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美好腳蹤系列繪本介紹的主角,有些是土生土長的台灣在地人、或是飄洋過海來的異鄉人,還有一些些遠赴他國照顧艱苦人的台灣人。他們無論落腳在哪裡,所做的事,都是實踐聖經裡的教導,呈現對台灣這片土地和人的愛。
廖繼春母親的刺繡啟蒙了廖繼春對顏色的探索、畫圖的想望。在有限的資源下,仍設法學畫,堅定自己喜愛油畫的意志。在日本學習了印象派風格,回台灣後創作出帝展入選作品《有香蕉樹的庭院》,而後從梅原龍三郎,讓廖繼春燃起了類似野獸派表現畫法的熱情;中老年之後求突破的動力依舊活躍,嘗試劃時代的抽象畫,在遊歷美歐之後,轉入半抽象繪畫。
在教學生涯中,廖繼春以自由啟發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讓他們發展各自獨樹一幟的台灣人的畫風。
廖繼春在二二八事件中,經歷好友陳澄波的遇難,是他繪畫生命的重大打擊,但靠著信仰,他度過了這心靈上的難關。
廖繼春的繪畫生命中,他的家人一路相伴、扶持,是他的重大依靠。妻子林瓊仙在經濟上的實質支持,生活方面的照料,畫風上的犀利建言,陪伴兒女們成長的家庭生活,成了創作的養分,豐富了他生命的色彩,直接呈現在他的作品裡。
書中除了人物故事、精緻的插畫,還有親子導讀,讓父母與孩子共同討論,對書中人物有更深刻的認識。本書提供QR code,只要掃描就可以上網聆聽故事內容。有聲書有華語、台語、英語三種語言。
另隨書附英文譯本,提供英文小讀者自己閱讀的機會和樂趣。
作者簡介:
陳嘉鈴
目前從事插畫和平面設計工作,作品有:《小於 18》、《井上先生,謝謝您》、《亨德的那杯水》等繪本。
對於本書,作者特別表示:感謝廖繼春教授和其他前輩畫家們為台灣的美術文化建設立下了紮實的基礎,我們這些後輩今天才能享受到如此豐盛的藝術環境和得著自由創作的能量。
作者序
「我不善於說話,我用畫來說我的話,畫,對我來說,比什麼都能表達我的心情。」(廖繼春,1902-1976)
上述這句廖繼春的話深深地觸動了本書作者/繪者陳嘉鈴。
在寫這篇故事之前,只知道廖繼春教授是很有名的台灣前輩畫家之一,但對於他的生平故事並不是非常熟悉。在構思整本書故事畫面時,也是非常戰戰兢兢,透過歷史文字和圖片資料去瞭解廖繼春一生所跨足台灣和日本的場景,人事物的時代樣貌。在搜集和研讀書籍資料的過程當中,有幸得到廖繼春家屬提供參考資料的協助和支持,讓作者更瞭解廖繼春創作時的毅力和待人時的溫暖特質,他沈默溫和、不喜競爭、不愛計較,將生命與生活的熱情全都表現在繪畫上。
能成為一位畫家的必要條件,就是真心誠實地將內心的情感和情緒表達在畫作上,畫家內心能量的養成和累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者除了在故事文當中描寫廖繼春在不同時期,在繪畫技巧和思想上所受的影響和成就之外,更注重在廖繼春待人處世方面的著墨。
雖然廖繼春的話少,但好友過世的沈痛、戰亂時的高風亮節,以及面對家人和學生時回報溫暖的微笑,凡此種種皆呈現出廖繼春的性格。作者期待能透過這些描述,將廖繼春把從信仰上所領受到的基督之愛,轉化成為對家、對人和對這片土地的愛傳達給讀者。
書中的故事文、親子導讀皆未提到「色彩的魔術師」一詞,但在行文與插畫中,讓讀者讀出、看出廖繼春能使用大膽豐富的顏色、協調的構圖和韻律,以畫筆揮灑顏料在畫布上,創作出一幅幅令人嘆為觀止的油畫作品,是台灣畫壇上公認、像是運用色彩變幻莫測的魔術師一般的前輩畫家——廖繼春。
不同於此系列繪本的其他書籍,此書以「跟著故事看畫展」取代原有的「親子旅遊」。因為主角是畫家,故事畫面當中又安排了那麼多幀畫作,因此介紹廖繼春的真實畫作給讀者認識深具意義。雖然廖繼春的作品數量眾多,繪本僅能呈現少量的作品,不免在挑選上有遺珠之憾,但能以少少的兩頁以畫展的形式安排,也能略為一探畫家一生作品的風采。
「我不善於說話,我用畫來說我的話,畫,對我來說,比什麼都能表達我的心情。」(廖繼春,1902-1976)
上述這句廖繼春的話深深地觸動了本書作者/繪者陳嘉鈴。
在寫這篇故事之前,只知道廖繼春教授是很有名的台灣前輩畫家之一,但對於他的生平故事並不是非常熟悉。在構思整本書故事畫面時,也是非常戰戰兢兢,透過歷史文字和圖片資料去瞭解廖繼春一生所跨足台灣和日本的場景,人事物的時代樣貌。在搜集和研讀書籍資料的過程當中,有幸得到廖繼春家屬提供參考資料的協助和支持,讓作者更瞭解廖繼春創作時的毅力和待人時的溫暖特質,他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