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我們陷入前景未明的困境時,往往會採用過去的方法試圖一搏,或是只會說「沒辦法!」來正當化什麼也不作為的事實。但是,如果我們能退一步,用更廣闊的視野來俯瞰整體的面貌,那麼往後的發展就會有很大的改變。像找不到解決方案的課題,用不同的視角來眺望思考,在意想不到之處就有可能找到曙光。
現在,經常聽聞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處於危機狀態的這類消息。支持年金、醫療、介護的社會保障財政面臨嚴峻的考驗,其中,「年金」的問題跟自己將來領取的金錢有關,很多人會感到不安。但是,也不用擔心,只要大家確實地繳納費用,年金制度就不會有多大的問題。
實際上,遠比「年金」更嚴重的問題是日本醫療的「全民保險制度」。大家都覺得利用公共醫療保險是理所當然,導致它陷入了危機,加上2000年開始實施的「介護保險制度」也已經亮起紅燈。為了解決這麼多問題,消費稅從8%調高至10%,所以今後為了維持全民保險制度與介護保險制度所需要的費用,加稅的幅度將會比這次更大。依據厚生勞動省(簡稱厚勞省,相當於台灣的衛福部加上勞動部)的試算,預估2025年醫療及介護所需要的金額將比現在多增加20兆日圓以上。
消費稅提高1%,稅收將會增加2兆日圓,假使不足的部分全部由增加消費稅來補足,那麼2025年消費稅率得提高到20%以上。經歷多年來不斷的協商,終於決定提高到10%,在往後不到10年時間,要將消費稅提高到2倍以上,在現實上是難以想像的。當然,不足的部分不只是靠消費稅、提高保險費或其他配套等方法來進行,但是這對家庭與企業經營依舊造成很大的負擔。
假如增加消費稅和提高保險費都不可行,會發生什麼事?答案很簡單,那就是限制使用醫療服務。具體來說,就是將部分醫療服務排除在保險給付的項目外,也就是宣告世界之冠的日本全民保險制度壽終正寢。其實,歐洲各國在面對醫療財政緊迫時,導入成本及效益評估,使得以服務高齡者為中心的公共醫療使用率下降。
在不久的將來,日本可能會被迫面臨「因為沒有錢,不得不放棄必要的治療!」、「因為沒有錢,必須接受摯愛的人撒手人間!」、「因為沒有錢,醫生必須見死不救!」等嚴峻選擇的日子到來。
大家都會想到,「在那到來之前,修改我們的制度不就好了嗎?」,但是改革談何容易?改革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現行的全民保險制度對於相關人員太過禮遇了。受惠於優渥給付制度的「醫生」、「病患」與「家屬」等都不用擔心被迫面臨那嚴峻的選擇,就可成事。最後,雖然大家都覺得不對勁,但卻沒有人真正正視問題,採取應對措施。
日本在全民保險制度下,病患可以自由選擇醫療機構,用很少的自負額接受最先進的治療。特別是「高額療養費制度」的導入,即使使用月額幾千萬日圓的高額醫療服務,只要月付約10萬日圓最高自負額即可;甚至,按所得減免的負擔更少,接受生活保護的弱勢者更是免費,不用負擔自負額。舉例來說,就像是一旦搭上船,不論何時均可自由享用最好的飲食,快樂地被載到目的地,宛如在搭「豪華客輪」一般。
現行的全民保險制度對醫師過於體貼,醫師可以不用考慮、擔心病患的經濟狀況,只要認為是必要的治療,就可以不斷地重複進行。2003年開始導入「整體醫療費支付制度(DPC)」,同一種疾病的診斷、治療,給付一定的金額。但是,最新與高額的治療,卻不受此限,依據原來的方式給付,結果使得日本的醫療相關人員不必面臨選擇「生命跟成本的比較」這道難題。日本這種醫療制度,讓國外的醫生投以驚訝與羨慕的關注眼光。
在這種可以說是近乎人類理想的制度下,對高齡者提供了什麼樣的醫療服務?他們又獲得什麼樣程度的幸福感?請教每天面對高齡者的醫療相關人員,他們的說法是,在醫療現場,第一原則就是無論如何「不能讓病患死掉」,不管是年輕人或是老人,為了讓他們活下去,即使多一分一秒,也要盡最大的努力。但是,對於高齡者進行大手術或急救處置,對病患本人都是極度殘酷的行為,縱使因此得以救回一命,身體也會留下沉重的負擔,未來等著的卻是艱苦的歲月。本來病患應該是在安詳沉穩的情況下,迎接最終時間來臨,卻給他極大的痛苦,剝奪了家族跟親友最後告別的珍貴時間。更何況,那樣的治療必須耗費龐大的醫療資源。
當然,有很多醫師對這樣的醫療抱持質疑的態度,但是如果患者跟家屬要求的話,醫師又不能拒絕治療,因為拒絕有被告的風險。不少年輕醫師也為此煩惱著,「我難道是為了被告才來當醫師嗎?」只能拖著疲憊的身軀鞭策自己處理病患。實際上,患者本人及長期照顧的家屬都希望平穩地迎接臨終,但卻有不少偶爾才會出現的親屬要求繼續治療的案例。
救助患者生命這種崇高的行為不知在何時已被「義務」和「權利」所取代,醫師、患者與家屬都被束縛在身不由己的情境中。患者及家屬會向醫師提出要求:「無論如何要救到底!」,醫師會回:「我們已盡全力!」像是在證明雙方都已盡責。
諷刺的是,可能只有日本的全民保險制度能成就那種狀況。但如此下去,可說是豪華客輪的全民保險制度,在不遠處即將沉沒!結果是終結制度,迎向一個最悲慘的狀態,那就是「本來可以救的生命,因為沒有錢的理由必須捨棄。」
現在的社會保障制度情況,相似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末期。有此一說,一項預算的費用占國家預算超過3成,社會將會面臨破產。歷史上,太平洋戰爭初始階段的軍事費用就是如此。現在,相關社會保障預算已超過國家預算3成,更何況為了實施國家政策的「一般歲出」中,相關社會保障費用已超過5成的比率。交付給地方政府的錢,很多是被使用在社會保障相關事業,甚且,我們及企業每月交付的社會保障費(包含年金、醫療保險和社會福祉等),被以「後期(75歲以上)高齡者支援金」的名義近半數被挪用給付高齡者的醫療費。不足的費用從看不到的地方挪用補足,使帳面上保持一致。
再說,太平洋戰爭最愚蠢的一戰就是印度英帕爾(Battle of Imphal)戰役。所有人都覺得荒謬,但誰都說不出口「停止吧!」為此,部隊就這樣持續走至潰敗為止。在戰後進行的訪談中,當時具有指揮停戰權的緬甸戰區司令官河邊正三說:「這次作戰是由牟田口中將發動的,在他沒有指示停戰之前,我當然不可能做出停戰決定。」責任者牟田口中將也證實:「他是看我的臉色在行事」,導致無法斷然做出變更作戰的決定,使得9萬名以上的官兵陷入地獄般的煉獄。沒有得到任何戰果,卻失去了3萬多條寶貴的生命。每思及此,就無法忘懷那些還持續祈望他們歸來的家屬們。
英帕爾戰役的相關軍官們,只會默默地達成他們被付與的任務,相信被付與的任務是正確的,雖然覺得某人的命令可能有問題,但是他們只會說:「指出問題不是我的任務」。最前線有幾人會向司令官做撤退的建言,他們只會被撤換,然後繼續作戰。當潰敗來臨時,相關人員又只會口徑一致地說:「當時,沒辦法啦!」、「我完成自己的任務都自顧不暇了!」。在這種辯解下,有多少人就這樣被犧牲掉?握有指揮權的人也以「自己已盡力了!」、「那時,真的沒辦法!」來為自己辯護或向周圍的人訴說。太平洋戰爭的最後階段,當原子彈在長崎和廣島落下後,不要忘記在蘇聯戰場上侵略進攻的軍官,還有很多依舊叫囂著要持續戰爭。
疊床架屋的組織與制度,在還沒有到達目的地時,是很難轉變方向的。即使當事者知道有問題,但要自己承擔改變的風險時,發覺問題太大或不可能,就放棄了。人們在面臨風險時,相較於社會整體未來的大風險,大多會優先迴避落在自己眼前的小危險。當只有一個人的頭腦在思考時,很快地就可做出「理當如此」的結論,但在大組織內就必須花時間去討論與研究,得出來卻大多是相反的結論。
人們即使面臨危機的逼迫,總是認為「只要努力處理目前的問題,到時一定會有辦法。」但是,當時代處於大變動時,往往都只是幻想而已。就像是說:「即使遭逢時代的轉換期,對生在同時代的人們來說也是日常。」說到「敗戰」,那是不斷累積的產物,直到全部瓦解那天的到來,人們都還相信目前擁有的地位,明天也會持續下去;只要再努力,相信戰爭總有一天會得到勝利。但是處於時代的轉換期,不知變通是沒有未來的,抱持著勇氣改變航向是必要的。
人在苦難時,都會相信「意外的奇蹟會發生」,然後逃避面對現實,期待著「開發出意想不到的新技術,把問題解決掉!」這就是所謂的「創新症候群」。在社會保障的領域也是如此,研究開發、基因組解析和IT化等看起來像是積極地採取行動,但是如果不探究根本問題,那也只是把問題往後拖延。「創新」在此不是指新技術的開發,而是指「改變常識」。革新的技術開發只能算是動機,從目前累積的「常識」踏出一步,才能找出新的解決方法。
當事情發展碰到瓶頸時,如果能退一步用更廣闊的視野來俯瞰整體的圖像,對於往後的發展會有很大的改變。有一句話說「旁觀者清」,也就是說保持一個距離就能看清全貌。例如,豪華客輪已失去推進動力,知道出現了危機狀況,在船上的人即使感覺到船速有點慢,但是整條船會怎樣卻不知道。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說過「人是學不會歷史的生物」,但是我們還有選擇未來的機會,還來得及向歷史學一次也不錯。
我們現在正迎向未曾經驗過的社會結構巨大轉換期,這不是誰不好,而只是環境變化的問題。況且這個變化可能也不像預期的那麼糟。現在應該做的是,越過至今形成的藩籬及立場,思考在時代的轉換期,這個國家應有的態度。
改變現狀必定會出現抵抗勢力,但是抵抗的人們也絕不是認為維持現狀持續下去就好。在看不到未來整體的願景下,被說「就犧牲你!」任誰都會抵抗吧!如能知道困難的課題也是可以被超越,那麼「越過課題就會有美好未來」。當時,如果大家能同心協力一起做的話,就能將痛苦跟成本抑制在最小限度。最危險的做法是,只有一部分的人握有情報,卻在半途將問題延後處理。
為了下一代,應該形塑什麼?其實誰都心中有數,只是一旦召集各方相關人員討論的話,反而會模糊了問題的本質後,又無疾而終。所以,我想從一個局外人的觀點,對社會保障制度的課題做整合跟評論,提出應該採取的大方向。換句話說,就是站在附近的小丘上,觀察有危機狀況的豪華客輪,看它現在發生了什麼狀況?如何做才好?在個人的責任領域上應該採取什麼對策,以及描繪出未來社會的樣貌。
閱讀此書,即使只有少許「可能會是如此!」的回報,會讓人感到欣慰,或即使是「不!不是那樣,應該是這樣。」的意見也是很好。重要的是,將意見轉化成具體的行動,「知而不行,如同不知」。如果持續保持原狀,很遺憾地,沉船將會是不可避免的事。為了下一代,首先就從我們開始,將日本塑造成為世界憧憬美好國家的風貌,再交由下一代接棒。在時代轉換期,那是我們掌舵的責任跟義務,今後就要採取行動,有緣生在這個時代,我們的存在將會在歷史中閃耀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