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說明為何佛菩提難以實證之原因,都因往昔無數阿僧祇劫前的邪見,引生此世求證時之業障而難以實證。並以諸法實相詳細解說,繼之以念佛品、念法品、念僧品,說明諸佛與法之實質;然後以淨戒品之說明,期待佛弟子四眾堅持清淨戒而轉化心性,並以往古品的實例說明,教導四眾務必滅除邪見轉入正見中,然後以了戒品的說明和囑累品的咐囑,期望末法時代的佛門四眾弟子皆能清淨知見而得以實證。
作者簡介:
平實導師,甲申(一九四四)年生於台灣中部小鎮農家,世代務農,父祖皆三寶弟子。作者早年游於世務,厭惡迷信。中年歸命三寶,矢志求道,自成念佛功夫。未幾復探驪龍,額下得珠,發明智慧。遂發悲勇,誓願度眾,護正法眼,創辦台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佛教正覺講堂。著有無相念佛等書問世。
章節試閱
經文:【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為聖眾?」佛告舍利弗:「舍利弗!若有人能信解通達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起無相,成就是忍,尚不得我,況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況復得法?況得男女?何況得道?況得如是等事是名聖眾?是亦不得。」】
語譯:【舍利弗稟白佛陀說:「世尊!什麼樣的人稱之為聖眾?」佛陀告訴舍利弗說:「舍利弗!如果有人能信受、能勝解、能通達一切諸法是無生無滅無起無相,能這樣子觀察而成就了這個忍,這時他心中尚且連自我都不會存在,何況能夠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更何況還有法可得?何況還有男人、女人之分?何況還有得道?更何況能說得到這一些事情等法的人叫作聖眾?連這個得法與聖眾也都不可得。」】
講義:問題來了,那些主張性空唯名的學者們就是這樣子誤會的,就是說一切都空,主張知道什麼都空的人就是聖眾。可是他們都沒有自己檢討說,那斷見外道們不也說一切都空嗎?為何卻成為外道而不是聖眾?他們為什麼不檢討這一點?好奇怪呵!所以認定「般若就是性空唯名」的人所說般若都是邪見,不是真般若。世尊這一些了義的聖教,其實是從實相的境界來說,而不是只從現象界來講。在現象界中無妨一切皆有,也無妨一切有悉皆生滅無常,在這現象界諸法存在的當下,不能說它是空,而是一切皆有。但是這了義的勝妙法,卻是一切皆有的當下已經是空,不因為它生滅無常而空,而是因為這一切有存在的當下,有一個空性「無名相法」、「無分別法」同時存在而含攝了這一切有,佛陀的般若聖教正是在講這道理。
那麼舍利弗懂得問,他請問 世尊說:「世尊!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有情稱之為聖眾?」要當聖眾中的一分子可不容易。諸位到正覺同修會來,進了增上班,心裡面想:「我也算聖眾中的一分子,可是也沒什麼嘛!」曾經有人這樣想,為什麼他會這樣想?因為斷了我見以後,五蘊十八界自我都是無常、苦、空、無我,就沒有我可得,還能有什麼?明心了以後,不論從二乘菩提來看五陰十八界的我,或是從實相心如來藏的境界來看五陰我,也都沒有我可說,因為實相的境界裡面根本連一法都無;這時「我」還能有什麼?「我」有的就是這個實相心,可是「我」也不過存在幾十年,捨報了,這實相心又不歸這五陰「我」所有了,那「我」還有什麼?什麼都沒有,所以「我」真的不算什麼。
也怪不得他這麼想,可是比較有智慧的人會想:雖然實相心不算什麼,也不是「我」永遠所有,但「我」還有個意根,我這個意根永遠都跟實相心在一起,這一世如此,過去世如此,未來世還將如此;因為我是菩薩,我永遠不入無餘涅槃。他智慧好一點,想到了這一點。但是從實相法界來看,依舊什麼都無,沒有一法可得,所以也真的不算什麼,真的沒什麼。然後有一天靈光一閃,明白了:「喔!雖然沒什麼,可是這沒什麼裡面真的有什麼,因為我這意根就和如來藏這樣一世一世配合著出生了未來無量世的五蘊,藉著每一世不同的五蘊一世一世往前進,最後可以成佛,十號具足,人天至尊,還真的有什麼。」而這個有什麼卻是從沒什麼之中去修行出來,所以心裡面想:「還真的沒什麼。」這時沒什麼了,再也沒有傲氣可說,不會老是用下巴看人,這樣修行就快了,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身為聖眾中的一分子,是沒有什麼可以瞧不起人的,就只是「一味平懷、泯然自盡」,因為都沒什麼了,但是智慧卻不斷地一世一世增長,福德也不斷地一世一世增加,到最後福慧圓滿成就佛道,這樣修行的人才真是聖眾。如果有一個人一天到晚說:「我有斷我見,我有證初果;我有菩薩道第七住果位。」一天到晚說我有什麼、我有什麼……,那是成天都落在有中,就知道這個人有問題;他就算悟了,最多只是個解悟者。所以一天到晚求有,求有就要名聲、要眷屬、要利養,什麼都要,卻沒想到他這樣已經不在聖眾之數了。
那麼舍利弗問:「什麼叫作聖眾?」也就是要對聖眾作定義,世尊就說:如果有人能夠信受、能夠勝解、能夠「通達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起無相」,這個人不但能夠這樣,還能夠「成就是忍」,因為也許他會退轉,退轉時這個忍便是不成就;這個人是真正無我的,這樣的無我不但是人無我,而且還是法無我,二者兼備。現在要先來談一點「信解通達」,「信」和「解」不同,首先要能信。如來說:「有一個『無名相法』第八識如來藏,這個法能生一切萬法,而這個法是無我性的。」他要先能信,如果聽了不信,這個人距離聖眾境界還很遙遠,所以首先要能信。
「信」很不容易,所以大乘法為什麼要施設十信位?因為新學菩薩必須要好好熏習相關的法義,才能對三寶具足信心。十信位修學圓滿要多少時間?短則一大劫,長則乃至一萬大劫,那就因人而異。有的人修十信位很快,一個大劫就完成而進入初住位,努力去修布施。剛進入初住位時名為有布施無波羅蜜,這道理得要學,然後才能實修;這布施時也有波羅蜜要修到什麼時候?到進入第七住位。所以他在初住位只學習──學著怎麼樣是布施的波羅蜜,他得要學習;然後把六度真的實修而全部實證了,就是第七住位。布施中怎麼樣叫作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布施波羅蜜多意思就是在布施中實證了到達無生無死彼岸的真相。然後是其他的五度:持戒中怎麼樣叫作波羅蜜?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怎麼樣叫作波羅蜜?想要具足六度到彼岸的內涵,那就得學習和實修到第七住位。
那麼修學這個十信行,他必須對三寶─特別是指大乘三寶─要具足信;如果只信二乘菩提,他修的根本就不是十信法。他對於這十信法好好修學,最遲鈍的人、信心最不夠的人,一萬大劫也能修成。一萬大劫久不久?久喔?其實不久。依佛菩提道來看,從初住位開始,加上這一萬大劫,到達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加這一萬大劫;這一萬大劫比起三大阿僧祇劫來,就只像一張紙的厚度而已,很快就過去了。如果能夠進入正覺,待著都不走人,早就是已過那一萬大劫或者一大劫,把十信修足了才能待著不走。所以,你可別再說:「我學佛沒多久,不過這十百千生吧!」那你也未免太看輕自己了。十信位不說最短、不說最長,打個五折,那也要五千劫。五千劫是幾生?不是十百千生的事,而且有許多人是只要一大劫就學好十信位的法了,更何況你們許多人已經快要進入第七住了。
眼看著就要進入第七住位了,那是第一大阿僧祇劫裡的事,再把那五千劫加進來,也不過就是三十分之六,那到底是幾世?算不清楚了!給你一百個算盤也算不來。所以,能夠進入了義正法中即將實證時,千萬不要再看輕自己說:「唉呀!我不算什麼。」面對外人當然要說:「唉呀!我算哪棵蔥。」以免人家說你慢心重。這當然可以講,因為你不是蔥,但是也不要看輕自己,只跟他們客氣一番就好。因為你們已經走到六住滿心而進入加行位,眼看著就要入第七住位了。
你們得要知道自己已經走過那麼長的路了,這十信位一定是早就具足了。那麼進了正覺同修會,十信還沒有具足,對大乘了義三寶一點信力都沒有,還只有那麼一點信根,那是什麼人?就是每一週去到慈濟布施一萬、兩萬、五萬、十萬,來到正覺兩年半共修結束都不布施,這表示什麼?表示他的信力還沒有生起。所以每週去慈濟等世間法中作義工,在正覺從來不作義工,表示他對這個了義法是沒有發起信心的,只是要來盜法。所以親教師在他的禪三報名表背面每一欄都寫「不知道」,因為他從來沒有小參,連問都不問;這表示他對於了義正法的信心還沒有生起,信根還沒有圓滿,就別說是信力了。「信」這一根尚且如此,精進、念、定、慧四根就甭提了。所以信是最重要的一關,如果心中沒有具足信,他在這個法上是不可能親證的;因此《華嚴經》才會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一切要從信開始。假使他只信他的師父講的,但是對於了義正法的內涵,根本都不信,只是想要知道你們正覺到底悟個什麼,所以他的信不夠。
當這個信夠了以後,還要能夠從理解再轉到勝解。理解是初步,如果來到正覺只是參加共修,親教師上課時他在那邊打瞌睡,那是要混個時數──混到兩年半畢業的資格,目的只是如此;然後就是「禪三時我看你搞什麼鬼」。有人真是這樣想的,那他對於理解都還是極度欠缺的,實證後生起的勝解就不必說了。因為親教師說的那一些法,都跟將來的證悟有關,不單單是知見,而且要付諸於實行。我們這個法是實修的、不是知識,而他只是來聽一聽,聽到一半就睡著了,所以他的理解是一定不夠的。
這樣的人縱使刻意給他上去一趟禪三,去到那邊他也不曉得在幹什麼。我在上面普說,他根本不曉得我在幹什麼,只覺得這蕭老師怪怪的,不曉得要幹什麼。這個人對佛法沒有理解,當然不可能實證;不能實證時,對於「無名相法」了義的境界就不可能有「勝解」。沒有勝解時,一問三不知;如果有了勝解,人家問了,你就能答,只是答得圓滿不圓滿、函蓋面夠不夠的問題,至少能答。但他若沒有勝解時,完全不懂,所以人家問說:「你去正覺學了兩年半,學到什麼?」「我也沒學到什麼,我都不知道。」因為他連理解都沒有。所以有時我會故意把一個完全沒有機會觸證的人錄取去禪三,錄取時我就先確定:這個人一生只給他這麼一次機會。
你們說這樣怪不怪?我這個人就這麼怪。人家說:「這個人一定不可能去,義工也不作,也不護持正法,對親教師又不恭敬,不可能上山的。」偏偏我把他錄取了去,讓他去嚐一嚐那個味道。有的人因為這麼一刺激,回來變了個人,未來便有救;有的人下山回來依然故我,這個人當然沒救。後來有人知道我會反向錄取,在禪三報名表上故意批評同修會,看我會不會故意錄取他;但我一定會刷掉他,因為他的心性不好,又是個聲聞種性的自了漢,心中都只想著自己而不肯護持正法,表示他對大乘法的本質不瞭解,六度都沒好好修,當然要刷掉他。這表示,對三寶的深入理解是很重要的,因為還沒有實證以前,最多就只能理解;但是實證了就可以有勝解,勝解就是實證之後對實相法界有所了知,因為他可以現觀,因此他能夠具足了知,於法上腳踏實地,心中非常安心,這就是勝解。那麼接著要講通達,這個說起來可就絡絡長了,只能等下一回分解。
經文:【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為聖眾?」佛告舍利弗:「舍利弗!若有人能信解通達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起無相,成就是忍,尚不得我,況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況復得法?況得男女?何況得道?況得如是等事是名聖眾?是亦不得。」】
語譯:【舍利弗稟白佛陀說:「世尊!什麼樣的人稱之為聖眾?」佛陀告訴舍利弗說:「舍利弗!如果有人能信受、能勝解、能通達一切諸法是無生無滅無起無相,能這樣子觀察而成就了這個忍,這時他心中尚且連自我都不會存在,何況能夠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更何況還有法可得?何況還有男...
作者序
《佛藏經》之所以名為「佛藏」者,所說主旨即以諸佛之寶藏為要義。諸佛之寶藏即是萬法之本源如來藏,《楞嚴經》中說之為「如來藏妙真如心」,《入楞伽經》卷七〈佛性品〉則說:「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大略解釋其意如下:
【謂阿梨耶識(通譯阿賴耶識)又名如來藏,含藏著無明種子與七轉識種子,並與所生之無明及七轉識同時同處、和合相共運行而成為一個五陰有情。七轉識與無明相應而從如來藏中出生,每日運行不斷;意根每天一早促使意識等六心生起之後相續運作,與意識等六心和合似一,看似常而不斷之常住心,其實是從如來藏中種子流注才出現的心,就是一般凡夫大師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早上出生以後就與處處作主的意根和合運作看似一心。這七識心種子及其相應的無明種子,每天同時從如來藏中流注出來,猶如大海波一般「常不斷絕」,因為是與色身共俱而出生的緣故。
如來藏離無常的過失,是常住法,不曾剎那間斷過;無始而有,盡未來際永無中斷或壞滅之時。如來藏亦離三界我等無常過失,迥無我見我執或我所執;其自性是本來清淨而無染污,無始以來恆自清淨而不與貪等六根本煩惱及其餘隨煩惱相應。其餘七轉識都是心,即是意根、意識與眼等五識,即是面對六塵境界時清楚明白的前六識,及處處作主的意根;這七識心與無明種子都是念念不住的,因為是從如來藏中流注這七識心等種子在身中才有的,當色身出生以後與意根同時和合運作,意識等六識也就跟著現行而與色身同在一起,所以是與色身同時出生而存在的。而種子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以此緣故說意根與意識等七個心是生滅法。若是證阿羅漢果而入無餘涅槃時,由於我見、我執、我所執的煩惱已經斷除的緣故,這七識心的種子便不再從如來藏流注出來,死時就不會有中陰身,不會再受生,便永遠消滅了,亦因此故是生滅法。】
在三種譯本的《楞伽經》中,都不說此心是第八識(第八識是通俗的說法),而是將此心與七轉識區分成二類,說如來藏一心是常住的,是出生「意」與「意識等」六識者,也說是出生色身者,不同於七識等心。所援引的上開經文,亦已明說如來藏「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而從如來藏中出生的「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都是「念念不住,是生滅法」。這已經很明確將如來藏的主要體性與七轉識的主要體性區分開來:一是能生,一是所生,能生與所生之間互相繫屬;能生者是常住心,沒有三界我的無常過失,沒有我見我執等過失,自性是清淨的;所生的七識心,是念念生滅的,也是可滅的,有無常的過失,也有三界我的我見與我執等過失,是不清淨的,也是生滅法。
今此《佛藏經》中所說主旨即是說明此心如來藏的自性,名之為「無名相法」或「無分別法」,仍不說之為第八識,而從各方面來說明此心;並且希望後世仍有業障而無法實證佛法的四眾弟子們,未來世中都能滅除業障而證得解脫及實相智慧。以此緣故,先從「諸法實相」的本質來說明如來藏,兼及實證此心者於實證前必須留意避免的過失,才能有實證的因緣;若墮邪見或誤導眾生,並有犯戒不淨等事者,將成就業障;於其業障未滅之前,縱使未來歷經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奉侍供養隨學九十九億諸佛以後,仍無實證之可能。以此緣故,釋迦如來大發悲心,首先於〈諸法實相品〉廣釋實相心如來藏之各種自性,隨即教導學人如何了知惡知識與善知識之區別。善於選擇善知識者,於解脫及諸法實相之求證方有可能,是故以〈念佛品〉、〈念法品〉、〈念僧品〉中的法義教導,令學人以此為據,得以判知何人為善知識、何人為惡知識,從而得以修學正確的佛法,然後得證解脫果及證入諸法實相,發起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智慧,久修之後亦得兼及二乘涅槃,再發十無盡願而起惑潤生得以入地。
若未慎擇善知識,誤隨惡知識者(惡知識表相上都很像善知識),不免追隨惡知識於無心之中所犯過失,則未來歷經無數阿僧祇劫奉侍九十九億佛之後,於解脫道及實相了義正法仍無順忍之可能,欲求佛法之見道即不可得,遑論入地。以此緣故,世尊隨後又說〈淨戒品〉、〈淨法品〉等法,教導四眾弟子們如何清淨所受戒與所修法。又為杜絕心疑不信者,隨即演說〈往古品〉,舉出過往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 大莊嚴佛座下,苦岸弟子等四人為惡知識,執著邪見而誤導眾生,成為不淨說法者;以此緣故與諸眾生相率流轉生死,於人間及三惡道中往復流轉至今,反復經歷阿鼻地獄等尤重純苦及餓鬼、畜生、人間諸苦,終而復始受苦無量之後終於來到 釋迦如來座下精進修行,然而竟連順忍亦不可得,求證初果仍遙遙無期;至於求證諸法實相而入大乘見道,則無論矣!思之令人悲憐,設欲助其見道終於無可能,對彼諸人助益無門,只能待其未來阿僧祇劫受業滅罪之後始能助之。
如是警覺邪見者之後,世尊繼以〈淨見品〉、〈了戒品〉而作補救,期望以此二品能轉變諸人的邪見,勸勉諸人清淨往昔熏習所得的邪見,並了知清淨戒之所以施設的緣由而能清淨持戒,未來方有實證解脫果與佛菩提果的可能。如是教導之後,於〈囑累品〉中囑累阿難尊者等諸大弟子,當來之世以善方便攝受諸多弟子,得能清淨知見與戒行,滅除往昔所造謗法破戒所成之業障,而後方有實證之世到來。由此可見 世尊大慈大悲之心,藉著舍利弗尊者之因緣,在與舍利弗對答之時演說此實相法等,期望後世遺法弟子得能滅除業障而得證法。普察如今末法時代眾多遺法弟子精進修行,仍難遠離邪見與邪戒,求證解脫果及佛菩提果仍將難能可得,令人不覺悲切不已,是故將此經之講述錄音整理成書,流通天下,欲以利益佛門四眾。
佛子 平 實 謹誌
於公元二○一九年 夏初
《佛藏經》之所以名為「佛藏」者,所說主旨即以諸佛之寶藏為要義。諸佛之寶藏即是萬法之本源如來藏,《楞嚴經》中說之為「如來藏妙真如心」,《入楞伽經》卷七〈佛性品〉則說:「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大略解釋其意如下:
【謂阿梨耶識(通譯阿賴耶識)又名如來藏,含藏著無明種子與七轉識種子,並與所生之無明及七轉識同時同處、和合相共運行而成為一個五陰有情。七轉識與無明相應而從如來藏中出生,...
目錄
序文 …………………………………序 01
第一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二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三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四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五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念佛品 第二 …………………313
第六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第七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第八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念法品 第三 …………………073
第九輯 念法品 第三 …………………001
第十輯 念法品 第三 …………………001
念僧品 第四 …………………025
第十一輯 念僧品 第四 ………………001
第十二輯 念僧品 第四 ………………001
第十三輯 念僧品 第四 ………………001
淨戒品 第五之一 …………175
第十四輯 淨戒品 第五之一 …………001
淨戒品 第五之餘 …………091
第十五輯 淨戒品 第五之餘 …………001
淨法品 第六 ………………207
第十六輯 淨法品 第六 ………………001
往古品 第七 ………………173
第十七輯 往古品 第七 ………………001
淨見品 第八 ………………241
第十八輯 淨見品 第八 ………………001
了戒品 第九 ………………303
第十九輯 了戒品 第九 ………………001
第二十輯 了戒品 第九 ………………001
囑累品 第十 ………………291
第二十一輯 囑累品 第十 ……………001
序文 …………………………………序 01
第一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二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三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四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五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念佛品 第二 …………………313
第六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第七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第八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念法品 第三 …………………073
第九輯 念法品 第三 …………………001
第十輯 念法品 第三 …………………001
念僧品 第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