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每一個願意從本身的工作中有所學習、有所採納的臨床醫師而言,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內容……這本書幫助我們分享了艾瑞克森令人嘆為觀止的洞察力。
──美國心理分析雜誌
這是一本深具可讀性的書籍,讓人了解如何超越固有的限制,將負面的經驗重新塑造成正面的經驗,並發掘其中的價值。本書可說是結合了個人心理洞見與趣味性故事的優良讀物。
──洛杉磯時報
就如佛洛伊德被譽為精神分析學派的巨擘,米爾頓‧艾瑞克森同樣是不世出的奇才,為二十世紀的催眠治療學界撐起一片色調特異的天空。艾瑞克森年少時的那場小兒麻痺,對於爾後他的個案與學生來說,是一場極具建設性的悲劇;他獲得了窺知非口語訊息的超凡能力,看見潛意識的竄流就是他的娛樂活動。追隨者將他這種異常敏銳的感知力稱為「讀心術」。
艾瑞克森的治療故事以正向幽默為基調,輔以精確而撼人的肢體語言和表情,使得短短的篇幅即兼具療癒與診斷的雙重功能;本書的另一主述羅森博士是艾瑞克森的得意門生,由於跟隨大師多年,其評論穿梭於精妙的故事中而絲毫不顯突兀,甚至可以更直接地剖析手法,以及被手法操縱的人性。藉著艾瑞克森氏催眠療法得益的群體,不僅止於有幸與他接觸的同代人――更廣大的求助者藉由文字敘事得以親炙大師的超人魅力,獲得撫慰和醫治。即便撒手辭世,艾瑞克森在催眠及心理治療的地位和貢獻,至今仍無人能超越。
>>本書特色:
✧催眠諮商領域經典之作,影響無數專家學者,重量級再版!
✧多位心理諮商工作者聯合推薦,包含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蔡東杰醫師、婚姻家庭治療師陳瀅妃、催眠研究推廣工作者徐明、精神科專科醫師王悟師、天主教新竹社服中心諮詢師王輔天神父。
✧本書透過一則則實際案例故事,告訴你如何使用人人都能辦道的催眠暗示方法,達到心理治療。
作者簡介:
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
生於西元一九○一年,卒於一九八○年,是美國百年來催眠治療領域的泰斗,也是運用催眠快速處理心理問題的翹楚,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催眠治療師。
十七歲時艾瑞克森曾罹患小兒麻痺症,一度嚴重至頭部以下皆無法動彈,卻因病而發展出絕佳的觀察與溝通天賦,洞悉人性及人類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富幽默感與赤子之心的他,後來投注全副精力於催眠諮商,「說故事」是他的專長,也是他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採取的主要模式。在他具啟發性的故事中,常巧妙穿插一些鮮為人知的醫學、心理學及人類學珍聞,技術性地引導當事人改變意識,導正偏差的行為。
神經語言程式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兩位創始人約翰‧葛瑞德(John Grinder)與理查‧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對艾瑞克森極致推崇,因此在NLP臨床應用上,經常可見艾瑞克森的慣用手法。
史德奈‧羅森Sidney Rosen
羅森醫師是舉世聞名的艾瑞克森催眠治療法的老師,也是著名心理治療師,紐約艾瑞克森心理治療暨催眠術學會的創始人。他在本書中的引導與註解,恰如其分地點出艾瑞克森催眠手法的重點,對讀者來說相當有幫助。
譯者簡介:
蕭德蘭
師大英語系畢業,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大學諮商心理學碩士。曾於加州成人與兒童輔導中心擔任心理諮商員,現任職於美國天主教諮商中心,主要從事婚姻與家庭的心理諮商。
章節試閱
前言
諮商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的教育故事(他對求診的個案以及慕名遠道而來的追隨者所講述的故事)非但匠心獨具而且引人入勝,堪稱說服藝術的絕佳例證。有人認為這些故事精采美妙,僅典藏在精神醫學的領域中未免可惜。雖說目的在於治療,但本質卻隸屬更廣大的領域—即以馬克.吐溫為代表人物的美國式機智與幽默。初識艾瑞克森的彪炳功績,是一九六三年我開始在加州帕羅阿圖市的心理研究學會擔任編務工作時。當時我與傑.哈雷正攜手合作編輯《家族治療策略》(Techniques of Family Therapy)一書。哈雷曾錄下他與艾瑞克森長達數小時的對談過程。共事過程中哈雷接二連三地告訴我有關艾瑞克森的故事,我往往聽得出神,不知不覺掉入彷若被催眠的恍惚狀態。此番際遇是我進入家族治療的啟蒙經驗,對我影響甚鉅。沒想到事隔十八年後,我竟受邀在此替史奈德.羅森(Sidney Rosen)所編纂的艾瑞克森教育故事集作序,心中感受遠非「榮幸」兩字所能盡述。
艾瑞克森的奇特風格是介於治療者、詩人以及科學家之間,因而很難精確地將其貢獻予以定位。一些研討會的紀錄雖然精彩,卻失之簡略。文字既難以捕捉艾瑞克森在強調重點時所做的停頓、微笑,以及洞察一切的眼神,又無法傳達他那深具支配力量的聲音與腔調。簡言之艾瑞克森自嘲暗諷的道行,實非筆墨所能形容。
本書編輯羅森卻充分克服了此一難題,我實在不知道他是怎麼辦到的。艾瑞克森會選擇身為門生、同事、朋友的羅森編輯此書,有其眼光獨到之處。艾瑞克森的直覺向來正確無誤。羅森竟有辦法引領讀者進入艾瑞克森的真妙天地,寫作功力不得不令人折服。記得曾觀賞過一場水底的表演節目,觀眾坐在地下圓形劇場中隔著玻璃窗觀看演出。由於水流清澈透明,游近玻璃窗的魚群好似在空中滑翔一般。
精彩的個人秀
閱讀此書讓人產生與觀賞水底秀類似的體驗。也許因為羅森提供了十分豐富的相關資料,我們才能輕鬆汲取箇中精隨。第一章開宗明義即是艾瑞克森向羅森述及潛意識的本質。一如艾瑞克森善於將回憶、個人傳記、光怪陸離的想法,或是不平常的事件穿插在他的故事中,羅森也在評論內交織了許多他與艾瑞克森私下接觸的經驗、個人針對某些特殊故事的相關聯想,以及他在治療工作中具體運用這些故事的方式。此外,他也不斷就故事內容牽涉的各項技巧提出概略的解說。羅森的評論堪稱穿梭在故事之間的重要訊息。
羅森彷如與艾瑞克森同步以口語進行描述。他的風格友善平實,並且相當直接。不論刻意與否,羅森中立持平的評論,足以凸顯艾瑞克森故事本身的光輝與色彩。就整體而言,羅森對每一則故事都知之甚詳,他的評論畫龍點睛。
我以第三章的部分內容為例,具體說明羅森的評論如何在故事間穿針引線。文中提及艾瑞克森在偶然機會中必須上台演說的小插曲,但他表示並不需要有所準備,因為他對自己多年來累積的知識與經驗深具信心。羅森非但在文後再次強調信任個人潛意識的主題,並且立即附上另一則簡短作品:「一場輕柔細雪」。字裡行間寥寥數語,卻令人難以忘懷,它是有關兒時記憶以及何時埋下記憶種子的描述。在這則小品文之後,羅森又先後呈現另兩則主題相同的故事。後者正是艾瑞克森直到四歲仍不開口說話的事蹟。艾瑞克森的母親對那些不以為然的人說:「等時候到了,它自然會開始說話。」羅森在之後再度插入簡短的附帶說明,表示這故事十分適用於正在學習如何進入催眠狀態的求助者。
接下來的故事更是精彩絕倫,稱之為「搔刷豬背」的故事。一度憑藉兜售書籍賺取大學學費的年輕艾瑞克森,曾向一位脾氣又臭又硬的老農推銷手邊的叢書。老農起初完全不感興趣,只希望艾瑞克森別妨礙他工作。當老農忙著餵食豬群時,艾瑞克森則不經意地從地上撿起一對木瓦,開始順手搔刷豬背。老農因此一改初衷,答應向艾瑞克森承購書籍,並且表達對艾瑞克森的欣賞:「我喜歡你搔刷豬背的方式。」
以上片段足以讓我們一窺全書的炫麗風貌,其間每一則故事均有如收藏家所珍視的寶貝,充滿著各種回憶—羅森則毫無保留地與讀者分享,這些故事對他個人以及專業方面的不同意義。如果我也是一介敏於觀察的老農,必定毫不遲疑地購買此書!史奈德.羅森確實知道該如何搔刷豬背。
——黎恩.霍夫曼(Lynn Hoffman)
亞克曼家族治療協會
前言
諮商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的教育故事(他對求診的個案以及慕名遠道而來的追隨者所講述的故事)非但匠心獨具而且引人入勝,堪稱說服藝術的絕佳例證。有人認為這些故事精采美妙,僅典藏在精神醫學的領域中未免可惜。雖說目的在於治療,但本質卻隸屬更廣大的領域—即以馬克.吐溫為代表人物的美國式機智與幽默。初識艾瑞克森的彪炳功績,是一九六三年我開始在加州帕羅阿圖市的心理研究學會擔任編務工作時。當時我與傑.哈雷正攜手合作編輯《家族治療策略》(Techniques of Family Therapy)一書。哈雷曾錄下他與艾瑞克森長達數小時的對...
推薦序
交換禮物的幸福工作
病人來到治療室述說著生命的故事,我會仔細聆聽、提問,逐步瞭解認識病人。有人說這是剝洋蔥,而我喜歡當它是打開禮物。當我收到病人珍貴的禮物,我希望自己也能回贈一份對等的禮物—各式各樣不同的故事,才不至於失禮了。或許一個能夠同理病人的故事,或許一個能夠提供不同思考的故事,或許一個解決問題的故事。病人也要用同樣的方式,逐步拆解我的禮物,找尋適合他的意義。治療就是交換禮物的幸福工作。
在成為一個精神科醫師之前,我就對於心理治療這個工作感到興趣,治療師透過談話就能達到療癒的效果。從心理劇、團體治療、家族治療到認知治療,我試圖尋找適合自己的治療模式。直到二〇〇一年底,我參加了高雄張老師舉辦的催眠師證照課程,第一次接觸到了催眠,這項古老又神秘的治療技巧。見識到了透過催眠的談話,就能夠改變人的意識、情緒、認知、生理反應以及行為。我知道這是我尋求多年的治療模式,但當時的我並不知道將會在催眠的領域走多遠的路。
我好奇地找了家人、同事對他們做催眠,而他們都很客氣地進入催眠,感謝我讓他們有這麼放鬆、舒服的體驗,這對於一個催眠新手的確有莫大的鼓勵作用。我也將催眠運用在病人身上,從簡單的放鬆解除焦慮症狀、克服社交恐懼,到體重控制都得到不錯的效果。但同時也遭遇到某些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案例。當時我找不到任何的精神醫學、心理治療的前輩、同儕能夠一起討論催眠療法,而證照班的同學大多對於前世催眠有興趣。我的催眠學習之路遇到第一個瓶頸,直到二〇〇二年九月我來到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參加了艾瑞克森基金會(The Milton H. Erickson Foundation)舉辦的密集訓練(intensive training)。
第一次聽到「艾瑞克森」這個名號,是證照班的同學唐道德(阿德)。他說他會在週末搭夜車到新竹參加王輔天神父的「艾瑞克森催眠」以及「NLP」課程,又說艾瑞克森催眠是間接催眠,不同於一般的傳統催眠,真是聽得我滿頭霧水。催眠不就是暗示與放鬆嗎?哪還有那麼多的學問。
艾瑞克森催眠的確有學不完的學問。
當我踏入密集訓練的課堂,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如此的親切溫暖。催眠不再是怪力亂神、前世因緣,催眠是可以科學驗證的治療技術。為期兩週的課程,不同的老師以自己的方式深入淺出地演繹艾瑞克森醫師發展出來的催眠以及心理治療思想與技巧。當然,最重要的收穫是認識了艾瑞克森醫師這位曠世天才。
回到台灣,我搜尋所有艾瑞克森醫師相關的書籍。「催眠之聲伴隨你」立即成為書櫃中最重要的一本。
第一次閱讀本書,一個接著一個「艾瑞克森式」的故事衝擊著原本僵化的大腦。剛開始還試圖理解箇中的治療原理,不多久便完全放棄了,只隨著書中的故事進入了似醒似睡的催眠狀態。闔上書本,我的意識只記得肉桂臉、「我會嫁給赫洛德嗎?」、邪惡的愉快、享受游泳池與水流所提供的舒適感受、徹底失控「強暴」了她;而我的潛意識則漫遊在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虛無當中。聽完艾瑞克森醫師說了這麼多的故事,心中不免有許多的疑問:這些是催眠嗎?這些故事與催眠有什麼樣的關聯?能夠如何利用這些故事增進催眠治療能力?這是我學習催眠遭遇的第二個瓶頸。
艾瑞克森醫師是一位非常獨特的人。他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他會依據每一個病人發明專屬的治療,也會根據每一個學生的需要提供不同的教學方法。他從未對他的催眠或治療提出任何的理論模式,也很少直接與學生討論催眠與治療的技巧,因此,理解艾瑞克森醫師就不是那麼地容易。想要理解艾瑞克森醫師,從他的起源「催眠」開始,或許是個可行的方法。
不論催眠、心理治療、或是任何形式的人際溝通,都從精確的觀察開始。在艾瑞克森醫師的故事,總不經意地談到如何透過精細的觀察發掘潛意識透露的訊息。「學習站立」的故事中,他談到他的姊妹們「往往伸手給對方一個蘋果,卻又同時扣住蘋果不放」。「預知考題」的故事:當你認真聽講並且能夠留意講者對講授內容所作的各種強調時,實不難預測考題所在。亞瑟正是箇中翹楚,他不但擅長聆聽,又十分懂得如何就所聽的內容進行評估選擇。第十章「用心觀察」更強調了觀察對於問題的了解與解決有關鍵性的影響,「你接下來要說的話,取決於你剛才說的話所引發的反應」。
艾瑞克森醫師發展出有別於傳統催眠直接暗示的催眠語言:間接催眠暗示。這樣的語言安排,可以繞過意識的阻抗,而將催眠暗示直接傳送到潛意識。例如:第一章的第一句話:「你尚未覺悟到自己絕大部分的生活深受潛意識的掌控。」就是一句標準的「假設前提」句法。聽到這句話,我們的意識很自然地將注意力放在「尚未覺悟」,而我們的潛意識則毫無保留地接受了「絕大部分的生活深受潛意識的掌控」的這個假設前提。為了方便學習,他的學生將這套催眠語言分解歸類,對間接催眠語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拙著《催眠治療實務手冊》。而除了字句上的安排,艾瑞克森醫師會巧妙地改變說話的音調、速度、停頓、和方向,同時藉由細微的肢體動作,例如:緩慢地低下頭對著地板說話,達到更為精準的效果。礙於本書只能以文字的方式呈現,讀者無法完全體會艾瑞克森醫師親臨現場的感受。所幸本書作者羅森醫師深諳艾瑞克森醫師說話的「眉角」,適時地在文字中標記了粗體字與括號,建議讀者閱讀時能夠跟隨這些標記領略催眠的奧妙。
艾瑞克森醫師另一項令人津津樂道的技巧是「會談式催眠(conversational trance)」。艾瑞克森醫師與他的病人和學生互動時,使用正式催眠的機會只有百分之十五,但他的病人和學生總會在聽他談話時,不知不覺進入催眠。他會在社交的層面談論一件事,例如:第五章的「推鉛球金牌得主」,同時運用前面談到的間接語句、聲音表情與肢體語言,而在心理層面傳達不同的意義「進入催眠」,而讓聽他說故事的人進入催眠。當然,整個過程他也會仔細地觀察,聽故事的人有什麼反應,適時地調整說故事的方法,達到多層次的溝通(multi-level communication)。他也會重複說同樣的故事,但會依不同的情境與對象微調故事的內容。
艾瑞克森醫師的治療並不局限於治療室當中。第四章「仙人掌治酗酒」,他說:「……我建議你去做一件似乎不太對勁的事。請到植物園去看看那些仙人掌,讚歎那些可以在缺水情況下存活三年的仙人掌。然後,自己好好反省反省。」第六章「走路健身妙方」,他要求因病退休的警察,「走到城鎮的那一頭去購買這包菸……到半哩之外的雜貨店中購買每餐所需的食物……走到一哩外的酒吧喝第一杯酒。若想繼續喝第二杯酒,必須再度起身到間隔一哩外的另外一間酒吧去……」。艾瑞克森醫師相信聚焦在現在與未來,讓病人的生活有不同的正面經驗,將引發一連串的雪球效應。
過去這些年學習與分享艾瑞克森催眠,我終於能夠初步領略艾瑞克森醫師說故事的藝術與美感,這是我初次閱讀本書時做不到的。期許隨著時間與經驗的累積,在多年之後我能夠有更深層的體會。當然,更希望我的分享能幫助催眠與艾瑞克森治療的同好,對於艾瑞克森醫師的故事有不同角度的理解。
您是否已經發現這些故事的確是催眠,的確是心理治療,而且是精準高效率的心理治療呢?
蔡東杰
‧精神科醫師
‧高雄養全診所院長
‧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創會理事長
‧催眠治療實務手冊作者
交換禮物的幸福工作
病人來到治療室述說著生命的故事,我會仔細聆聽、提問,逐步瞭解認識病人。有人說這是剝洋蔥,而我喜歡當它是打開禮物。當我收到病人珍貴的禮物,我希望自己也能回贈一份對等的禮物—各式各樣不同的故事,才不至於失禮了。或許一個能夠同理病人的故事,或許一個能夠提供不同思考的故事,或許一個解決問題的故事。病人也要用同樣的方式,逐步拆解我的禮物,找尋適合他的意義。治療就是交換禮物的幸福工作。
在成為一個精神科醫師之前,我就對於心理治療這個工作感到興趣,治療師透過談話就能達到療癒的效果。從心...
目錄
推薦序
――交換禮物的幸福工作 蔡東杰
――我的催眠學習體驗 陳瀅妃
――啟動自療的過程 徐明
――探索意識深海 王悟師
――認識人性的天才先鋒 王輔天
前言
第1章 改變潛意識心智
第2章 個人勵志故事
第3章 信任你的潛意識
第4章 間接暗示法
第5章 克服習以為常的極限
第6章 重新建構
第7章 以經驗為師
第8章 主導你的生命
第9章 留住純真的眼睛
第10章 用心觀察:留意特異性
第11章 治療精神疾病
第12章 操縱與著眼未來
第13章 教導價值與自律
後記
推薦序
――交換禮物的幸福工作 蔡東杰
――我的催眠學習體驗 陳瀅妃
――啟動自療的過程 徐明
――探索意識深海 王悟師
――認識人性的天才先鋒 王輔天
前言
第1章 改變潛意識心智
第2章 個人勵志故事
第3章 信任你的潛意識
第4章 間接暗示法
第5章 克服習以為常的極限
第6章 重新建構
第7章 以經驗為師
第8章 主導你的生命
第9章 留住純真的眼睛
第10章 用心觀察:留意特異性
第11章 治療精神疾病
第12章 操縱與著眼未來
第13章 教導價值與自律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