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上有高有低、有大有小,
旋律般的重疊在綠色山林裡,
別無其他建築物,
真像是一座獨享上帝所賜予的美境。
修澤蘭建築師,1925年生於湖南沅陵,2016年辭世,享耆壽90歲。畢業自(重慶)中央大學建築工程系,1949年到臺灣鐵路管理局任職,參與全臺鐵道相關建設,並於1951年奉命設計興建板橋火車站,因而享譽為「第一女工程師」。
1955年4月修建築師始與夫婿傅積寬工程師共同成立「澤群建築師事務所」,半世紀以來的作品涵蓋住宅、教育設施與公共建築,包括:日月潭教師會館、景美女中校園、衛道中學聖堂、陽明山中山樓、花園新城等。她在關懷社會與環境發展下,運用現代粗獷兼表現主義內涵的設計手法──以結構性曲面與工法,形塑空間內與外的流動氛圍──為臺灣帶來獨具律動特色的建築地景。
她是傳聞中的臺灣第一女建築師,也是新臺幣百元鈔幣面上「陽明山中山樓」的建築師。然而澤群建築師事務所曾於1978年失火,珍貴的設計圖慘遭祝融。「尋找修澤蘭」成為我們努力彌補的遺憾,台灣女建築家學會自2021年策劃啟動「修澤蘭的行動學校」,開始蒐集全臺近百件學校建築圖資,期能重構她在臺灣戰後國民義務教育政策下,貢獻於全臺各級學校的空間型態演變。
本書無法完整羅列修建築師的所有作品;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像是在岸邊擺設一些美麗的小石子,分享給讀者。雖然圖說與建築難免灰飛煙滅,我們堅信,重要的毋寧是公眾的知曉與傳述。
作者簡介: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Women in Architecture Taiwan (WAT)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的成立宗旨為看見她的歷史(Her story)、聽見她的聲音(Her voice)、支持她的堅毅(Her persistence)──以記錄台灣的女建築家歷史,促進歷史平權;以尊重多元化的建築環境,回歸人與環境的關懷,推動空間賦權及永續工藝發展。(www.wataiwan.org)
許麗玉
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碩士,曾任台灣女建築家學會首屆理事長,著有《末年:戰後台灣現代建築與移植現代性》。
章節試閱
▌ 初到臺灣
1949年,二十四歲的修澤蘭第一次渡過傳聞中的黑水溝,臺灣海峽。
眼前的臺北相較於她待過的上海、南京,城市建築風格不同,有大稻埕的牌樓、日式木造屋、和洋混合式的洋樓、二層樓的店鋪住宅,以及亭仔腳(騎樓)等等。臺灣人說的臺語會夾帶日語,腳趿著木屐喀啦喀啦的走,人與人之間不時還會鞠個躬。連空氣都帶著海味,讓初到臺灣的修澤蘭體會到異鄉人的滋味。
到臺灣後,澤寧堂哥帶著修澤蘭四處走看,一如堂哥形容的,政府各單位「需才甚殷」。臺灣光復後,隨著日籍人員被遣返,政府各單位產生大量的人力空缺。為填補此一空缺,維持政府運轉不致空當,遂頒布〈邊遠省分公務員任用資格暫行條例〉,藉由放寬任用資格,大舉向內陸招攬人員來臺。此時在臺灣找工作並非難事,因此堂哥建議修澤蘭:「若想真正學到東西,而不只是坐辦公桌的話,不如去鐵路局。」清查日產階段成立的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在接收日產工作告一段落之後,改制為臺灣鐵路管理局,正大舉徵才,即使專業項目不符,亦得任聘。而修澤蘭在南京鐵路總機廠、上海鐵路局的工程單位工作經驗,更符合鐵路局工程處所需,因此當她提出工作申請,很快就接到面試的通知,面試時,修澤蘭一邊說明自己的實習經驗,同時遞交自己在鐵路總機廠的工作證件,面試官看過工作證後就在她的申請表上蓋上合格章。
第一天去臺鐵局報到,修澤蘭進到這棟日式洋樓踏在磨石子地板,忍不住停下腳步細看這棟建築物的樓梯、扶手、天花、窗臺種種細節。「妳要找哪位?」大門旁的管理室喊住,修澤蘭回過神說:「你好,我是來工務處報到的。」管理室說:「妳的證件,先來登記,再上二樓。」她寫下名字後沿著大廳中央扶梯上二樓,長廊二側都是辦公室,她猶豫了一下,迎面走來一位先生一臉和氣樣,他停下腳步笑笑地問修澤蘭:「小姑娘找誰?」辦公室裡一排人不約而同抬頭往走廊看,修澤蘭未理會這群好奇的目光,沉沉地問:「請問工務處在哪?」這位先生說:「我帶妳去,我叫傅積寬。」到了工務處門口,修澤蘭走進辦公室,眼角餘光留意到那位傅先生還倚在門口看她。
「她是誰?」出乎傅積寬的意料,「居然是來當工程師的。」很快地,臺鐵局來了第一位女工程師的消息傳遍了各處室。
當時的鐵路局大半是臺籍的員工,部分是自大陸撤退來臺的人,東西南北的腔調,加上也有相當一部分並不是鐵路專門背景的員工,使得同事共事的困難度大增,如同整合原本的日本鐵路系統,與自內陸撤來的鐵路設備,融入美援建設工程運作的難度。
修澤蘭在臺鐵局的工作每日都有新挑戰,亦從破敗到重建的工程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每日工作結束會疲累到無力多想,總是直接搭車回宿舍。唯一的寧靜片刻是洗完澡,搧著扇子、倚著宿舍窗戶,看著和家鄉一樣的月亮,思念家人;而現下眼前,婆娑窸窣的榕樹、鬱悶不散的溼氣還是提醒了自己,這是離家多遠的異鄉。修澤蘭不曾後悔離家獨立到外地念書,現在也不後悔跟著國民政府來臺灣工作,只是不知何時能再回老家看看母親。
修澤蘭有南京鐵路總機廠的實習經驗,很快就能掌握臺鐵局工程處的各項工作效率,平日除了在辦公室設計製圖、估價計算外,她也開始到實際工地勘查監督。臺鐵局的工地現場遍佈臺灣各地,修澤蘭跟著工程進度走入臺灣各地,她跟臺灣各地的營建工有時因為口語腔調而雞同鴨講,但她學習力好,逐漸克服溝通障礙。工人們本來不習慣看到穿裙子的出現在工地,漸漸也習慣了身材瘦小的修澤蘭在現場穿梭,倒是工人們時不時地呸出一口血色,第一次著實把修澤蘭給嚇到了,後來才知那是工人提神的東西,叫做檳榔。
1950年秋天,臺鐵局工務處決定興建板橋新車站,主要因為原本的板橋舊車站,是日本時期留下來、僅能供一百人出入的木造站房,已不敷每日九百多人進出使用,尤其是板橋市區人口成長,車站人貨運輸流量大增,板橋車站的重建工程更顯刻不容緩。由於這將是臺鐵局第一座新建的車站,因此工務處第一次辦理處內工程師的設計比圖,希望選出經濟、美觀、實用、可快速建成的現代新車站設計方案。看著比圖辦法公告,修澤蘭心想「機會來了」,剛好趁假期做出新車站設計提案。經過全處的比圖比稿後,修澤蘭的設計獲選,理由是建築造形簡潔創新,平面配置流暢,工程估算合乎預算,營建計畫有效率。
1950年冬天,修澤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臺鐵局板橋新車站細部設計,意外收到一封輾轉寄到手中的家書,是母親與小弟託人捎來的消息,他們想方設法逃到香港,準備到臺灣投靠她。思念母親的修澤蘭喜出望外,趕緊向上級單位申請辦理他們的入臺證。然而,因為自己的身分證是在中央大學讀書時期辦的,那時家長不在南京,所以戶長填的是校長吳有訓。畢業之後,她在南京鐵路局總機廠工作直到1949年調任臺鐵局,對身分證都未重視,至今戶長欄還是黃有訓。修澤蘭為母親與小弟申辦入臺證時,上級單位竟對修澤蘭說:「妳要辦,只能辦吳有訓的入臺證。」結果,母親與小弟在香港沒有親友可以寄宿,不得不從香港返回故鄉,令修澤蘭無可奈何,未料自此一家人竟斷了音訊。
1951年元月,中央日報記者理璜到臺鐵局採訪關於板橋新車站的興建進度,這所宏大色彩調和的公共建築物設計是出於鐵路管理局工務處建築課的唯一女工程師修澤蘭之手。
修澤蘭說明:「板橋的舊車站,是一所相當破舊的房屋,占地一百五十五方,同時只能容一百人出入,但,單說每天早晚來往的公務員和學生,就有九百多人,所以,板橋車站的重建,早就是一個急辦的事情了。自從板橋成為縣府所在地之後,重建板橋車站更成了一件迫不及待的事。去年九月,我奉命設計,在九月中,第一張草圖就畫好了,後來經過幾次修改和同運務處幾次考慮到年底才開工,現在廁所部分已經快完工了。這車站算是一個二等站,設計完全是依照需要,我計畫在同一個時候,可以出入一千人,她的房胎部分佔五百方,站房佔四百四十方,面臨板橋公園,她的內部最中間的是一間大廳,兩側有票務室、詢問處、行李房、站長室、貴賓室⋯⋯等一切車站需要的辦事室,後進是候車室、通月臺,另一邊是出口,旅客可以循走廳入行李房取行李,所以,雖然只是一個行李房,但是,行李的存、取卻是由兩條路,這樣就可以避免擁擠,又可以節省地方。」
記者理璜聽修澤蘭有條不紊的說明新車站設計,驚訝她才二十五歲,究竟是如何培養出這樣的工程能力?
修澤蘭微笑回應:「過去一般人都因為多數女子的興趣,是偏於文學、藝術方面,所以武斷地說,女子是沒有理科方面的智慧。我在中學的時候,對數理比較感興趣,所以在考大學的時候,我選擇了建築系,當時也有人反對過,他們認為女孩子學這些,是不適宜的,但是,我還是堅持考入了中央大學建築系。我是三十六年畢業的,在大學的四年中,我倒是覺得如果女子對藝術方面有較男子更高的天才的話,女子學建築是再適宜不過了。因為單就課程看,我們除了比較繁重的計算和物理方面的功課以外,很多課程是與藝術系相同的,我們要學素描木炭畫、水彩畫、寫生、人體寫生,對於色彩的調配,尤其需要銳敏的感覺。所以幾年來,我們學得的,不單是枯燥的數字與理論,同時培養對藝術強烈的愛好,這一點,不單在工作上有用處,在日常生活中,也使我們輕鬆不少。在工作清閒一點時候,我常常帶著畫具到各處寫生,這些年來,我真覺得這種工作非常適合女子的個性。」
面對同樣是來自湖南的單身女子,理璜也關心獨自在臺灣工作的修澤蘭,是否有婚姻的想法。
修澤蘭微笑的回應理璜的好奇:「我們的宿舍在松山,除了十五分鐘的汽車外,還得走十五分鐘的小路,所以每天公車的時間,幾乎花掉一大半在跑路上,回宿舍後就感到很疲乏,看看書就該休息了,所以根本沒有時間參加社交活動或者出去玩玩。」
「看來,我們的女工程師是把全部心力放工作上了。」心生佩服的理璜以此為這篇訪談報導下結語。
▌ 初到臺灣
1949年,二十四歲的修澤蘭第一次渡過傳聞中的黑水溝,臺灣海峽。
眼前的臺北相較於她待過的上海、南京,城市建築風格不同,有大稻埕的牌樓、日式木造屋、和洋混合式的洋樓、二層樓的店鋪住宅,以及亭仔腳(騎樓)等等。臺灣人說的臺語會夾帶日語,腳趿著木屐喀啦喀啦的走,人與人之間不時還會鞠個躬。連空氣都帶著海味,讓初到臺灣的修澤蘭體會到異鄉人的滋味。
到臺灣後,澤寧堂哥帶著修澤蘭四處走看,一如堂哥形容的,政府各單位「需才甚殷」。臺灣光復後,隨著日籍人員被遣返,政府各單位產生大量的人力空缺。...
作者序
▌出版序
以臺灣女性建築師為文本的《島嶼煉石記》系列出版,源自本會與女建築家學會合作的「看見臺灣社會轉型時刻的女性建築家」計畫。隨著越來越多女性投入建築領域,卻仍然只能閱讀男性建築大師的故事,我們期望藉由挖掘更多優秀女性建築師的故事,讓大眾認識女性力量,以及她們在這片土地上展現的創意與堅韌。
本系列聚焦於三位活躍於二戰後的關鍵女建築師──修澤蘭(1925–2016)、王秋華(1925–2021)與王秀蓮(1929–2023)。透過她們的生命故事,回顧1950至1980年代臺灣社會的轉型時刻,一代人對於建築的貢獻與深刻思考;並窺見三位女建築師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平衡,在島嶼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塑造出獨具特色的建築風貌。本書不僅是對她們成就的致敬,更是對臺灣建築史的一次深刻反思與重構。無論你是建築愛好者,或對女性在各行各業的貢獻感興趣,本書都將提供全新的視野與靈感。
感謝總策畫許麗玉充滿巧思的內容安排,女建築家學會的計畫成員們(林君安、吳南葳、黃少妤、蔡明穎、許家茵)、三位創作禮讚的藝術家(葉佳緯、楊偉林、古國萱)的辛勤投入,及第三屆理事長林家如與第四屆理事長何黛雯的支持。女建築家學會的她們都身兼數職──為人母、為人師、為人女、為人妻,真切體現了女性在不同年代和社會中的挑戰,儘管忙於日常生活、學術和專業,她們仍能奉獻精力與心力給所愛的社會。
本書的出版亦承載著本會對推動性別平等及建築文化研究的努力。我們共同希望本系列的出版僅是第一步,未來能有更多女性建築師的故事,以不同媒介或方式被看見與傳承,並透過提升女建築師的能見度,鼓勵更多女性勇敢投身於這一充滿挑戰與機會的專業領域。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王時思
▌謝誌
本會以補述與建立女性空間規畫設計專業者的創作資料與生命敘事為宗旨,持續舉辦認識各世代女建築家生平與作品的活動。基於這些活動所累積的資料、知識與參與動能,本會終於和「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啟動 2024 年的合作計畫「看見臺灣社會轉型時刻的女性建築家」,於 2025 年將修澤蘭建築師的圖說研究與王秋華、王秀蓮兩位建築師的資料編輯成專書出版。
首先,感謝「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的王時思董事長與沈孟穎專案執行秘書,本會第三屆理事長林家如的支持、常務理事林君安的提案、創會理事長許麗玉共同主持計畫並擔任總策劃,促成本計畫之成立並補助專書出版。同時感謝國立臺灣博物館與本會長期合作相關研究與推廣,特別感謝臺博館副研究員林一宏博士、企劃組許擎先生與林依伶小姐協助本計畫,優先將我們蒐集到的建築圖資掃描建立數位檔,連結上臺博館「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徵集及數位化計畫」,讓本計畫出版的專書內容更彌足珍貴。
修澤蘭建築師的建築研究緣起與本會成立緊密相關。自修澤蘭、王秋華、王秀蓮與黃秋月建築師等人於2000年4月1日共同召集成立「女建築師聯誼會」,到修建築師2016年過世後,2017年陸續出現紀念她的建築活動,包括:「中山樓與陽明高中參訪」、「與修同行──重返修澤蘭建築師的花園新城」、《建築的雅典娜:紀念修澤蘭建築師》專刊,眾人提議2018年成立本會。創會初期為了認識修建築師的作品,由當年的理事長許麗玉策畫籌辦「修澤蘭的行動學校」(2021-2022),以及2022年與臺灣博物館合辦「修澤蘭建築論壇」,過程中特別感謝修澤蘭建築師與傅積寬工程師的獨子傅德修先生,從2017年至今一路支持本會,並協助提供資料與口述歷史,讓我們得以奠立本計畫的基礎。
「修澤蘭的行動學校」是蒐集與調查修澤蘭的建築圖說之關鍵,本會收到各校教職員無私的幫忙,協助翻找資料、介紹校園建築等。關於本書之作品選案,感謝(由北到南)陽明高中校長室張安莛秘書;中山女高的蔡紫德老師;臺北市立大學邱英浩校長、總務處營繕組廖淑英組長、圖書館典藏組蔣禮芸組長;景美女中的周寤竹校長、黃贇瑾校長、圖書館主任吳粦輝老師;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的陳昭榮總務長、邵文政副總務長、營繕組組長李東明老師、鄭志祥技士、建築系楊甯堯老師;霧峰國小的葉聰信校長、總務主任劉秀菁老師;虎尾高中總務主任廖乃蓁老師、總務主任黃明福老師;嘉義女中圖書館主任陳武男老師;高雄女中鄭文儀校長與林亞璇老師;高雄女中校友黃婉雯老師(元智大學),以及感謝中興新村小興苑的屋主與主理人熱忱地分享關於該建築物的一切。
同時,感謝南華大學的陳世岸老師與陳正哲老師、銘傳大學的徐明松老師、東海大學的游筱嵩先生,慷慨無償地提供歷史資料與協助聯繫,豐富了本書的取材。我們也要感謝實踐大學蕭有志老師成立臉書的「修澤蘭建築研究同好會」粉絲專頁,累積了無數的消息、精彩的資料,這些來自螢幕後許多未紀錄的網址與網友等,無法一一道謝。
這本書的誕生有賴許多人的努力與無私貢獻,感謝提供攝影版權的個人與單位;感謝進行本書選案之圖說清單整理列冊的建築系所學生廖子喬、潘品誠、蕭宇慶、張旭欽與黃玟蓉;感謝田園城市出版社承諾協助出版,美編林銀玲與文編江致潔細心編輯;感謝葉佳緯以建築繪圖創作禮讚修澤蘭建築師;感謝參與撰寫修建築師作品選案介紹的林君安、吳南葳、黃少妤、蔡明穎,感謝協助編撰修建築師生平的江敏和帥仕婷,感謝總策畫許麗玉的企劃構想與執行力。所有人都在第一時間無條件允諾參與協作,這些日子以來,每個人在奔忙的公務與家務之間盡力完成任務,為了不容青史盡成灰,希望那個「史」 裡也有Her story, Her voice, Her persistence。
最後,感謝修澤蘭建築師曾經為臺灣留下美好的建築軌跡。
──社團法人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導言|島嶼煉石記
文/許麗玉
「女人是男人所不是的⋯⋯但女性並不是因為天生資質低劣而未能在人類歷史上留下重要足跡,而是因為歷史抹去了她們的足跡,所以她們才居於劣等地位。」西蒙.波娃在1949年夏天出版的《第二性》中冷靜指出:「擁有女性的身體不是做為女人的充分條件,因為即使你擁有女性生殖器官,也可能被指著鼻子說,你不像個女人。」波娃沒有說過女性成為建築師會如何,她的話語倒是意外吻合歷史上,世界各地努力成為建築師的女性不約而同的遭遇─「女孩做什麼建築師?女人當建築師如何照顧家庭養兒育女?」甚至是不知如何回答的肯定式問句:「女性因為天生可以成為母親,所以在建築表現上應該比男性細心溫柔、更懂得照顧人⋯⋯吧?」這種糾結,在波娃留下的闢見中稍微打開:「令男女有別、令女性臣服於男性的決定性因素不是生物、心理或經濟上的原因,而是『文明世界』。」
一直以來,我難以苟同建築圈內流傳的說法:「建築無性別差異」。作為一位女性,又剛好是一位在臺灣做建築的女性,耳熟能詳那些早已列入戰後臺灣建築名人堂的英雄事蹟,剩下有關王秋華、修澤蘭、王秀蓮等同樣是戰後臺灣建築師,卻沒有相近質量的研究資料,好像自然成了女性早該知道般,怎麼看她們的缺席都像是歷史的性別分水嶺,每每想到這兒就令人厭氣,讓我更想爬梳她們同時在個人與職業上成為她們的故事,也許看起來像是賭氣、想一較雌雄,但我真心以為說故事的感染力,可以讓每個人心生動力去發現另一種因性別在歷史上長期被忽略的可能性空間。畢竟,她們早該出現在公共閱讀視野了。
總之,我在2024年一月多事之際,仍咬著牙接下了這項限期十五個月出版文本的不可能任務─為一般讀者敘述三位臺灣女性建築師修澤蘭、王秀蓮、王秋華的故事。由於三本書被設定為同時誕生,系列書名與內容架構需概念性包容三位主角相同與相異之處;同時,我又極想讓人們如看電影般,看見她們的時空情境,於是「島嶼煉石記」像古老傳說般浮現腦海,朦朧又清楚的詮釋了這一段生書的歷程─將故事基地定位為,在臺灣這座島嶼上做建築這整件事很難,同時隱約譬喻了每一位女人都是一座島嶼,她們成為建築師的人生都是磨難。《島嶼煉石記》將每一位主角的故事分為「歲月」與「建築」兩部分陳述,再以年表合攏,並以藝術創作禮讚她們的精神。策畫的寓意旨在詮釋「她們」窮盡畢生心力精煉建築,以補臺灣天地人我共居的家園。
修澤蘭,建築山河
「建築山河」是回看修澤蘭的際遇與建築實踐所帶給我的感受,她成為建築師的歷程所遭遇的磨難與獲得的榮光,總是帶著「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的悲愴。
修澤蘭畢生建築志業根植於臺灣,最後於2016年2月在此長眠,她留在臺灣各地的建築風景早已融入公眾記憶中。修澤蘭於1925年8月出生在中國湖南省沅陵縣,因目睹戰爭造成家園破壞,修澤蘭立志成為建築工程師,服務國家並報考中央大學建築系,在重慶沙坪壩央大讀書期間(1943-1947),她結識同齡的王秋華,二人的友誼後來在2000年成為串聯臺灣女性建築師的重要力量。她於1949年自上海鐵路局調任臺灣鐵路局工務處,成為鐵路局第一位女性工程師,在此認識了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的傅積寬。
她修澤蘭是初中國文課本裡介紹的第一女工程師,但她修澤蘭的設計圖稿多數遺落,在她的時代也沒有機會留下她的完整口述歷史。本書為了回溯她的建築計畫及社會背景,盡力理解她的建築思想關鍵,我們想方設法收集資料、訪談、模擬書寫重建修澤蘭的歲月情境,並透過眾人分工撰文,介紹這段時間能取得同意使用的建築案例圖資,為讀者鋪路去認識她的建築。
1960年代是修澤蘭建築師執業生涯最活耀的時期,她曾於1964年接受《The Hong Kong & Far East Builder》雜誌採訪中提出:「建築必須具有獨特吸引人的外觀和適合居住者目的之室內佈局,更要運用基地環境帶給使用者福祉。」對學校建築而言是全面照顧校園內師生生活。她的學校建築設計著力表現出剛性結構造形少見的流動感與輕盈感,並將校園建築外觀與配置帶入「園林」概念,使建築內外均與庭園合一,逐漸發展出修澤蘭的「人文自然風景」。臺灣從1956年開始挹注美援經費補助教育工程經費,全臺各校陸續興建「科學館」,在政府樽節經費與標準化校舍規矩下,如何表現「科學」教育?她曾以「庭園」概念發展設計,常見將標準教室以長廊環繞中庭或平行於庭院配置校園,例如:中山女高已拆的科學樓、嘉義女中科學樓、虎尾高中勵學樓、臺中女中科學樓、陽明中學(今「陽明高中」)、臺北女師專(今「臺北市立大學」)校園配置等,其中又以1963年的景美女中科學館(今「藝能館」)最富「庭室合一」的詩意。她用庭園建築詮釋的「科學教育」是「自然教育」。在自然裡博習育才的理想校園藍圖持續到1970年初期,再度表現於她重新規劃的臺北女師專校園,一如當時的校長孫沛德在1972年校園建築初期工程落成誌寫下:「……他日者,春花明倩,夏木陰濃,翠柏冬榮,黃英秋秀,宮牆之內,樓閣連雲,涉足寓形,心怡神爽,所以安弦,居學博習親師者,豈曰小補之哉,是為記。」。
1960年代也是臺灣戰後公共建設發展的關鍵時期,公共建築展現著國家定位與政策。1963年修澤蘭奉命擔任陽明山中山樓的建築工程師,她與榮工處、美籍工程顧問團研發遏制地基的熱侵蝕和硫侵蝕的基礎工法、預鑄預力鋼桁架混凝土結構系統,在十三個月內建造完成這項偉大工程。單從營建工程技術而言,將建築融入成為陽明山的一部分,特別是坐落在持續噴發的硫磺坑口,這是不合理的選址卻成就了人為工程對抗自然的技術,這是正面價值。另方面值得反思的是,修澤蘭如何表現「中華傳統」同時「創新」,將「新建築」定位成「文化復興」運動的一環。從建築外觀形式,她將象徵中華文化的彩繪傳統以各種雕塑作法表現為中山樓的建築工藝細節,從空間佈局來看,她利用庭園概念規劃空間內外格局,並將園林元素轉化為穿梭內外之間的風景,諸如:窗櫺、花燈、屏風、桌椅、欄杆、臺階、棟樑等,營造中山樓成為山中園林,這是修澤蘭以「傳統中創新」定位「新傳統」的作法。
同樣是1960年代,政府在臺灣還沒有明確的國家住房政策的情況下,為解決住房危機開始提倡「新社區」規劃,當時修澤蘭響應政府政策,集資成立新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買下位於新店郊區的山坡地,以花園城市(Garden City)為理想範本,規劃山坡上的新社區,於1968年推出了花園新城。新社區藍圖包含12個村莊式住宅蜿蜒分佈在54公頃的丘陵地,並順應地形規劃各式公共設施、公園、教堂與遊戲場,充分融入自然景觀,同時滿足照顧幼兒、家庭、年輕人和老年人的需求。修澤蘭為當時的臺灣描繪了一個在大自然裡的新生活願景,利用現代建築為所有人建立理想社區。這是非常大膽和雄心勃勃的建築計畫,修澤蘭展現無與倫比的使命精神與毅力,她幾乎傾盡家產打造山坡地景,鞏固水土保持與生態後再建設,從早期由她完成的住宅工程,已能看到面向基地環境做建築設計的正面意義,她將未來居住者的生活融入自然的空間佈局裡,不加多餘的綴飾,更成熟的回應了她曾提出的現代建築觀點:「建築必須具有獨特吸引人的外觀和適合居住者目的之室內佈局,更要運用基地環境帶給使用者福祉。」雖然她的花園新城理想藍圖最後未完成,但回顧當年她提出「以自然為尚」的作法,已將現代建築帶向生命歸宿的境界。
▌代序|關於媽媽的回憶
文/傅德修
記憶深處留存許多以往和媽媽相處的片段,雖然年代久遠,這些記憶彷彿經過特殊保鮮處理,直到今天回想起來,仍然鮮活無比。
幼年時期,最初對媽媽的印象是我坐在一張龐大木桌底下玩玩具,旁邊就是坐在高椅上媽媽的雙腳。
小孩子都喜歡在狹窄空間玩耍,童年回憶屬於我的私密場域,就是媽媽畫圖桌下那塊狹小天地。幼年的我玩耍時特別心安,因為媽媽雙腳就在旁邊。
媽媽在繪圖桌聚精會神用鉛筆在圖紙上畫著草圖,兒子在她腳前聚精會神玩著各種心愛玩具,我們安靜各做各的事,這是印象中最早的母子精心時刻。
另一段記憶除了畫面還帶著聲音,是火車行駛在鐵軌的聲響。
在我四、五歲的時候,媽媽經常需要出差到南部監工,媽媽會帶我搭乘從臺北車站夜間出發的南下列車。當年火車尚有臥鋪供旅客睡覺,記得在狹小車廂裡有一張鐵床,上面鋪著純白床單,還有置放茶杯的金屬支架。
火車行進過程搖搖晃晃,特別容易入眠,第二天清晨七點一覺醒來,南臺灣的陽光灑進車廂,我們到達目的地,媽媽展開忙碌的一天。
媽媽常說,那時的她好像袋鼠一樣東奔西跑,帶著兒子全臺走透透。
1966年,陽明山中山樓新建工程全面啟動,爸媽全力投入這項艱鉅任務,他們採取十二小時輪班制,媽媽負責早上七點到晚上七點日班,然後爸爸上山和媽媽交接,媽媽回家休息,同時照顧當時年幼的我。
那年秋天某個夜晚,媽媽請同事把我帶到中山樓,當晚整幢建築物燈火通明,爸媽忙碌地走遍全樓各個角落,務求即將舉行的落成典禮順利圓滿。
爸媽安排我待在大門右側房間,用兩張桌子合併在一起讓我睡在上面,硬硬的桌面再加上明亮燈光和周圍嘈雜聲音,當晚我無法熟睡,爸媽四處查看工程細節,應該整夜未眠,他們都可以為了工作,沒日沒夜全心付出。
花園新城草創時期,新店赤皮湖地區兩個小山丘鬱鬱蔥蔥,山上有些土地種滿大片柑橘樹,旁邊還有一排又一排茶樹,媽媽從早到晚帶領工程團隊,在樹叢中測量地形,在山坡上規劃社區藍圖。
印象中,此時的媽媽總是一身輕便衣裝,白色上衣、深色百褶裙,腳上穿著黑色半高筒運動鞋,大片山區跑上跑下一整天,回家時鞋子總會積滿厚厚一層泥巴。
就在這段時間,烏雲無聲無息籠罩在我們家上空。
這年十月,爸爸突然失蹤被捕入獄,媽媽到處奔走求告無門,幾個月之後,事態逐漸明朗,爸爸被控觸犯《懲治叛亂條例》判刑三年,那段期間關押在景美看守所及土城生教所。
現在回想起來,我不知道媽媽如何能夠撐過那三年的煎熬歲月。
在白天,媽媽裝著若無其事、繼續處理建築師事務所,以及花園新城有關事宜,到了夜晚,媽媽還要聯絡親友律師,想方設法營救丈夫。
早晨五、六點鐘,有時我睡得迷迷糊糊,依稀感覺有人坐在我的床邊,用手輕輕觸摸我的頭髮及臉頰。半睡半醒之間,我知道媽媽坐在身旁,我閉著眼睛維持同樣睡姿,不時聽到媽媽低聲嘆息。
日後媽媽和我從來沒有提及這段經歷,我猜想媽媽大概以為當時兒子一直沒醒,有時甚至懷疑這只是錯覺,但是我確知它真實發生。
我現在知道,在我們家最無助的暗夜,父親關在監獄,媽媽身邊只有還在求學的兒子,這是母親所能表達最深沉、最無法言喻的母愛。
媽媽離世的那年二月,家人和爸媽共度農曆新年,媽媽身體虛弱,平常大多數時間保持靜默不太言語,大年初一我們一起午餐,正當大家閒聊之際,媽媽突然開口說話:「你們知道是我設計中山樓嗎?」
我們連忙笑著回答當然知道,突然間我覺得有點鼻酸,喉嚨有種哽咽的感覺,我轉過頭,不想讓媽媽看到。
窗外花園裡爸媽種植的植物,有些葉子枯萎凋零,仍有幾株枝幹冒出新芽,甚至看到花朵含苞待放。
「媽,我不僅知道您設計中山樓,我還知道您設計過無數美好的建築,您的一生波瀾壯闊,經歷過成功的喜悅,也經歷過失敗的痛苦,不論在高峰或在低谷,做為兒子的我,都以您為榮。」
我好希望自己當場有勇氣這麼對媽說。
▌出版序
以臺灣女性建築師為文本的《島嶼煉石記》系列出版,源自本會與女建築家學會合作的「看見臺灣社會轉型時刻的女性建築家」計畫。隨著越來越多女性投入建築領域,卻仍然只能閱讀男性建築大師的故事,我們期望藉由挖掘更多優秀女性建築師的故事,讓大眾認識女性力量,以及她們在這片土地上展現的創意與堅韌。
本系列聚焦於三位活躍於二戰後的關鍵女建築師──修澤蘭(1925–2016)、王秋華(1925–2021)與王秀蓮(1929–2023)。透過她們的生命故事,回顧1950至1980年代臺灣社會的轉型時刻,一代人對於建築的貢獻與深刻思考...
目錄
出版序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
謝誌 社團法人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導言 許麗玉
代序 關於媽媽的回憶 傅德修
第一部 修澤蘭的歲月
福湘女秀才
重慶沙坪壩
央大建築系
戰地鐘聲
離鄉背井
初到臺灣
工程師先生傅積寬
天搖地動生子
建築工程師之家
袋鼠母子巡工地
澤群建築旅行
人人想去的校園
統一大飯店
文化復興中山樓
衛道聖堂
現代住宅
聯合國的警告
美國行新夢想
花園新社區
爸爸不見了
沙國建築工程隊
水患人禍田園蕪
最後的禮拜
建築導讀 總是遺落 林君安
第二部 修澤蘭的建築
板橋車站(1951)
日月潭教師會館(1961)
臺中教師會館(1962)
中山女高大禮堂(1972)
嘉義女中進德堂(1963)
霧峰國小天文科學館(1964)
衛道中學聖堂(1966)
高雄女中(1966-1973)
景美女中(1962-1978)
陽明中學(1968)
臺灣新生報中興新村辦事處(1963)
臺北女師專(1970-1985)
臺北工專(1975-1985)
陽明山中山樓(1966)
金山青年活動中心(1978)
花園新城(1968-1999)
特別篇:欄杆扶手
年表
創作禮讚 連綿的故鄉 葉佳緯
參考資料
出版序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
謝誌 社團法人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導言 許麗玉
代序 關於媽媽的回憶 傅德修
第一部 修澤蘭的歲月
福湘女秀才
重慶沙坪壩
央大建築系
戰地鐘聲
離鄉背井
初到臺灣
工程師先生傅積寬
天搖地動生子
建築工程師之家
袋鼠母子巡工地
澤群建築旅行
人人想去的校園
統一大飯店
文化復興中山樓
衛道聖堂
現代住宅
聯合國的警告
美國行新夢想
花園新社區
爸爸不見了
沙國建築工程隊
水患人禍田園蕪
最後的禮拜
建築導讀 總是遺落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