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責任:維根斯坦傳》以豐富資料與感性優美的文筆,詳實描繪出這位哲人飽滿的生命,呈顯了這顆獨特的心靈,是理解維根斯坦最經典且權威的著作。書名「天才的責任」(the duty of genius)具有雙關意涵:乍看會以為是指天才有別於常人,所以天才另外肩負獨特且重大的責任。但是,孟克筆下的維根斯坦告訴我們,那實際意味著「天才之為一種責任」、「一種名為『天才』的道德義務」——成為天才,並非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反倒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責任,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這部傳記將維根斯坦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非常推薦。」——《觀察家報》(Observer)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雷伊‧孟克 Ray Monk
雷伊.孟克,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榮譽教授,曾於該校「後分析哲學中心」(Centre for Post-Analytic Philosophy)成立後長期擔任主任。其研究領域為數學哲學、分析哲學史等,致力於哲學家傳記寫作,以此實踐他的「傳記哲學」。
《天才的責任:維根斯坦傳》一書出版後,曾獲約翰列威林萊斯紀念獎(John Llewellyn Rhys Prize),當今歷史書四大獎之一的達夫‧庫柏獎(Duff Cooper Prize)等,備受肯定。其後他持續撰寫傳記,另著有兩卷之《羅素傳》與《奧本海默傳》等,並於二○一五年獲選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之會士。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其人散發著極為特出的魅力,遠超過他對二十世紀哲學發展的無比影響所能解釋,就連不大關心分析哲學的人也深受其吸引。有人為他寫詩,受他啟發而作畫,將他的作品譜成音樂,甚至將他寫進小說裡。布魯斯.達菲的《我所見的世界》(The World as I Found It, by Bruce Duffy)便以維根斯坦為書中主要角色(而非只是將他的生平文學化)而大獲成功。此外,電視台至少推出過五部關於他的影片,為文追憶他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即使他們跟他只有點頭之交也不例外。(例如,里維斯〔F. R. Leavis〕可能只見過維根斯坦四五次,就寫了一篇十六頁文章〈回憶維根斯坦〉〔Memories of Wittgenstein〕。)其他撰文追憶他的還包括教他俄語的女士、停留愛爾蘭期間替他送炭到小屋來的人,以及跟他不熟卻碰巧成為留下他最後身影的攝影師。
出身貴族的羅素,祖父曾是大英帝國全盛時期的首相,雖然在劍橋攻讀的是數學與哲學,但也熱衷政治改革,一如他出生受洗時的指定教父,也就是以政治哲學、經濟學、邏輯學著稱的公共知識份子兼社會改革家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因此,羅素在畢業後不但甚早即致力於推動漸進社會主義與社會福利的費邊社(Fabian Society),也為該社創辦倫敦政經學院(LSE)而奔走募款,並於學校成立的隔年,亦即一八九六年,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講授「德國社會民主」。事實上,這課名就是他學術處女作的書名。
不過,羅素更大的學術野心是和摯友摩爾共同替哲學尋找絕對穩固的根基,且兩者分工,各自在數學與倫理學上努力。他們都厭惡德國唯心論(idealism)哲學,特別是康德(Kant)與黑格爾(Hegel),也都相信世上存在著一種比日常生活所能經驗的物質世界更高的真實,亦即概念(concept)與命題(proposition),一如柏拉圖所謂的「理型」(ideas)。這種獨特的「實在論」(realism)讓他們兩人在一九○三年取得了重大成果。摩爾出版了曠世之作《倫理學原理》(Principia Ethica)時,羅素也出版了《數學的原則》(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正式發表他的「邏輯主義」(logicism)立場,主張:數學即邏輯,兩者本為一物。
聲名大噪之後,羅素也開始與他的學院導師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合作,企圖進一步證明所有的數學可從幾個「邏輯公理」(logical axiom)推論而來。一九○九年年底,一份厚達四千五百頁的手稿送到了劍橋大學出版社,其成書《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最後分成三卷在一九一○、一九一二、一九一三年陸續問世,是哲學史上的劃時代鉅著。
那年十月十八日,維根斯坦沒預約就闖入羅素的研究室。來自維也納富商家庭的他,俊秀、優雅且穿著時尚,舉手投足散發出貴族式的教養與藝術氣息。當時他二十二歲,是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航空工程研究生,據說也是在歐洲同年紀最有錢的人;他認真讀過的哲學書籍,只有叔本華(Schopenhauer)加上羅素和推薦他來劍橋的德國數學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 1848-1925)之著作。半年後,羅素不僅視他為自己思想的繼承者,甚至期待他在哲學領域上超越自己。
維根斯坦本人對天才的理解並視其為人之所以為人的義務,是本書作者雷伊・孟克的敘事主軸,也因此《天才的責任:維根斯坦傳》(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有了醒目的書名。孟克曾於牛津大學研究維根斯坦的數學哲學,因為有感於太多人誤解他的思想而放棄博士論文,轉向傳記寫作,不僅對「哲人傳記」作為一種文類有獨到見解,也致力於實踐其「傳記哲學」。
孟克於一九九一年出版本書之後,隨即在英國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取得教職任教至今,專長是數學哲學、分析哲學以及歐陸哲學,更於一九九七年「後分析哲學中心」(Centre for Post-Analytic Philosophy)成立後長期擔任主任。當年的開幕演講,邀請了許多人視為當代最傑出哲學家的伯納・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 1929-2003),題目是「哲學可能會變成怎樣?」(What Might Philosophy Become?)。其內容圍繞在人們應當如何理解、繼受維根斯坦的思想遺產之上,以及如何走出龐大文獻所堆積起來的巨塔,方能讓哲學回應當前更迫切的人類處境。
孟克是採取後一種的代表人物,而「天才的責任/天才之為義務」正是讓他掌握維根斯坦前後期連貫性的主要線索;這是本傳記的敘事切入點,也是理解作者貢獻的關鍵。進一步解釋,根據孟克的查證,維根斯坦關於天才的理解其實來自他高中時閱讀魏寧格(Otto Weininger, 1880-1903)的《性與性格》(Sex and Character)。這位形塑了他早期思想最重要的奧地利作家既反猶且厭女,出版該書後不久便選擇在貝多芬去世的房間內舉槍自盡,得年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