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柔縉(作家)推薦
一九六○至七○年代的臺灣農村女性,她們為何跨海移動,追尋的又是些什麼?
臺灣,曾經是一個送出女性移工的地方,那麼,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結構底下造成了這個現象,身處其中的她們主體性又是什麼?這是本研究的起點,我想叩問的是:女性如何看待移動、移動加諸給女性的意義到底為何、女性為什麼要移動、女性透過移動想追尋什麼、又想擺脫什麼?
──邱琡雯,本書作者
宛如歷史的輪迴與再現;處處缺工的臺灣,也曾有過大量送出季節性農業移工的時代。
在跨國移動尚屬困難的上個世紀六〇至七〇年代,當時的臺灣仍處戒嚴狀態,位於臺灣西部傳統農業地區的嘉義大林,如何與隔海超過一千公里且鮮為人知的沖繩南大東島產生連結?為什麼有大批臺灣女工跨海到那裡打工?
這段過往少有人知曉,然溯及女工移動的原因,又有其必然:當時日本正處經濟高度發展時期,農村人口大量往都市移動求取更好的勞動工資,以產糖為經濟命脈的南大東島急需大量季節性勞力而無足夠人力,只能透過官方力量引援外國人力做為補充;擁有豐富砍蔗經驗、勤奮努力的臺灣女工就此登場救援,也牽起了大林與南大東島間橫跨千里的互動因緣。
以此為本書的背景舞臺,作者邱琡雯深入大林與南大東島這兩個勞動力送出與接受的現場,以田野調查結合資料爬梳的手法,透過實際去過南大東島工作過的臺灣女工,以及當地雇主與相關人士的敘事,試圖還原兩地人們的面貌與想法;同時也聚焦在嘉義大林,採集相關當事人的口述資料,試圖映射出女工本人、家庭、村落等周遭人們的想法與態度,構築了這段屬於常民、近乎消失的歷史。
這齣由臺沖不同劇組的演員、布景與道具共創而成的劇目,也許只是務農人家生命中的片段,情節也較少高低起伏,然其中蘊含的人生況味仍使人低迴。本書讓這些尋常百姓的身影登上歷史舞臺,述說他們自己的故事。
作者簡介:
邱琡雯
臺灣大學政治學學士,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
主編:《日本流行文化在臺灣與亞洲Ⅱ》(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
譯作:《近代日本的百年情節 : 日本人論》(臺北:立緒出版社,2014;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八重山的臺灣人》(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
著作:《性別與移動:日本與臺灣的亞洲新娘》(臺北:巨流出版社,2005)《出外:臺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臺北:聯經出版,2013)
章節試閱
第四章 嘉義大林 女工對沖繩的回望
「我總共了去南大東島五次,都是過年前去,快端午節的時候才回來。出國前要先去嘉義打針,當地人也怕我們帶傳染病進去。我們坐大臺遊覽車到基隆港,再坐船到沖繩,出發時我在基隆港等大女兒和女婿,哭得很傷心,人家說因為我哭得太傷心了,才吐得那麼厲害,一上船就有人發塑膠桶和臉盆,看著人家吐,我都不敢吃飯了。入境沖繩時,海關盤問了我快一小時,從出生地、兄弟姊妹、頭家是誰什麼都問,人家教我回答說:十年前來玩過,現在來幫忙砍蔗,會講點日語……我們沒有在船上過夜,直接就上岸了。」
海松,民國二十年生,不識字。她的個性開朗外向,經常穿著原色鮮豔的服裝,也常參與社區的各類活動。她選擇做自己高興且健康的事,剛開始學跳舞做健康操時,招來保守村民的閒言閒語,但也不太理會。她每每看到我,都很熱情的招呼問候,我幫她拍照時,她會有意識地擺出女性優雅的姿態。(田野日誌﹕二〇一五年六月十四日)
為了凸顯一九六○至七○年代沖繩諸島臺灣女工的多元身影,我不僅從南大東島島民的角度凝視臺灣女工,同時,也要從臺灣女工自身的立場出發,她們到底如何詮釋自己的跨國生命經驗、又如何回望這些島民呢?本章先簡述蔗園或農莊女工的相關論述,再說明女工對於旅地、旅程的看法之所以貧乏的原因,並以和善的頭家和不解的島民兩點來闡明女工對沖繩的回望。
我搜尋了蔗園或農莊女工的相關論述,做為思考及行文的指引,以掌握臺灣女工對於沖繩回望的意義,整理出幾個視角:從女工的處境著眼、從女工的反抗出發、強調女工積極的主體性建構,分述如下。
十六世紀中葉之後,西班牙、英國、荷蘭、法國等歐洲殖民勢力持續擴張,殖民者在其熱帶和亞熱帶殖民地廣建農園,種植甘蔗、茶葉、橡膠、煙草、棕櫚等作物;四百多年來,農園內的管理營運、主從、雇用,包括從奴隸制到奉公契約制(indentureship)、人際互動等,也因應時空變遷多有更迭。農園制度與空間中存在了跨國遷徙的女性移工,如牙買加的黑人女性奴工、千里達和斐濟的印度女工,這些低教育、低技術、被圈限在有限空間的女工,毫無選擇地被擺放在殖民與後殖民的歷史情境下,難以脫離殖民主義、種族主義、資本主義與父權制的夾殺。(原 and Reddock一九九八)
女工如何面對這些制度的綑綁呢?史蒂芬妮‧坎佩(Stephanie M. H. Camp二○○三)描繪美國南北戰争(Civil War,一八六一―一八六五年)期間女性黑奴在農場的日常反抗,像無故缺席、偷竊、非法組織、破壞規矩、吐露心聲、逃跑等行為,作者希望跳脫二元對立的概念,諸如個人與政治、物質與象徵、組織性與日常性的反抗、適應與反抗等,去解讀女性黑奴反抗行動的可能意涵。還有,黛博拉‧懷特(Deborah Gray White一九九九)試圖打破從白人信仰(Caucasian belief)衍生出來對蔗園女性黑奴的諸多刻板印象,像無恥查某(jezebel)、雜種(sambo)、白人小孩的奶媽(mammy)等,藉由女性黑奴的自我述說、南方白人的日記傳記等資料,還原農園中女性黑奴真實的日常生活、工作、家庭角色及女性網絡的運作,其目的是強調女性黑奴身處邊緣、邊境的世界之陰暗,但也不忘她們展現主體性的可能。
以更積極觀點凝視蔗園女工的是宮本なつき(二○○七),處理一九二○年代夏威夷歐胡島(Oahu Island)甘蔗園的日本女性移民參與當地罷工的過程。該文指出,女性移民的相關研究雖然承認她們是一名勞動者、是薪資所得的擁有者,但大多只關注到女性在家庭中的傳統角色與貢獻,女性移民發揮的社會功能、參與勞工運動、工運中女性移民的位置等議題,並未受到太多的注意。女性移民不僅只為了家族犧牲奉獻,也非一味地服從權威,她們如何走出家庭,與外在世界做更有意義的連接,是作者突顯的嶄新面向。
上述先行研究強調雇主—僱傭的權力落差,凸顯來自蔗園或農莊女工的反抗、乃至積極的主體性建構,這些角度捕捉到歷史中蔗園莊園女工處境的片斷。要問的是,反抗或主體性建構是否也曾發生在南大東島的臺灣女工身上?似乎沒有。當我問大林女工對於旅地、旅程的看法時,其回答是含蓄甚至略顯貧乏,和南大東島島民對臺灣女工的凝視(勤奮的砍蔗工、休閒時的異鄉客、節儉達人與消費者、生人和家人)相比,明顯平淡很多。為什麼?究其原因:女工本身的背景條件使然,和女工在南大東島的實際生活有關。
先來看看女工本身的背景條件。我於二○○六至二○一一年、二○一五至二○一八年兩個階段,在大林訪談了二十一位返回女工。許多人彼此是老鄰居或具備血緣關係的親友,出國當時約三、四十多歲,正值壯年,赴沖時均為已婚。重返一九六○至七○年代保守封閉的臺灣社會,一位目不識丁的貧困農村已婚女性,要想長距離的向外移動,甚至漂洋過海出國,談何容易。她們來沖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在短期內賺到較多的錢,所有女工都是為了脫貧、改善夫家的經濟狀況而向外移出。且她們均為已婚,心繫臺灣的夫家及其子女;不識字也不諳日語,和當地工人或一般島民的互動,以比手畫腳、雞同鴨講居多,和頭家蔗農的溝通也很勉強,仍得透過翻譯或筆談。家住臺中的許哲夫,就曾擔任大東糖業株式會社的連絡員及移工的口譯員。因此,女工強調在島上最快樂、最興奮的事就是領薪水,對於其它與此無關的人、事、地、景、物,似乎沒有太多餘心餘力關注,也或許根本沒有興趣。其次,這和女工在南大東島上停留期間過短、生活作息封閉等實際生活密不可分。她們在當地的時間並不長,通常是從年尾到隔年的四、五月這段時期,配合甘蔗採收與製糖的季節而停留,頂多五、六個月,少則二、三個月。且她們的生活作息封閉,一天的作息是在蔗園、宿舍兩地間來回穿梭,生活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和同樣身為女工的臺灣人綁在一起,朝夕相處。(未完待續)
第四章 嘉義大林 女工對沖繩的回望
「我總共了去南大東島五次,都是過年前去,快端午節的時候才回來。出國前要先去嘉義打針,當地人也怕我們帶傳染病進去。我們坐大臺遊覽車到基隆港,再坐船到沖繩,出發時我在基隆港等大女兒和女婿,哭得很傷心,人家說因為我哭得太傷心了,才吐得那麼厲害,一上船就有人發塑膠桶和臉盆,看著人家吐,我都不敢吃飯了。入境沖繩時,海關盤問了我快一小時,從出生地、兄弟姊妹、頭家是誰什麼都問,人家教我回答說:十年前來玩過,現在來幫忙砍蔗,會講點日語……我們沒有在船上過夜,直接就上岸了。」
...
目錄
目次
【地圖】八重山諸島與宮古列島
【地圖】南大東島位置圖
【地圖】嘉義縣全圖
【地圖】大林鎮全圖
【作者序】上天給予的禮物與使命
第一章 緣起
臺沖人口移動相關論述
沖繩的缺工與補工
中琉文化經濟協會主導的移工派遣
【附錄一】沖繩各製糖廠引進臺灣移工人數一覽
第二章 沖繩媒體再現的臺灣女工
上工與收工的她們
性幻想的投射對象
寄生蟲的高帶原者
第三章 沖繩南大東島 引頸期盼下的凝視
勤奮的砍蔗工
休閒時的異鄉客
節儉達人與消費者
生人及家人
第四章 嘉義大林 女工對沖繩的回望
和善的頭家
不解的島民
第五章 女工的離返與性別規範
干預的夫家
苦旅的過客
返枷的歸人
第六章 留守的家族
頂替親職的丈夫
翹首等待的子女
離家北上的少年
第七章 旁觀的鎮民
無法出國的鄰婦
教移工之子的老師
做移工生意的店家
附錄 男工的離返與性別規範
誰是一家之主
打拚的臺灣鐵牛
尾聲
注釋及參考文獻
目次
【地圖】八重山諸島與宮古列島
【地圖】南大東島位置圖
【地圖】嘉義縣全圖
【地圖】大林鎮全圖
【作者序】上天給予的禮物與使命
第一章 緣起
臺沖人口移動相關論述
沖繩的缺工與補工
中琉文化經濟協會主導的移工派遣
【附錄一】沖繩各製糖廠引進臺灣移工人數一覽
第二章 沖繩媒體再現的臺灣女工
上工與收工的她們
性幻想的投射對象
寄生蟲的高帶原者
第三章 沖繩南大東島 引頸期盼下的凝視
勤奮的砍蔗工
休閒時的異鄉客
節儉達人與消費者
生人及家人
第四章 嘉義大林 女工對沖繩的回望
和善的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