然或合成)、看鈣含量、了解可吸收率、看成分中是否添加維生素D;此外,還要注意是否標示原料與製造來源等。
ㄧ、先注意成分及合成方式
鈣的合成方式不外天然與合成兩種,選擇時當然以愈天然者愈佳,盡量少吃化學合成鈣。
天然鈣以海藻鈣、牛奶鈣為代表,化學合成鈣片包括:檸檬酸鈣、碳酸鈣、螯合鈣等。
雖然說「天然的最好」,但也不盡然。有些天然鈣中同時含有磷,反而會降低鈣的吸收率(只有少數例外,如珍珠鈣等),這是以天然原料製成的營養補充品,吸收率不如合成品的特例。
二、看鈣含量,但不是愈高愈好
每一種鈣質補充品(如鈣片)的來源、鈣含量、分子結構與分子量、吸收與利用率都不盡相同,因此,「高鈣(鈣含量偏高)」不一定最好,主要還是要看人體吸收率與生物利用率。
例如化學合成的碳酸鈣、檸檬酸鈣等,一粒鈣片中的鈣成分可高達500毫克(mg),成為「高鈣」的代表;但因其分子量大、吸收率較低,因此並非首選。
---------------------------------------------------------------------
二、嬰幼兒怎麼補鈣?
之前已經提到,如果嬰幼兒的吃奶量足夠、飲食合理,再加上偶爾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攝入的鈣基本上已經足夠。如果還是想補鈣、希望以後長得更好,那該如何挑選呢?
無機鈣和有機鈣何者為優?
常見的兒童用「無機鈣」補充劑包括:碳酸鈣和磷酸鈣兩類。例如小兒碳酸鈣D3,以及乳鈣中的磷酸鈣等,都屬於無機鈣。而有機鈣包括葡萄糖酸鈣、乳酸鈣及檸檬酸鈣之類。葡萄糖酸鈣與乳酸鈣的產品很多,還有沖劑、鈣鎂鋅補充液等等。
無機鈣與有機鈣的差別與選擇
至於無機鈣和有機鈣的區別與選擇,還是要從含鈣量、胃腸刺激度、吸收率三者來考慮。
(1)含鈣量
每種鈣補充劑的含鈣量都略有不同,比如碳酸鈣的含鈣量為40%;也就是說1公克的碳酸鈣裡面,鈣元素的含量是0.4公克。一般而言,無機鈣與碳酸鈣的含鈣量大約都在40%左右,有機鈣與檸檬酸鈣較低,大約21%;葡萄糖酸鈣最低,約只有9%,只有無機鈣與碳酸鈣的四分之一。
---------------------------------------------------------------------
第二章
元氣二寶 膠原蛋白+葡萄糖胺
為何強調膠原蛋白+葡萄糖胺?
依據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巴格齊博士(Dr. Bagchi),以及日本ヒューストン大學藥學部專家的研究,鈣質、膠原蛋白、葡萄糖胺與負離子四種,為保持人體健康、軀幹與四肢靈活的不可或缺元素,缺一不可。
如果將人體比喻為一座建築,那麼鈣質就好像沙石,膠原蛋白有如水泥,葡萄糖胺等於水,而負離子就好像空氣或電力一樣。沙石和水泥必須加水才能溶合成堅固的混凝土;必須空氣流通才能陰乾混凝土,不會因乾燥裂開而出現空隙,這與建築物的安全關係重大。
人體要健康、骨骼要堅硬,而關節又要活動靈便,就必須鈣質、膠原蛋白、葡萄糖胺與負離子(纖維)含量充足,除了身體健康、強壯之外,負離子(纖維)還能活化細胞,從根本之處活潑起來;這四種再加深海魚油即成為「元氣」五寶,是身心健康、元氣充沛的根本與保障。
-------------------------------------------------------------------------------------------------------
膠原蛋白會隨年齡增加而流失
人體在有充足的營養素與健全食物來源的情況下,維生素C、輔酶(Q10)、蛋白質等等,多可以自行合成膠原蛋白。但隨著年齡增加,膠原蛋白的合成速率會變慢、膠原蛋白的流失率也會增加。
由於膠原蛋白是維持或恢復青春活力的要素之一,近幾十年來生化專家除了不斷研究、探討膠原蛋白的效用之外,更大的心力則用在探討哪些食物中含量最多、怎麼應用最有效?在各方的努力與女性朋友的親身試驗之後,膠原蛋白的產品愈來愈多,內服外用都有,有些為了吸引人注意,或搶這一波熱潮,很可能誇大療效或魚目混珠,消費者在選用之前務必睜大眼睛。
-------------------------------------------------------------------------------------------------------
不是吃哪裡就補哪裡
─細說作用機制與迷思
膠原蛋白也是一種蛋白質,其胺基酸主要是甘胺酸、脯胺酸、羫脯胺酸,這三種都不是必需胺基酸,因此只要均衡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魚類、豆類、蛋類、奶類,人體就可以自行合成。
問題是,我們如何控制所補充的膠原蛋白走向?例如最近肌膚比較暗沉、沒有光澤,那麼如果接下來幾天努力吃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是否就能將膠原蛋白(其基本物質為胺基酸),很快送到需要之處,讓肌膚變得光滑柔嫩?也就是說,補充了膠原蛋白之後,就能達到養顏美容的目的?
-------------------------------------------------------------------------------------------------------
第二節
葡萄糖胺與你想的不太一樣
──細說作用機轉與選擇之道
由過去20年的研究可知,葡萄糖胺有助於強化血管的舒張功能、調節細胞內的氧化還原狀態,因而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以及抑制發炎轉錄因子(NF-kappaB)與其他促發炎激素,因而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與肺癌的風險;還能潤滑關節、減輕關節疼痛,有助於改善骨關節炎症狀。
不過也有研究認為,單獨使用葡萄糖胺在改善關節發炎疼痛、回復關節功能方面的效用,可能不是非常明顯;必須與膠原蛋白或其他營養素併用,才能強化膝蓋關節等骨頭、關節功能,效果比較受到肯定。
什麼是葡萄糖胺?根據學者專家的研究,葡萄糖胺(Glucosamine)是一種天然的胺基酸單醣,普遍存在於人體結締組織、軟骨、韌帶和其他結構中,其作用主要在維持這些部位的強韌度、靈活性和彈性。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認為,葡萄糖胺還具有抗氧化及抗發炎作用,很多用於改善骨關節疾病的產品中,都或多或少加了葡萄糖胺。
-------------------------------------------------------------------------------------------------------
注意使用原則與禁忌
雖然大部分的研究均顯示,服用葡萄糖胺對身體沒有不良影響,但對於某些已經在服用治療疾病藥物的患者而言,就要多加留意,最好先諮詢一下自己的主治醫師或家庭醫師,才能取其利而避免出現不適。
1. 需限制鈉、鉀量的特殊疾病患者
據了解,多數葡萄糖胺類產品都含有鉀鹽或鈉鹽,例如硫酸鹽葡萄糖胺(Glucosamine sulfate)就含有高量的鈉或鉀,因此罹患特殊疾病而必須限制鉀或鈉攝取量的人,在決定服用前最好諮詢一下主治醫師,了解一下自身的需要量與可攝取量,同時注意產品外包裝上標示的成分與含量。
就一般人(未罹患疾病)而言,每日的鈉建議攝取量為2400毫克以下,通常正常吃三餐的人已經足夠、不虞缺乏;但特殊疾病患者,譬如限制飲食(限制飲食中鈉的含量)或正在服用「保鉀利尿劑(potassium-sparing diuretics)」者,就務必謹慎小心。
-------------------------------------------------------------------------------------------------------
深海魚油至少具有五大效益
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經過多年的研究之後,發現深海魚油對人類健康具有下列好處:
1.改善憂鬱
其實早在國際營養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成立魚油研究小組,探討其在精神醫學領域的作用之前,中國醫藥大學的蘇冠賓教授即與該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谷大為醫師投入研究,他們從一些研究報告與醫學文獻中發現,「常吃海產的國家及其國民,罹患憂鬱症及因此自殺者的比率,比少吃海產者低很多。」幾經研究,終於證實其關鍵在深海魚,因為「深海魚油富含歐米茄三(Omega3)脂肪酸」,而「深海魚油中所含的Omega3脂肪酸有助於對抗憂鬱症」。此一發現比國際營養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成立魚油研究小組早了二十多年。
-------------------------------------------------------------------------------------------------------
哪些人需要注意補充?
現在大家都很注重養生,也都知道飲食要注意均衡,肉類方面「四條腿的不如兩隻腳的:地上走的不如天上飛的,天上飛的不如水中游的」,換句話說就是要「多吃魚少吃肉」,而且「紅肉不如白肉」。這是因為多數人的日常飲食都以紅肉為主,所攝取的大多為飽和脂肪酸,對中高年人的健康不利。即使知道要常吃魚,也不一定能攝取到足夠的Omega3脂肪酸,因此為了保持健康,除了常吃深海魚之外,不妨適度補充含有Omega3脂肪酸的產品。如果屬於下列的「特定族群」,更需要注意補充。
1.經常喝酒、抽菸或應酬者的飲食通常不均衡,飲宴場合通常吃了很多肉類等飽和脂肪酸;加上喝酒、吸菸,導致身體經常處於慢性發炎(火氣大)狀態,需要多補充含有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產品,以保持均衡。
2.有過敏體質或常吃燒烤食物的人,也應補充含深海魚油的食物或產品。
-------------------------------------------------------------------------------------------------------
影響自癒力發揮的主要因素
影響自癒力自然發揮的五個要素包括:組織細胞中毒和組織細胞缺氧。
1.組織細胞中毒
20世紀初俄國著名免疫學家、1908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IlyaIlyich Mechnikovl教授,經過長期研究發現,人體許多傳染性疾病不單是細菌和病毒入侵的結果,更重要的是由於人體內的毒素破壞了人的免疫系統,使得人體免疫力下降而感染生病,所以Mechnikovl認為健康第一要務就是及時排出人體腸道、血液、淋巴、皮膚等系統中的毒素,這樣才能提高自身免疫力,提升各系統臟器的功能,預防各種疾病發生和發展。
人體主要的排毒通道有腸道、尿道、氣道、皮膚汗腺等。大多數人的問題是大便不暢通,宿便沒清掉,皮膚不出汗,飲水少小便少,加上不良生活方式和嚴重的飲食污染、環境污染,使得人體腸道、血液、淋巴、皮膚等各系統各臟器中的毒素遠高於人體能夠承受和清除的能力和範圍,這就是為什麽現在各種癌症、糖尿病、痛風、皮膚病、類風濕關節炎等發病率越來越高的主要原因。所以對現代人來說,掌握和運用有效的人體排毒方法,對養生保健非常重要。
-------------------------------------------------------------------------------------------------------
負離子有助於促進能量釋放
人體所需要能量的70%左右是由糖提供的。在氧供應不充足的情況下,葡萄糖經無氧糖酵解,分解為乳酸和ATP(即三磷酸腺苷),ATP是人體貯存和釋放能量的物質。1克分子的葡萄糖,經過無氧糖酵解,在生成乳酸的同時,可合成2個分子ATP,共釋放52千卡熱能,但是在供氧充足的情況下,1克分子的葡萄糖,在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同時,可合成38個分子的ATP,共釋放686千卡熱能。同樣是1克分子葡萄糖,在有氧化條件下產生的能量,是無氧糖酵解生成能量的19倍,差異相當大。因為在無氧條件下,葡萄糖沒有得到徹底的氧化分解,其碳氫鍵尚未完全打開,所蘊藏的能量僅釋放出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