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現在,展望未來
別讓追名逐利成為生活的重心史顧己住在陰冷潮濕的倫敦,他一毛不拔、待人刻薄,甚至連乞丐都不願向他乞討。就在聖誕節前夕,已故合夥人馬利突然出現在他的眼前,警告他別因為在世時一心貪戀錢財,死後落得和他一樣悽慘的下場。爾後,三位分別代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幽靈陸續來訪,帶領史顧己觀看各種發生過及未來將發生的事情。經歷了這段不可思議冒險的史顧己,會從中得到什麼啟示?他能夠扭轉未來,重新展開新的人生嗎?
編輯的話:雖然我國大部分的人並非基督徒,但在聖誕節這天,大家仍舊會被那溫馨的氣氛感染,並與親朋好友歡度佳節。編輯自己也非常喜愛這個節日,儘管那時是寒冷的冬日,心裡卻暖呼呼的。此書出版於聖誕節傳統逐漸式微的年代,當時工商業逐漸蓬勃發展,人們對彼此愈來愈冷漠,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為窮人們布施、募款了。《耶誕頌歌》的上市彷彿一場及時雨,不僅讓大家重新記起聖誕節所蘊含的精神,也透過史顧己這個角色,使所有人明白:切勿把追名逐利當作生活重心,樂善好施才是此生最重要的課題。
【大師名著】精選系列經典文學珍藏,值得一讀再讀!
本系列精選橫跨世界各國的暢銷名著,經過歲月長河的淘洗砥礪,在世世代代的讀者眼中仍持續發光閃耀,是孩子啟蒙文學素養必讀的優良讀物。大師們以透亮的眼光觀察生活和社會,用豐厚洗鍊的文采刻劃人性,寫出最具反映真實人生的故事。引人入勝的劇情和深得人心的角色,將深刻感動並啟迪孩子,為每一顆純真的心,澆注成長路上需要的愛、勇氣與智慧。
【培養孩子文學素養的最佳啟蒙優良讀物】《耶誕頌歌》甫出版即造成轟動,短短一周內便銷售一空。至今它已成為大家最喜愛的聖誕故事之一,並多次被改編為電視劇、電影、舞台劇和動畫。其實,此書是寫於一個聖誕傳統逐漸式微的年代,然而由於它的暢銷,以致聖誕節及其蘊涵的精神再次得到人們的重視。
作者簡介: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
英國文學家。父親因債務問題入獄,一家人隨著父親搬遷至牢房居住,狄更斯則因此被送入鞋店做學徒,或許是歷經了這段坎坷的日子、嘗遍了人情冷暖,使得他往後的作品經常聚焦在社會底層的生活。其小說《塊肉餘生記》,恰恰反映了他悲苦的遭遇。
※繪者簡介
咚東 Dong Dong
本名劉韋廷,現為自由接案插畫家、繪本作家、課程講師。擅長兒童插畫與繪本創作,常將動物擬人化為繪本的角色,希望能以簡單純真的畫面,帶出更多的感動與快樂。作品有繪本《會是支全壘打嗎?》、《真正的終點是永無止盡的追尋》等。
Facebook:咚東 // Dong²
Instagram:dong_art_illustration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吝嗇的史顧己
這個故事要從馬利去世後開始說起。他的葬禮紀錄本上有牧師、辦事員、葬儀社人員,以及主祭者史顧己的簽名。只要文件上有史顧己的簽名,一切就不會有問題。
老馬利確實已經不在人世了,就像一根被釘死在門上的釘子一樣。
注意!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我知道門釘與死人有什麼特別相似之處。在我看來,棺材釘是所有五金製品裡最堅硬的東西。不過,這個比喻裡隱含著祖先的智慧,假如我隨意修改,成何體統!因此,請容我慎重地再說一遍:馬利已經去世了,就像一根被釘死在門上的釘子一樣。
史顧己知道馬利過世了嗎?那當然!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呢?馬利是他的合夥人,兩人已經合作許多年了。史顧己是馬利唯一的遺囑執行人、唯一的遺產管理人與受讓人、唯一的朋友,也是唯一的送葬人。史顧己並沒有因為這件事感到特別難過,相反地,葬禮當天他仍舊像個精明的生意人那樣,以非常經濟實惠的方式完成了所有的喪葬儀式。
提到馬利的葬禮,讓我想起前面所說的話。馬利確實已經死了,要是你忘了這件事實,那麼我接下來要說的故事就一點也不精采了。這就好比如果我們在欣賞《哈姆雷特》的演出前,不知道哈姆雷特的父親早已命喪黃泉,那麼他父親在吹著東風的夜裡跑到城牆上閒晃,就沒有什麼了不起了。除此之外,他那位心靈脆弱的兒子也就不會被嚇個半死了。
史顧己一直沒有把馬利的姓氏塗掉,因此在馬利去世許多年後,公司門口的招牌上仍然寫著「史顧己與馬利」。大家都稱這家公司為「史顧己與馬利」。有時候,不熟識的客人會稱史顧己為史顧己,有時候又會喚他馬利,但無論人們怎麼稱呼他,他都會回答,因為兩者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差異。
噢,史顧己是一個非常吝嗇的人!他什麼都想緊緊抓在手裡,簡直就是一個貪得無厭的老壞蛋!他刻薄得像一塊打火石,而且從來沒有哪根鋼棒能夠在他身上打出慷慨的火花。他總是沉默寡言、獨來獨往,內心的冷漠使他的外表蒙上一層冰霜,凍得他嘴唇蒼白、鼻頭紅通通、滿臉都是皺紋。此外,他步履蹣跚,說話的聲音相當刺耳,他的頭髮、眉毛和鬍子也都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變得花白。無論他走到哪裡,四周的溫度都會馬上降低,即便是在最炎熱的天氣,辦公室也會因為他而變得冷冰冰。
史顧己絲毫不受外界溫度影響。暖和的天氣不會使他感到溫暖,嚴寒的氣候也刺激不了他,因為他比寒風更令人難以忍受,比冬雪更想冰封大地,比暴雨更冷酷無情。惡劣的天氣一點也傷害不了他,即便是再猛烈的大雨、暴雪和冰雹,也只有在某方面能夠勝過他—那就是它們時常大方地貢獻自己擁有的一切,而史顧己卻始終一毛不拔。
當史顧己走在街上時,不會有人向他親切地說:「親愛的史顧己,你好嗎?什麼時候到我家坐坐?」也沒有乞丐會求他施捨一點小錢,就連孩童也不會去詢問他現在幾點鐘。在他的一生中,從來沒有一個男人或女人向他問路,甚至連導盲犬也認得這位刻薄的男人,每當牠們看見他迎面走來,就會把主人拉進屋裡,然後搖著尾巴,好像在說:「失明的主人啊,與其長著一雙那樣冷漠的雙眼,倒不如沒有眼睛!」
然而史顧己才不在乎呢!這一切反而正中他的下懷!他會在擁擠的人生道路上,警告所有富有同情心的人和他保持距離,這就是大家稱史顧己為「瘋子」的由來。
話說曾經有一天—一年當中最美好的那個日子,也就是聖誕節前夕—史顧己坐在他的辦公室裡忙碌著。當時外頭寒風刺骨,天色陰暗,四周瀰漫著濃濃的霧氣。他聽見街道上的行人為了取暖而不停地走動,也聽到許多人在石板路上用力地跺著雙腳。
城裡的鐘才剛敲過三點,外面卻已經暗得幾乎伸手不見五指。其實,這一整天的天色不曾明亮過。此時,燭光在附近幾家辦公室裡閃爍著,彷彿灰濛濛的霧氣中點綴了許多紅色斑點。霧氣實在太濃了,即使僅隔著一個狹小的院子,對面的房屋也模糊得像一幢幢鬼影。
史顧己讓辦公室的房門敞開著,這樣才能盯著那位正在另一個陰暗小房間內抄寫信件的辦事員。史顧己房間裡的火堆非常小,但辦事員房裡的火,更是小得好像只剩一塊煤炭在燃燒。可是他不能添加炭火,因為炭箱放在史顧己的房間裡,要是他拿著鏟子走進去,肯定會聽到老闆對他說:「你被開除了!」因此,辦事員只能圍上他那條長長的羊毛圍巾,設法用燭火來取暖。
第一章 吝嗇的史顧己
這個故事要從馬利去世後開始說起。他的葬禮紀錄本上有牧師、辦事員、葬儀社人員,以及主祭者史顧己的簽名。只要文件上有史顧己的簽名,一切就不會有問題。
老馬利確實已經不在人世了,就像一根被釘死在門上的釘子一樣。
注意!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我知道門釘與死人有什麼特別相似之處。在我看來,棺材釘是所有五金製品裡最堅硬的東西。不過,這個比喻裡隱含著祖先的智慧,假如我隨意修改,成何體統!因此,請容我慎重地再說一遍:馬利已經去世了,就像一根被釘死在門上的釘子一樣。
史顧己知道馬利過世了嗎...
推薦序
※專文導讀(節錄)
◎劉美瑤(兒童文學作家)
《耶誕頌歌》是英國作家狄更斯最受歡迎的作品,也是他的著作中改編成電影、舞台劇最多次的小說。敘述資本家史顧己為人慳吝,只在乎金錢,對親友苛刻,輕蔑困苦之人,對善行更是嗤之以鼻,因此格外厭惡強調愛與分享的聖誕節。然而在聖誕節前夕,奇幻的事發生了。已故夥伴馬利化為鬼魂送來告誡,言明將有三個幽靈來找史顧己,這三個幽靈分別帶他前往三段時空:史顧己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第一個幽靈帶著他以旁觀者的立場回顧慘澹的青少年時光,第二個幽靈領著他探訪此時其他人對他的評價,以及他向來輕蔑的窮苦之人在聖誕節時虔誠歡欣的過節情景,第三個幽靈則與他同遊未來,讓他看看自己的悲涼喪禮。故事結構採用童話常用的三段式敘述,主角史顧己藉由旁觀他人的苦樂,內心的良知逐漸醒轉,最終醒悟,明白愛與分享、包容與寬恕的重要。
雖然故事由鬼魂與幽靈穿針引線串聯而成,但是全書並無恐怖氣氛,不論是幽靈時而警惕時而詼諧的話語,或是描述其他人的過節情景與對話,在狄更斯詼諧幽默的高妙筆法下,不僅啟發讀者省思人性,也使讀者心生感動與悲憫的情懷。這些高明的道德感化,讓《耶誕頌歌》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佳作。
二、語言與寫作技巧
狄更斯擅長寫實筆法,書中提及倫敦中下階層勞動者的生活點滴以及維多利亞時代人們的過節氣氛,為後世留下貼近史實的紀錄。此外,他善用譬喻、象徵以及影射等技巧讓角色躍然紙上。比如在第一章開頭描述史顧己的冷酷,他寫道:「即便是在最炎熱的天氣,辦公室也會因為他而變得冷冰冰,……,史顧己絲毫不受外界溫度影響……」緊接著狄更斯描述聖誕節前夕,辦公室外大霧瀰漫天色灰暗,然而辦公室內的火堆卻微弱如燭,逼得史顧己的員工只能以自己的長圍巾保暖。短短幾段,層層疊進敘述,讓讀者對於史顧己的無情冷酷印象越加深刻,難怪史顧己的原文Scrooge一詞因此成為吝嗇鬼的代名詞,後代不少小說甚至人們一想到吸血資本家,首先浮現腦中的就是史顧己。
而第二章的幽靈馬利一出場身披鎖鏈,這些沉重的鐵鍊象徵在世時犯下的罪愆,隱喻活著時對於金錢財富的渴望在死後會成為纏繞在頸脖上的枷鎖,沉重的鎖鏈匡噹作響讓靈魂無法安眠。如此鮮明生動的鬼魂形象怎不讓人心生警惕?
此外,狄更斯也擅長援引諺語增添寓意,故事開頭說史顧己的合夥人馬利已死,如同一根被釘死在門上的門釘,這句話是引用英文諺語「dead as a doornail」,意喻已死之人如同釘子被釘死在門上,再無移動的可能。而主角史顧己,原著英文名字為Ebenezer Scrooge,Ebenezer在《聖經》裡的意思為「幫助之石」(Stone of the help),寓意作者對主角(或說是所有資本家)的冀望。
在故事中穿插文學典故也是狄更斯常用的筆法,比如他在第四章裡提到史顧己昔日的女友婚後一家過節的熱鬧景象,說屋內嘈雜「不像四十頭牛安靜得像是只有一頭」,這個句子便是引用英國詩人華茲華斯的詩作《三月》:「吃草的群牛總不抬頭,四十頭的姿勢都一樣」。詩作在詠讚陽春三月寧靜悠閒,狄更斯在此處引用這句,意在將三月的悠閒與聖誕節慶的歡快做一對比。
三、道德救贖與時代意義
狄更斯的作品裡經常出現對社會的批判,以及應該致力於改善教育與兒童待遇的疾呼。《耶誕頌歌》的第七章,巨靈即將離開時,腳邊跑出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男孩名為無知,女孩叫做貧困,而男孩的額頭上刻著「毀滅」二字,這是什麼意思呢?
狄更斯童年家境生變,父親負債入獄,導致狄更斯必須中斷學習當學徒求生存,在坎坷的成長過程中,他親身體驗到工業革命後的英國處處充斥著不公不義。工人在工業革命後成為英國社會的新興族群,但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資本家掌握了經濟權勢,壓榨勞工,苛待童工,長工時低報酬讓勞動者自身無暇接受教育,更遑論顧及子女的受教問題,因此這些兒童只能長成無知甚至是毫無求援能力的貧民,最後招致毀滅。所以無知、貧困與毀滅恰好成為英國底層人民的輪迴三步驟,而這是狄更斯最在意並強烈譴責之處。
狄更斯認為,社會對待兒童的方式,反映了社會的道德水準。當時的英國除了資本家追逐利益罔顧道德之外,當時盛行的經濟理論比如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認為這些貧困無能的人是社會的多餘人口,這些理論無形中助長了資本家壓迫弱勢的氣焰。狄更斯想改變這種思維,所以他讓史顧己在看見他人的苦難後逐漸醒轉,從輕蔑窮人轉而發問:「難道沒有人能夠幫助他們嗎?」
究竟誰能幫助這些孩子呢?
狄更斯在故事的最初與最後提供了答案,故事一開始,馬利的鬼魂就告誡史顧己:「造福人群才是我的工作!慷慨布施、慈悲憐憫、寬宏大量,這些才是我該做的事情!」故事最後,衷心悔改的史顧己,改善員工鮑伯的待遇,援助鮑伯不良於行的兒子小提姆使其免於死亡,並慷慨捐獻,成為倫敦最友善、樂於分享的資本家。這是狄更斯給予能改變英國社會的答案:資本家應該擔負改造社會、造福大眾的責任,每個人都應該抱持感恩,把分享與關懷他人當作最應該做的事。就像故事最後,我們都應該像史顧己一樣,作為他人的聖誕老人。
狄更斯認為改善自己,繼而感化他人,社會才能溫馨和樂。他在《耶誕頌歌》結局中創造出的幸福圖像,不僅是當時英國社會亟需的改革,也是現代社會必須努力的願景。史顧己經由三段旅程逐漸反省感悟,此故事結構讓《耶誕頌歌》不僅具有批判社會的功能,也帶來道德救贖的功用。觀看史顧己的轉變,讀者猶如進行了一趟自省之旅,讓心中的慈悲與愛、寬容與謙卑長存心中,體現於人,這也是本書最重要的存在意義。
※專文導讀(節錄)
◎劉美瑤(兒童文學作家)
《耶誕頌歌》是英國作家狄更斯最受歡迎的作品,也是他的著作中改編成電影、舞台劇最多次的小說。敘述資本家史顧己為人慳吝,只在乎金錢,對親友苛刻,輕蔑困苦之人,對善行更是嗤之以鼻,因此格外厭惡強調愛與分享的聖誕節。然而在聖誕節前夕,奇幻的事發生了。已故夥伴馬利化為鬼魂送來告誡,言明將有三個幽靈來找史顧己,這三個幽靈分別帶他前往三段時空:史顧己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第一個幽靈帶著他以旁觀者的立場回顧慘澹的青少年時光,第二個幽靈領著他探訪此時其他人對他的評...
目錄
第一章 吝嗇的史顧己
第二章 馬利的鬼魂
第三章 第一個幽靈
第四章 美好的舞會
第五章 第二個幽靈
第六章 克拉奇的家
第七章 外甥家的宴會
第八章 最後一個幽靈
第九章 新的開始
第一章 吝嗇的史顧己
第二章 馬利的鬼魂
第三章 第一個幽靈
第四章 美好的舞會
第五章 第二個幽靈
第六章 克拉奇的家
第七章 外甥家的宴會
第八章 最後一個幽靈
第九章 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