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改革一直以來是社會大眾關注和討論的焦點議題,而本書被認為是論述退休基金所有權如何影響美國公司治理和經濟結構的經典之作。
本書於1976年首次出版,而當書的書名為《看不見的革命》(The Unseen Revolution),杜拉克在本書中進行了種種的預測,他預言:
․老年人的扶養將是一大問題;
․長壽將成為健康照護的一大議題;
․退休金和社會安全保險將成為美國經濟和社會的重心;
․退休年齡將延長;
․美國整體政策將愈加受到中產階級議題和老年人價值觀所左右。
儘管這樣的論述難容於1976年的時代浪潮,但經過了近半世紀,我們再重溫此書,當時所提出之退休基金相關議題、現象及見解,與現今發展趨勢不謀而合。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位國際公法博士出身的「現代管理學之父」,他的高瞻遠矚及真知灼見。
作者簡介:
彼得‧杜拉克
彼得‧杜拉克生長於一個文化環境優越的家庭,薰陶於猶太–基督教信仰傳統。1937 年移居美國,2002 年6 月20 日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杜拉克一生好學、敏思、善察、能析;筆耕不輟,以逾40 部著作享譽世界;治學精進、不拘框條,觸類旁通、不落窠臼。他早年學金融,1931 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經濟學上,他尊敬凱因斯(John M. Keynes 1883-1946),但跟隨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政治學上,他主張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對極權主義持嚴肅的批判態度。他對存在主義哲學與生存神學,特別是齊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的思想研究,造詣頗深。
杜拉克自稱為「旁觀者」,始終持守立場清醒、思維冷靜、人格獨立、思想自由以及責任意識。做為「社會生態學家」,他具有明心慧眼、洞察力強,為世人的社會與組織守望的美德、正直與良知,勇於在批判中追求創新。他創立了「現代管理學」,主張管理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走「知信行」合一之路,因此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和「管理大師中的大師」。
杜拉克在世近一個世紀。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見證從科學技術變革到思想理念革新的過程;目睹從工業時代進入智識(知識)時代、資訊時代的變化;親歷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後現代知識型社會的變遷;對所有經歷的變化以及21 世紀的人類發展,他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今天,我們能夠深切感知到他的貢獻永不止於20 世紀,對未來世界的發展與變化,杜拉克的思想必定會產生更加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譯者簡介:
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曾任職中國廣播公司、聯合報系及美國在台協會,並先後擔任淡大、政大、東吳、元智大學講師。已出版英譯中著作七十餘本,主要有《樂在溝通》、《與成功有約》、《反挫》、《大外交》(合譯)、《逆齡社會》、《會說才會贏》、《簡單讀懂
麥可.波特》、《最嗆的貿易史》等。近作有《季辛吉1923-1968 年理想主義者》。
章節試閱
第1章 無人注意的革命
退休基金社會主義的實現
如果「社會主義」的定義是「工人擁有生產手段」,而且這是正統、僅有的嚴格定義,那麼美國就是第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
今日美國企業的員工,透過所屬的退休基金,至少擁有權益資本(equity capital)的25%,超過控制企業之所需。自僱者、公職人員、中小學和大學教師的退休基金則擁有另外至少10%
股本,整個加起來,美國工作者擁有美國企業1 / 3 以上權益資本。再過十年,這些退休基金的持股不可避免地將愈來愈多,到了1985 年(或許更早),他們在股本中所占的比率至少可達50%( 甚至可能達到 60%)。十年後或 20 世紀尚未結束時,他們的權益資本(即普通股)比例應該達2 / 3 以上,外加美國經濟相當大的一部分(約40%)的債務資本(公債、公司債、債券)。通貨膨脹只會加速這一進程。
更重要的是(尤其是對社會主義理論而言),規模最大的員工退休基金,即1,000 家至1,300 家最大的公司和35 個產業(如大學教師和貨車司機)基金,已幾乎掌控了美國最大的1,000 家
產業公司;換句話說,他們至少擁有1 / 3。銷售額一億美元以下的公司也在掌控之列,按今日的標準,這類公司就算實際規模不小,但頂多只能算有相當規模。退休基金還控制「非工業」
產業中的50 家最大公司,這些行業包括銀行業、保險業、零售業、通訊業、運輸業。這些是社會主義理論所謂的經濟「指揮位置」(“command position”)─ 誰掌控這些位置就能號令其他人。
確實在農業以外,美國經濟現在由美國工作者透過投資代理人(即退休基金)所擁有的部分,要比阿葉德(Allende)為了讓智利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而收歸政府的資產還大,也大過
卡斯楚(Castro)統治下古巴實際的國有化規模,或史達林主義(Stalinism)極盛時期匈牙利或波蘭的國有化程度。
按社會主義理論,美國的受僱者是生產手段(means ofproduction)唯一真正的「所有權人」(“owner”)。他們透過其退休基金成為唯一真正的「資本家」,而擁有、控制、引導美國的「資本基金」(“capital fund”)。「生產手段」指的是美國經濟正被用來謀求全國受僱者的利益,這裡再次把農業列為唯一重要的例外。獲利逐漸變成退休基金(即受僱者)的「遞延薪酬」(“deferred compensation”)。沒有任何「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企業營收直接進入「工資基金」(“wagefund”)。
其他國家也在往類似的方向前進。日本大型企業的第一要是為員工提供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就經濟結構而言,就是「終身僱用」。如果公司只有在破產時才能解僱員工,那麼維持員工的工作和收入,就成為對公司管理階層的首要要求,工作的穩定(而非公司的獲利)成為公司的目標和測試管理階層績效的考驗。然而日本制度沒有出現「員工擁有(企業)」的跡象,更不
用說讓受僱者或其受託人擁有並控制國家的「資本基金」。
現代經濟光譜的另一端是南斯拉夫。那裡的工人或其代表不但控制他們受僱的企業,還負責選出管理階層,並擔任管理階層的審查委員,有權力撤換個別經理人(不過他們不能廢除管理階層、管理部門、甚至管理職位)。雖然工人對於資金的形成、供應、分配無法置喙,因為那仍是政府高度控管的獨占業務。南斯拉夫工作者管理生產手段,但沒有施加控制,更沒有將之用來謀求自己的利益,這一點和日本工作者不同。相反地,他們的國家強制要求很重的「資金成本」(cost of capital);馬克思主義者所謂的「剩餘價值」累積到「國家資本基金」而非「工資基金」裡。如果公司做得好,工人們就獲得分紅;另一方面,如果做得不好,他們就失去工作,也不會有用公司昔日營收買給他們的保證退休金。
只有在美國才出現員工同時擁有且獲得公司利潤的現象,這些利潤以退休金形式成為工資收入的一部分。只有在美國,員工才能透過退休基金成為資本市場的合法所有權人、資本供應者、掌控的勢力。
按19 世紀的政治經濟學(尤其是馬克思理論),南斯拉夫採行的是「國家資本主義」,而不是「社會主義」,雖然其資本主義因高度的地方工人自治和義務而被沖淡了一些。日本則是一
個「金融資本主義」國家,由私人擁有並獨立管理的銀行做最後的資本分配決定,不過這種金融資本主義受到嚴格的規範,必須對工人的工作和收入提供保障。以經濟結構而論,只有美國跨出最後一步,成為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套用馬克思主義用語,在美國,「勞工」是「所有價值的來源」,獲得「生產過程的所有果實」。
換句話說,美國在並非有意而為之的狀況下,將經濟「社會化」而非「國有化」。美國仍視自己為「資本主義」國家,其他國家也如此視之;然而如果「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這類術語仍具有任何意義,美國制度實際上已成為一個「分散式市場社會主義」(decentralized market socialism),那是列寧(Lenin)之前馬克思教派的所有神父、聖人、使徒都在宣揚並承諾的制度,從恩格斯(Engels)到倍倍爾(Bebel)和考茲基(Kautsky),再從阿德勒(Viktor Adler)到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饒勒斯(Jaurès)到德布斯(Eugene Debs)。
社會主義既未透過選舉也未透過階級鬥爭就來到美國,更沒有靠革命起義,也不是「沒收他人所沒收之物」的結果,或透過「資本主義衝突」所引發的「危機」。確實,真正的原因是所有原因中最不具革命性質的:美國最大製造公司通用汽車的執行長。26 年前,即1950 年4 月,當時通用汽車總裁威爾森(Charles Wilson)向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nited Automobile Workers Union,縮寫UAW)提議,為通用汽車工人設立一個退休基金。起初,工會的反應一點也不熱烈,即使當時退休金已成為美國工會運動的優先訴求。工會領袖清楚看出,威爾森提議的目的是要讓退休金制度成為民營部門的事務。和美國多數工會一樣,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當時對政府的社會安全保險制度相當投入,威爾森的提議讓工會在管理通用汽車退休基金上毫無任何作
用,而是由通用汽車負責,將基金託付給專業的「資產經理人」(“asset managers”)。
如後續事件所證明,工會當初的擔心是有道理的:退休基金將強化管理階層,讓工會成員愈來愈依賴他們。威爾森主要的創新之處在於,用退休基金來投資「美國經濟」,也就是自由企
業體系。對工會領導人來說,這在財務上行得通,但他們直至那時,最大的偏愛還是將退休基金投資於政府債券(governmentsecurities),也就是投資於公共部門。工會領導人極為擔心,唯恐一個由公司注資並管理的私人退休金計畫,儘管已和工會協調過且納入集體談判勞動合同(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中,仍將引發工會成員之間的衝突,較年長工作者的興趣在於取得最高額度的退休金給付,較年輕工作者主要關心的則是每週薪資袋裡的現金要多多益善。最重要的是,工會了解威爾森提議背後的一個主因,是想減弱工會的鬥性,其做法是讓工人和公司的利益及成功休戚相關一事,變得顯而易見。(當時通用部門有一位效忠工會的分子,很認真地建議工會以不公平勞動行為之名投訴威爾森,因為他的退休金提案除了破壞工會外,別無其他目的。)但威爾森的提案實在太誘人,尤其是對工會中快速增加的較年長成員而言。於是通用汽車退休基金就於1950 年10 月開始運作。
第1章 無人注意的革命
退休基金社會主義的實現
如果「社會主義」的定義是「工人擁有生產手段」,而且這是正統、僅有的嚴格定義,那麼美國就是第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
今日美國企業的員工,透過所屬的退休基金,至少擁有權益資本(equity capital)的25%,超過控制企業之所需。自僱者、公職人員、中小學和大學教師的退休基金則擁有另外至少10%
股本,整個加起來,美國工作者擁有美國企業1 / 3 以上權益資本。再過十年,這些退休基金的持股不可避免地將愈來愈多,到了1985 年(或許更早),他們在股本中所占的比率至少可...
作者序
【導讀】
近半世紀前的退休基金先知── 彼得.杜拉克
薛明玲
彼得.杜拉克於1976 年出版的「看不見的革命」(TheUnseen Revolution),20 年後以「退休金革命」(The PensionFund Revolution)再版,序言中提到,此書談論的皆為既成的事實,然而並不見容於1976 年的時代思維而受到漠視。經過了近半世紀,我們再重溫此書,當時所提出之退休基金相關議題、現象及見解,與現今發展趨勢不謀而合。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位國際公法博士出身的「現代管理學之父」,他的高瞻遠矚及真知灼見。
這本書不只是已經退休或即將退休的人士需要看,即使離退休還有段時間的上班族更應該看。因為,越早關心退休金制度並且作好退休規畫的人士,屆時就可以更安心地享受退休生活。
彼得.杜拉克在書中一開始生動描述美國退休基金社會主義的實現:美國工作者擁有的以投資股票為主的退休基金,已持有美國公司超過三分之一以上權益資本。意思是說退休基金已經發展成為投資「美國經濟」的強大活水,在1990 年代美國企業退休基金及其他退休基金,持有美國公司近40%的普通股以及較大型公司約40%的中長期債券。
以這本書於1996 年再版時間點來看,美國的社會安全捐是退休保險的第一層支柱,是確定給付的年金制;本書所述的私人企業退休基金計畫是第二層支柱,多採確定提撥制。當時,台灣只有軍工教年金,勞保只有確定給付的一次提領,後來推出勞保年金改革,算是勞工退休保險的第一層支柱;而於2005 年推出的勞退新制,算是勞工退休保險的第二層支柱,則採確定提撥制,這些算是我們有跟上美國的地方。但是我國日前退休基金制度還是有一些要思考改進的地方,例如各項退休及養老基金如何更有效管理及監督。
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已是時代的大趨勢,「撫養比」正在逐年惡化中。因此,如何提高社會生產力並配合life cyle 來調整退休金的提撥與領取,以延緩撫養比的惡化,是政府及民間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參考作者書中的精神,我們或許可以思考下列幾點:
(一)對於勞保年金如有提前退休領取需求者,宜以預借方式取代;而減少提領之金額宜按平均餘命重新檢視設計。
(二)法定強制退休年齡亦宜按平均餘命重新檢視。
(三)面對撫養比之惡化,制度上宜鼓勵延後退休,同時要避免領取退休金的人再去低薪就業,以減少排擠正職人員的工作機會。
(四)鼓勵年輕的受僱者自提6%,以壯大勞工保險的第二層支柱。
(五)以開放思維評估開放勞工自選投資標的可行性;同時退休基金之投資標的,應以具有國際競爭力及重視永續發展之優質ETF 為主,讓勞工享受全球及國家長期經濟成長的果實。
撇開作者相當篇幅闡述美國退休基金於社會主義歷史哲學角度的辯證觀察,台灣勞工退休保險制度確實可以參考書中剖析美國私人企業退休計畫的歷史,其透過高效率的多元專業投資團隊,創造很好的績效,享受整個美國經濟成長的成果。
另外,值得台灣參考的是美國龐大的退休基金、各式各樣的投資基金、家族基金和校產基金,為美國培養出大量高素質的投資專業人才。以今年(2021)五月剛辭世的前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最高操盤人大衞.史文森(David Swenson)為例,其於1985 年開始管理耶魯大學捐贈基金,他使得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大放異彩,獲得遠高於市場水準的長期收益。截至2020 年6 月30 日,耶魯大學捐贈基金規模從其接手時的13 億美元增長至312 億美元,並為該大學提供40%的財政支持。同時,36 年來他為全球退休基金界培訓出為數眾多的投資高手,充分體現彼得.杜拉克一生所強調的「專業知識工作者的存在價值」。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公司前董事長巴頓.畢格斯曾說:「世界上只有兩位真正偉大的投資者,他們是大衛.史文森和華倫.巴菲特。」
本書亦觀察到美國退休基金是有史以來面對人口劇烈而深沈變化的最有效回應,這個變化就是大多數人的壽命延長,其於退休後的生命期間亦更為長久。因此退休金和社會保險亦成為美國經濟和社會的重要議題;美國政府之整體政策愈加受到接近退休和已退休這兩個群組的人,其切身利害關係及價值觀所左右。
本書最後附加了一篇作者於1991 年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題為〈公司的治理〉的文章,該文勾勒公司治理的主要趨勢,事實上就是我們正在走的路。美國的經濟制度已有重大變化,其中的管理、權力、控制等結構都有重大變革。作者強調把企業的財富創造能力弄到最大化是平衡員工、顧客和股東(即退休基金)的最佳量化指標,文中作者提到他在1954 年出版的《管理的實踐》(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書中,已為此踏出第一步,也為公司勾勒出八個主要的目標領域,這些領域(或衍生出來的變種)依然是日本大型公司作商業規劃時的起點。這些觀點都是當今企業經營與公司治理的重要課題。
本文作者為資誠PwC Taiwan 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
【導讀】
近半世紀前的退休基金先知── 彼得.杜拉克
薛明玲
彼得.杜拉克於1976 年出版的「看不見的革命」(TheUnseen Revolution),20 年後以「退休金革命」(The PensionFund Revolution)再版,序言中提到,此書談論的皆為既成的事實,然而並不見容於1976 年的時代思維而受到漠視。經過了近半世紀,我們再重溫此書,當時所提出之退休基金相關議題、現象及見解,與現今發展趨勢不謀而合。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位國際公法博士出身的「現代管理學之父」,他的高瞻遠矚及真知灼見。
這本書不只是已經退休或即將退休的人士需要看,即使離退休...
目錄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導讀 近半世紀前的退休基金先知─ 彼得.杜拉克 薛明玲
序言
第 1 章 無人注意的革命
退休基金社會主義的實現/退休基金的未竟之業/人口結構的巨變/無人注意的革命
第2 章 退休基金社會主義:成功帶來的問題
成功的危險性/人口動態、出生率、扶養比/退休基金社會主義的經濟問題/退休基金社會主義的政治問題/所需的改革/社會安全保險的未來
第3 章 退休基金社會主義下的社會機構與社會議題
新的需求/對經濟成就的要求/成長管理的需求/工作和工作者:社會的需求/工會能在退休基金社會主義下存活嗎?/財產的新意義/退休基金社會主義和第三世界
第4 章 退休基金社會主義的政治教訓和政治議題
那些「主義」的結果如何?/非政府政策的效能/富裕的迷思/福利社會對上福利國家/平等對上平等/通貨膨脹對上失業:何者為害較輕?
第5 章 美國政治的新陣營
1995 年後記:公司的治理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導讀 近半世紀前的退休基金先知─ 彼得.杜拉克 薛明玲
序言
第 1 章 無人注意的革命
退休基金社會主義的實現/退休基金的未竟之業/人口結構的巨變/無人注意的革命
第2 章 退休基金社會主義:成功帶來的問題
成功的危險性/人口動態、出生率、扶養比/退休基金社會主義的經濟問題/退休基金社會主義的政治問題/所需的改革/社會安全保險的未來
第3 章 退休基金社會主義下的社會機構與社會議題
新的需求/對經濟成就的要求/成長管理的...