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臺東鹿野百年發展的歷史為經,產業、文化生活的展開為緯,共分為六章書寫。內容除了以嚴謹的文獻、資料、報導進行分析整理,也加入了人物的訪談,強化主要議題的深入,增加閱讀的趣味。第一章:草莽・鹿嗷・原民馳。第二章:日治・和民・荒地開。第三章:神社・役場・小學校。第四章:初遇・修行・證嚴事。第五章:甘蔗・鳳梨・茶飄香。第六章:社區・飛行・紅烏龍。
本書書寫臺東鹿野,是嘗試以跨越時空、跨越領域的研究方式來完成。因此本書不僅是一本歷史書籍,同時也是書寫在地文化的書籍。在這個非常特別的地方,經歷百年的時光,曾經有著共同目標的一群人,不分地域、族群,為著尋找心目中理想的家,前來此地生根立業,建立了美麗的家園。臺東鹿野的移民村個性,標立創新、創造的傳統,在現代的鹿野,仍然可看到她的演變軌跡。
作者簡介:
王鴻濬
出生於臺灣臺南麻豆鎮,美國密西根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政策博士,目前擔任國立東華大學教授兼任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曾任國立東華大學特聘教授、美國傅爾布萊特學人、日本岡山大學客座研究員、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東亞環境史學會(AEAEH)副會長。
長期關注臺灣永續發展課題,擔任行政院花東地區發展推動小組委員、行政院環保署環境教育審議會委員、環境教育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系所評鑑訪視委員。
著有叢書:《1922無盡藏的大發現》、《森林・部落・人》。即將出版叢書:《戀戀摩里沙卡》、《2019 Taiwan Vietna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limate Change, Natural Conservation,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章節試閱
崑慈堂——鹿野慈惠堂
早期居住在鹿野鄉龍田村村民有信仰「瑤池金母」者,都得前往寶華山慈惠堂祈神,往來兩地,交通耗時。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一月二十日,當地村民林文定等人從寶華山迎請「瑤池金母」令旗奉祀。最初令旗奉置於林宅,但因為祈拜者日眾,原址不敷使用,於是信徒集資於今址建廟(位於日治時期的鹿野神社範圍內),並與媽祖合祀,名為崑慈堂。
崑慈堂奉祀的神明除了瑤池金母、天上聖母(媽祖),還有釋迦牟尼佛、玄天上帝、臨水夫人、中壇元帥等,充分顯示移民村民間信仰與宗教融合的特性,由於主神是民間所稱的「王母娘娘」,因此又稱王母娘娘廟。崑慈堂為花蓮慈惠堂系統,每年都須赴花蓮慈惠堂進香,所以也被稱為「鹿野慈惠堂」。
記憶的起點:龍田文物館
崑慈堂在陳炳榕主委負責廟方業務期間,積極推動地方文史工作。幾年前與仙人掌工作室合作,設立「龍田文物館」,搶救與保護日漸稀少的龍田文物。文物館設在崑慈堂的「善房」,原來是放置神轎及祈神敬天的神器之處,現在也是遊客來到龍田村的必訪之地。
龍田文物館收藏了當地居民提供的歷史文物,以向居民「借展文物」之名,把收藏的文物暫置於館內,經整理、編號後展出。展品以農家器具、家庭器物為主,有農村的牛車、腳踏車、鋤、耙、鐮刀、各種造型的電土燈,農家裡木製的碗盤櫥、圓形餐桌、長板凳、竹編嬰兒搖籃等,可說是認識龍田村的起點。
苦楝大樹證嚴好朋友
崑慈堂前有一棵苦楝,樹高三十公尺以上,樹冠伸展四方氣象萬千,胸徑寬闊,可為兩人伸手圍抱,被慈濟人稱為「慈濟樹」,不但是崑慈堂前的自然地景,也具有豐富的人文意涵。
苦楝大樹與證嚴法師在鹿野修行這段期間有著密切關係。有一句著名的慈濟靜思語,「歡喜做,甘願受」,就是證嚴在這棵樹下所悟得,後來成為講授佛法的經典名句。證嚴後來轉往臺東知本清覺寺,在鹿野修行的時間不長,但掛單崑慈堂期間,每日都在這棵苦楝樹下與附近的居民聊天講道,於是這棵樹成為證嚴在臺東最好的朋友之一。根據鹿野仙人掌工作室廖中勳先生回憶,有一次證嚴回到龍田村崑慈堂,在這棵苦楝樹下休息,就有信眾問上人與大樹的關係。
以前就住在這裡(崑慈堂),這棵樹就是我的好朋友呀。又有其他信徒問:樹上為什麼那麼多的蕨類、蘚苔植物。證嚴回答:這樹就像我們人一樣,就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及要開始做分享。你們看這棵樹,除了讓大家可以遮蔭,樹上也結有許多種子,可以供給鳥來吃;蕨類、蘚苔植物也居住在它的樹幹、樹枝上。它們活得很快樂健康,所以我們做人要歡喜做,甘願受。
崑慈堂——鹿野慈惠堂
早期居住在鹿野鄉龍田村村民有信仰「瑤池金母」者,都得前往寶華山慈惠堂祈神,往來兩地,交通耗時。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一月二十日,當地村民林文定等人從寶華山迎請「瑤池金母」令旗奉祀。最初令旗奉置於林宅,但因為祈拜者日眾,原址不敷使用,於是信徒集資於今址建廟(位於日治時期的鹿野神社範圍內),並與媽祖合祀,名為崑慈堂。
崑慈堂奉祀的神明除了瑤池金母、天上聖母(媽祖),還有釋迦牟尼佛、玄天上帝、臨水夫人、中壇元帥等,充分顯示移民村民間信仰與宗教融合的特性,由於主神是民間所稱的「王...
作者序
為鹿野寫一本具有質感的旅行手札,藉由本書內容與親自的深度旅遊,發現鹿野的人文與自然之美,一直是我非常想完成的工作。第一次前往鹿野是十幾年前,為了永安社區的「玉龍泉」生態步道的輔導,大約同時,也因為「鹿鳴溫泉酒店」的興建,去做了環境影響評估案的審查。從此之後,協助鹿野鄉龍田、永安村的社區營造推動,以及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的輔導工作,造訪鹿野的次數愈來愈多,也更加深入認識鹿野自然風光,以及迷人的文化底蘊,促成了寫這本書的動機。
希望本書有「拋磚引玉」的功用,讓喜愛深度文化旅遊的旅人,可以在探訪鹿野之際,產生內心悸動的共鳴。
本書能夠完成,首先要感謝潘永豐先生的支持。潘先生的家族在日治時期,就由臺灣西部移居至鹿野高臺,是開拓地方的士紳。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因為照顧高臺地區原住民,以及當官時期守正不阿,深獲地方的愛戴。潘永豐先生在父親身教的薰陶下,律己甚嚴,但寬以待人,在長達三十一年的鹿野地區農會總幹事職務上,不但建樹頗豐,也為農業產業奠定了基礎。除此之外,潘先生鼓勵追求真理,以慈悲與愛宣揚善念,因此,他不但是基督長老會鹿野教會長老,也是佛教慈濟功德會榮譽董事。他曾說:「佛教講慈悲,與耶穌說:我就是道,一生講仁愛,捨命救贖世人的真理是一樣的道理。」
我以鹿野地區發展歷史為軸線,來架構這本書的章節內容。「草莽、鹿嗷、原民馳」是本書的序曲;可以追溯至清政府「經營」後山,在卑南設置「卑南廳」或稱「南路廳」開始。然而,大規模移民開墾,始於日治時期的大正年間,在鹿野設置了全臺第一個「私營移民村」。這段期間,許多內地(日本人)的農業移民移居於此,開始築堤興圳、開荒墾地、種植甘蔗,提供臺東製糖株式會社製糖原料。鹿野,逐漸的成為內地與島內移民的熱點。
建立相當於現在龍田村的規模與設施,大致上於此時已臻完備。村內有煤油燈路燈、青年會館、臺東製糖株式會社事務所、鹿野庄役場、鹿野高等尋常小學校、鹿野高等尋常小學校附設「托兒所」、神社、神田全次醫師診療所、公共澡堂(風呂)、牛水飲溜池(牛隻飲水池)、火見の櫓(防火瞭望臺)等設置一應俱全,為當時臺東廳內規劃最完善的社區之一。如今再度造訪,沿著光榮路而行,兩側的木構建築仍然依稀可見;或整修待復,或傾頹於荒草之間,但已非當日熙嚷往來的市街景況了。
臺灣光復後,仍然有許多西部移民選擇墾殖移居於鹿野。主要原因是西部可耕地都已經開發,不斷成長的人口,需要尋找更多的「安身立命」之處,來維持家計生活。尤其在民國四十八年的八七水災之後,帶來大量的西部移民,他們在鹿野地區胼手胝足,為建設新家園而努力。
在眾多西部移民者之中,最受矚目的,便是來自臺中的證嚴法師。她堅定的選擇向佛之路,前來臺灣東部修行的第一個落腳掛單之處,便是鹿野龍田村的崑慈堂。她在鹿野時間不長,但留下了「慈濟樹」─歡喜做,甘願受,以及證嚴為尋找證道,一段巒山冒險故事的「智慧之路」步道。
如今,鹿野高臺的熱氣球活動,已經成為暑假期間全國的熱門活動,加上鹿野茶區產製的「紅烏龍」的盛名,產業發展帶來了觀光人潮,地方經濟也跟著活絡起來。此時的鹿野正吸引了新的一批移民,前來定居,然而「新」與「舊」之間,也正激盪著鹿野「社區復興」的新文化。我相信如同一世紀以前,一批滿懷著希望的移民,遠渡重洋,移居於此,撰寫著他們自己的歷史,編織那一個時代的故事。鹿野人,在任何可發展的機會上,永遠不會停下腳步,下一階段,正等待他們的摸索前進,創造歷史。
二○一九.八
為鹿野寫一本具有質感的旅行手札,藉由本書內容與親自的深度旅遊,發現鹿野的人文與自然之美,一直是我非常想完成的工作。第一次前往鹿野是十幾年前,為了永安社區的「玉龍泉」生態步道的輔導,大約同時,也因為「鹿鳴溫泉酒店」的興建,去做了環境影響評估案的審查。從此之後,協助鹿野鄉龍田、永安村的社區營造推動,以及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的輔導工作,造訪鹿野的次數愈來愈多,也更加深入認識鹿野自然風光,以及迷人的文化底蘊,促成了寫這本書的動機。
希望本書有「拋磚引玉」的功用,讓喜愛深度文化旅遊的旅人,可以在探訪鹿野之際...
目錄
主編語
序
鹿野地圖
1.草莽.鹿嗷.原民馳
2.日治.和民.荒地開
3.神社.役場.小學校
4.初遇.修行.證嚴事
5.甘蔗.鳳梨.茶飄香
6.社區.飛行.紅烏龍
代結語
參考文獻
主編語
序
鹿野地圖
1.草莽.鹿嗷.原民馳
2.日治.和民.荒地開
3.神社.役場.小學校
4.初遇.修行.證嚴事
5.甘蔗.鳳梨.茶飄香
6.社區.飛行.紅烏龍
代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