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是一個智贏天下的時代。有智者興,無智者亡;多智者成,少智者敗。只有智慧之水,才能哺育成功之大樹;只有智慧之海,才能托起成功之航船。
作為一個忙碌的現代人,不必「讀書破萬卷」,但不可不讀傳世的智慧經典。
這些智慧原典,既有從成書年代背景、到作者生平思想,從主要內容結構、到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及海外流播的全景式的俯瞰,更有對其智慧精髓的縱深挖掘和橫向歸納;既有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名篇的智品和智語的賞析,又有對歷史上和現實中智者運用其中的智慧創造奇蹟的精彩重播。在本書的引導下,你將對每一部智典有一個三維的透視和立體的掌握。
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向人們大力推薦過《孫子兵法》,認為「孫武所著深矣」,「朕觀兵書,無出孫武」。
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明太祖朱元璋等雄才大略的帝王,無一不把《韓非子》作為案頭祕笈。千古一帝秦始皇讀了韓非的文章後歎道:「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日本學者蒲阪圓認為―─「諸子中,唯韓非書最切世用。」
宋代史學家鄭樵、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都讚譽並向人們推薦過《史記》,認為「六經之後,惟有此作」,該經典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清太宗皇太極、開國領袖毛澤東,均一生酷愛、並多次將《三國演義》指定為下屬們的必讀書。
毛澤東年輕時「獨服曾文正」,近代思想巨擘梁啟超以及蔣介石和蔡鍔等,都認為《曾國藩家書》―─「不可不一日而三復之」。
孔子、董仲舒、惠能、王陽明、朱熹、梁啟超等,這些在中華民族歷史的天空上,曾經綻放過絢麗光芒的先哲聖賢們,以他們的俊才和慧目,推薦給世人的典籍,怎能不是中華文化的根源!
章節試閱
《孫子兵法》―—兵家智慧的「聖典」
智典概貌
【成書背景】
《孫子兵法》集中了中國古代輝煌的軍事智慧。孫子的軍事智慧是他對當時和過去戰爭經驗的總結,既表現了軍事家個人的卓越的才智,又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產物,受到時代的制約。
孫武生活在春秋後期(西元前五四五年~西元前四七五年),正是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在這個時期,在生產工具上,除青銅器的製造大有進步外,出現了兩個積極因素:一是鐵器出現,二是耕牛的使用。
這就使當時農業生產的深度、廣度大大向前推進,效率大大提高。在這種條件下,「私田」的大量開墾,便成了這一時期的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特徵。社會生產迅速發展了,必然會給戰爭提供較為充足的糧草供應,這就大大加強了戰爭的物質基礎,為較大規模戰爭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引起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這又成了這一時期政治鬥爭的推動力量。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便是戰爭。
政治上的奪權鬥爭,多發生在各諸侯國之內,延伸開來,各諸侯國爭當霸主的鬥爭,又形成了諸侯國之間的頻繁戰爭。
因此這個時期,戰爭極為頻繁,外交鬥爭也十分劇烈。「據魯史《春秋》的記載――僅僅記載魯史的―—二百四十二年裏面,列國間軍事行動,凡483次,朝聘盟會凡450次,總計933次」(范文瀾《中國通史》第130頁)。無論外交鬥爭,或是戰爭行動,都是大國對小國的欺凌與掠奪。戰爭頻仍不絕,遭殃的則是平民百姓:「受伐的國家,井被填塞,樹被砍斷,禾麥被收割,人民不分男女老小,逃不脫的都當俘虜。」(同上書,第130頁)
在劇烈的戰爭中,單憑經濟力量與軍事力量是不能獲勝的,而要注重力、智並用,重視將帥的選擇和兵法的研究。智謀運用於戰爭,是春秋以來戰爭的一個重要特色。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自春秋至於戰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並作」,這就促使人們不得不進行以謀略為核心的兵法。《孫子兵法》就是這種研究的探索的集大成者。
在孫武以前,歷史上早有過成文的兵書。《漢書.藝文志》裏著錄有《黃帝》十六篇、《神農兵法》一篇。可見,漢人認為黃帝創立了兵法。但前代傳說的這些書,今已不傳,不足為信。今天可見最早關於兵法記載的文字當數甲骨文,是一種萌芽狀態的兵書。西周時的兵書,已見不到。《左傳》、《孫子》中提到的《軍政》、《軍志》二書,應是西周時的兩部兵書。這些兵書也不同程度地給予了孫武軍事思想方面的啟發。
毛澤東曾說:「人的正確思想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裏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
《孫子兵法》中所反映的高超的軍事智慧,也是這樣,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孫武的頭腦裏固有的。而是孫武從他所處的春秋時期,非常豐富的戰爭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孫子兵法》是總結春秋時期的戰爭經驗的產物,不是孫子憑自己想像力主觀杜撰出來的,也不是抄襲前人的原理原則,加以引伸發揮出來的。
《孫子兵法》―—兵家智慧的「聖典」
智典概貌
【成書背景】
《孫子兵法》集中了中國古代輝煌的軍事智慧。孫子的軍事智慧是他對當時和過去戰爭經驗的總結,既表現了軍事家個人的卓越的才智,又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產物,受到時代的制約。
孫武生活在春秋後期(西元前五四五年~西元前四七五年),正是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在這個時期,在生產工具上,除青銅器的製造大有進步外,出現了兩個積極因素:一是鐵器出現,二是耕牛的使用。
這就使當時農業生產的深度、廣度大大向前推進,效率大大提高。在這種條件下,「私田」的大量開墾,便...
目錄
《孫子兵法》―—兵家智慧的「聖典」
甲 智典概貌
成書背景
孫子其人
內容結構
歷代推崇
海外流播
乙 智慧精華
修道而保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不戰而屈人之兵
致人而不致於人
以正合,以奇勝
將帥「五德」:智、信、仁、勇、嚴
令人以文,齊之以武
丙 智者妙用
李牧:「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毛澤東:「求之於勢」,創造戰場
鄧小平:「伐謀」、「伐交」、「伐兵」三結合
江南春:避實擊虛,以碫投卵
哈倫•厄爾曼:「震懾與畏懼」與孫子的「必以全爭於天下」
丁 智語集萃
《韓非子》―—法家智慧的總代表
甲 智典概貌
成書背景
韓非其人
內容結構
後世影響
乙 智慧精華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法、術、勢,缺一不可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緣道理以從事
因參驗而審言辭
丙 智者妙用
秦始皇:韓非思想的全面貫徹者
曹操:撥亂之政,以刑為先
明太祖朱元璋:取法韓非,重典治國
丁 智語集萃
《史記》―—秦漢前三千年的智慧結晶
甲 智典概貌
成書背景
司馬遷其人
內容結構
歷代推崇
海外流播
乙 智慧精華
忍辱奮爭,死得其所
勇於革新,敢於革命
逆取順守,文武並用
舉賢授能,事業必興
用兵之道,謀略為本
富無經業,必以奇勝
丙 智者妙用
梁啟超:以《史記》為例教作文之法屬
毛澤東:引《史記》典故激勵下屬
丁 智語集萃
《三國演義》―—古代民間文學的奇葩
甲 智典概貌
成書背景
羅貫中其人
內容結構
後世影響
海外流播
乙 智慧精華
圍魏救趙
隔岸觀火
卑而驕之
假癡不癲
連環計
反間計
空城計
丙 智者妙用
清太宗皇太極:借鑒《三國演義》創大業
毛澤東:「要研究故事裏的辯證法」
丁 智語集萃
《曾國藩家書》―—近代世人修身的典範
甲 智典概貌
成書背景
曾國藩其人
內容結構
後世影響
乙 智慧精華
明強為本,剛介自立
勤學精進,治學有法
順應自然,養生有法
丙 智者妙用
梁啟超:「偶讀《曾文正公家書》,猛然自省」
《孫子兵法》―—兵家智慧的「聖典」
甲 智典概貌
成書背景
孫子其人
內容結構
歷代推崇
海外流播
乙 智慧精華
修道而保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不戰而屈人之兵
致人而不致於人
以正合,以奇勝
將帥「五德」:智、信、仁、勇、嚴
令人以文,齊之以武
丙 智者妙用
李牧:「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毛澤東:「求之於勢」,創造戰場
鄧小平:「伐謀」、「伐交」、「伐兵」三結合
江南春:避實擊虛,以碫投卵
哈倫•厄爾曼:「震懾與畏懼」與孫子的「必以全爭於天下」
丁 智語集萃
《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