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競爭力必修學分開課了
18個減碳實例 × 6國碳交易機制 × 4種碳權驗證標準
碳交易時代來臨,你準備好了嗎?
全球淨零排放浪潮興起,企業綠色轉型迫在眉睫,沒有人可以置身局外,台灣亦跟上國際腳步,成立碳權交易所,正式邁入碳交易時代。
但究竟碳盤查怎麼做?什麼是碳權?如何交易?為什麼需要碳交易?本書以說故事的方式,報導台積電、中鋼、台泥等「碳排大戶」的減碳挑戰,也介紹歐盟、英國、中國、韓國、新加坡等主要全球碳市場如何交易,無論你是企業決策者、或關心氣候變遷議題,本書絕對是認識碳權交易的必讀指南。
專業顧問
劉哲良/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專文推薦
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薛富盛/環境部長
鄭崇華/台達集團創辦人
李永得/中央通訊社董事長
聯合推薦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李育家/中華民國全國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
李堅明/台灣碳交易之父
林子倫/行政院發言人
林修銘/臺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
陳其邁/高雄市長
簡又新/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本書特色
‧以說故事的方式,報導各行各業的大小企業、政府機構的減碳挑戰。
‧中央社全球特派員深入報導歐盟、英國、中國等國際碳交易機制。
‧以圖表呈現溫室氣體的種類、全球減碳目標、各國碳排放量排名等,資訊清晰,一目了然。
作者簡介:
中央通訊社
成立於1924年,作為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中央社始終堅守新聞專業,秉持正確、領先、客觀、翔實的原則,每天即時發布上千則新聞;更在全球近30個重要國家、城市派駐特派員,帶領讀者看見世界,也讓世界看見台灣。
走過一個世紀,中央社一直在新聞前線見證台灣的發展與蛻變,數位匯流與時俱進,以穩健步伐永續前行,邁向下一個100年。
章節試閱
追求永續總動員 台積電揪伴轉型採購綠能
◎張建中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製程技術領先全球,居晶圓代工業龍頭,代價是一年用電超過200億度,溫室氣體排放量約1,80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台積電全力以赴追求科技與生態平衡,攜手供應鏈夥伴一同低碳轉型,並開創再生能源聯合採購模式,邁向永續目標。
EUV機台成吃電怪獸 強化減排因應高碳價
有護國神山之稱的台積電,其3奈米製程是當前半導體業最先進的技術,極紫外光(EUV)技術則是台積電製程成功推進的關鍵,EUV是以每秒5萬次雷射光束轟擊液態錫產生光,且光須藉由特殊的反射鏡傳送,經過多次反射也非常耗能,能源轉換效率只有2%不到,使得EUV機台被指為「吃電怪獸」。
隨著EUV機台數量增加,台積電用電量升高,2022年占比為7.5%,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吳再益預估,到了2025年,台積電用電量將占全國用電量的12.5%,這對台灣的電力供應將是極大的挑戰。且隨著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其碳足跡也將愈來愈高。
因各國已有共識將碳定價制度視為達到淨零的必要政策,台積電慎重其事,設定不同氣候情境碳價與公司減量路徑,評估可能造成的財務衝擊影響區間。若全球的能源部門到2050年要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在高碳價情境下,台積電若不繼續施加減碳管理措施,估計財務衝擊將達到營收的2%至3%,以年營收逾新台幣2兆元計,影響金額高達400億到600億元以上。
台積電執行溫室氣體減量作為勢在必行,力求將比例控制在小於營收1%。
為檢視整體減碳成效及修正減量策略,台積電將年度溫室氣體盤查作為第一步。經統計,溫室氣體排放中來自範疇一製程直接排放占11%;範疇二能源間接排放占50%,為最大排放源;範疇三價值鏈間接排放占39%。
台積電資訊技術及資材暨風險管理資深副總經理林錦坤說,最後的這39%,就是要靠供應鏈做好,因此要帶動一起來做。台積電推出碳盤查工作坊,由專業講師進行教學,同時推出企業溫室氣體盤查線上課程,說明盤查基礎知識與計算方式,列為第一階供應商必修課程,深化供應鏈永續實踐力。
同時,台積電與供應商投入資源進行大數據分析,研究EUV機台電力消耗主因,優化機台反射鏡反射效率及幫浦的最佳運作點,降低每片晶圓耗電量,以兼顧製程技術發展與環境永續。
徵獎激勵綠色創新 打造低碳供應鏈
而為鼓勵員工投入綠色創新,台積電透過年度節能模範獎與創新獎激發員工提出優良提案並付諸實現,自2020年開始舉行「TSMC ESG AWARD」,2023年邁入第四屆,有多達62萬1,126人次全球員工參與,報名提案數達3,166件,較前一年增加68%,創下新高。
台積電以實體、線上雙軌並行方式展出初選入圍提案,並設計虛擬扭蛋機互動遊戲鼓勵員工認識不同提案內容;還邀請供應商共同參與提案,如與供應商合作包材循環回用及氟化鈣汙泥回收轉製再生產品,透過獎勵制度深化自身與供應鏈減碳思維。
在生產機台節能方面,台積電將機台更換節能型元件,或新機台使用高效率節能附屬設備與節能元件,一年分別可以節能超過1億度;廠務節能方面,台積電將外氣空調箱改裝溼膜板及冷卻水塔裝節能扇葉,一年同樣可以節能超過1億度。另並更換發光二極體(LED)照明、空壓機一、二段壓縮冰水改冷卻水降溫、機台製程冷卻水減量、汰換高效能節能幫浦及冷水機。(節錄)
幸福企業的挑戰 Google能源轉型三部曲
◎吳家豪
當想要獲得某些事物的解答時,Google(谷歌)搜尋引擎已是大家最常使用的方式,資料中心(Data Center)堆滿了伺服器,這些伺服器每天要為數十億次的網路搜尋、電子郵件以及地圖路線等服務提供動力,據估計,2020年時,Google使用的電力大約是155億度,而隨著互聯網與整體使用業務的成長,Google的能源使用需求也隨之而升。
資料中心是全球耗電量、耗水量成長最快的使用者之一,尤其2020年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爆發,在家工作、線上教學等需求都轉移到網路上,使得Google資料中心的運算需求持續成長。
但幾乎就在同時,Google制定了一個積極的目標-「2030年全天候使用無碳能源」。更具體來說,無碳營運代表每一封寄出的Gmail電子郵件、每次以Google搜尋關鍵字、每支YouTube影片的背後,都採用綠電。
這是個很大的挑戰,但其實Google早在 2010 年就簽訂了第一份協議,向位於美國愛荷華州的 1.14 億瓦風力發電廠採購風能,合約效期長達 20 年。過去10年間,Google購買的再生能源電力量比任何其他公司更多。
「很多人面對的是法規等外部壓力,但Google內部壓力也很大。」Google台灣資深公關總監張聿嵐說,曾有人跑來問Google,有沒有人專門負責CSR(企業社會責任);早期Google並未設立永續部門,也沒有永續長的角色,對Google而言,做的所有事情都跟CSR相關,不需要特別設立專責團隊。
耗能的資料中心也能全綠電?降低碳足跡不忘初心
過去25年來,Google從新創公司一路茁壯,成長為跨國企業,員工愈來愈多,在全世界都設有辦公室,加上雲端與硬體業務蒸蒸日上,碳足跡也跟著增加。張聿嵐坦言,「只有初心是不夠的」,Google需要更有意識地擴大減碳。
走進Google台灣辦公室,員工餐飲空間已不再提供瓶裝水,自帶包裝的食物也減少,改為批發採購後分裝在玻璃瓶內,同時盡量多採用當地食材,減少食物運輸。
「要推動這件事,最需要克服員工壓力。」張聿嵐指出,光是辦公室供餐如何減少浪費,同時維持「幸福企業」形象,就得採取漸進式策略讓員工理解;有些人多拿一個盤子,把食物帶回座位吃,雖然只是一念之間,無形中卻增加了碳足跡。
Google台灣的食物團隊觀察員工比較喜歡哪些餐點,減少供應較不受歡迎的食物;另外也發現,現切水果往往熱門,但放太久沒吃完,為了衛生考量也只能丟棄。有員工提議,可以增加供應沒切的水果例如香蕉等,有需要再自己動手。
自1998 年成立以來,Google的全球氣候行動已經步入第三個10年。前20年已達成階段性目標,包括第一個10年是專注實現碳中和,抵銷碳排放量,成為當時全球第一家實現碳中和的大型企業;第二個10年積極於全球採購再生能源憑證,從2017年至今,每年採購的再生能源憑證與Google全年、全球的用電量相當。
2017年後進入第三個10年,Google訂下最具挑戰性的目標,希望全天候以無碳能源維持所有Google辦公室與資料中心營運,實現無碳願景。(節錄)
接軌國際邁向淨零 臺灣碳權交易所急起直追
◎潘智義、林孟汝
減碳刻不容緩,從蔡英文總統宣示設立「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到臺灣碳權交易所正式上線,前後不到一年,相關法規暨子法也同步完成立法、擬定施行時程,2023年成為「碳交易元年」,「減碳淨零」政策非但沒有回頭路,更是攸關台灣經濟發展、產業轉型的頭號大事。
2023年1月10日《氣候變遷因應法》立法通過,同年4月19日總統蔡英文宣示將成立「碳交易平台」與國際合作,達成減碳目標;5月9日《環境部組織法》完成立法,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升格為環境部(8月22日揭牌),8月7日,臺灣碳權交易所總部風風光光在高雄開幕,由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兼任首任董座。
但國際上成立碳權交易所比台灣早了20年,包括德國、英國、新加坡、日本等,全球已有超過30個國家或區域設置碳交易所。「台灣碳交易之父」、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形容,「碳權交易所的成立,將是台灣推動2050年淨零排放的曙光。」
李堅明指出,全球碳市場將成為兆元產業(以美元計算),台灣若將環評增量抵減需求與碳費抵減需求合計,每年將有420萬到500萬噸的碳權抵減需求,以每噸10美元計價,市場規模約新台幣15億元。
碳交所引領企業走過減碳淨排陣痛期
為催生碳交易時代,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全國跑透透,親自拜訪各大上市櫃公司,為企業高層解說碳權概念與交易方式,同時出席各項論壇、講座,充當「碳權小博士」推廣節能減碳觀念,常常一個星期七天都在高鐵上,北中南來回奔波。
田建中說,近年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暴雨、洪災、熱浪、野火等氣候災害不斷,對許多國家來說,氣候變遷不是未來的危機,而是切身的威脅,遏阻地球暖化已成為當前人類共識,減碳蔚為最重要的國際課題之一。
站到第一線與企業、民眾直接面對面,已聲音沙啞的田建中說,台灣雖然也有大旱、高溫、強降雨等極端氣候現象,幸運的是,並沒有肆虐成災,使得國人相對缺少「病識感」,無法充分感受國際上對於「減碳」、「淨零碳排」的急迫性。
但台灣是電子科技業大國,在國際供應鏈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而審視當前國際趨勢,歐盟將於2026年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美國也在研議相關議題,超過140 個國家和地區預定在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惠普(HP)等跨國大廠也先後表態,供應鏈是達成「淨零」目標的關鍵。
換句話說,就算台灣本島倖免於極端氣候殘害,但相關電子產業卻難以避免被捲入全球「淨零碳排」浪潮。台灣氣候聯盟祕書長彭啟明解釋,「例如蘋果現在一支手機約70公斤排碳量,將來要到零的話,壓力就在台廠身上。」
面對不減碳就出局的現況,產業減碳壓力愈來愈大。田建中說,在減碳聲浪中應運而生的碳交所,最大功能不在於撮合碳權交易,而是做為橋接平台,為台灣產業、尤其是相對弱勢的中小企業,提供各種與碳權有關的解決方案,以協助企業度過淨零碳排陣痛期。(節錄)
追求永續總動員 台積電揪伴轉型採購綠能
◎張建中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製程技術領先全球,居晶圓代工業龍頭,代價是一年用電超過200億度,溫室氣體排放量約1,80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台積電全力以赴追求科技與生態平衡,攜手供應鏈夥伴一同低碳轉型,並開創再生能源聯合採購模式,邁向永續目標。
EUV機台成吃電怪獸 強化減排因應高碳價
有護國神山之稱的台積電,其3奈米製程是當前半導體業最先進的技術,極紫外光(EUV)技術則是台積電製程成功推進的關鍵,EUV是以每秒5萬次雷射光束轟擊液態錫產生光,且光須藉由特殊的...
推薦序
推薦序
一部台灣人的淨零速記
◎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2050淨零排放目標,經過數十年的倡議與疾呼,已逐漸成為全人類共同努力的願景。氣候科學家已示警,相較於工業革命前的氣溫,全球升溫幅度必須控制在 1.5°C 以內,才能避免許多難以回復、災難性的氣候衝擊。然而,看似簡明的目標,實際行動困難重重,工業革命至今,排碳幾乎是能源供給的必要之惡,完全不排碳,做得到嗎?經濟榮景與能源轉型能夠並存嗎?企業界與一般民眾對淨零的急迫性或必須付出的成本有共識嗎?哪些科技選項可以幫助我們更接近減碳目標?這些都是人類邁向永續發展的大哉問。
淨零減碳必須對症下藥,我國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約5成來自「發電」,且在轉型的過程中電力的需求不會減少,反而可能增加,未來在各部門電氣化的趨勢下,潔淨「零碳電力」的開發應是淨零策略的重中之重。
現有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在國內雖已展開大規模布建,但其量能及間歇性,尚無法滿足我國所有電力需求。因此,我們積極推動前瞻科技研發,期望運用科技尋找創新機會,開創我國的淨零新局。有鑑於此,中央研究院於2022年發布《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提出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高效太陽光電、及生質碳匯的「淨零5支箭」,作為我國新興淨零科技研發選項。
淨零轉型不僅是國家戰略,也是確保企業競爭力的必經之路。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將於2026年正式上路,國際間開始以碳排放量作為各項經濟活動的衡量依據,產業龍頭亦逐步對供應廠商施加減碳壓力。我國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除了推動新興淨零科技發展,亦需建立完善的法制環境、治理機制、政策配套,透過政府經濟工具(如:財政稅務、金融政策等)以資金、市場、就業等工具促進產業及社會轉型。2023年8月臺灣碳權交易所成立,10月環境部發布《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管理辦法》,宣告台灣進入「排碳有價」時代。
中央社發揮社會關懷責任,從新聞媒體的角色出發,透過28篇採訪報導,娓娓道來國內各行各業的大小企業、政府機構在全球淨零排放浪潮下,如何摸索前進、各出其謀、布局未來,甚至進一步為自身打造新的產業優勢,提供實際經驗給更多準備加入淨零賽道的企業參考。本書亦解析國內、外的碳交易機制,乃至政策擬定的過程與困難。最後,再回顧台灣自願性碳權布局的歷程。
本書著眼未來,記述台灣淨零轉型路上與時俱進的故事,是一部台灣人的淨零速記。然2050淨零願景仍有賴全國各界攜手達成,歷史仍待續寫。
序
氣候之戰的小小獻禮
◎李永得/中央通訊社董事長
「極端氣候」、「溫室效應」、「淨零減碳」等議題被討論了超過30年,縱使有聯合國出面,簽署了所謂國際公約,但沒有多少國家、沒有多少人認真對待;空談比較多、實際行動比較少。因此排碳量愈排愈多、地球溫度不減反增。
直到最近幾年,人們親身經歷或目睹極端氣候所帶給人類生物前所未有的災難,彷彿看到地球即將毀滅、世界末日即將來臨的可怕景象。這才真正覺悟到,再不全面採取行動,人類被大自然反撲吞噬的惡夢將會成真。
到了2023年底,包括台灣在內,全世界已經有130多個國家公開宣示「淨零減碳」的政策目標及實踐路徑,更進一步制訂相關法律及編列巨額預算來落實行動。
可以說,對抗氣候變遷、淨零減碳、控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不超過1.5℃,已是全世界的共識,是人類有史以來少數獲得不分族群、不分敵我,齊心合作、共同奮戰的目標。
這場攸關地球生存的對抗溫室氣體之戰,將持續沒有盡頭。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局外人。尤其歐盟2023年底率全球之先,開始試行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工業產品的製造生產、交通運輸、能源轉型等都會被捲入;未來跟進的國家會愈來愈多,所有的工廠企業都感受到具體的壓力,必須做出符合規定的調整,才能存活。
下一波,則會走進每一個人的生活。因應減碳規範的環境,每個人的生活態度必須要大幅調適;由於牽涉生活習慣與價值觀的改變,這將是最艱難的部分,但這也將是打贏這場氣候戰爭的最後關鍵因素。
面對「淨零減碳」嶄新時代的來臨,生出很多新創的觀念、知識與機制,包括政府、機構、企業及個人,其實都還在摸索學習。但因為碳費、碳稅、碳邊境調整機制、碳交易等減碳手段已「兵臨城下」,造成企業界,尤其是中小企業,一陣慌亂。政府相關單位、學術界盡其可能去說明、輔導、協助,但仍無法滿足這波因恐慌而激發的學習浪潮。這個時候,媒體能扮演什麼角色?
身為國家媒體的中央通訊社,有兩項核心的公共使命:一、盡可能的報導事實的真相,二、盡可能報導有用的資訊。
基於這樣的使命,我們決定出版一本有系統且淺顯易懂的書,就是這本《碳交易的28堂課》。
坦白說,剛開始構思這本書的時候,所有參與編採的同仁,也跟大家一樣,對這個議題相當陌生;但同仁非常勇於探索學習,不但勤於拜訪學術界及政府相關部門請教,也參加一些專業課程,取得證照。
這本書有兩個特色:
一、 用說故事的方式,來闡述最新且複雜難懂的觀念跟做法。全書採訪了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或機構,將他們「淨零減碳」成功的案例,很深入淺出的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分享,非常精彩且具示範性。
二、 與國際同步接軌。「淨零減碳」最重要的是跨國交流。中央通訊社擁有最多且最專業的駐外特派員,他們採訪了駐在國關於「淨零減碳」政策上的最新做法,包括碳交易市場、相關法令規定等,對國內企業界甚至政府來講,都是非常重要且有用的第一手資訊。
這本書在最被需要的時刻得以順利出版,除了感謝編採同仁用心投入外,也要感謝學者專家在專業上提供的協助;更重要的是,要感謝願意受訪的所有單位,毫不藏私的經驗分享;其精彩的故事,構築出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拚「淨零減碳」的圖像,這就是台灣的競爭力。
2024年正值中央通訊社100週年社慶,這本書是一個小小的獻禮,希望在未來的氣候戰爭中,能夠有所貢獻。
推薦序
一部台灣人的淨零速記
◎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2050淨零排放目標,經過數十年的倡議與疾呼,已逐漸成為全人類共同努力的願景。氣候科學家已示警,相較於工業革命前的氣溫,全球升溫幅度必須控制在 1.5°C 以內,才能避免許多難以回復、災難性的氣候衝擊。然而,看似簡明的目標,實際行動困難重重,工業革命至今,排碳幾乎是能源供給的必要之惡,完全不排碳,做得到嗎?經濟榮景與能源轉型能夠並存嗎?企業界與一般民眾對淨零的急迫性或必須付出的成本有共識嗎?哪些科技選項可以幫助我們更接近減碳目標?這些都是人類邁向永...
目錄
〔推薦序〕一部台灣人的淨零速記 廖俊智
〔推薦序〕為實現氣候目標努力奮鬥 薛富盛
〔推薦序〕氣候變遷不可逆 刻不容緩起而行 鄭崇華
〔序〕氣候之戰的小小獻禮 李永得
輯一 備戰零碳新賽局
01 代工廠主動出擊 仁寶組團輔導供應鏈淨零轉型
02 超前部署碳盤查 如保興業力圖成為綠色扣件標竿
03 幫垃圾量體重 全家便利商店碳盤查靠硬工夫
04 率先定義百貨碳盤查規則 遠東SOGO提高能效創新機
05 追求永續總動員 台積電揪伴轉型採購綠能
【永續小教室】綠電憑證與碳權的不同
【永續小教室】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市場運作方式
06 中鋼多元布局 以大帶小的鋼鐵減碳模範生
07 推動內部碳定價 台達電引領科技業減碳轉型
【永續小教室】溫室氣體有哪些?
08 幸福企業的挑戰 Google能源轉型三部曲
09 沒有工廠卻邁大步淨零 宏碁前進COP28找低碳解方
10 特斯拉如何靠著「碳權」大賺600億?
11 華邦拚綠色半導體 了解碳交易生態兼展永續決心
12 瞄準碳競爭力 台泥減碳淨零的改革路
13 減碳路上帶著問號摸索前行 歐萊德擁千萬碳權
14 豬糞尿變碳權 漢寶牧場兼顧永續經營及競爭力
【永續小教室】如何達成碳中和
【永續小教室】自願減量專案執行流程
15 民眾支持才是王道 中油CCUS磨劍十年路
16 中研院、台電去碳燃氫技術 力拚低碳發電
17 農業部三大領域自然碳匯 2040年增匯千萬公噸
18 全台造林碳匯領頭羊 水利署盼成淨零標竿
19 接軌國際邁向淨零 臺灣碳權交易所急起直追
輯二 解碼碳交易機制
20 新加坡CIX三大機制推減碳 中油、奇美都加入
21 減碳先行者 歐盟領航國際碳交易市場
22 率先導入碳排放交易機制 英國拚2050淨零
23 從試點到正式營運 中國碳權交易仍在邊做邊學
24 韓國碳權供過於求 引進散戶挽救市場
【永續小教室】全球減碳目標時程
【永續小教室】2022各國碳排放量排名
輯三 布局自願性碳權
25 環境部、金管會 為企業減碳永續鋪路
26 邁向碳管理 台灣碳資產傳遞正確碳知識
27 臺灣碳交所首批碳權來源 GS以多元永續目標著稱
28 自願性碳市場 VCS在全球使用最廣泛
【永續小教室】歷屆COP大會重點回顧
【永續小教室】氣候變遷關鍵字
〔推薦序〕一部台灣人的淨零速記 廖俊智
〔推薦序〕為實現氣候目標努力奮鬥 薛富盛
〔推薦序〕氣候變遷不可逆 刻不容緩起而行 鄭崇華
〔序〕氣候之戰的小小獻禮 李永得
輯一 備戰零碳新賽局
01 代工廠主動出擊 仁寶組團輔導供應鏈淨零轉型
02 超前部署碳盤查 如保興業力圖成為綠色扣件標竿
03 幫垃圾量體重 全家便利商店碳盤查靠硬工夫
04 率先定義百貨碳盤查規則 遠東SOGO提高能效創新機
05 追求永續總動員 台積電揪伴轉型採購綠能
【永續小教室】綠電憑證與碳權的不同
【永續小教室】再生能源電力及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