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大大降低流行病罹患率
─略述疫苗醫學史
依據歷史記載,早在西元前1000年,古印度人就知道利用從天花患者皮膚上刮下的痘疹殘疤,磨成細末、吹入患者親朋好友的鼻腔內,以預防被患者感染天花的方法,一般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疫苗」。
「種牛痘」為最早的天花疫苗
這種預防天花的方法後來也傳入我國,依據歷史記載,直到西元1000年左右的宋朝,也應用類似古印度的「鼻腔種痘」法,預防當時經常肆虐的天花疫情,而且一直延續到明、清兩朝,還應用得很普遍。
西元1796年英國的詹納(Jenner) 醫師發現,若先將天花患者的膿液打到牛隻身上,讓其感染天花,再取出來製成牛痘疫苗,打在健康人身上,更能有效、安全的預防受到天花感染。此種在牛身上種痘再取出來、「種」在人類身上的方法,就稱為「種牛痘」。由於牛痘疫苗推廣成功,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終於正式宣佈天花從地球上消失。
天花疫苗之後,影響國人健康最大的當屬小兒麻痺與B型肝炎疫苗。
--------------------------------------------------------------------------------------------------------------
針對小兒推出多種疫苗
有了上述兩種疫苗的推廣經驗,我國的公衛機關開始用心推廣多種小孩疫苗的注射,堪稱周密而完整,包括嬰兒一出生就施打的「卡介苗」,以防範肺結核;其他還有一連串的B型肝炎、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以及MMR(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等疫苗,俗稱三合一疫苗),還有水痘疫苗、日本腦炎疫苗等等。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又名子宮頸疫苗
近幾年則大力推廣針對女性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以有效防範子宮頸癌,故俗稱「子宮頸疫苗」;凡是過早有性行為或性行為較頻繁,或擔心性行為時不潔、造成感染者,都建議女性全面施打。
帶狀疱疹、流感與肺炎鏈球菌疫苗
除此之外,還有「帶狀疱疹疫苗」,以及最近相傳有助於防疫、減輕新冠肺炎症狀的「肺炎鏈球菌疫苗」(詳如後述),以及很多人每年施打的「流感疫苗」;當然最近最熱門的就是「COVID-19 新冠肺炎」疫苗等等。可見「疫苗」在人類的醫學史與預防醫學上愈來愈佔有重要地位。
--------------------------------------------------------------------------------------------------------------
荷爾蒙影響女性一生
─你不但要充分認識,更要知所運用、設法調節
不管男女老幼,我們的一生(包括身心兩方面)都難免受到荷爾蒙的影響。不過比較起來,女人所受的影響比男性大得多,其中又以「月經」最具代表性。
可以說絕大多數的女性從七至十二歲開始發育,九至十四歲出現陰毛,十至十五歲左右來經,一直到大約五十歲停經為止,終其一生都必須與月經常相左右,而月經之形成,以及懷孕、分娩等生理,都是「荷爾蒙」的作用所致。除此之外,女性的發育是否良好、肌膚是否柔美,甚至喜怒哀樂等情緒表現,也都與荷爾蒙息息相關。例如更年期後的女性不但聲音可能變粗、肌膚不再豐腴柔嫩,還可能出現男性化傾向等等,就是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大幅減少,而男性荷爾蒙增加所致。其他如青春期易長痤瘡(青春痘),情緒不穩等等,也都與荷爾蒙脫不了關係。
第一節
身心都由荷爾蒙主導
─月經、發育與青春痘的煩惱
----------------------------------------------------------------------------------------------------------------
「長高」的前期幕後推手為「生長激素」和「甲狀腺素」,而女性荷爾蒙則是後期生長速度加快的主因。
門診中常有媽媽詢問:「女兒國小四年級就來月經,初經太早會不會影響發育?」但也有人擔心:「女兒到國中一年級還不來月經,是不是發育遲緩、不會再長高了?」可見發育得好不好、長得是否夠高為現代人普遍關心的話題。
依照目前的統計資料,國內女性大概都在10至14歲間開始初經,也就是大約從國小4至5年級來初經,而且開始成長、發育,10歲後開始長高;而成長速度最快的期間落在初經後6至12個月,也就是大約10歲到13歲之間,這是女生的快速長高期。
比較起來,女孩的生長期大約比同齡的男生早2年,通常從10歲左右開始成長加速,10到12歲期間平均每年可增高8公分左右,過了13歲之後成長(增高)速度即逐漸減緩,一般到18歲之後即不再長高。也有人認為,女性在月經周期穩定之後,身高的增長即逐漸減緩,最多只能再增高5至7公分左右,不過也有相當大的個別差異。(這就是有些名女人常說自己「從國小六年級之後,身高及胸部都未再增長」的原因。)
對青春期少男少女而言,若對自己的身高不滿意,想知道能否再長高,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醫院測「骨齡」,也就是根據左手X光片所顯現的「骨骼生長板成熟程度」,來判斷成長空間。一般來說,女孩過了14或15歲、男孩超過
--------------------------------------------------------------------------------------------------------------
中醫如何治青春痘
青春痘好發於青春期男女,一般認為主要是皮脂腺分泌太多油脂,以致阻塞毛細孔、造成發炎,出現紅、腫或微痛等症狀。而中醫認為青春痘(痤瘡)多屬「熱證」,主要是工作忙碌、熬夜少眠,喝水量不足,或嗜吃辛辣厚味、高熱量油炸食品所引發。
依熱證分成五種證型
但痤瘡不是青春期男女的專利,成年人若愛喝烈酒、吃膏粱厚味,又少吃水果、蔬菜,致時常便秘者,也容易誘發青春痘(痤瘡)。此外,體質碩壯、臉紅,聲音大、脾氣壞的熱性體質者,更易出現「熱象」,而使症狀更為明顯。
中醫在治療青春痘之前要先辨證,通常依熱證之不同分成五種證型:
1.肺熱型: 指丘疹多出現於面部,比較起來鼻周圍反而比較少;且除丘疹外,還伴有口鼻乾燥,大便乾,舌質微紅,苔薄黃,脈數等。
2.胃熱型: 丘疹色紅,多出現於口部周圍,伴有食多,口臭,口乾,舌燥喜冷飲,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沉滑有力等。
3.血熱型: 丘疹多出現於面部,遇熱或情緒激動時面部即明顯潮紅,患者也自覺灼熱。若併有舌紅苔薄乾,脈細數,大便乾燥者,即屬「血熱型」。
--------------------------------------------------------------------------------------------------------------
其中最常見的莫過於痛經,幾乎沒有人不曾受到經痛的折磨。如果出現「異常」,必須時常到醫院或診所治療,不知何時才能改善或好轉,那更有如一生的夢魘。至於「月經不調」,雖然不如「異常」嚴重,卻也令人十分苦惱。
經痛、異常與「不調」的煩惱
所謂「月經不調」是指月經未按照規矩來,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不是按月來報到:既名之為「月經」,在正常情況下理應每個月來一次,通常以28天為一個周期,但「不調」的情況相當常見,例如:
初經異常:初經來1、2次後就不再來,此後1、2年都沒月經。
周期不規則:包括經期提前、延後,一個月來多次或數個月才來一次。以及點滴不停,不知道何時算開始、何時結束。
2.經痛:有的是來經前疼痛,也有經期中或經後疼痛者,這是最常見的毛病之一。
3.不來經與經期中常見的兼證:如因為月經異常而導致的下腹疼痛、發育遲緩等等。
其中又以經痛最為常見,也最普遍。
一、經痛最常見
為什麼會引起經痛?
--------------------------------------------------------------------------------------------------------------
第三章
出現問題就要檢查
─檢查儀器與適應症
婦科的問題百百種,有些經常性的小問題,例如感染、發炎等,只要在門診時檢查,確診後服用藥物就可以好轉;但如果是較嚴重的器質性病變,就非要用儀器仔細檢查不可了。
第一節 常見的婦科問題
婦科病的種類很多,本節僅以最常見的陰道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急性下腹痛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為例,略作說明。
一、陰道炎
顧名思義,陰道炎就是陰道發炎,這是女性最常見的毛病之一,只要衛生習慣稍微差一點就可能感染、發炎,輕者出現「陰道癢」、頻尿、灼熱、發燒,嚴重者還可能出現陰道出血。有些婦科醫師形容「陰道發炎就像感冒一樣」,既常見又頻繁,而且每個年齡層都可能出現(來經之前比較少見),更值得注意。
--------------------------------------------------------------------------------------------------------------
胞一樣會生成子宮內膜,一樣會剝落、形成經血。但因為沒有排出管道,就一直停留在原來地方,剝落的子宮內膜(經血)愈積愈多,經血的水分被吸收之後,變成巧克力狀,最後可能形成「巧克力囊腫」。
所以簡單說,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就是指「子宮內膜細胞」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部位,並因而引起的不適症狀或疾病。
症狀
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剛開始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最常見的是「經痛」、「骨盆腔疼痛」或不孕;通常都是因為下腹部疼痛而去看醫生,而被告知,但通常一直到結婚後,疑似不孕症才做進一步檢查,並於確診後積極治療。
除了臨床症狀外、還可做腹腔鏡、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成像術(攝影)等,以確定診斷。
子宮內膜異位症除了容易造成疼痛與不孕之外,還會影響卵巢功能、造成異常。例如因黃體素分泌不足、排卵與月經異常,甚至卵巢粘黏、結疤,輸卵管活動力改變,以及腹膜液中聚集大量巨噬細胞,進一步惡化而不孕。其中又以腹膜液中聚集大量巨噬細胞,因而產生「活性氧」的問題最大。因為這種自由基會導致精子及卵細胞膜被氧化,蛋白質和核
--------------------------------------------------------------------------------------------------------------
第二節
有疑慮就好好檢查
─介紹幾種常見的婦科檢查儀器
拜科技進步之賜,現在不管身體出現什麼症狀、有什麼疑慮,都有各式各樣的儀器可以檢查,並做出精確診斷。婦產科也一樣,以下僅介紹幾種較常見的婦科檢查儀器,包括婦科超音波、子宮內視鏡、腹腔鏡等。
一、婦科超音波
婦科超音波可以說是近代婦產科學檢查的大突破,其作用有如婦產科醫生的「第三隻手」,既具有多種用途,也是診斷時絕對不可缺的工具。
現代化的婦產科超音波至少具有下列幾種用途:
1.經腹部檢查:這是最常用,也是用得最普遍的檢查方式,只要在患者腹部表面塗點潤滑劑,再將超音波探頭貼著腹部移動,就可以從監視螢幕上看到腹中的影像。例如產科醫師可用來觀察孕婦第二孕程以上的胎兒生長情況,而婦科醫生則能經腹部超音波發現患者的腹腔腫瘤,並據以判斷其大小、良性或惡性等,本檢查應脹滿膀胱。
2.經陰道超音波:如為已婚或生育過婦女,則可將超音波探頭伸入陰道中,檢查是否有病變或可疑之處,作為婦科
--------------------------------------------------------------------------------------------------------------
第四章
避孕妙法與防治不孕症
每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想法都不一樣,譬如年輕時精力旺盛,能生卻不想生,拚命避孕又時常失敗;到想懷孕時卻生不出來,成為不孕症患者。
本章就在告訴你如何「心想事成」,讓不想生的人用簡單方法就能避孕(包括「事後」避孕),想生的人很快改善不孕症之痛。
第一節 懷孕與避孕等生育問題
從古至今,「傳宗接代」、繁衍宗族一直是人類(甚至所有「生物」)的「使命」之一。因此,結婚、懷孕、生產(生育)不僅是人生大事,也是必經的過程,一切顯得天經地義。
然而凡事總有例外(或者意外),包括生育問題在內。例如有人不想生那麼多,孩子卻一個接一個報到;有人榮華富貴,希望有人繼承衣缽,偏偏一個也生不出來(不孕)。於是原本單純的懷孕問題,又因需要而衍生出避孕與治療不孕等「逆天」作為。
--------------------------------------------------------------------------------------------------------------
率愈高,太晚開始就沒有機會了。據婦產科醫師估計,女性35歲做試管嬰兒的成功率約50%,超過40歲再做,成功率只有15%。
人工生殖的醫護人員曾經編了一句順口溜,「告誡」不孕症患者:過了35歲趕快做,38歲加把勁,40歲不用等、「趕快衝」,40歲以上不必太期待,43歲就不用做了;因為40歲以上的成功(懷孕)率僅有2%。
若以整體的平均數來看,美國的人工生殖成功(懷孕)率約28%至32%,而我國(如馬偕醫院)的成功(懷孕)率約40%至50%,生產(活存)率為30%至40%,比其他國家都高,這是人工生殖醫學界最近幾十年的發展成果。
試管嬰兒怎麼「做」
「做」試管嬰兒除了要考慮女性的年齡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男女雙方都要有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器官和「可用」的精子與卵子。「健全的器官」當然是指女性的子宮和卵巢,尤其是肥厚柔軟、功能良好的子宮,才能孕育質好的胚胎,生出健康的嬰兒。對男性而言,「條件」好像比較簡單,只要有健全的精子可用即可。而所謂「可用」,是指外型正常(有完整的頭部與尾巴),而且活動力良好。研究人員發現,若將採到的精蟲放大1000倍,則外型正常、形態良好者若超過9%,其人工生殖的成功率將近三成(29.9%),如果正常精蟲不到4%,則人工受孕的成功率只有3.8%
--------------------------------------------------------------------------------------------------------------
此外,吸菸、不愛運動,夫妻感情不睦,家庭或社會壓力變大而支持的親人、朋友減少等社會、人文方面困擾等,都可能引發焦慮與憂鬱情緒,讓脾氣變得古怪。不過歸根結底,影響最大的還是荷爾蒙的變化或分泌量降低(更年期停經)所引起。
最近幾年的研究證實,憂鬱症與血液中的「血清胺素(serotomin)」濃度不足有關;血清胺素甚至具有調節女性荷爾蒙與中樞神經的作用。若血清胺素(serotomin)的濃度出現變化,也會影響女性荷爾蒙與神經系統的交互作用,因而影響情緒調節,使情緒變得不穩定。不過精神醫學界並不完全認同「月經與荷爾蒙的變化主導婦女的情緒障礙」之說,只同意「兩者密切相關」。事實上,現代的研究亦發現,女性荷爾蒙的變化也與懷孕(憂鬱症)與產後憂鬱症有關。
孕期與產後憂鬱症高危險群
依據公衛機關的統計,國人的孕期與產後憂鬱症盛行率大約10%,沒有歐美國家那麼高,但屬於另一種「時髦病」,值得重視。
一般而言,有下列情況者比較可能出現孕期或產後憂鬱症。
1.有憂鬱症病史或家族史。
包括家族或孕婦本身有精神病史、曾因焦慮及情緒障礙接受治療,或有較嚴重的「經前症候群」病史等。
2.有家暴陰影。孕婦小時候曾經受到不公平待遇(即受
--------------------------------------------------------------------------------------------------------------
注意發病率很高的產後出血
顧名思義,產後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是指生產後,因種種緣故而流出比正常分娩還要多的血液之意。
依出血量或血球容積比定義
臨床上有人依出血量定義,也有人依產後的「血球容積比(Hct) 」及產婦出現的症狀來定義。
前者(依出血量)認為,自然產後由陰道流出的血液超過500CC,或剖腹產後的出血量超過1000CC,就屬於「產後出血」症狀。
而後者認為,若產後的「血球容積比(Hct) 」下降超過10%,且產婦出現面色蒼白、胸悶、四肢無力、心悸、出冷汗,或煩躁不安、意識混亂、暈厥,或低血容量現象的低血壓、心悸、少尿,低血氧飽和度(<95%),才是真正的「產後出血」,因為此時產婦的出血量已達全身血液量的二至三成(20%至30%)。
高居產婦死因第一名
不管定義如何,全世界的婦產科醫學界都將「產後出血」歸類為產科的危急重症。據統計,在低所得國家,產後出血的死亡風險高達千分之一,在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本症也高居產婦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即使是已開發國家,產後出血也與血管栓塞、妊娠毒血症並列產婦死因的前三名。其
--------------------------------------------------------------------------------------------------------------
意思是說,產後婦女氣血兩虛,脈宜緩滑,緩則舒徐,不因氣奪而急促;滑則流利,不因血去而枯澀,這才是吉兆。
此外,就常脈而言,浮洪弦緊屬熱病;但產後見脈象浮洪弦緊卻非有熱,洪大表示氣血耗散,故不宜像常人一樣「熱病用寒涼藥」治療,否則可能弄巧成拙。
產後病的來源與種類
產後身體較虛,各種疾病可能趁虛而入,不一定是懷孕、生產所引起。醫典嘗言:「產後之證多端,其源有三,曰血虛火動,曰敗血妄行,曰飲食過傷。」也就是說,產後病主要是因為產後失血過多,「血虛火動」,因而讓人感覺煩躁發熱;其次是虛火上載,「敗血妄行」,以致常感頭暈、腹痛;以及產後元氣大傷,脾胃虛弱,若因此服食過多補品,就可能因「飲食過傷」而痞滿泄瀉、傷及胃腸。此時的治療原則為:「血虛火動則補血,敗血妄行則散瘀,飲食過傷則消食。」
最常出現三種小病
隨著上述三種新產之證發展,新產婦人也常出現三種疾病:「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病大便難」。
「病痙」就是肌肉痙攣。新產婦人因為血虛,汗出多,容易受風邪感染而出現皮膚、筋骨方面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