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各個派系如何形成?黨爭又從何而起?
無數忠良的血與淚被掩蓋,廝殺掠奪被喚起
世人都知道,沉睡的,從來就不只是帝國。
一個個鬥爭故事,就從這裡娓娓道來……。
作為一個政治家,趙普應該說是一個成功者。在宋代歷史上,作為開國元勛,他建樹頗多。但是趙普的政治生涯,又是在權爭中度過。為了爭奪和穩固個人的權力,他不惜削弱宋朝的軍權,為後人留下了諸多的教訓和對歷史的沉思。
——〈宦海沉浮,千秋功罪〉
馬士英為了個人的權力,無情地打擊陷害朝臣,結果衛國無人,使南明半壁江山也毀於一旦,自己也落得了喪身殞命的下場。以害人起家,必以害己告終。
——〈惑主陷臣,國破家亡〉
竇猗房歷經三朝,培植四起重大的黨爭,在她的影響下,「文景之治」的積極成果難免要被朋黨禍亂的屢屢發生而減弱。事實證明,這段歷史是漢朝政治由前期向後期轉變的關鍵時期。
——〈文景之亂〉
明朝滅亡了,由明末興起的黨社運動不但沒有隨之消亡,反倒更趨蓬勃發展,並一直影響到近現代。正如有人挖苦道:「鬧垮了明朝還不夠,到了大清還接著鬧。」
——〈東林黨議〉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王若、蔣重躍
主編:魏鑒勛
編著:王若、張晶、張志坤、張國慶、喻大華、蔣瑋、蔣重躍、楊英杰、趙東艷(依姓氏筆劃排列)
《沉睡的帝國》由多位歷史研究學者與遼寧人民出版社•人文史地編輯部共同編篡完成。
章節試閱
趙高篡權,禍災秦朝
弄權術者最終被權術所殺,無論你有多大的智慧與貢獻,只要受到權術誘惑,最終都是在劫難逃,秦時的趙高、李斯均未逃脫。
趙高(西元前?至西元前二○七年)是秦始皇的中車府令,專門掌管皇帝出行車輿之事。其父受秦宮刑,母親是官奴婢,兄弟幾個都生於隱宮。雖然他出身低賤,但卻十分精明,善於阿諛取寵,並對獄法律令有很深的研究,很得秦始皇賞識。秦始皇還讓自己最寵愛的第十八子胡亥,跟趙高學習獄訟律法,並常常在外出巡幸中,把皇帝的玉璽交給他保管。然而趙高並不滿足於只作一個侍奉皇帝的中車府令,秦始皇的寵信更使他野心勃勃,幻想當丞相居萬人之上,甚至要過把皇帝癮號令天下。
秦始皇三十七年(西元前二一○年)中歷十月,他第五次外出巡游,隨行的有丞相李斯、十八子胡亥及中車府令趙高等。
一行人向東南進發,從雲夢乘船沿江而下,經游九嶷、丹陽、浙江、會稽,又順梅到瑯邪、成山、芝罘等地。一路游山玩水,祭拜先王,刻石記功,轉眼間已達九個月。旅途勞頓,使秦始皇精疲力竭,漸漸生起病來,行至平原津便一病不起,急忙往回返。行至沙丘平臺(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大平臺),秦始皇自知不行了,便讓李斯和趙高起草詔書給在陜西榆林監,蒙恬軍的長子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始皇讓趙高趕快蓋印加封,火速送達。然而信還未交給使者,秦始皇便病死沙丘平臺,信、璽都在趙高手中。
丞相李斯覺得皇帝死在外地,尚未封立太子,怕發生變亂,因此祕不發喪。於是把秦始皇的屍體放在原來乘坐的轀輬車中,每天照樣派人送飯送藥,又讓內侍坐在車中答覆群臣奏事。
車隊照常緩緩西行,仿佛什麼也沒有發生。但是中車府令趙高卻心中狂動,他覺得這是實現自己政治野心的極好機會,必須抓住,於是一個偽造遺詔、政變竊權的陰謀便產生了。
趙高晉見胡亥,試探地說:「始皇帝去世,沒有留下詔書封別的公子為王,而只單獨賜書給大公子扶蘇,他的意思很清楚。等大公子扶蘇到,辦完喪事就會登基做皇帝,而你卻無尺寸之地,怎麼辦呢?」
胡亥聽了,無可奈何地說:「那也沒有辦法,我聽說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皇去世,沒封其他兒子,那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趙高聽了胡亥的話後,便拿出老師教導學生的口氣說:「我看不是這樣,現在天下的生死存亡大權就操在您、我和丞相手中,希望您能認真考慮考慮。況且做皇帝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當臣子;統治別人和受別人統治,那可真是天大的差別呀!」
其實胡亥很聽趙高的話,心裡早就動心了,但他也知道此事關係重大,弄不好便會有殺身之禍。十分擔心地說:「廢兄立弟,是不義;不遵從父詔畏死,是不孝;才能淺薄,借助別人的力量取得成功,是無能;三者逆德,天下不服,不僅自身難保,就是國家也不會安寧。」
趙高見胡亥信心不足,便歷數歷史上的一些例子來說服他:「我聽說商湯、周武王殺死其國王,天下稱義,不為不忠;衛君殺死其父親,而衛國卻記載其有德,孔子記述了這件事,不為不孝。大行不小謹,有盛德絕不辭讓。鄉村里曲各有特點,文武百官功績不同。因此,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都會回避。如果我的想法能成功,希望您能順從。」
胡亥終於被說服,下定決心要隨趙高幹一場,但又怕李斯不同意。趙高心裡也明白:「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下一步就是如何說服李斯了。
李斯原本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的一介布衣。年輕時曾做過管理鄉文書的小吏,每天侍奉長官,唯恐有失。有一次,他看到一種現象:廁所中的老鼠偷吃糞便,總是受到人和狗的驚嚇,一旦人來狗咬,立刻倉皇逃竄;可是糧倉中的老鼠則不同,牠們吃著上等的粟米,住的是寬敞的庫房,沒有人、犬的驚嚇。他藉此感悟到:「人的賢達與不肖就像老鼠一樣,只不過是所處的環境和地位不同。」於是他決心脫離貧賤的布衣處境,去做一番事業。追求功名富貴的強烈欲望,使李斯將雄心和野心攪在一起。
他辭去了小吏的職位,到千里之外從學於名士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完成學業之後,他通過對天下形勢的分析,認為只有秦國在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具備了統一中國的條件。在向老師辭行時,他說的一番話,反映了他為自己能做上「糧倉中老鼠」的欲望和人生目標:「我聽人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現在七國鬥爭激烈,正是游說之士大顯身手的時刻。出身貧賤不要緊。但是如果安貧樂道,毫無改變生活處境以取榮華富貴的願望,那只是徒有一張好臉孔的禽獸而已。卑賤與貧困是可悲的。處士橫議而又說自己羞於富貴,如此『無為』,只是人們掩飾自己無能的表現,這是不合人之常情的。我將西行游說秦王以取榮華富貴。」在這樣坦率的人生宣言中,李斯邁開了爭功求利的人生之路。
李斯到了秦國後,便投到權勢顯赫的文信侯呂不韋門下為舍人,又被推薦到秦王蠃政身邊當侍從官。他不放過任何一個進言的機會,正如他向秦王所說的那樣:「要成大事便要不失時機,一發現諸侯中有空子可鑽,就要毫不留情地去做。從秦孝公以來,秦國的富強超過關東六國,已經有了六世。現在憑秦的富強,大王的賢能,滅諸侯、成帝業,統一天下,好比掃凈灶上的灰塵那樣方便。這是萬世難逢的良機。」秦王十分讚賞,提他做了長史。李斯竭盡全力輔佐秦王兼併六國,自己也升任丞相,達到了人臣之至尊。
趙高對李斯十分了解,他見到李斯後先問道:「皇上駕崩,賜長子書信讓他經辦喪事,並立他為繼承人,信還沒發出去,皇帝就去世了,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所賜長子的信和符璽都在胡亥那裡,立誰為太子只看您與我怎麼說了,這事您打算怎麼辦?」
李斯不知趙高心裡打什麼主意,當即反駁說:「怎麼說這種亡國之言!這不是人臣所該說的。」
趙高緊逼一步問道:「您自料能力與蒙恬比誰高?功勞與蒙恬比誰高?謀遠而不失與蒙恬比誰高?您與蒙恬比誰更得人心?您與蒙恬比誰同長子的交情更深、更得他的信任?」
蒙氏一家世為秦將,掌管重兵,功高蓋世,李斯只好承認:「這五條皆不如蒙恬。」
趙高於是利用李斯為保功名富貴的心理,直接指陳利弊:「我本來是內宮的廝役,幸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沒見哪一位被罷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為二世的輔佐之臣,全是被誅殺身亡。皇帝這二十幾個兒子,您都了解,長子剛毅勇武,偏愛故人,即位後一定讓蒙恬為丞相,這樣一來,您就不可能拿著王侯的印綬回家享福了。」接著趙高又吹噓胡亥說:「我接受皇上的命令,教胡亥學習,我教他學習法令諸事好多年了,從未看到他有過失。胡亥慈祥仁愛,敦厚篤實,輕視財物,看重士人,聰明但不善言辭,對士人都非常敬重有禮,秦國的那些公子沒有能比上他的。所以他可以繼承皇位。你最好計劃一下,確定他為太子。」
趙高向李斯陳示利害,並將兩兄弟的性情作了詳細的比較。但這似乎並未打動李斯。的確,這是犯上作亂的奸行,李斯對此事並不了解底細,弄不好要殺身滅族的。於是他厲聲說:「您趁早回去管好自己分內的事。我李斯遵照皇帝遺囑,自己的命運聽從上天安排,還有什麼拿不定主意的嗎?」
趙高並不退讓,略帶威脅地說:「你自以為現在的處境很安穩,但也可能是很危險的。如果你參與我的計劃,你可能覺得很危險,說不定卻平安無事。一個人要是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怎能算是聰明人呢?」
李斯聽完了趙高的話,憂心忡忡地說:「我本來是上蔡閭巷的一個布衣,僥幸被皇上提拔為丞相,封為通侯,子孫都封了尊位,賜給厚祿。皇帝是把國家的存亡安危囑托給我,我怎麼能辜負他的恩義呢?忠臣不因怕死而存僥幸於萬一的心理,孝子也不宜過於勤勞而使自己的生命遭受危險,做臣子的只要各守本分的職責就夠了。你不要再說了,再說可要陷我於罪了。」李斯的內心矛盾極了,他幾乎是在哀求趙高,不要讓自己捲入這生死未卜的政治旋渦之中。
趙高聽後早已探出了李斯的心理,於是擺出一副老師的派頭教訓說:「我聽說聰明人處世,凡事靈活多變,不會固執不通。他能夠抓住局勢變化的關鍵,順應潮流;看到事物發展的苗頭,就能知道它原本的方向;看到事物發展的動向,就能知道它的最後結果。現在天下的權威和命運都掌握在胡亥手中,我有辦法揣摩出胡亥的意思來。而且現在扶蘇在外,胡亥在內,始皇為上,扶蘇為下,如果從內部控制外部,由上邊控制下邊,自較方便。一旦錯過機會,上下內外的形勢變化,再想反對扶蘇,就不免變成亂臣賊子了。所以秋天天寒霜降,草木自然零落凋謝;春天天暖冰消,萬物自然生長,這是必然的結果,客觀的形勢,是足以決定人的行為和取捨呀!你怎麼現在還不明白這種道理呢?」
李斯博學多才,對歷史上發生的事十分清楚,他知道這件事的結果是什麼。他不好過分談論個人身家性命的問題,於是只冠冕堂皇地大談對國家的危害如何如何。
趙高看透了李斯的心思,知道他不過是想保住自己的功名利祿,便利誘說:「在上位的和在下位的如果同心協力,就可以保有長久的富貴;宮裡的人和宮外的百官大臣如果互相應和,事情就會成功。你要是聽我的計策,就可以長期享有侯爵,還可以傳給子孫萬代。而且你也可以像王子喬和赤松子兩位仙人那樣長壽,像孔子和墨子兩位聖賢那般聰明智慧。現在你卻捨棄這個好機會不肯聽從,那麼連你的子孫都不免遭殃,我很替你擔心害怕。一個善於自處的人是能因禍而得福的,你打算怎樣處置呢?」
李斯一生為名求利,為子孫著想,趙高的一番話引起了他的沉思。他知道趙高現在的地位,如果不從他,自己一生的富貴可能前功盡棄,甚至會有滅族之災。左思右想不禁老淚縱橫,仰望蒼天,長嘆道:「唉!我偏偏不幸生長在亂世裡,既然不能自殺來報答皇帝,要向哪去寄托我的生命呢?」最終同意了趙高的陰謀,使趙高順利完成了陰謀奪權的第一步。
在趙高精心策劃下,以及胡亥、李斯的參與配合下,一場宮廷政變爆發了。
政變的首要任務是除掉公子扶蘇,因為始皇臨終前只賜詔書給他,要他辦理喪事,他是長子,是當然的皇位繼承者。要殺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麼辦呢?李斯和趙高便偽造了一份皇帝遺詔送給扶蘇,企圖利用死去的秦始皇來殺掉他。
偽造的遺詔中寫道:「我巡行天下,祈禱祭祀各地名山的神明,以便降福延長壽命。現在扶蘇和將軍蒙恬帶領幾十萬大軍,駐紮在邊疆,已有十多年了,不能向前伸展國家領土,士兵的傷亡損失又很嚴重,沒有一點功勞,卻屢次上疏直言誹謗我的所作所為。只因不能解除監軍的職務,以便回朝來做太子,就整天怨恨不平。扶蘇作為人子,實在太不懂得孝順,現在賜劍給你,讓你自殺。將軍蒙恬跟隨扶蘇在外面,卻不能改正扶蘇的錯誤,顯然是有意如此,那你也應該知道扶蘇心裡的打算。做人臣的卻不知道忠於國家,現在也賜你自殺,把軍隊交給副將王離。」假詔書很快就送到了上郡扶蘇的手中。
當扶蘇接過偽詔書後,禁不住失聲痛哭,他的確想不到父親會無緣無故地置自己於死地。但是封建的倫理道德要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況且扶蘇是一位仁厚的人,自知蒙冤也不肯違抗父命,於是走入內宅,準備揮劍自殺。大將蒙恬覺得事情有些不對頭,忙勸扶蘇說:「陛下如今在外面,還沒有立太子,派我率領三十萬大軍駐守邊疆,讓公子來監督,這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呀,如今只因來了一個使者,您就想自殺,您怎麼知道這不是奸計呢?我請求您重新去請示一下,等請示之後再死也不遲。」然而扶蘇是一個仁弱的人,他覺得既然父親命令自己自殺,還有什麼請示的必要呢?便揮劍自刎。蒙恬是位剛毅之人,不肯不明不白地死去,被使者派人囚禁在陽周縣。
趙高等人知道扶蘇已死,大喜過望,隨即來到咸陽辦理喪事,立胡亥為太子,即位二世皇帝。胡亥任命趙高為郎中令,成為皇帝近臣,操縱著朝中大權。
然而趙高並未就此罷休,因為他十分清楚,他想真正掌握權力,必須除掉秦始皇的其他兒子,否則他的陰謀敗露時也就是他的死期。於是他又在策劃新的陰謀。
有一次秦二世問趙高,一個君主怎樣做才能既保江山,又能盡情享樂?趙高覺得實施第二個陰謀的機會來,於是挑唆說:「臣不敢回避斧鉞罪誅,且讓臣說給陛下聽聽,但願陛下能夠考慮,說到沙丘篡位的密謀,諸位公子以及朝中大臣都在懷疑。現在陛下剛剛即位,他們這班人心中總是不服氣,只怕他們要造反了。臣可真是心驚膽寒,就怕沒有好下場,陛下又哪裡能盡情享受這種快樂呢?」
秦二世讓趙高這麼一說,心裡不免慌張,忙問:「那該怎麼辦呢?」
趙高見二世面有懼色,覺得掃除自己弄權障礙的時機來了,便陰狠地說:「嚴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誅,至收族,滅大臣而遠骨肉;貧者富之,賤者貴之。盡除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親信者近之。此則陰德歸陛下,害除而奸謀塞,群臣莫不被潤澤,蒙厚德,陛下則高枕肆志寵樂矣。」
秦二世非常相信趙高的話,讓趙高全權處理此事。
於是趙高操起屠刀,大開殺戒,凡是他覺得不順眼的,都堅決除掉。
趙高第一個想除掉的人是蒙毅,當年趙高受寵時,犯下大罪,秦始皇一時震怒,命上卿蒙毅審訊他,結果被依法判處死刑。然而始皇卻慈心大發,覺得趙高對自己忠心耿耿,又有辦事能力,不忍心殺他,下令免其罪,並官復原職。從此趙高便懷恨在心,總想進行報復。現在機會來了,於是對二世說:「臣聞先帝欲舉賢立太子久矣,而毅諫曰『不可』。若知賢而不立,則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見,不若誅之。」昏庸的二世言聽計從,馬上派人囚禁了蒙毅,並下詔給蒙毅:「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難之,今丞相以卿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賜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圖之。」儘管蒙毅申辯沒有此事,但御史根本不理,將其殺死。
接著趙高又把屠刀揮向十二個公子,其殘暴令人目不忍睹。殺死十二個公子後,還陳屍市面讓眾人看。令人髮指的是,他對十個公主也不肯放過,手段極為殘忍,將她們斷裂肢體而死,也陳屍市面上。把她們的財物抄沒充公,被牽連的人很多。
趙高對大臣及公子、公主的屠殺,使上下一片驚恐。公子高準備逃走,但又怕被滅族,於是上疏說:「先帝健在的時候,每逢臣入宮,先帝就賜給吃的,出宮的時候,也賜臣坐他的車子。先帝內府裡的衣物,臣能得到賞賜,先帝宮中馬房裡珍貴的馬匹,臣也能得到賞賜。臣應該跟隨先帝一同死去,可是當時卻沒能做到。做人子沒盡到孝順,做人臣沒做到忠誠。不忠不孝之人,聲名已經敗壞,是沒有立足在世上的必要了。臣請求准許隨先帝一同死去,但願能安葬在驪山腳下。請陛下可憐臣,讓臣僥幸實現這個願望吧。」
公子高原本想喚起二世的兄弟之情,引發他的惻隱之心。然而愚蠢的二世卻早已泯滅人性,他高興地對趙高說:「他是不是原想叛亂,只因大勢已去才這樣說的。」趙高可不管二世是否有兄弟感情,只要對自己有威脅的人去一個少一個,忙請二世下詔賜死。
二世在趙高的唆使下,對大臣的誅殺越來越兇,群臣們惶惶不可終日,人人都自覺生命不保。
秦二世不理朝政,日日荒淫。他覺得殺了大批宗室人員和大臣,自己便可以盡情玩樂了,便下令修建阿房宮供自己使用。一時間賦斂加劇,守邊城,服勞役,連續的徵調逼迫,使全國傾動。人們怨聲載道,不久便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
此時的趙高,並未看重陳勝、吳廣起義的後果,全部心思都用在如何弄權上。因為公子、公主及大臣們該殺的都殺了,現在是該除掉李斯的時候了。
一天,趙高對李斯說:「關東群盜多,今上急益發徭,治阿房宮,聚無用之物。臣欲諫,為位賤,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諫?」
李斯在奸謀上的確稍遜趙高。因為趙高為報私仇陷害了太多人,怕大臣們入朝奏事時在二世面前揭露他,於是編了一套瞎話騙二世說:「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聲聞,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且陛下富於春秋,未必盡通諸事,今坐朝廷,遣舉有不當者,則見短於大臣,非所以示神明於天下也。且陛下深拱禁中,與臣及侍中習法事者待事,事來有以揆之。如此則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稱聖主也。」因此二世聽了他的話,從此深居宮中,不再視朝和召見大臣,一切由趙高處理。當時能見到二世的唯趙高等少數人,李斯也很難見到他。
李斯並不知趙高的奸計,認真地說:「我早就想對他說了,可是現在皇上不坐在朝中和召見大臣,住在深宮裡,我有很多話,沒法傳給他,想見面又無機會。」
趙高見李斯中計,當即表示可以想辦法在二世閒暇時幫他見到二世。
一次,趙高看到二世正與嬪妃歡宴淫樂,忙派人去告訴李斯說二世正有時間,馬上可去上奏。一連三次,李斯都是在二世與嬪妃歡狎的時候去上奏,二世不明究竟,不禁勃然大怒說:「我平時閑暇的時候丞相不來,我正在閒居獨處時,丞相卻偏偏來請示事情,是瞧不起我呢,還是存心出我的醜?」
趙高見二人都中了自己的奸計,便添鹽加醋地說:「當時沙丘的密謀,丞相曾經參與,現在陛下已經立為皇帝,可是丞相的地位卻沒有提高,顯然他的心裡想割地封王呀,而且陛下不問臣,臣不敢說,丞相的長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楚地盜寇陳勝等都是丞相鄰縣的居民,所以丞相縱容他們造反。那些盜寇公開橫行,經過三川郡,李由只是守城,卻不肯出擊。我聽說李由同那些盜寇有公文往來,還沒有調查清楚,所以不敢向陛下報告。而且丞相在外頭的聲威權勢,還超過陛下呢!」
秦二世不辨真偽,對趙高的謊言深信不疑,當即命令趙高派人去調查李由與農民起義軍串通的事。
李斯得知這事後,驚恐萬分,急忙去宮中覲見二世,想把事情說清楚。可是二世正在甘泉宮觀看角力表演,沒能得見。於是上疏訴說趙高的罪行。李斯畢竟是有經驗的政治家,他通過趙高的所作所為,早已知道其企圖篡位的野心。信中說:「現在有個大臣在您身邊,無論好事壞事,他都獨斷專行,同您的權力沒有兩樣,這就非常危險了……趙高私人的財富,像當年的田常在齊國那樣多,趙高使用田常和子罕倆人的叛逆方式,因而篡奪了陛下的威信。趙高的志向就像韓輔佐韓王安一樣,想要滅亡國家。陛下要是不早做打算,臣怕他遲早會叛亂。」
秦二世早已被趙高弄昏了頭,他壓根就沒有對趙高有一絲懷疑,甚至怕李斯藉機把趙高殺了,偷偷把趙高叫來,把李斯上疏的內容告訴了他。
李斯的洞察嚇得趙高一身冷汗,心想如果不趕快殺掉李斯,自己就會被李斯所殺。於是假裝替二世擔心的樣子說:「現在丞相所顧慮的只有我趙高了,等我一死,丞相就要弒君篡位了。」二世聽了,還真以為趙高是在為自己著想,決定由趙高去逮捕李斯。
李斯被戴上刑具關進監獄,他透過大牆上邊的小窗口仰望蒼天,不覺悲憤交加,哀聲嘆道:「唉!可悲呀!無道的君王,怎能為他出謀獻策呢?從前夏桀殺了關龍逢,商紂殺了王子比干,吳王夫差殺了伍子胥,這三個臣子不是都對國家赤膽忠心嗎?可是最後卻都逃不脫被殺的命運。這是因為他們看錯了對象,盡忠於無道君主啊!如今我的聰明智慧不如他們三位,可是二世皇帝的昏庸荒淫,卻又遠過桀紂和夫差,我因盡忠於二世而被殺,也是應該的……不久的將來,我必定會親眼看到盜寇攻打咸陽城,朝廷轉眼變成廢墟。」
然而,趙高是不會讓李斯活太久的,他根本沒有機會看到他所預想的一切。
趙高緊鑼密鼓地辦著李斯一案,李斯此時可以說是他最大的敵人,除掉他不僅可以得到垂涎已久的相位,而且也為篡位鋪平了道路。趙高幾乎逮捕了李斯的所有親族和賓客,同時對李斯進行嚴刑拷打。李斯忍受不了皮肉之苦,只好承認自己有罪。但其內心卻在幻想二世會翻然醒悟,將他赦免。還給二世上疏,敘寫了自己為秦國立下的汗馬功勞,企圖以此打動二世。
趙高知道李斯並未死心,但自己又不能擅自殺他,對此案二世一定會派人復審。趙高於是想了個詭計,命他的親信十幾人,假扮成御史等官員,輪流審訊李斯,如果他改口供,為自己申辯,便遭到趙高手下的嚴刑拷打。皇帝終於派人來覆核李斯一案,對證口供,李斯以為和從前一樣,一說真話就挨打,不敢再改口供,承認了自己有罪。覆核李斯案的官員不知其中究竟,便按李斯的口供回覆二世。秦二世還真嚇出了一身冷汗,今天終於按照趙高的意圖將李斯挖了出來,高興地說:「要不是趙君細察,我差點上了丞相的當。」忙下令將李斯腰斬。
西元前二○八年七月的一天,咸陽市籠罩在血雨腥風之中。李斯與其兒子一同被押往刑場,他艱難地行走著,望著眼前熟悉的街市,想到自己將要命喪黃泉,不禁悲從心起。對兒子說:「我想同你再牽著黃狗到上蔡東門外去獵兔子,但那再也不可能了。」父子倆抱頭痛哭。這位幫助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起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勛臣,被權力所惑,受奸人利用,結果被腰斬於咸陽城下,其父母、兄弟、妻子三族之眾,全被誅殺。
李斯死後,趙高便被任命為中丞相,他終於靠玩弄權術,實現了自己政治野心的第一步。
趙高完全掌握了朝中的大小權力,尤其害死李斯之後,大臣們無不人人自危,趙高更是無所忌憚,為所欲為。有一次他想檢驗一下自己的權威,便讓人帶來一隻鹿到朝中,對二世說:「臣下將這匹獨特的馬獻給陛下。」秦二世仔細地看著眼前的鹿,以為趙高一時搞錯了,說:「趙丞相弄錯了吧,這分明是隻鹿,怎麼說成是馬呢?」他又求證於左右朝臣,說:「眾臣們說說,這不是一隻鹿嗎?」侍立在兩側的大臣們明知這動物確實是一隻鹿,但憑趙高此時的威勢,誰敢說馬?便異口同聲說:「陛下,這的確是一匹獨特的馬。」二世更加驚異,還真以為是自己看走了眼。於是便召來太卜,命將這事算上一卦。那位皇家算命先生煞有介事地說:「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廟鬼神,齋戒不明,故至於此,可依盛德而明齋戒。」聽了太卜的分析之後,二世信以為真,於是便進入上林做齋戒。可是二世每天在上林中不是持齋祭祖,而是到處巡行打獵。有個行人誤入其中,竟被二世射死。趙高此時正圖謀推翻二世,藉機奪其權,便命他的女婿咸陽令閻樂上奏,說不知什麼人被殺後移入上林。接著趙高便直接勸諫二世:「天子無故戕殺不幸人,此上帝之禁也,鬼神不享,天且降殃,當遠避宮以禳之。」趙高的目的是以避居深宮消災為藉口,讓二世不再過問朝中事,大臣們也不敢向其匯報,自己便可以找機會除掉他。二世為了消災,便聽了趙高的話,出居望夷宮。
一天趙高到望夷宮,詐稱「山東群盜兵大至」。二世聽了嚇得魂飛魄散。問趙高怎麼辦才好,趙高便逼使二世自殺。二世哭著說:「我不當皇帝不行嗎?」趙高陰沉地說:「不行,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你,你不死他們是不會甘心的。」二世沒辦法,只好引頸自刎了。
秦二世自殺後,趙高自己掌管起皇帝的璽印,想取而代之,但百官不從,他只好立二世的哥哥子嬰即位。子嬰也是一位很有心計的人,他早已看出趙高的野心,知道如果自己不及早動手,必死於趙高之手。於是便與宦官韓談及其子密謀誅殺了趙高,又夷滅其三族。
歷史無情地告訴人們:弄權術者必死於權術。
趙高篡權,禍災秦朝
弄權術者最終被權術所殺,無論你有多大的智慧與貢獻,只要受到權術誘惑,最終都是在劫難逃,秦時的趙高、李斯均未逃脫。
趙高(西元前?至西元前二○七年)是秦始皇的中車府令,專門掌管皇帝出行車輿之事。其父受秦宮刑,母親是官奴婢,兄弟幾個都生於隱宮。雖然他出身低賤,但卻十分精明,善於阿諛取寵,並對獄法律令有很深的研究,很得秦始皇賞識。秦始皇還讓自己最寵愛的第十八子胡亥,跟趙高學習獄訟律法,並常常在外出巡幸中,把皇帝的玉璽交給他保管。然而趙高並不滿足於只作一個侍奉皇帝的中車府令,秦始皇的...
作者序
囤積奇貨,只為竊國
小盜竊珠,大盜竊國。戰國末年呂不韋,以千金之資,預購秦之相國,引出千古奇談。
呂不韋原是戰國末期的韓國商人,家住韓國都城陽翟(今河南禹縣)。他的父親靠小本生意起家,雖不算巨富,但日子過得也算殷實,因此希望兒子能繼承父業。可是這呂不韋從小熟讀詩書,心高志大,哪裡會把父親這點殷切期望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他生活的年代正是群雄爭霸之世,英雄人物一日數起。有的人憑三寸不爛之舌,一夜之間稱王為相。雞鳴狗盜之輩,附龍攀鳳,也將彪炳千古。可是他不明白,父親千辛萬苦,經商營業,雖然吃穿不愁,但是卻不為人們所看重。人生竟是這樣不公平。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再像父親那樣,為一點蠅頭小利而勞苦一生。有一次他問父親:「爹,耕種一年的盈利是幾倍?」
「有十倍的盈利。」父親回答。
呂不韋又問:「販賣珠寶玉器的盈利是幾倍?」
「有百倍的盈利。」父親漫不經心地回答。
想了一會兒,呂不韋又問:「如果擁立國君呢?」
「其利千萬倍,不可計算。」父親疑惑地看著他說:「別胡思亂想了,好好做你的生意吧。」
擁立國君不僅可以盈利千萬倍,還可以顯耀一時,並保子子孫孫榮華富貴。呂不韋於是暗下決心,要做這盈利千萬倍的生意。
當然,眼下他還是要做那盈利百倍的生意。他來往於各國之間,經商營業,悟通行情。從販賣布帛,到倒賣珠寶,低價買高價賣,雖然歷經千辛萬苦,但幾年下來,卻積攢了萬貫家產。他一邊做生意,一邊注意留心觀察各國的政治形勢。這不僅是做買賣的需要,因為兵荒馬亂,你征我伐,商路不通,會給做生意帶來不便。更主要的是,他在觀察各國的政治行情,是否有千萬倍的生意可做。
這一年呂不韋又來到趙國都城邯鄲,這裡是趙國最繁華的地區,市場十分繁榮。以前他也經常來這裡販賣珠寶玉器,可是這一次他準備長期住在這裡。
此時的呂不韋,已不再是幾年前跑單幫的小商人,而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巨商富賈。憑著自己的萬貫財產,他準備做盈利千萬倍的生意,開始結交各種人物。
有一天,呂不韋來到一家飯店,偶然看見一位公子,二十多歲,儀表不凡,但卻衣著寒酸。他一下子便被這位年輕人給吸引住了,忙問店主:「這個年輕人是幹什麼的?看他的樣子不該是人下之人。」
店主說:「他是秦國的公子,名叫異人,在這裡已經好幾年了。」
原來這異人是秦昭王太子安國君贏柱的兒子,安國君共有二十幾個兒子,這異人是第九子。他的生母夏姬不受安國君寵愛,又非嫡出,於是便被秦王送到趙國當人質,作為趙、秦交好的條件。可是秦國根本不管異人的死活,多次派兵攻打趙國,所以趙國也就開始對他失禮。戰爭一打起來,趙國便把他抓起來,準備殺掉。雖然現在暫時沒有戰爭,但異人身處異鄉,舉目無親,生活很苦。
呂不韋回到家裡,眼前總是出現異人的影子。他隱約感到,這異人也許就是自己要做的那樁盈利千萬倍的買賣。作為商人,做買賣是要細加盤算的,絕對不能虧本。他對秦國的情況十分了解,秦昭王如果去世,繼承王位的自然是安國君。安國君最寵愛的是華陽夫人,但這位尊貴的夫人卻沒有子嗣。目前安國君尚未立嗣,所以很難預料安國君之後何人為王。如果能想辦法使他成為安國君的嗣子,有朝一日他如果登上王位,憑此時的擁立之功,起碼給自己弄個將相當當?呂不韋反覆思索著,幾乎一夜沒闔眼。
第二天,呂不韋打聽好異人的住處,親自登門拜訪。
異人的住處十分簡陋,他在這裡已經五年了,但秦、趙之間戰爭不斷,他不僅不受禮遇,而且生命都朝不保夕,有個地方安身就行了,哪還敢貪圖在秦國時的豪華舒適。
呂不韋一進屋,四處打量了一番後說:「公子的住處太簡陋了,我可以使你的門第高大起來。」
異人見進來的人一身商人打扮,心裡便有幾分看不上。在那個重農抑商的社會裡,沒幾個人能瞧得起商人。異人笑著說:「我看還是請你先高大自己的門第,然後再來高大我的門第吧。」
呂不韋並沒有計較異人的話中帶刺,接著說:「不,你不懂,我的門第是靠你的門第高大了之後才能高大起來。」異人覺得呂不韋話中有話,便讓他坐下,與他深談了起來。
呂不韋說:「秦昭王年紀大了,可能年壽不會太久。安國君是當今太子,我聽說安國君最寵愛華陽夫人,但是華陽夫人沒有兒子。不過,能夠左右安國君確立嗣位的,只有華陽夫人。如今你有兄弟二十多人,你又是排行中間,不怎麼受到重視,而且經常在諸侯國被抵押作人質。假如秦昭王死去,安國君繼承王位,長子子傒最有希望成為新太子,其他兄弟早晚侍奉在父親跟前,也都能想辦法爭奪太子之位,可你卻一點機會也沒有啊。」
異人聽了他的話,無可奈何地說:「你說得很對,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好想呢?」
呂不韋見他一籌莫展、唉聲嘆氣的樣子,看出異人也絕非安於現狀、不爭不搶之人,覺得可以做這樁買賣。於是便說:「現在你是作為人質,被迫客居在趙國,又很貧窮,肯定拿不出什麼錢財去孝敬親長、交結朋友。這樣吧,我雖然也並不富有,但是願意拿出千金替你西去秦國游說,想辦法打通華陽夫人的關節,讓他們立你為她的嗣子。」
正處在窮途末路的異人,聽後十分激動,當即跪到地上向呂不韋叩頭,他熱淚盈眶地表示:「如果您的計策真的能夠實現,我執政之後,願意把秦國的一半分給您,與您共同享有它。」
於是,一個盈千萬之利的買賣成交了。
呂不韋知道,做買賣是要花本錢的。他先拿出五百金給異人,讓他廣泛地結交社會名流,擴大自己的社會影響,又拿出五百金,購買了一批金銀首飾,奇珍異寶,自己帶著到秦國都城咸陽進行游說活動。
從此,呂不韋走上了一條政治冒險之路,他表面上是去為異人爭奪太子之位,更主要是為自己爭奪一席政治地位。
呂不韋來到咸陽之後,首先找到華陽夫人的大姐。他獻上一些珠寶,打通了關節,第二天順利地見到了華陽夫人。呂不韋把所有的珠寶首飾全部獻上。雖然華陽夫人貴為王妃,但呂不韋是位大珠寶商,有些東西卻是華陽夫人所未見過的,因此令華陽夫人十分高興,愛不釋手。
善於察顏觀色的呂不韋見華陽夫人正在興頭上,趕忙向夫人說:「這些奇珍異寶,都是在趙國的秦公子異人孝敬您的。異人是個非常賢孝的人,他廣交諸侯賓客,遍於天下,名滿朝野。異人非常想念夫人和太子,日夜流淚,他常說『我的終身就靠夫人了』。」華陽夫人聽了十分感動。
接著呂不韋又去拜見華陽夫人的姐姐,向她指陳利害,並讓她轉告華陽夫人說:「我聽說過,憑藉姿色侍奉人,到容顏衰老時寵愛就會減退。現在夫人侍奉太子安國君,備受寵愛,但是卻沒有為安國君生兒子,應該早作打算,在諸子中挑選一個最賢孝的立為嫡子,認作親子。這樣夫在則尊榮,夫百年之後,所認的兒子繼承王位,您始終不會失去權勢,這樣才能保住萬世富貴。這就是所謂靠一句話就能夠得到萬世之利的上策。如果不抓住目前受寵的有利時機打好基礎,那麼等年老色衰再想說話,還有用處嗎?如今異人賢能,而他又知道自己排行居中,按次位不能被立為嫡子。況且,他的母親夏姬不為安國君喜愛,主動要求依靠夫人。夫人如果能在這個時候提攜異人,讓他成為安國君的嫡子,那麼夫人終生都會在秦國受寵。」
華陽夫人聽完姐姐轉達呂不韋的話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的確,當一個人一切都十分順利的時候,大多想不到還會有不順利,尤其此時華陽夫人寵幸一時,更是想不到日後的危險。當然她也耳聞、目睹了失寵後的王妃是怎樣的悲慘,今天經呂不韋一語點破,心中大為感激。
當天夜裡,她便找機會在太子面前誇讚異人十分聰惠賢能,並說往來趙國的人都很稱讚他。接著華陽夫人又哭哭啼啼地說:「我有幸能夠列位後宮,可是不幸未能生子,希望得到異人,立他為嫡子,這樣也使我有個依靠。」安國君見她說得情真意切,便答應了她的請求,並刻玉符作為憑證,約定推立異人為嫡子。安國君和華陽夫人又贈送很多財物給異人,並且請呂不韋作為異人的老師。因此,異人在諸侯中的名望更大了,趙國君臣對他也改變了看法。
呂不韋的秦國之行,已經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因此,他向王侯的寶座之路,又邁近了一大步。
異人在邯鄲城內也沒閒著,他憑著呂不韋給他的黃金,四處打點,上下交通,很快在趙國受到了很多人的稱讚。
現在呂不韋更是不同了,他已經是未來太子的老師。此時他想的不再是如何絞盡腦汁去販賣珠寶,賺取蠅頭小利,他幾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怎樣更牢固地控制異人。
呂不韋在邯鄲城內挑選了一名叫趙姬的歌妓,年方十八歲。此女生得色美質艷,能歌善舞。他不惜重金把她買下,並與之同居。過了一段時間,知道她已懷有身孕。為了爭得日後的權位,呂不韋便同趙姬設下了圈套。
一天,異人應呂不韋的邀請,前往呂不韋的住所飲酒。酒過三巡之後,呂不韋便把趙姬請出來歌舞助興。異人醉眼朦朧向上一瞧,但見這女子如天仙下凡,看得他如癡如狂,兩只眼睛幾乎釘在了趙姬身上。呂不韋馬上使了個眼色,讓她上前給異人敬酒。這趙姬含顰撒嬌,媚態百出,更引得異人六神無主,神魂顛倒。呂不韋此時裝作酒已過量,倒在席上睡著了。異人此刻已不能自制,酒架色膽,便將趙姬順勢攬在懷中,動手動腳。哪知就在此時,只見呂不韋立身而起,滿面怒容,指著異人大聲叱道:「你太不知好歹,竟敢當面調戲我的愛妾。」異人讓呂不韋這一叫,酒登時醒了一半,連忙賠罪。
呂不韋沉思了片刻說:「你我相交多年,如果你真的喜歡趙姬,可以向我直說,何必來這一手。」異人一聽呂不韋的話,忙說:「你對我恩重如山,日後必當重報。」於是呂不韋便慷慨地把趙姬送給異人,但趙姬隱瞞了與呂不韋的祕密。
異人得到了趙姬之後,二人花前月下,情濃意厚地打發著日子。時間過得也真快,不覺數月一轉眼就過去了,趙姬生下一個男孩,異人給他起名叫政。這便是後來的秦始皇,趙姬被立為正夫人。
孩子生下之後,呂不韋和異人的關係更加密切了,他們經常你來我往,呂不韋更是對異人一家慷慨解囊。尤其對孩子更是關懷備至。轉眼三年過去了,孩子長得聰明可愛。
這些年來,呂不韋密切注意秦國的形勢,常常派人去秦國打探消息。
他早已知道,因為安國君私立異人為嫡子,宮中諸子們便開始騷動起來。尤其長子子傒,對異人更是不滿。如果按次位排列,他最有希望立嫡。當然他知道眾兄弟肯定也會千方百計與其爭鋒,因此他把全部力量都用在了防止宮內兄弟,哪會想到那個長年在外當人質的異人,不僅得到了父王和華陽夫人的寵愛,還被立為華陽夫人的嫡子。如果按照立嫡不立庶的慣例,自己當太子的希望就沒有了,於是他便千方百計想辦法除掉異人。
他設計了一個陰毒的計劃,想借趙國之手除掉自己的敵手。因此,他串通秦王身邊的人攻打趙國,這樣一來,趙國便很有可能殺掉人質異人,那麼自己才有可能再繼王位。秦昭王為了實行「遠交近攻」,最後統一六國的戰略,完全不顧忌押在趙國的人質異人,同意了派人攻打趙國的請求。他可能覺得自己有二十多個孫子,異人在他們中間並不過分出色,即使被趙國殺了,對秦國的影響也不會太大,反而會增加秦國攻打趙國的口實。
秦昭王五十年十二月,秦國派二十萬大軍攻打趙國,邯鄲的形勢十分緊張。呂不韋因事先探得消息、便在秦軍到來之前,就先把自己的家眷安排好,然後拎著已經準備好的兩個包裹,急忙趕到異人家。他告訴異人現在情況十分危急,必須趕緊離開邯鄲,晚了便走不了了。異人想不到父兄如此無情,匆忙間竟不知所措,呂不韋忙說:「夫人和孩子暫時留在趙國隱藏起來,如果一起走就一個也走不脫。請夫人以大局為重,日後公子有了出頭之日,便來接夫人和孩子,共享富貴。」說著呂不韋從包袱裡拿出一套楚國人的服裝,讓異人穿好,又讓夫人和孩子馬上回娘家躲起來。
呂不韋拉著異人後門出來,當他們跑到城門時,趙國人已經接到秦國派兵攻打邯鄲的密報,正在關閉城門。呂不韋急忙跑上前,對守門的軍官說:「我們倆有筆買賣很急,要到楚國去,請軍爺方便一下。」說著便把包袱裡的黃金遞了上去,那位軍官一看足有五、六百金,忙招呼正在關門的士兵說:「他們有急事到楚國,放他們過去。」他們就這樣逃出了邯鄲城。回到咸陽後,他們便急忙去拜見華陽夫人。
此時,華陽夫人正坐臥不安,秦國大軍已經向邯鄲出發。她知道,如果兩國交兵,趙國必殺異人,自己的一番心血便付之東流。尤其聽了上次呂不韋的話,更使她為自己未來的命運擔憂。她在屋裡來回踱著步子,甚至埋怨安國君為什麼不攔住秦國軍隊。正在此時,門人進來報告,說有位楚國人和一位商人求見。
華陽夫人一見來人,非常驚喜,眼前站著的兩個人正是呂不韋和異人。她見異人穿了一身楚服,以為是異人故意這麼穿的,不無感慨地說:「我本是楚國人,我兒是因為體諒我的心思,才作的這個打扮吧。真是個孝子,我一看這衣服便想起故國,你就改名叫子楚吧。」異人連忙叩頭謝恩。
從此之後,華陽夫人與子楚便以母子相稱。子楚經過呂不韋的教導,已經變得十分乖巧,還連帶幾分狡猾。他每天進宮向華陽夫人請安,十分殷勤。
幾年後,秦昭王病死,五十八歲的太子安國君贏柱登上了王位,華陽夫人被冊封為王后,立三十二歲的子楚為太子。子楚當了太子之後,地位和權勢盛極一時,趙國為了討好子楚,交結秦國,便派人把趙姬和十歲的贏政送回秦國。
安國君登上王位之後,因為呂不韋護送公子有功,被留在咸陽,但是沒封他什麼官爵。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早日兌現「盈千萬倍之利」的買賣,呂不韋用重金賄賂孝文王身邊的侍從,偷偷在他的飯食中放了慢性毒藥,三個月後,孝文王便一命歸天,子楚即位登基,是為秦莊襄王。又尊華陽王后為太后,尊生母夏姬為夏太后。立趙姬為王后,嬴政為太子。為了報答呂不韋的「擁立」之功,子楚按照原來的密約,任呂不韋為相國、金印紫綬,封為文信侯,並把河南洛陽附近十萬戶封賞呂不韋做采邑。呂不韋以千金之本錢,終於獲千萬倍之盈利。他終於從商界步入政界,掌握了秦國的軍政大權。
其實呂不韋爭奪權力的方式也並不奇特,靠擁立太子奪得權力的例子不勝枚舉,只是呂不韋採用了商人的手段,使這場爭權更富有戲劇性。
呂不韋掌握了秦國的大權之後,他十分清楚此時的他地位並不穩固。且不說子楚兄弟們與他的明爭暗鬥,就以自己一個商人,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再就是花了點銀兩便當上了宰相,別說朝中大臣不服,就是自己心裡也覺得對不住這相國之位。但是既然當上了,就要保住這相位。於是他開始極力籠絡人才,藉以擴大自己的勢力。他開始招攬各諸侯國的名士、謀士、奇人怪杰作為自己的賓客,他不僅有相國之位,又有十萬戶采邑,對賓客的待遇十分優厚,再加上此時秦國是七雄中最大,秦最終統一中國只是時間問題,所以天下豪杰之士紛紛趕來,把作為呂不韋的門客當成一種榮譽。這些門客大多是滿腹經綸、飽讀詩書之士,為呂不韋出謀進言,使呂不韋明白了許多為政之道。他此時也懂了,必須牢牢掌握軍隊,才是鞏固政權的關鍵所在。
呂不韋決定在軍隊中培植自己的心腹親信,他在這方面不僅有眼力,而且還很會玩權術。他沒有找那些功高名盛的將軍,而是先選中了被信陵君打敗不久的敗軍之將蒙驁。此時蒙驁因兵敗,被置於一邊不用,整天消磨在酒中。作為一個將軍打了敗仗,心裡自然覺得羞愧難當,因此意志消沉,準備就此混過餘生。當呂不韋親自登門拜訪,請其重新出山做前鋒將軍時,他激動得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呂不韋絕對不用庸人,他選擇敗軍之將蒙驁作心腹是從兩個方面考慮。第一,蒙驁為人忠勇剛毅,曾經戰功赫赫,被信陵君打敗有個中原因,確是將才。第二,蒙驁此時正是走入逆境,如果重新重用,他便會產生知遇之恩,定會忠心不一。
有了蒙驁、王翦等一批虎將作為自己在軍隊中的親信,呂不韋於是著手計劃對外用兵,以進一步掌握、控制軍權。
呂不韋掌握了軍政大權,國家的事務便都由他進行處理,秦莊襄王子楚坐享榮華富貴。他與王后趙姬整日在後宮飲酒作樂,由於縱欲過度,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了。自從呂不韋來到秦國,四年間死了三個國君,因此史有傳說,是呂不韋搞的鬼,是他為了爭權所採取的步驟之一。但卻又無史料以證,姑且存疑。但秦莊襄王確實是死了。
西元前二四六年,呂不韋扶持太子蠃政繼承王位,即後來的秦始皇。趙姬被尊為太后。尊奉呂不韋為相國。國王年紀尚小,因此國家大事,全由呂不韋決策。趙姬讓贏政尊稱呂不韋為「仲父」。國家的大權全部落在了呂不韋手中,他成了秦國的真正主宰,他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圖從事各種活動。此時秦統一六國已基本上成為定局,他正在思索著統一六國後秦帝國長治久安的問題。他常常與門客們討論如何為大一統的新型國家建立一套可行的制度,並在理論上進行探討。他不拘哪門哪派,讓他們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呂不韋派人分別記錄下來,由他最後編定,並寫了前言,定名為《呂氏春秋》。全書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一百六十篇,二十萬言。
很有意思的是,就在秦王贏政親政的前一年,呂不韋讓人把這部書稿掛在咸陽城門上,更讓人不解的是,書的上方還懸掛著黃金千金,附有呂不韋發布的告示:「有人能增加或減少書中的一個字,就把這千金賞給他。」咸陽城門懸書求改,並且還有千金之賞,一時間吸引了來往過客在此駐足,更有各諸侯國的賓客來此瀏覽。但是轉眼間兩個月過去了,竟沒有一個人敢去為書中增一字或損一字。
呂不韋的這一空前絕後之舉,引來了後代史家們無數的猜測和聯想。這是向即將親政的秦王進行一次無聲的挑戰呢?還是向各國昭示秦國即將完成的封建集權體制?是想檢驗一下自己在國人中的權威呢?還是故弄玄虛?或許這本身是在告示天下,治國平天下的大政方針我已定下,無論你是誰,照著做就是了。或者乾脆說,這也是呂不韋權力之爭的一種方式。
的確,秦王羸政已經長大了。呂不韋憑著自己多年政治鬥爭的經驗,他感覺到這位少主是一個絕不容許別人與他分享權力的人。他暴虐、殘忍,但卻是一位有所作為的君主。
秦王羸政長到二十歲時,體貌魁偉,聰明機敏。呂不韋心裡越來越感到發慌,因為這位秦王越來越不聽話。秦王贏政有自己的主張,任誰也別想擺布他。尤其令呂不韋擔心的是,他與太后的私情一旦被他看破,那便將是一場災難。
當年莊襄王死時,太子羸政年僅十三歲。國中的大小事情都是由相國呂不韋和太后決定。因此呂不韋得以經常以商量國事為由,出入太后的甘泉宮。於是倆人舊情復發,每次呂不韋一到,太后便將宮女全部打發出去,以商量國家機密為藉口,不准任何人打擾。宮女們一走開,他們便插上房門,過上濃情蜜意的夫妻生活。秦王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當然不知其中究竟。現在孩子長大了,呂不韋便想找藉口疏遠她。但是趙太后死死抓住他不放,使他欲罷不能。這種擔驚受怕的日子,呂不韋真的過夠了,他必須想辦法從中抽出身來。
終於,呂不韋想出了一個脫身之計,就是把一個淫棍推薦給趙太后,不僅自己可以免於敗露,同時還能討好太后。
呂不韋推薦的這個人名叫嫪毒,是他的一個門客。此人性慾極強,白凈的臉上長著幾根淡淡的鬍鬚,冷眼一看,還真以為是個太監。呂不韋藉與太后商談國事為由,把他帶進後宮,初試雲雨之後,令太后大加歡喜。
呂不韋見太后滿意,便用重金收買了施行宮刑的刑官,拔去了他的鬍子,假裝割去了陽物,便讓他以太監的身分進入後宮,侍奉太后。趙太后得到滿足,嫪毒也如願以償。不久趙太后便懷孕了,太后怕被人發覺內情,便裝病求醫,又求神問卜。太后早已買通算卦先生,說宮中有股邪氣致使太后中病,必須遷到西方避災。羸政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便同意趙太后遷到城外的一座別宮中去。到了別宮,他們更加大膽妄為,簡直就像夫妻一般生活。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他們竟生了兩個孩子。他們在私下商議,待始皇死後,就由二子中的長子來接班。
呂不韋終於擺脫太后,可以千方百計來進行權力的爭奪。秦王一旦親政,對他來說真是一個威脅。為了控制秦王,他開始同繆毒互相勾結,培植勢力。
嫪毒現在今非昔比,有太后作靠山,又有相國呂不韋的支持,膽子一大便開始胡作非為。他的欲望也一天大過一天,要求太后為他請功封賞。秦王壓根想不到太后會如此下作,更沒有注意繆毒這樣一個太監,還以為他侍候母親盡心,便封他為長信侯,又給他山陽、河西、太原等地做封地。這謬毒靠出賣肉體,換來了數不清的財富,於是便也學著呂不韋的樣子大興土木。同時他的政治野心也膨脹起來,開始培植死黨,交結權貴,勢力大增。不少勢利小人,也開始走他的門路,悄悄爬上政治舞臺。甚至連掌管秦王璽印的內史肆和主管宮廷保衛的衛尉竭等都是他的死黨,秦王的一切行動都在他的監視之下。
一次參加秦王羸政的冠禮大典,群臣歡宴,嫪毒自然少不了來湊熱鬧。他與幾位太監下棋賭酒,哪知他棋藝不精,連輸幾盤,酒已半酣。接著他們為一棋子爭吵起來,嫪毒大叫:「你們竟敢對我無禮,我是當今皇上的後爹。」太監們一聽,早嚇得魂飛魄散,轉身就跑。繆毒突然覺得自己惹了大禍,酒登時醒了,便急忙帶著隨從跑了。有人把此事報告秦王,秦王即刻派人捉拿嫪毒。
嫪毒回到別宮,請太后給出主意。太后忙將太后璽給他,寫好調兵命令。他又去找內史肆和衛尉竭,騙他們說秦王要誅殺他們,逼他們與自己聯手。繆毒謊稱宮中有人造反,便帶著人向宮中殺來。他想趁機殺死秦王,立自己的兒子為王。秦王聞報,遠處有兵馬殺來,便知是繆毒企圖謀反。即命昌平君、昌文君率部迎敵。並親自登上城樓,向準備攻城的士兵大喊:「宮中無事,惡人造反,望你們反戈一擊,定有重賞。」那些兵士只是受繆毒的蒙蔽,一見秦王在城樓上喊話,便紛紛散去。嫪毒見大勢已去,領著幾個死黨從東門逃跑,但全被捉住。
接著,秦王帶人到太後宮中進行搜捕,在別宮中搜出太后的兩個兒子,當場令人將其裝在麻袋中打死。然後把太后遷到械陽宮,軟禁起來,發誓永不相見。對嫪毒的處罰是五馬分屍,滅其宗族。凡其死黨爪牙,不是殺頭就是判刑。此案被牽連進去的有四千餘人,統統被沒收土地財產,押送到四川居住。
呂不韋與此案實有關係,他不僅把嫪毒推薦給太后,而且還是他的支持者。但是呂不韋為相十幾年,黨羽眾多,處理不妥的話,可能會節外生枝。但是此人不除,將來後患無窮。為了暫時穩住他,秦王先免了他相國的職務,讓他回到自己的采邑河南。
呂不韋在河南住了一年多,但是他的影響依然很大,據報去探望他的人很多,很多諸侯國派人來請他到自己國家做官。秦王知道,只要給他機會,他一定還會東山再起。於是秦王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秦國封給你河南十萬戶作采邑?你是秦國什麼親人,卻稱呼你為仲父。請你早識時務,快帶上家屬搬到四川去吧!」
讀完秦王的信,呂不韋仰天長嘆,秦王這不是要我自盡嗎?於是懷著極為矛盾的心情,喝下早已備好的一杯鴆酒。
呂不韋一生投機鑽營,為了竊國爭權費盡心機。他本以為做「盈利千萬倍」的買賣可以永世享用,可是到頭來竟人死財亡。秦王沒收了呂不韋的全部財產。
囤積奇貨,只為竊國
小盜竊珠,大盜竊國。戰國末年呂不韋,以千金之資,預購秦之相國,引出千古奇談。
呂不韋原是戰國末期的韓國商人,家住韓國都城陽翟(今河南禹縣)。他的父親靠小本生意起家,雖不算巨富,但日子過得也算殷實,因此希望兒子能繼承父業。可是這呂不韋從小熟讀詩書,心高志大,哪裡會把父親這點殷切期望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他生活的年代正是群雄爭霸之世,英雄人物一日數起。有的人憑三寸不爛之舌,一夜之間稱王為相。雞鳴狗盜之輩,附龍攀鳳,也將彪炳千古。可是他不明白,父親千辛萬苦,經商營業,雖然吃穿不愁,但...
目錄
囤積奇貨,只為竊國
小盜竊珠,大盜竊國。戰國末年呂不韋,以千金之資,預購秦之相國,引出千古奇談。
趙高篡權,禍災秦朝
弄權術者最終被權術所殺,無論你有多大的智慧與貢獻,只要受到權術誘惑,最終都是在劫難逃,秦時的趙高、李斯均未逃脫。
亦奸亦雄,千古評說
亂世宰相曹操有雄才大略,亦不乏小人之計,挾天子以令諸侯,逐鹿中原,三分天下,漢室不再復。
太監宰相,欺君壓臣監
太監本是大內奴才、皇家走狗,然而事有例外,唐朝太監李輔國卻是狗仗人勢,權傾朝野,欺君壓臣。
虎父犬子,殘害朝臣
父為英雄兒未必都是好漢,唐朝著名丞相盧懷慎清廉方正,其孫盧杞卻是一個慣使奸計殘害朝臣的小人。
生死之爭,不擇手段
位卑人輕,願與輔國重臣一爭。攀結宦官,幾度攪起政治大波。唐穆宗宰相李訓,誤失「甘露之謀」,未達目的,終喪宦官之手。
宦海沉浮,千秋功罪
大起大落,宦海多艱。宋朝宰相趙普,三次入相罷相。國運初開,權爭激烈。
除弊變法,權力交爭
在封建社會中一種經濟和政權模式的形成,體現了造成這種模式階層的權力,一旦改變這種模式,便會削弱該階層的利益。因此,宋代圍繞王安石變法所展開的鬥爭,也是一次權力之爭。
結黨營私,六賊之首
見風使舵,導君淫奢,攀附結黨,陷臣誤國。宋朝奸相蔡京,名列六賊之首,可見其奸之大。
無賴宰相,禍亂朝廷
不知是歷史的幽默,還是對封建政治的嘲弄,極其相似地將兩個無賴推上相位。唐有楊國忠,宋有賈似道。他們都是靠裙帶入相,並用同樣的技巧表演著歷史醜劇。
亂世賢相,壯志難酬
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一腔熱血未灑疆場,卻在奸佞小人的暗箭中倒下。元末賢相脫脫,一代英傑,可惜壯志未酬,便在奸臣的陰謀下喪生。
據奸逞惡,父子橫行
聰明如果用在正道,可以造福一方;如果用自己的才能去造孽,其禍也烈。奸相嚴嵩,也算是飽讀詩書,但他把才智用在爭權於朝,爭利於市的權爭中,結果權裂財損,如惡夢一場。
權爭於朝,盛年致仕
爭權反為權誤歷史無數次給人教訓。但權力的誘惑,往往使人心存僥倖。晚明宰相高拱,才高氣傲,欲與眾臣一較高下,結果兩次遭貶,盛年致仕。空懷滿腹經綸,只有望權興嘆。
各懷心事,虎狼相爭
為了共同的目的,他們勾結在一起。為了各自的欲望,他們又互相廝殺。明朝奸相溫體仁、周延儒為獨攬大權而進行的虎狼之爭,空留後人唾棄。
惑主陷臣,國破家亡
明末宰相馬士英,文不能定國,武不能安邦,採用卑劣手段惑主陷臣得到宰輔。如同一塊朽木錯置棟樑之位,最終使明末弘光政權的大廈傾覆。
三桓之亂
宗法時代多怪事,逼死親哥,再和侄兒結朋黨。
齊國黨禍
堂堂霸主餓死宮中,屍體生蛆無人收;赫赫權臣一朝傾覆,逃至天涯有人誅。
趙氏專權
「千古忠臣」竟是黨亂元兇,趙氏復興卻靠孤兒一線單傳。
「重人」爭權
朝廷上拔劍相迎不能取勝,反而要請市井屠夫做刺客以求得逞。
田文養士
雞鳴狗盜之徒、狡兔三窟之計,豈能保主人家道昌盛?
趙勝成名
為攏絡黨羽,不惜砍掉美人頭;邯鄲圍困,終能毀家紓難成美名。
無忌興廢
為救姐姐竟買通王妃竊虎符,身佩將印卻難免家國同滅亡。
黃歇亂楚
獻愛妾借巢孵卵,弄巧成拙一朝傾覆。
文景之亂
老宦官錯點鴛鴦譜,竇猗房三朝四黨爭。
漢清流鉤黨
名士聯翩標榜清流,有幾人不是為了爭個當官的門階?
牛李黨爭
一個要急流勇退,卻難以明哲保身;一個自比松柏,反倒攀附藤蘿。
東林黨議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可鬧一番,鬧垮了大明鬧大清。
囤積奇貨,只為竊國
小盜竊珠,大盜竊國。戰國末年呂不韋,以千金之資,預購秦之相國,引出千古奇談。
趙高篡權,禍災秦朝
弄權術者最終被權術所殺,無論你有多大的智慧與貢獻,只要受到權術誘惑,最終都是在劫難逃,秦時的趙高、李斯均未逃脫。
亦奸亦雄,千古評說
亂世宰相曹操有雄才大略,亦不乏小人之計,挾天子以令諸侯,逐鹿中原,三分天下,漢室不再復。
太監宰相,欺君壓臣監
太監本是大內奴才、皇家走狗,然而事有例外,唐朝太監李輔國卻是狗仗人勢,權傾朝野,欺君壓臣。
虎父犬子,殘害朝臣
父為英雄兒未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