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歌唱臺灣
從「四月望雨」到〈港都夜雨〉和〈安平追想曲〉,從〈媽媽請你也保重〉到〈為錢賭性命〉與〈苦海女神龍〉,自一九二○年代後期到七○年代,臺語流行歌曲在臺灣生根、發展茁壯,歷經連續的殖民統治、工業化、社會轉型,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旋律,銘刻著時代變遷的痕跡,也記錄了庶民大眾的共同情感。
臺語歌曲如何發展成今日面貌,又蘊含了什麼樣的記憶與心聲?
探尋臺語歌的身世,揭密臺灣人的記憶。
最早的臺語流行歌,多採取歌仔戲式的唱腔,字句清晰,每個音成顆粒狀,不特意轉音裝飾;在歌詞上,則有許多「閨怨」題材,反映了殖民地臺灣人之鬱悶。到了戰後,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造就「失語世代」,相關人才大量流失,但民眾對於流行音樂的情感及娛樂需求卻仍未減,於是才產生大量仿效、翻唱過往日本演歌的現象,並形塑了今日我們對「臺語歌」的認知――即描述歹命人、出外人、艱苦人、七逃
作者簡介 |
陳培豐
臺灣臺北市人。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語日本文化碩士、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博士。曾任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專攻臺灣語言思想史、文化思想史、文學史以及日治時期國語同化政策。著有《「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本.東京:三元社及臺北:麥田出版社)、《想像和界線: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日本.東京:三元社及新北市:群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