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AlphaGo以4:1的比數大勝南韓圍棋冠軍李世乭,
世界驚嘆科技進步的同時,一股對AI的恐慌浪潮席捲全球......
人類未來能與機器和平共存嗎?還是,終究會被機器所「清理」──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與清華大學教授連袂作序,各界巨擘強力推薦的科普讀物!!
GoogleDeep Mind實驗室研究員評論:「對當下研究人工智慧演算法、長遠討論智慧理論以及機器人倫理都有重要啟發。」
【機器與人類有何不同?從貓咪說起】
一隻行走的貓咪,儘管牠在下一時刻的動作完全不同,但我們會認定這是同一隻貓,而不是又憑空換了一隻貓。如果貓咪被剃了毛,我們還是能推理出,是毛被剪掉的同一隻貓;但機器卻可能認為:原來的貓消失了,新來了一隻沒有毛的貓!
【想要發展高等智慧,需要先擁有「敏感肌」】
人類只用了七百萬年,就演化出恐龍一億七千萬年都無法產生的高等智慧,究其原因,居然是因為人類擁有相對於恐龍敏感的皮膚,能清楚劃分自我與外界,進而建立起「自我意識」;換句話說,恐龍竟然是因為「皮糙肉厚」,失去了成為智慧之王的機會!
【失效的神諭:摩爾定律對人工智慧的預言】
按照摩爾定律,電腦將在2023年超越人腦;到了2045年,性能將成為初始的1026倍,超過全人類腦力的總和。
可是,早在2000年,新技術如應變矽、三閘極電晶體等,受熱量、反應速度等因素限制,處理器的速度已經無法顯著提高……
人工智慧的瓶頸,是否在警告人類已太接近神的領域?
【人類的敵人不是AI,而是沒有感情的機器人】
無論是哪種方式,我們必須認識到:AI即使沒有意識,也可能聰明到足以對人類構成真正的威脅,已有無數例子可以證明。例如,病毒完全沒有意識,也沒有智慧,甚至不完全算是生命,卻能輕而易舉削減人口……
連病毒都如此,無感情的人工智慧一旦覺醒,是否就是末日來臨之日?
【我們對人類智慧的理解,將決定明天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本書並非艱澀難懂的科技書,而如風起於青萍之末,浪起於微瀾之間,帶讀者探索、思考AI的本質,淺白中涵蘊深刻,理性中不失感性,適合對人工智慧有好奇心、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感興趣的讀者,也適合從事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藝術研究的專業人員!
在了解機器之前,先捫心自問:你真的了解自己嗎?
如果你還只是像蒼茫中的一片蜉蝣,不妨翻開本書。
書中文字就像靜謐中一束明亮的光,引領你穿透新時代的科技迷霧。
作者簡介:
蔡恆進,軟體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教授、博士生導師,一九九五年在美國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獲得空間物理博士學位,資訊傳播學院名譽院長自然科學基金首屆青年基金地球物理學部最年輕的受資助者,曾在對地球磁層能量耦合中的磁場重聯過程以及夜間近地磁力線磁層亞暴增長相時運動的研究做出突破性貢獻,研究人工智慧和人的認知本源、服務科學、金融資訊工程等領域。
推薦序
Preface
混沌初開(推薦序一)
時光荏苒,自恆進於阿拉斯加獲得博士學位,至今已有二十餘載,欣聞新書定稿,樂為其作序。我作為恆進攻讀博士學位之導師,很高興看到他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創見,更期待他從研究人類智慧開始,開創人工智慧研究的新框架。
當年蔡恆進初來阿拉斯加,用很短的時間就能應用電腦模擬方法,揭示了太陽風與地球磁層能量耦合中磁場重聯的粒子過程。無碰撞等離子體「歐姆定律」這一發現,曾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Jim Dungey教授稱為「I think your paper marks the breakthrough(我認為你的論文有標誌性的突破)」。這一成果至今仍是磁場重聯等研究領域的經典論文,為研究生必讀。事實上,在電腦模擬實驗進行之前,恆進已經憑藉其對物理現象本質的理解,大膽地提出了這一猜想。恆進深入研究磁層亞暴肇始此一複雜動力學問題,首次指出極區電離層對流,是磁層亞暴成長相時等離子體片演化的動力。他還與其他合作者共同提出了磁管中熵的反擴散不穩定性,這種宏觀不穩定性在磁層亞暴成長相的後期,導致極薄電流片的形成,最終引起磁層亞暴的肇始。這些研究對空間環境預報有重要的意義,他也因此在一九九八年的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上作了特邀報告。
蔡恆進擅長從第一原理出發,思考問題的本質,這種思維方式使其在空間物理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發現。與粒子的動力學過程相比,人的認知規律更為複雜。令人讚嘆的是,「坎陷」這一概念,源自新儒學家牟宗三先生對中國儒學的創造性重建,而「吸子」則是現代物理和數學的重要概念,恆進將二者創造性地結合,重新詮釋人類認知的諸多現象;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從當下出發,心繫未來,將研究發現與現代生活實踐結合,嘗試解決一些與人類未來休戚相關的具體問題。依我的理解,他試圖從人類認知的一般規律中,找出人類行為的複雜根源。從自然科學的研究歷史和研究方法來看,我可以將這一嘗試視為追求物理學的單純性。從這本書的內容來看,這樣的嘗試已經大大精簡了我們對人類社會現象的理解,為當前一些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角度,得到新發現。
本書中的三大定律和一大假說,在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之間架起了一座有意義的橋梁。本書的問世,是對人類智慧研究的一份優良總結,更是人工智慧研究的一個新起點。
李羅權
中央研究院院士
Preface
默契道妙 開物天工(推薦序二)
「物者,心之物也。心者,物之心也。」心物究其原初本不是兩橛的,而是一體。由此一體而區分出來,這是從「境識俱泯」、「境識俱起」到「以識執境」的歷程。用「存有三態論」來說,這是從「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彰顯」到「存有的執定」的歷程。用《易經》的話來說,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就這樣的「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我們不是去看一個對象物,不是去把握一個對象物,因為對象物並不是一個「既予的對象物」,而是人們的構造物。在對象物之為對象物之前,從「和合為一」的原初態,經由人的參贊化育,在這觸發中,逐漸「坎陷」、分化而成。
人乃得天地陰陽五行之秀氣而生者,人是萬物之靈,以其「靈」,可通天地人我萬物也。靈而有「覺」,「靈」重在靈感、感通;「覺」則重在覺知、主宰。因「靈」而「覺」,因「覺」而「知」。「知」有個矢向(矢),這矢向分別,而以言語表出之(口),表出之、對象化之,從而確定之,知之而識之,「識」是了別,「知」是定止,「知識」就這樣構成了。
讀蔡恆進博士及其團隊所著成的這部奇書,真有快然不可以已的歡愉與喜悅。我說它是一本奇書。其奇也,泯其界線也,歸其本源也。不為世俗之所限也,契於造化之根也。用我喜歡的《易經》句子,「坤卦」的六二爻辭來說:「直、方、大,不習,無不利。」直者,契於根源也,方者,方正不偏也,大者,寬廣無涯也。不受世俗習氣之所限也,因此無不利也。無不利者,通達圓融,了無罣礙也。
這本書是奇書,是妙書,是好書,是讓人能夠開闊胸襟、眼界、心量的書,當你讀得暢快淋漓,或覺驚駭怖慄,正乃所以「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也。原來這世界並不是「上帝說有光,就有了光,於是把他分成白晝與黑夜」,他確然是「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二十世紀進入到二十一世紀,由現代化而進入到「後現代」,網路的時代、人工智慧的年代,自我意識的重新理解是必要的,機器人的劃時代認識是必要的。東西方文明的相遇,交談對話是必要的。人文學與自然科學重新理解與研究是必要的。須知:它們本來就不能區分,其原初是一個不可分的整體。不是「我思故我在」,追溯之是「我在故我思」,再溯其源是「在、思、我」渾然一體也。
丁酉春正,讀到這本奇妙的書,說了些奇妙的話,有種奇妙的感覺。感之、覺之、通之、達之,不知手之、舞之、蹈之,快然而不可以已。是為序!
林安梧
臺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
曾任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資深教授
Preface
人類與機器人的共存共榮(推薦序三)
由蔡恆進教授、蔡天琪、張文蔚、汪愷四位合寫的本書,懷抱著對人工智慧機器人的美好憧憬,在科技研究之暇,針對人類智慧的發展問題,展開廣泛的討論。本書之作,內容豐富,涉及面向眾多,包括自然科學定理、歷史哲學理論、人類智慧發展、教育哲學理論、工業文明現象、王朝興廢的經濟結構原理等,作者企圖藉由觀察人類文明的現象,論述人工智慧機器人的誕生,在人類文明的未來可能達到的境界,以及應該關注的問題。
這確乎是一部超時代的著作,引導讀者去思考一個重大的問題:當機器人時代來臨,當機器人能夠主動思維、創造維護、發展自己了以後,會不會反過來宰制人類?作者們的立場,則是藉由道德心的設計,預設一個理想的可能,人類與機器人共享的高科技美好未來,當然,擔憂亦不可免,所以作者邀請所有讀者共同關注這個問題。
筆者認為,從儒家的角度講,孟子的良知,在王陽明和牟宗三的詮釋上,就是以道德意志作為創造的動力,作者為機器人設想的功能,就是加上這個道德心的設計,使其與人類和平共榮。但有一個問題,畢竟作為人類設計出的產品機器人,無論如何是在一系列軟體條件設計下的系統,依據牟宗三的形而上學理論,有系統相的體系終究不圓滿,無系統相的道德意志,才可能有真正永恆的創造,面對不斷變換的世界做出最佳的抉擇。那麼,機器人能跟上超越自身系統相的限制,而處置活的人、與(甚至)活的宇宙世界嗎?
這就可以轉向佛教宗教哲學的討論了。就佛學而言,世界是由阿賴耶識變現的,因為根本清淨,最終以如來藏真如心的呈現而成佛,它的歷程遍行在根身、器界、山河大地、天界的宇宙現象中,歷國土世界的成住壞空而仍恆存永在,關鍵是這個藏識的恆存,至於肉身是會毀壞的,山河大地是會毀壞的。相比而言,機器人畢竟是色身實體,卻沒有藏識,在應付山河大地的浮沉升降問題以及色身壞死的問題上,恐是無能為力。
就如機器人圍棋一樣,畢竟必須是在圍棋這個系統中他才能超越人類智慧,它不能同時打敗橋牌高手、象棋高手,汽車飛機跑得比人快,飛得比人高,但卻不能煮飯、燒菜、寫小說、談戀愛,這就是牟宗三先生講的系統相的限制之處。當然,人體就是一部超級機器,人類為機器人設計的許多系統,也一定可以勝過單一的人體智慧,但是人類擁有的靈魂、藏識,卻無法製造,而是天然本有。因此,無論如何懷抱機器人的夢想,它們永遠都只是助人的工具,人類性命的獨立自主、創造感受的生命行動,永遠都是這個世界的真正主人。從宗教哲學的角度,人類可以演化為神仙菩薩,從科技的角度機器人也可以不斷演化,但是系統相及藏識這兩個環節,應該是機器人發展的瓶頸。
本人與作者共同懷抱對機器人進入人類生活的無限憧憬,但也對於人類自身在面對環境變化與生命艱難的問題上更具信心。感謝作者在這個問題上耙疏奮進,帶領讀者深度思考,從而為迎接機器人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做好思想準備。本人鄭重推薦本書,也跟作者一起,邀請讀者共同思考。
杜保瑞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Preface
混沌初開(推薦序一)
時光荏苒,自恆進於阿拉斯加獲得博士學位,至今已有二十餘載,欣聞新書定稿,樂為其作序。我作為恆進攻讀博士學位之導師,很高興看到他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創見,更期待他從研究人類智慧開始,開創人工智慧研究的新框架。
當年蔡恆進初來阿拉斯加,用很短的時間就能應用電腦模擬方法,揭示了太陽風與地球磁層能量耦合中磁場重聯的粒子過程。無碰撞等離子體「歐姆定律」這一發現,曾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Jim Dungey教授稱為「I think your paper marks the breakthrough(我認為你的論文有標誌性的突破...
目錄
第一作者簡介
Content Summary 內容提要
兩院院士、千人計劃專家、企業家、教育家和哲學家聯袂推薦
Preface 混沌初開(推薦序一)
Preface 默契道妙 開物天工(推薦序二)
Preface 人類與機器人的共存共榮(推薦序三)
Preface 十年磨一劍(推薦序四)
Author''s Preface 自序
Prologue 楔子
01 第一部分 牛頓的蘋果
第一章 你我眼中的不同
第二章 概念化的世界
第三章 語言的留白
第四章 「相安無事」的矛盾
第五章 「逼出來的」問題和答案
02 第二部分 原罪或虛妄
第六章 愛因斯坦「七二法則」與週期律
第七章 自我肯定需求與認知膜
第八章 我自巋然不動
第九章 決定論與自由意志
第十章 泡沫與願景
03 第三部分 青萍之末
第十一章 為什麼是智人
第十二章 意識的起點
第十三章 自我意識與高級智慧
第十四章 理解何以成為可能
第十五章 揚帆啟航
04 第四部分 「孟母三遷」
第十六章 個人認知的躍遷
第十七章 生而得之的善意
第十八章 立志與勵志
第十九章 教與學的神奇
第二十章 美學與認知膜
05 第五部分 如如走天涯
第二十一章 思維規律
一、原初——觸覺大腦假說
二、汲取——認知坎陷第一定律
三、開出——認知坎陷第二定律
四、至臻——認知坎陷第三定律
五、選擇的空間和自由的可能
六、「真理」是否可得?
七、通往未來的人類神性
第二十二章 蹣跚而來
第二十三章 神經網路
第二十四章 驀然回首
第二十五章 走向何方
跋
參考文獻
第一作者簡介
Content Summary 內容提要
兩院院士、千人計劃專家、企業家、教育家和哲學家聯袂推薦
Preface 混沌初開(推薦序一)
Preface 默契道妙 開物天工(推薦序二)
Preface 人類與機器人的共存共榮(推薦序三)
Preface 十年磨一劍(推薦序四)
Author''s Preface 自序
Prologue 楔子
01 第一部分 牛頓的蘋果
第一章 你我眼中的不同
第二章 概念化的世界
第三章 語言的留白
第四章 「相安無事」的矛盾
第五章 「逼出來的」問題和答案
02 第二部分 原罪或虛妄
第六章 愛因斯坦「七二法則」與週期律
第七章 自我肯定需求與認知膜
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