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全球軍官軍事訓練必修《孫子兵法》──影響中國兩千五百年的兵聖:孫武
孫武(約西元前五四五年~約西元前四七○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鼻祖」。
孫武著有傳世鉅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多國語言,該書成為現代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專書,為世界各國軍事院校專業軍官養成必修著作。
孫武的祖先叫媯滿,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後來由於陳國內部發生政變,孫武的直系遠祖媯完便攜家帶眷,逃到了齊國,投奔了齊桓公。齊桓公早就知道陳公子媯完年輕有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便任命他為負責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媯完在齊國定居之後,改姓田,因此他又被稱作田完。
一百多年後,田氏家族發展壯大成為齊國國內後起的一個大家族,地位越來越顯赫,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大。
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國的大夫,很有軍事才幹,因為領兵伐莒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采地(諸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式「食邑」),並賜姓孫氏。因此田書又被稱作孫書。
孫書的兒子孫憑,做到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孫憑就是孫武的父親。
貴族家庭的出身,帶給了孫武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併激烈,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他從小就目睹了一些戰爭,這些都間接地影響著孫武的軍事才能。
孫武生活的齊國,國家矛盾很多,四處危機。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些內鬥很反感,不願攪和其中,就帶著自己的行李遠走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的才能。
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很有後起之秀的味道。孫武覺得這就是他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地方。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西元前五一七年)左右,孫武十八歲,他離開了樂安,經過一番長途跋涉,去了吳國。
孫武一生的事業都在吳國展開,死後也葬在吳國,因此《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把孫武稱為吳人。
當時,吳國是個正在快速崛起的諸侯國。孫武到了吳國之後,先為自己找了一處合適的棲身之地―穹窿山(今蘇州市藏書鎮境內)。穹窿山歷來是高人隱居之地,相傳黃帝曾孫帝嚳的老師、炎帝神農氏大女兒的師父赤松子就隱居在此。後來,張良等人也曾在此隱居。
安頓下來之後,孫武一邊研究兵學,潛心著述,一邊留心觀察吳國的政治。
孫武後來在吳國都城(今蘇州市)郊外結識了從楚國來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本是楚國的名臣,西元前五二二年因為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國。他立志興兵伐楚,為父兄報仇。孫武結識伍子胥後,二人十分投緣,相見恨晚,結為密友。這時候的吳國也是一片混亂,兩個人便隱居深山,準備待機而發。
西元前五一五年,吳國公子光利用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機會,以專諸為刺客,偷襲刺殺吳王僚,然後自立為王,稱闔閭。
闔閭即位後,禮賢下士,任用了伍子胥等一批賢人,首重經濟發展,促進農業改革,致力基礎設施建設,重視軍工業發展,獲得了廣大人民的一致好評。
隱居在吳都郊外的孫武由此看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他在隱居之地,一邊農耕,一邊著兵法,並請伍子胥引薦自己。
闔閭即位三年(西元前五一二年),吳國國內形勢一片大好,國家糧食儲備富足,軍隊操練有素,向西發兵攻楚的準備工作已經全部就緒。
伍子胥向闔閭提出,這麼大規模的長途遠征,必須得有個資深的軍事謀略家籌劃指揮才能取勝,於是他跟闔閭推薦了正在隱居的孫武,非常正面地把孫武上至祖宗家世,下至他本人的人品才幹全都誇了一遍,說他是個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蓋世奇才。
可是,孫武自來到吳國就一直隱居著書,吳王聽都沒聽說過吳國居然還有這麼一號人物,覺得一個農夫能有什麼本事?伍子胥反覆在闔閭面前為孫武背書,甚至一個早上就推薦了七次,吳王最後終於答應接見孫武。
孫武見到闔閭後,呈上了當時已經完成的兵法十三篇。闔閭看後,讚不絕口。不過,他仍心存疑慮,因為當時能言善辯的說客很多,但多是紙上談兵。為了考驗孫武,他故意喊來一百八十名對軍法一無所知的宮女讓孫武操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並指定兩名吳王闔閭的寵妃為隊長。他嚴肅地發令,可是嬌滴滴的宮女們根本無視軍紀,嬉笑打鬧,隊形一片混亂。接著,孫武再次申明演練要求、軍法紀律,結果演練還是混亂一片。最終,孫武為嚴肅軍紀,不顧闔閭百般求情,斬殺兩名寵妃隊長,另選兩名隊長。再次演練時,宮女們所有動作都完全符合要求(「三令五申」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
訓練結束,孫武傳人敦請吳王闔閭檢閱,闔閭因為意外失去愛姬,心中不快,便託故不來。
孫武就親自去找闔閭,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常態,是為將治軍的通則,對士卒威嚴,他們才會聽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制勝。」
聽了孫武的一番解釋,吳王闔閭怒氣消散,拜孫武為將軍。在孫武的嚴格訓練下,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顯著的提高。
西元前五一二年,闔閭、伍子胥和孫武,指揮攻克了楚的屬國鍾吾國(今江蘇宿遷東北)、舒國(今安徽廬江縣西),這時闔閭志得意滿,想要一舉拿下楚國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縣紀南城)。
孫武認為這樣做不妥,便進言說道:「楚軍是天下的一支勁旅,非舒國和鍾吾國可比。我軍已經連滅兩國,人疲馬乏,軍資消耗,不如暫且收兵,養精蓄銳,再等良機。」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孫武的主張,向吳王獻計道:「人馬疲勞,不宜遠征。不過,我們可以設法讓楚人疲睏。」吳王聽從了孫武的勸告,班師回朝。
為了實現滅楚的計劃,伍子胥和孫武共同商定了一套擾楚、疲楚的計策,即組成三支勁旅,用游擊戰輪番襲擾楚國。當吳國的第一支部隊襲擊楚境的時候,楚國見來勢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擊。待楚軍出動,吳軍便回撤。當楚軍返回駐地時,吳國的第二支軍隊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輪番襲擊,弄得楚國連年應付吳軍,人力物力都被大量消耗,國庫也空虛了不少,屬國也都紛紛叛離。吳國卻從輪番進攻中搶掠到不少物資,在與楚的對峙中完全占據上風。
就這樣,這個「疲楚」的戰略,持續實施了六年。
西元前五○六年,楚國攻打已經歸附吳國的小國―蔡國,給了吳軍伐楚的藉口。闔閭和伍子胥、孫武指揮訓練有素的三萬精兵,乘坐戰船,溯淮而上,直趨蔡國與楚國的交界。楚軍見吳軍來勢洶洶,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收攏部隊,調集主力,以漢水為界,加緊設防,準備抗擊吳軍的進攻。不料孫武突然改變了沿淮河進軍的路線,放棄了戰船,轉而改從陸路進攻,直插楚國縱深。
伍子胥問孫武:「吳軍習於水性,善於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攻呢?」
孫武告訴他:「用兵貴在神速,逆水行舟,速度遲緩,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兵者,詭道也(用兵應當走敵方料想不到的路線跟戰法,以出其不意之策令對手措手不及)。他們認為我們擅長水戰,根本不會想到我們會走陸地,我們這樣做才能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伍子胥點頭稱是。
孫武在三萬精兵中選擇了強壯敏捷的三千五百人為前陣,身穿堅甲,手執利器,連連大敗楚軍。
西元前五○六年,吳軍攻入楚國的都城郢都,楚昭王帶著妹妹倉皇出逃。孫武以三萬軍隊攻擊楚國的二十萬大軍,獲得全勝,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然而,這時越國乘吳軍伐楚之機進攻吳國,秦國又出兵幫助楚國對付吳軍,這樣,闔閭不得不引兵返吳。
西元前四九六年,闔閭聽說越王允常去世,新繼位的越王勾踐年輕稚弱,越國國內不太穩定,他認為機不可失,便不聽孫武等人的勸告,不等準備工作做好就倉促出兵,想要拿下越國。
不料,勾踐整頓隊伍,主動迎戰,兩軍在吳越邊境相遇。勾踐施展巧計,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陣,排成三行,把劍放在脖子上,一個個陳述表演後,自剄於陣前。吳國軍隊不知那是罪犯,覺得那表演很好看,一個個都入了迷,看傻了眼。越軍趁機發動衝鋒,吳軍倉皇敗退,闔閭也傷重身亡。
闔閭去世後,太子夫差繼承王位,孫武和伍子胥整頓軍備,用以輔佐夫差完成報仇雪恥的大業。
西元前四九四年春天,勾踐調集軍隊從水上向吳國進發,夫差率領十萬精兵迎戰於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邊)。在孫武、伍子胥的策劃下,吳軍在夜間佈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高舉火把,只見在黑暗的夜幕裡火光四起,迅速向越軍陣地移動,殺聲震天,越軍驚恐萬狀,軍心動搖,吳軍乘勢發起總攻,大敗越軍。
越王勾踐在吳軍的追擊下帶著五千名甲士敗逃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上的一個小城中憑險抵抗,由於吳軍團團包圍,勾踐只得向吳軍屈辱求和。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勸阻,同意了勾踐的求和要求。
吳國的春秋爭霸霸業在南方地區取得勝利後,便向北方中原地區進逼。西元前四八五年,夫差聯合魯國,大敗齊軍。
西元前四八二年,夫差又率領數萬精兵,由水路北上,到達黃池(今河南封丘縣南),與晉、魯等諸侯國會盟。吳王夫差在這次盟會上,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後盾,爭得了霸主的地位。雖然孫武沒有直接參加攻齊取勝、與晉爭霸兩事,但在此前孫武精心訓練軍隊和制定軍事謀略,對夫差建立霸業有著不可抹滅的巨大貢獻。
後來,吳國的勢力日益強大,成為諸侯國的霸主。在這樣的成績面前,夫差變得驕傲,不可一世,甚至自以為是。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伍子胥常常勸告吳王夫差說,讓勾踐存活對吳國是一大隱患。然而,夫差始終不聽勸告(因為那時夫差最言聽計從的寵妃及枕邊人,已經是勾踐派到夫差身邊的中國第一個女特務西施),並在奸臣的蠱惑下,最終夫差賜伍子胥自盡。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孫武的經歷在歷史上就突然失去了記載,他之後的人生也一直是個謎。一種說法是,孫武對伍子胥的慘死感到十分寒心,讓他體會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無奈,於是悄然退隱山林,完善兵書。另一種說法是,他返回齊國,在家鄉隱居授徒。而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體現了孫武急流勇退的智慧。
孫武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鬼神,而是與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聯繫,預測戰爭勝負主要就是客觀地分析以上這些條件如何(其實就是現代軍事的兵棋推演)。孫武不僅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強調在戰爭中應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其特點是通過思維與實踐的結合,主動地、自覺地、自發性地、有目的地、有計劃地反作用或反應於外部世界),促成對立面朝著有利於自己的大局方向轉化。
其主要精神在於:戰爭其實根本就不是只是兩軍對峙而已那麼簡單,就像現代應用非常廣泛的賽局理論及兵棋推演,戰爭的兩造雙方所處於的環境全是動態的,上自天下(世界)的格局結構是動態的,兩國各自的內政、外交甚至氣候環境(十八世紀法國的拿破崙、二十世紀德國的希特勒,都是敗在冬天俄羅斯的冰天雪地)等都是動態的,諸多大動態中夾著更多小動態,外在的動態內含著諸多內在的小動態,任何一個元素的失算都會牽連到整個大局的勝敗,真正牽一髮而動全身。
而這現代軍事戰略思想的主體架構,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孫子兵法中即有極為細微、艱深、細膩的闡釋,無怪乎孫子兵法在全球軍事教育領域有著極高的評價,並被列為軍事教育必修課程。因為無論戰爭的型態再怎麼改變,現代軍事科技及武器再怎麼進步,所謂「道、天、地、將、法」的軍事基本精神及真諦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時代越進步、戰爭型態越複雜、戰爭規模越龐大,對孫子兵法的體悟就會越深刻。
正是因為孫武在軍事科學這門具體科學中概括和總結出了異常豐富、多方面的哲學道理,確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與孔子、老子並列的地位,被並稱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顆明亮的星體。孫武的軍事理論遠遠超出了當年同時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見識深深影響了後世,受到古今中外軍事家們的廣泛推崇。
如今,《孫子兵法》被翻譯成各種語言,流傳於世界各地,應用於從軍事到企業經營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可謂千古奇書。這本古老的兵書在現代社會閃耀著迷人的光彩,並終使孫子與孔子、老子並列成為春秋末期的偉大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