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臺灣的公共衛生體系,既是全球衛生治理框架的一部分,也深刻受到日治時期經驗的影響。今日的預防接種制度、公共衛生政策與社會氛圍,無論在理念還是技術上,常常能看到過去的影子。
★ 透過本書的研究,不僅是對歷史事實的考證,更是對當下預防醫學政策與社會文化現象的反思。通過研究這段歷史,我們不僅能夠更多面向地理解當前的防疫體系,也能看見臺灣醫學在全球衛生領域中曾經有的角色和定位,並對全球醫學知識技術的傳播與實施有更廣泛理解。
★ 希望本書能為讀者提供一個新的視角,重新審視臺灣醫學史上這段關鍵的發展歷程,理解預防接種的意義不僅僅是防疫,更是醫學、社會與體制變遷的重要環節。
預防接種與菌體檢驗,早已成為當代臺灣人生活中的日常經驗。無論是幼兒的疫苗接種、每年為長者施打的流感疫苗,還是因病就診後的檢體檢查,這些預防措施不僅是公衛體系的標準配備,更在2019 年COVID-19 全球大流行中顯現出其關鍵角色。我們見證了疫苗接種的重要性,也親身體驗了防疫隔離、快篩檢驗等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核心地位。然而,這些現代公共衛生的技術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演變,而且是一個涉及醫學進步、政治權力、社會接受度及跨域整合的複雜過程。
細菌檢驗或血清疫苗的世界史並不長,大約直到19 世紀後期才奠定理論基礎。在全球視角下,隨著細菌學的興起與科學知識的擴散,全球各地的殖民地都成為現代醫學技術的實驗場;這項技術的傳播與應用,也隨著帝國的擴張與殖民統治,影響了包括臺灣在內的廣大地區。在這場人與技術的碰撞中,檢驗與疫苗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可體現現代醫學與治理策略交織的一個縮影。
1895 年,日本透過《馬關條約》取得臺灣,對臺日兩地來說,都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對於日本政府而言,新領土是殖民擴張的象徵,但同時也是治理的挑戰。當時的臺灣,有抗日團體,有流行病肆虐,均威脅著社會的穩定與殖民政權的運作。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醫學成為日本政府殖民治理臺灣的一個重要切入點,細菌學的興起和疫苗技術的進步則為日本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治理工具。統治者利用這些技術來控制傳染病,也同時達到強化統治的目的。
這一點不獨在臺灣,在日本本地也是如是發生。當時的日本作為一個新興帝國,不僅僅是疫苗技術的引入者,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了知識的再創造與輸出。然而,細菌學和血清疫苗技術的應用,涉及的不僅是醫療衛生技術的革新,也關係著醫學家之間、衛生行政人員之間,以及政府與被統治人民之間的權力關係。這一過程中,醫學專家、衛生行政官員與當地社會人群之間,發生了連環相扣的互動與角力折衝。
本書的討論重點不在醫學技術的進步歷程,也不僅僅是臺灣作為知識技術後進地區,如何在殖民統治下接收、消化、改造並應用這些近代醫學知識的過程,更是欲以此為例,說明在全球化下,技術的發展依賴於科學進步,也是權力、文化與社會動態之間的多重角力與融合。在殖民統治下,細菌檢驗或血清疫苗在臺灣的發展是一個多重力量交織的歷史現場,揭示了醫學技術如何成為政治運作與社會控制的重要工具。
作者簡介:
▍沈佳姍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史、醫學史、常民史。著有《日治時期臺灣客籍醫師名鑑》、《臺灣女人記事-生活篇》、《牌牌原來一家親》、《臺灣日日新:阿祖ㄟ身體清潔五十年》等專著。
作者序
▍自序
預防接種與菌體檢驗,早已成為當代臺灣人生活中的日常經驗。無論是幼兒的疫苗接種、每年為長者施打的流感疫苗,還是因病就診後的檢體檢查,這些預防措施不僅是公衛體系的標準配備,更在2019 年COVID-19 全球大流行中顯現出其關鍵角色。我們見證了疫苗接種的重要性,也親身體驗了防疫隔離、快篩檢驗等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核心地位。然而,這些現代公共衛生的技術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演變,而且是一個涉及醫學進步、政治權力、社會接受度及跨域整合的複雜過程。
細菌檢驗或血清疫苗的世界史並不長,大約直到19 世紀後期才奠定理論基礎。在全球視角下,隨著細菌學的興起與科學知識的擴散,全球各地的殖民地都成為現代醫學技術的實驗場;這項技術的傳播與應用,也隨著帝國的擴張與殖民統治,影響了包括臺灣在內的廣大地區。在這場人與技術的碰撞中,檢驗與疫苗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可體現現代醫學與治理策略交織的一個縮影。
1895 年,日本透過《馬關條約》取得臺灣,對臺日兩地來說,都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對於日本政府而言,新領土是殖民擴張的象徵,但同時也是治理的挑戰。當時的臺灣,有抗日團體,有流行病肆虐,均威脅著社會的穩定與殖民政權的運作。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醫學成為日本政府殖民治理臺灣的一個重要切入點,細菌學的興起和疫苗技術的進步則為日本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治理工具。統治者利用這些技術來控制傳染病,也同時達到強化統治的目的。這一點不獨在臺灣,在日本本地也是如是發生。當時的日本作為一個新興帝國,不僅僅是疫苗技術的引入者,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了知識的再創造與輸出。然而,細菌學和血清疫苗技術的應用,涉及的不僅是醫療衛生技術的革新,也關係著醫學家之間、衛生行政人員之間,以及政府與被統治人民之間的權力關係。這一過程中,醫學專家、衛生行政官員與當地社會人群之間,發生了連環相扣的互動與角力折衝。
例如,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在臺灣推行天花和鼠疫疫苗接種計畫,細菌檢驗也在此時期奠下基礎。日治中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當時全球疾病大流行的背景下,預防接種進一步成為傳染病防疫政策的基礎項目。日治後期,由於備戰的強烈需求,血清疫苗有了面向國家政策重點發展的劇變。在這一過程中,從技術面來看,殖民地與統治國日本的醫學技術進步密切相關。新技術的應用充滿了統治者的社會治理與技術實驗,這不僅是衛生行政治理技術的一部分,也是一場科學知識的擴散與在地化過程。這期間,臺灣作為日本醫學技術的知識擴散與政治運作的實驗場,臺灣經驗也反過來促進日本的醫學知識創新和再外擴。這種知識的雙向流動,不僅體現在疫苗技術上,也影響了日後日本對亞洲領地的公共衛生治理模式。從衛生與社會來看,此時醫學衛生技術的變貌,改變了臺灣的公共衛生、民眾習慣、疾病死亡率,穩定了政治和經濟,細菌檢驗和血清疫苗也從醫學工具成為了一種政治象徵,顯示出技術文明與社會控制能力。從行政政策與社會文化的互動來看,接種計畫的一邊是防疫、公共健康、解決民眾疑拒的多元措施,以及政府藉由防疫控制而建立之更嚴密卻又合法合情的社會治理體系。接種計畫的另一邊,則是醫界內部的技術討論與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反應。新科技在獲得醫界同儕或社會大眾接受,以及取得行政合法性的過程中,技術專家、政府官員、地方民眾等不同群體所展開之互動與權力博弈,顯現了新技術推廣背後的社會文化動態。因此如本書標題之「接『種』臺灣」,就有在臺灣「接種」疫苗、「種下」人事期許與事物因果之意。
以上種種,再再顯示細菌學或血清疫苗的應用推廣,並不是一個單向線性的醫學專業化過程,也是科技、文化、人情、政治之間的複雜互動。而臺日近代史中,這種「從針劑到權力」的轉變,揭示了技術如何成為穩固統治權的重要力量,反應了醫學技術與人為政治之間的互動樣態,也展現出臺灣的醫學發展雖然具有殖民地的從屬特性,但也在某些時點出現異質性,甚至超越性的突破。
本書的討論重點不在醫學技術的進步歷程,也不僅僅是臺灣作為知識技術後進地區,如何在殖民統治下接收、消化、改造並應用這些近代醫學知識的過程,更是欲以此為例,說明在全球化下,技術的發展依賴於科學進步,也是權力、文化與社會動態之間的多重角力與融合。在殖民統治下,細菌檢驗或血清疫苗在臺灣的發展是一個多重力量交織的歷史現場,揭示了醫學技術如何成為政治運作與社會控制的重要工具。
當代臺灣的公共衛生體系,既是全球衛生治理框架的一部分,也深刻受到日治時期經驗的影響。今日的預防接種制度、公共衛生政策與社會氛圍,無論在理念還是技術上,常常能看到過去的影子。透過本書的研究,不僅是對歷史事實的考證,更是對當下預防醫學政策與社會文化現象的反思。通過研究這段歷史,我們不僅能夠更多面向地理解當前的防疫體系,也能看見臺灣醫學在全球衛生領域中曾經有的角色和定位,並對全球醫學知識技術的傳播與實施有更廣泛理解。希望本書能為讀者提供一個新的視角,重新審視臺灣醫學史上這段關鍵的發展歷程,理解預防接種的意義不僅僅是防疫,更是醫學、社會與體制變遷的重要環節。
最後,本書為國科會專書出版補助計畫「免疫知識的東亞崛起──以臺灣和日本帝國領地為案例(1895-1945)」(MOST 107-2410-H-180-003)成果之一,書稿並經過匿名雙審查後出版。基底是本人博士論文「日治時期臺灣防疫體制下的預防接種與人事變遷」和其後的幾篇學術期刊論文。以此為基礎,大幅重整原論文的章節架構和論述語法、突出血清疫苗技術引發的人事與體制變革革命、修正日式中文和醫學專有名詞、繪製多幅有助讀者理解的發展演變圖表。感謝論文指導教授戴寶村教授、劉士永教授,出版本書的喆閎人文工作室,以及這一路發表與修正過程中,總是不厭其煩耐心指導的劉士永教授、陳振陽教授、論文口試指導教授和匿名審查人們,以及永遠給予我無盡支持的家人們。本人由衷深深感謝。
▍自序
預防接種與菌體檢驗,早已成為當代臺灣人生活中的日常經驗。無論是幼兒的疫苗接種、每年為長者施打的流感疫苗,還是因病就診後的檢體檢查,這些預防措施不僅是公衛體系的標準配備,更在2019 年COVID-19 全球大流行中顯現出其關鍵角色。我們見證了疫苗接種的重要性,也親身體驗了防疫隔離、快篩檢驗等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核心地位。然而,這些現代公共衛生的技術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演變,而且是一個涉及醫學進步、政治權力、社會接受度及跨域整合的複雜過程。
細菌檢驗或血清疫苗的世界史並不長,大約直到...
目錄
推薦序 / 戴寶村 醫衛臺灣 防疫細探
推薦序 / 劉士永 醫學乃人行仁術
推薦序 / 郭文華 翻轉歷史,回歸群體衛生- 讀《接「種」臺灣》有感
自序
前言
▍第一部分 / 細菌和免疫應用開展(1870 ~ 1914)
第一章 近代日本衛生行政的開展
一、衛生行政體系的轉變:從學術機構到內務省
二、細菌學與血清疫苗:新技術的推展
三、醫政同心推動近代公衛政策
第二章 邁向全民接種
一、技術革新開啟全民種痘
二、鼠疫預防針的嘗試與中斷
第三章 建置細菌學人才和機構
一、鼠疫推促細菌學發展
二、臺灣的傳染病研究所講習生
三、跨域的臺灣總督府研究所
▍第二部分 / 一戰改制與疫變狂潮(1914 ~ 1931)
第四章 傳染病研究所移管波瀾
一、倏然改隸文部省
二、移管事件的「裏」由
三、移管後的重組與爭議
四、開放民間製造販賣
五、MIT 血清疫苗
第五章 跨國惡疫中的救命草
一、1919 霍亂大流行:預防針防疫模式的確立
二、流行性感冒:未知病原的疫苗開發
第六章 開放中的發展與整理
一、日本血清疫苗機構大擴增
二、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
三、日本技術的海外伸展
四、整頓傳染病研究所
▍第三部分 / 以帝國備戰為導向(1931 ~ 1945)
第七章 備戰、轉向與限界
一、傳染病研究所研製類毒素
二、開放製造細菌毒素製劑
三、大阪帝大「另置」血清疫苗機構
第八章 衛生部轉帝大延長
一、衛生部的新使命
二、帝國大學的延長
三、士林支所的政治使命
四、解體化成帝大附屬
第九章 扶植或移植
一、帝大附屬熱帶醫學研究所
二、士林支所的政治面向
三、提升外地血清疫苗產能
四、龐大的細菌血清學部
結語
徵引書目
推薦序 / 戴寶村 醫衛臺灣 防疫細探
推薦序 / 劉士永 醫學乃人行仁術
推薦序 / 郭文華 翻轉歷史,回歸群體衛生- 讀《接「種」臺灣》有感
自序
前言
▍第一部分 / 細菌和免疫應用開展(1870 ~ 1914)
第一章 近代日本衛生行政的開展
一、衛生行政體系的轉變:從學術機構到內務省
二、細菌學與血清疫苗:新技術的推展
三、醫政同心推動近代公衛政策
第二章 邁向全民接種
一、技術革新開啟全民種痘
二、鼠疫預防針的嘗試與中斷
第三章 建置細菌學人才和機構
一、鼠疫推促細菌學發展
二、臺灣的傳染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