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
歷史上的佛陀
偉大的一生
1.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羅希尼河(Rohini River)畔,有釋迦族(Sakya)的國都迦毘羅城(KaPila)。其國王淨飯王(Suddhodana),繼承了世代純正的血統,建立城堡,實施善政,因此百姓都樂於追隨他,做他的臣民。國王姓瞿曇(Gautama喬答摩)。
王后摩耶夫人(Maya)是和釋迦族同一族的拘利族(Koliya)天臂城(Devadaha)城主善覺的妹妹,也就是淨飯王的堂妹。
他們結婚後很久都沒有孩子,經過二十幾年的歲月後,某天晚上,王后夢見一隻白象從她的右腋進入胎內而懷孕。這個好消息一下子就傳遍了全國,國王以及國民都屈指等待王子的誕生。臨近產期時,王后乃依照當時的習慣準備回娘家生產,而於其途中在藍昆尼園(Lumbini Garden)休息。
春天的太陽照遍大地,滿園盛開著美麗的阿輸迦花(Asoka無憂華)。王后舉起右手想去折枝花的那一剎那,生下了王子。頓時,天地之間響起歡呼之聲祝賀他們母子。時為西元前五四五年(周靈王二十七年)四月八日。
淨飯王晚年得子內心非常高興,而將王子命名為悉達多(Siddllartha),就是一切願望都達成的意思。
2.但在喜樂中卻隱藏著悲傷,因為摩耶夫人不久就離開了人世。此後太子就由其姨母摩訶波闍波提(MahaPraJ-apati)來撫養。
當時,有一位阿修陀(Asita)仙人在雪山修行,看到城堡上呈現著吉相,於是來到城裏,見了太子並預言:「這個孩子將來長大後,若在家可能成為統一世界的偉大國王,若出家修道則能成為救世的佛陀」。
起初國王聽到這個預言非常高興,但逐漸地以為太子或許會出家修道而憂慮。
太子從七歲開始學習文武之道。在春天耕耘祭典時,太子隨.父王到田園看農夫耕田,當他看到一隻小鳥啄食被鋤頭掘出來的小蟲時,自言自語說:「可憐!生物都在互相殘殺。」於是獨自坐在樹蔭下靜思。
出生不久就和母親死別,現在又看到生物互相殘殺的情形,太子的小心靈上早被刻下了人生的苦惱。這正像刻在小樹上的刀傷,與日俱長,使太子更沈於暝想。
父王看到太子沈思苦惱的樣子非常憂慮,又想起了仙人的預言,乃想盡辦法欲使太子的心情開朗。在太子十九歲時,給他娶了舅父—―天臂城城主酥鉢囉沒馱(SuPrabud-dha善覺、善悟)的女兒耶輸陀羅(Yasodhara)為妃。
3.婚後十年,太子雖在春季、秋季、雨季三季宮殿中享受,但其間仍不斷地沈思暝想受歌舞管弦的生活,苦心研究人生的真諦。
「宮廷的榮華,健壯的肉體,被人喜愛的青春,究竟對我來說是什麼呢?人會生病,也會衰老,更難免死亡。青春、健康,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外就是在追求著什麼。但追求有兩種,一種是錯誤的追求,一種是正確的追求。所謂錯誤的追求,就是沒有認清自己是個不能脫離老、病、死的人,卻同樣拚命地追求它們。
「正確的追求就是了悟這種錯誤,而追求超越老、病、死,脫離人間一切苦惱的境地。現在的我,只不過是個追求錯誤的人而已。」
4.如此每天過著苦惱的日子,日月如梭,當太子二十九歲時,生下一個兒子名叫羅睺羅(Rahula),於是太子就決心出家。太子帶著馭者車匿(Chandaka),騎上白馬犍陟(Kanthaka)離開了宮殿,而切斷與世俗世界的關係,出家做沙門。
這時惡魔早已纏住太子,並對他說:「回宮殿去吧。等待時機,這個世界就全部屬於你的了。」太子叱吒道:「去吧!惡魔,地上所有的東西並不是我所要追求的。」太子驅逐了惡魔,剃髮持缽,一路乞食走向南方。
太子首先訪問跋伽巴仙人(Bhagava)並參觀他苦行的實際情形,其次造訪阿羅羅伽羅摩(Arada-Kalama)與鬱陀伽羅摩子(Udraka Ramaputra),看他們修禪,太子也親自實行。然而,太子終於瞭解這些畢竟不是開悟之道,於是走到摩揭陀國(Magadha),在伽耶城(Gaya)旁的尼連禪河(Nairanjana River)邊的苦行林(Uruvilva)中苦行。
5.那真是非常艱苦的苦行,連釋尊自己也說:「過去的任何修行者以及現在的任何苦行者,沒有一個做過比這更苦的苦行,今後也不會有吧。」可見這是世上稀有的苦行。
但是這種苦行亦未能給予太子所求的東西。因此太子放棄了實行六年之久的苦行,而在尼連禪河沐浴,洗淨身上的污垢,並接受修舍佉女(Sujata)乳糜的供養以恢復健康。
這時與太子同在林中苦行的五位出家人,以為太子已經墮落,遂拋棄太子而到他處去。
現在天地之間只有太子孤單一個人了。太子靜靜地在一顆樹下端坐,拼命進入最後的思惟,並下決心:「縱然血會涸、肉會爛、骨頭會腐朽。若不證道,我絕不起此座。」
這一天,太子的心內做著無可比喻的惡戰苦鬥。散亂的心,騷動的念頭,黑暗的心影,污濁的思慮,這一切可謂是惡魔的來襲。太子窮追心中的惡魔,將它們徹底的消滅。這真是一場血流、肉飛、骨碎的苦鬥。
這一場苦戰最後終於結束了,當他迎接黎明仰望晨星光時,太子的內心發出光輝,豁然開悟而成佛―—這是太子三十五歲那年的十二月八日早晨的事。
6.從此以後太子就以佛陀、無上覺者、如來、釋迦牟尼、釋尊、世尊等名號聞名於世。
佛陀成道以後,首先想對以前曾跟隨他苦修六年且有恩於他的五位出家人說法,於是他就前往他們居住的波羅奈(Baranasi)村的鹿野苑(Mrgadava)教化他們。這五位出家人原想不理佛陀,但聽到佛陀說法之後就信仰佛陀,而成為最初的弟子。佛陀又到王舍城(Rajagrha)教化頻婆娑羅王(Bimbisara),並以此地做為說法的根據地,而致力於救度眾生。
人們好像口渴者求水,饑餓者求食一般,聚集到佛陀的周圍。以舍利弗(Sariputra)及目蓮(Maudgalyayana)兩大弟子為首之二千多個弟子,敬仰佛陀,歸依佛陀。
曾擔憂佛陀出家,並想法予以阻止,且因佛陀出家而嘗到離別之苦的父王淨飯王、養母摩訶波闍波提以及太子妃耶輸陀羅為首的釋迦族,皆歸依佛陀成為佛弟子,還有其他很多人都做佛陀的信徒。
7.佛陀的傳道旅行繼續了四十五年之久,這時他已達八十高齡了。當他由王舍城赴舍衛城(Sravasti)的途中,在毘舍離(Vaisali)染病,乃預言:「三個月之後將入涅槃」。到達波婆(Pava)時接受鐵匠純陀(Cunda)所供養的食物而中毒,因此病倩惡化,但忍耐著痛苦走到拘尸那揭羅城(Kusinagara)。
佛陀走向城外沙羅(Sala)樹林,在沙羅雙樹之間,頭北面西臥著。佛陀懇切地教誡弟子,直說法到最後一剎那為止,完成了世間大導師―—佛陀的任務,而進入涅槃。
8.拘尸那揭羅城的人們,悲嘆佛陀入涅槃,服從阿難(Ananda)的指示,按照規定的方法,他們將佛陀的遺體荼毘(火葬)。
這時,以摩揭陀國的阿闍吐王(Ajatasatru)為首的八大國國王,要求分配佛陀的舍利(遺骨),但拘尸那揭羅城的人們予以拒絕,因此發生了爭執。後來得到賢者豆摩(Drona)的從中斡旋,終於把佛陀的舍利分給八大國。其他又有人得到裝遺骸的甕及荼毘的骨灰,分別奉安於各國,故世界上乃有佛陀十大塔之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